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星云大师:《金刚经》|能净业障分第十六(下)


   日期:2018/7/18 0:1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金刚经 第16品上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白话文

  三、末法众生狐疑不信

  佛陀说:后世有人,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如果一语道尽,恐人难信,反生疑惑。经文行此,佛陀已作五重校量,两次外施(见第八分、十一分),两度内施(见第十三分、十五分),一番佛因(见前文,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陀以七宝、身命校量,不过是略显持诵者的功德千万亿分之一而已,心着小法的凡夫二乘,闻此已难听受读诵,更何况如果佛陀具说般若之功德,凡夫二乘者,不但不信,反而更加疑惑不解。

  据传狐这种动物,其性多疑,冬天渡过冰河时,且走且听,冰下水无声即进,有声即退,进退不一。佛陀以狐性多疑,喻末法众生信根怯弱,闻般若胜福,恐狂乱不信,以致谤法之愆。因此,佛陀不过随事便举,或以三千大千七宝,或如须弥宝聚等校量,略说般若一、二功德。诚如经文说: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学佛者,信根坚固,不被天、魔、梵,及世间根尘所坏。《华严经》卷六〈贤首菩萨品〉:

  信心能离诸染着,信解微妙甚深法;信能转胜成众善,究竟必至如来处。

  信于法门无障碍,舍离八难得无难;信能超出众魔境,示现无上解脱道。

  一切功德不坏种,出生无上菩提树;长养最胜智慧门,信能示现一切佛。

  是故演说次第行,信乐最胜甚难得;譬如灵瑞优昙华,亦如随意妙宝珠。

  佛陀深知众生信心难立,不知般若宝珠,有随意变化,神通妙用的无边功德。

  一日,百丈禅师说法圆满,大众皆已退去,独有一老者逗留未去,禅师问道:「前面站立的是什么人?”

  老者答道:「我不是人,是一只野狐,过去古佛时,曾在此百丈山修行,后因一位学僧问道:‘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我回答说:‘不落因果!’因此答语,我五百世堕在狐身,今请禅师代一转语,以希能脱野狐之身!”

  老者合掌问道:「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

  百丈禅师答道:「不昧因果!”

  老者于言下大悟,作礼告辞后,第二天百丈禅师领导寺中大众,到后山石岩下的洞内,以杖挑出一野狐死尸,禅师嘱依亡僧之礼火葬。

  五百世堕野狐身,只为一念昧于因果,就如同吾人背离正道,终日茫茫走他乡,百种贪婪入心。不信善法能冰消先世罪业,不信奉持经教能解粘除缚。只要信得般若性德,何须向金佛、木佛、泥佛乞求福佑。净心不逆,即如璎珞庄严身心,如日月照破黑暗,如甘霖普润丛林,如巨筏引渡彼岸。

  四、果报巍巍不可思议

  般佛陀在此分的结语,告诉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前文已略说受持此经的功德,能重业转轻,消恶道之业报;并且依此信德,获证无上正等正觉。佛陀以珍宝施、身命施之譬喻,仍然未具说尽般若千万亿分之一的功德。般若非所知,更非所议,世间的称量譬喻、计算都不能及。

  智闲参访沩山禅师,沩山问道:

  「听说你在百丈禅师处问一答十,问十答百,是真的吗?”

  智闲答言:「惭愧!”

  沩山:「这不过是世间上聪明的辩解,对了生脱死,毫无助益,现在我问你一句:「什么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

  智闲茫然不知如何回答,沉思许久,请示道:

  「请禅师慈悲为我解说。”

  沩山:「我知道的,那是我的,不干你的事,我若为你说破,你将来眼睛开时,会骂我的。”

  智闲不得已,回寮翻遍所有的经典,想从中找寻答案,但始终都了不可得,才了悟文字非诸佛真心,因此发誓道:

  「今生再也不研究佛学了,作个参究本心的云游僧吧!”

  智闲于是辞别沩山,到南阳慧忠国师处参学。有一天正在铲草时,偶然抛落的瓦砾,恰好击中竹子,发出清脆的一声。智闲因而大悟,于是便回房沐浴,焚香遥拜沩山禅师道:

  「老师!您对我恩惠胜于父母。如果你那时为我说破这个秘密,哪有今天的见性顿悟呢?”因此写一诗偈寄给沩山禅师。偈云: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动容扬古道,不堕悄然机。

  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

  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智闲禅师翻遍千经万论,寻不着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自此不逐言文句,返归自心,如一片瓦砾落地,不堕踪迹。

  我们学佛,如果只是一昧希求胜境感应,贪得在在处处,皆能免难消灾,就错用心机。

  有相的福报,终不免五衰相现,生死流浪,入宝山,不应只取着泥块瓦石,当取随意宝珠。就像六祖惠能初见五祖弘忍,弘忍开口问道:

  「你来求什么?”

  惠能恭谨作答:「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金刚经》不只是教我们降伏妄心,而生清净心,更是一张成佛的蓝图,直教吾等悬崖撒手,佛与魔一时放却,当体漆桶脱落。

  潭州慧朗禅师初参马祖时,马祖禅师问道:

  「你来求什么?”

  慧朗:「求佛知见。”

  马祖:「佛已超越知见,有知见就是魔。”

  慧朗听了,恭敬礼拜。

  马祖禅师问道:「你从什么地方来?”

  慧朗回答道:「南岳!”

  马祖不客气的指示道:「你从南岳来,辜负石头的慈悲,你应该赶快回去,其他地方并不适合你去!”

  慧朗于是再回到石头禅师那儿,请示道:「如何是佛?”

  石头答道:「你没有佛性。”

  慧朗满怀疑惑:「蠢动含灵都有佛性,为什么我没有佛性?”

  「因为你不是蠢动含灵。”

  「难道慧朗不如蠢动含灵?”

  「因为你不肯承担!”

  慧朗终于言下大悟。

  我们的狐疑不信,不肯承担,煞费佛祖婆心良口,千生万劫不肯卷帘透窗,白白辜负一段山翠涧蓝,烟花漫漫,无限春光。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