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原创

 口业警示集4(第一章总说四、真修行人)


   日期:2018/7/21 8:5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口业警示集 4(第一章 总说 四、真修行人)

  四 真修行人

  1 宽容忍让

  ○于诸众生无违争。口不宣说非益言。常能安住饶益法。是则说名为初忍。 (《月灯三昧经》卷第二〈世尊说偈〉《中华大藏经》第18册第455页)

  ○《诸法无行经》云:我未曾见闻,慈悲而行恼,互共相嗔恚,愿生阿弥陀。若人如恒河,恶口加刀杖,如是皆能忍,则生清净土。 (《蕅益大师净土集》卷上第二净土玄门,出《龙藏》第35册第408页)

  ○一心念佛,最重要的要能忍辱。什么事情不顺眼,就把耳朵关起来,眼睛闭起来,装着没听到没看到,睁一眼闭一眼,对人要和颜悦色。再怎么说,修行就是忍辱这两个字。 (《广钦老和尚语录》)

  ○论人的是非曲直,心里起不平烦恼,那就是自己的错,自己的过失。不去管他是非曲直,一切忍下,自心安之无事,那才对,自己也无犯过失,这是修行第一道,也是最上修道之法。 (《广钦老和尚语录》)

  ○忍辱是修行之本,戒中也以忍辱为第一道。忍辱是最大福德之处。能行忍的人,福报最大,也增加定力且消业障开启智慧。在家人的习性是,凡事分别是非、曲直、对错,争长争短的,恶心相向,出口如剑;而出家法就不同了。出家人要忍辱为本,慈悲为怀。事无分是非曲直,甚至无理的事情,也要以婉转慈悲的心,学忍辱吃亏,一切能容,才是出家人的德量。 (《广钦老和尚语录》)

  ○若你将地扫干净,师长硬说你没扫干净,这时你若和他辩,这就是在家性情。若你能接受,说:“好,好,我把它扫干净。”这就是修行。 (《一代高僧广钦老和尚语录》)

  ○你们一天不发脾气,就是一天的修行,十天不发脾气,就是十天的修行。你们要发脾气,就是没有修行。 (《宣化上人语录》)

  ○不论你是拜佛也好,念佛也好,礼忏也好,诵经也好,就是要把自己的脾气改了。有脾气的人就是苦,没有脾气的人就是快乐。有脾气的人就有烦恼,没有脾气的人就常常欢喜。这个脾气是我们最大的敌人。好像人生种种病,为什么生的?因为有脾气。一切事情不顺利,为什么?也因为有脾气。所以人若能没有脾气,一切时、一切处,都是快乐的,都是平安的。可是人都不注意这一点,以为随随便便发脾气,就对事情有帮助。实际上,什么好事,你一发脾气,也会坏了。所以我们最要紧的是没有脾气,没有烦恼。

  学佛法的人要有忍耐心,有人骂我们,我们要拿着他当唱歌听,或当他们给我们讲另一种语言。因为我不骂人,所以旁人骂我,我也不懂得、也不知道。尤其有人骂我们,那是给我们上肥料,令你这块地所长的一切能茂盛一点。所以我们学佛法的人,要能忍受,就是德行。能忍就是道,你要能受了,也就是修行。受不了也要受,才得了。如受不了,就有麻烦。能受得了,无论有什么境界来了都能忍受,这就是懂得佛法。你要是不能忍、不能受,那就是不懂得佛法。 (宣化上人)

  ○如果这个人确实有那么回事儿,但是你那个心眼不正,说出一遍,坏你一遍心。如果你要不说,虽然你心里有嗔恨心,我们有时候也有发脾气的时候,但是你只要咬牙忍得住,比如说,这人有过失,我就忍得住(不说)。他是个比丘,你要不讲,你那个嗔恨心马上很快就下去。因为什么呢?因为你在保护着僧人的形象,这个功德就能化解你心中的嗔火,这么样就能化解嗔火。如果你要是再怀嗔恨心忿恨去讲,只能是火上加火。所以说,千万不能发脾气,说别人过失。

  我们也是这样。平时谁有过失了,你如果发觉自己的心里不平,别讲,过一段再说。想给谁提意见,这时不能讲,你越讲事越乱。如果你要心里平静地去找他谈,他什么事没有;如果你要心不平静,你找他谈,本来就算你有理的事儿,越谈他越发火。那理有什么用呢?关键是你那个心。理是一方面,你要是有理了,你更得心平气和去处理。心要不平,有理变成无理。本来是挺好的事,你非常有道理,但是你说他,他就不服。他怎么不服呢?你心先不服,心先有嗔恨心。你不是想帮助他,而是想使劲说他一顿。你自己心里不平,想把你那点儿气先出去再说。“你怎么对我这样呢?嗯?”你先出你的气。还没等达到你要的效果,气还没出去呢,他那边就翻脸了。不是他翻脸,是你的嗔恨心把他带动起来了。他本来就够着火的了,像火似的,应该拿水去浇,你又拿油去浇,你说那个火它能下去吗?火上浇油,最后适得其反。所以说,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能有嗔恨心去说谁的过失。

  想帮助人,我们就得心平气和的。不管过去讲什么事情,你要退三步。什么叫退三步?一忍,再忍,再忍。忍完了以后,你再去考虑这个问题,能不能做。有时候忍一步呢,还行,忍两步呢,就做不到。不行,这心里非常难受,甚至不干了:“这、这,哪能这样呢?这太委屈了,我做人也不能这样,我什么时候受过这气啊?”受不了了。

  当你一旦有举动,要行动时,你再忍一下,说:“不行,我还得忍。”这时候忍了,马上就要爆发,谁到跟前,你甚至都要动手了,甚至就要破口大骂的那种程度。如果你再忍过去,那是什么?一片清凉!那个嗔恨心马上就化为甘露了,就在这一点上。我们有时候功夫不到,我们只能忍一步、两步,等第三步就忍不过去了,就吃大亏了。

  所以大家,特别是在破戒的比丘面前,就是遇到不好事的时候,我们都应该注意这些方式。这不光是对破戒比丘我们应该这么做,就是世间法,就平时一般事情,我们也应该这么做,何况是比丘呢,是不是?更得这么做。我们一定要加倍小心。如果我们这么做好了,马上就有无量的功德。 (妙祥法师《口业之过》)

  ○人这一天忍住了,不说什么闲话,而且能够心里放得非常平静,就算你心里忍不住,口要是能忍住,也同样有功德。忍住了以后,心里是暖乎乎的,因为法在那里。久了以后,它逐渐要结果,而功德逐渐地攒满。 (妙祥法师《口业之过》)

  ○一个不肯原谅别人的人,就是不给自己留有余地。须知每个人都会有犯过错,而需要别人原谅的时候。 (网络嘉言选)

  ○张公艺九代同堂,子孙繁众,人财两旺,对这个大家庭,周围乡邻都交口称赞,逐渐名声远扬。

  这时,正是唐高宗李治在位,他不断听到这个消息,却一直在想:国家有严禁的法令,还约束不住人们的犯法行为,一个家庭这么多人口在一块儿生活,哪能这么好管理?我们皇家还这个样子,平民百姓咋能这么和睦?可是,在他未继承皇位之前,包括他老子李世民在内,历代对张公艺这个大家庭都有表彰,这些他都是知道的。因此引起他的注意,决定非得视察不可。这时,他和皇后武则天正要去泰山封禅①,所以绕道郓州寿张县(唐属郓州)到张公艺处查访。于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十一月,带领随从官员到张公艺的古贤村②去询访。

  张公艺非常惊恐。唐高宗向他说明来意,然后随同张公艺观看了他们家庭的全部环境。张公艺说:“我们九世同居,全家有九百多人口共享餐饮,每到吃饭时间以击鼓为令,群坐餐厅,予以内外,男女分别入席,老人在上,晚辈在下,儿童另设桌凳,谦恭礼让,上下仁和,雍睦熏蒸。”唐高宗经过各方面的观察,非常地钦佩,知道张公艺九世同居,确实是一个团结和睦的大家庭。当高宗问张公艺治家的方法时,张公艺连写了一百个“忍”字,并详细说明了“百忍”的具体内容: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外人欺,妯娌不忍闹分居,婆媳不忍失孝心……张公艺说,九世同居人口众多,每日事出频繁,难免彼此之过,但都能互相谅解,名利之事不计较个人得失,并且互相谦让。唐高宗深受感动,潸(shān山)然泪下,于是赏赐他许多缣帛③,并免除其丁赋徭役④。当即封张公艺为醉乡侯,封张公艺的长子张希达为司仪大夫,并亲书“百忍义门”四个大字,敕⑤修百忍义门。

  张公艺去世后,后人为纪念这位“忍孝”治家的贤人,为他修建了“百忍堂⑥”,永志纪念。从此家声丕振,永贯古今。 (张文秀博客,有删节)

  注:①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大典。在泰山上筑土为坛,报天之功称 封;在泰山下的梁父山上辟场祭地,报地之德称禅。 ②古贤村:原属山东省寿张县,1964年寿张县撤销,该村现划归河南省濮阳市台前县,今称桥北张村。 ③缣帛(jiān bó简博):质地细薄的丝织品。 ④丁赋:按人丁征收的赋税。徭役:古时官府向人民摊派的无偿劳动。 ⑤敕(chì赤):帝王的诏书、命令。 ⑥百忍堂:遗址在今台前县桥北张村,拟修复。据说1959年毛泽东主席在山东济南接见寿张县委书记时,还专门问及张公艺及后人以及他们的家风现状。

  ○忍为众妙之门,当书忍字佩服。富者能忍保家,贫者能忍免辱,父子能忍孝慈,兄弟能忍义笃,朋友能忍情长,夫妇能忍和睦。忍时人皆耻笑,忍过人自愧服。张公九世同居,只以忍为题目。 (清《集善录》)

  ○凡事退后一步,身自安稳;出言忍耐几句,心自无忧。 (《忠孝良方》)

  ○学得一分痴呆,多一分快活;学得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 (清《集善录》)

  ○口角细微事,何妨让几分,从来大灾难,多为小纷争。 (近代余治《续神童诗》)

  ○凡夫愚痴,往往为了逞一时口舌之快,造作出难以弥补的恶业。尤其正在气头上时,往往口没遮拦,尤其收口的最后一句话,往往是多余又伤人。何不就从这一句多余的话开始,改掉它。纵使话到口边,也要抢吞进去。能咽得下一口气,保得好人缘;若咽得下每口气,保管忍辱功夫更上层楼,菩萨道路行来更挺直有力,这正是书本上“格物致知”功夫的落实啊!

  当管住了我们的口,我们会发现,耳识的功能顿时变得强大起来,那主要是因为专注。由于专注使得我们所有的心识都能获得统一,这是非常美妙的体验,在念佛上称为“都摄六根”,于功夫的砥砺与提升上,必定大有斩获。 (慕如《会说不如会听》,《明伦月刊》359期)

  2 不言过非

  ○(佛言)

  他罪实不实。终不而言说。设睹诸过犯。如同不见闻。 (《佛说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卷第一《龙藏》第59册第379页)

  ○于善知识善巧方便。勿见过失。 (《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卷第六十二《龙藏》第26册第564页)

  ○又经云。见人之过。口不得言。己身有恶。则应发露。又书云。闻人之过。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得言。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二《龙藏》第127册第474页)

  ○修行人大忌,说人长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干①己者,口不可说,心不可思。但口说心思,便是昧②了自己。 (盤山禅师)

  注:①干:关联,涉及。如干系;互不相干。②昧:欺骗。

  ○丛林下人,见人有习气者,隐而不记,纵人问者,亦不言之。人若责者,即隐其恶而扬其善。能止不犯,多住一日,多种一天佛种。如是在上者扬在下之善,居下者隐在上之恶,互相隐忍。不但道成、丛林兴,而菩萨道行。又常言“要得佛法兴,除非僧赞僧”,诚久住三宝之要素也。 (《来果禅师语录》卷一)

  ○修行,一定要避免造口业。生活中说话的机会很多,但是要说得有意义则不简单。例如:解决他人烦恼,彼此沟通了解,引导他人学佛……等等;如果只是在制造是非,则自己与他人,常常都会两败俱伤。常常听到别人说“某某人很坏很差劲”等评论。如果我们没有与当事人相处过,也并不了解他的做人,如此听一听也就算了,千万不要再二度宣传。因为人往往透过主观来评断人、事、物,难免与事实是有所差距的。而一般学佛的人,常会犯的一种毛病,那就是到一个道场参访,如果看到不好的现象,常喜欢妄加批评,而忘了自己是为了修行以及听闻佛法,才来亲近道场。所以,高雄文殊讲堂的四大根本戒规就是:不说是非、不听是非、不传是非、不打妄语。全部跟我们的这张嘴有关。说话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责任。如果我们将说话视为一种享受,不想负责任,最后很可能因为话太多而伤害了自己。

  有时候会听到一些人告诉我“某某人不好”,我只是随便听听,如果真的听进去了,又依据他的话加以二次诽谤,那不就太没有自己的主见了吗?所以,我常劝这些讲别人的人:“修行人不该谈论他人是非。”但是,一般说人是非的人,都会不自觉地辩解道:“他真的就是这样,不是我在说他的是非。”薄薄两片皮,说好说坏都是你。谈论是非,只会蒙蔽自己的心性,障碍解脱之道。谈是非时,内心呈现的是纷扰的情况,不安的状态。而且,“说人者人恒说之”,若不谨言慎行,可以预见的,这个人将永难挣脱是非的困扰了。 (慧律法师)

  ○自己烦恼一点都看不见,别人的看的清清楚楚,稍微一点点,眼睛睁得大大。这个不对,那个不对,然后还要跑得去,比佛还要好,还要教训人家,策励人家,对吗?不可以呀! (日常法师讲《菩提道次第广论》第45盘A面)

  ○是非到智者耳朵,断了,绝不会从他耳朵进去,嘴巴传出来;到小人耳朵,即从嘴巴传出来,听进去一分,传出去十分,世界大乱就这么来的!小人好扬己之善,好谈人之过;君子以扬己之善为耻辱,以谈人之过为耻辱。世间圣人都这么教,何况佛呢?总把自己看成君子、圣人,要感觉谈是非是一种耻辱。 (智谕法师《夏雨清凉节要》)

  ○唐代有一个检校刑部郎中(官名),名叫程皓。为人周慎,人情练达,从不谈人之短长。每当同辈之中有人非议别人,他都缄默不语。直到那人议论完后,他才慢慢地替被伤害的人辩解:“这都是众人妄传,其实不然。”甚至,还列举出这个人的某些长处。有时,他自己在大众广庭中被人辱骂,连在座的人都惊愕不已。程皓却不动声色,起身避开,说:“彼人醉耳,何可与言?” (宋长河《菜根谭大全集》)

  ○好说人家短处的,就是小人。能成大事的人,到一处,先找人家的好处,找着就走;他的坏处可也知道,然而可也绝对不说。 (王凤仪年谱与语录)

  ○善人不喜欢议论人的长短,就是他人有过,也该就有过中寻他无过处说;若古人,尤不敢轻议。 (《太上感应篇直讲》)

  3 乐于闲静

  ○比丘多放逸。乐众弃闲静。

  为饮食利养。昼夜谈世话。

  愚人于梦中。惊怖而漂溺。

  自知多毁犯。当堕三恶道。

  应生欢喜心。独处于闲寂。

  若在阿兰若。志求无上道。

  不应见人过。自谓最尊胜。

  骄恣放逸本。莫轻下劣人。

  彼于遗法中。渐次而解脱。

  比丘虽破戒。深信于三宝。

  是则解脱因。不应见其过。

  摧伏贪嗔难。勿惊于放逸。

  余习法应尔。是故不须说。

  若清净比丘。伺他人过失。

  是最非真实。不名修正法。

  如理修行者。当须自观察。

  求道诸比丘。舍离恶言论。

  常以欢喜心。独处于闲静。 (《大宝积经》卷第九十二发胜志乐会第二十五《龙藏》第19册第17页)

  ○凡夫学道法,唯可心自知,造次(随便)向他道,他即反生诽。谛观少言说,人重德能成,远众近静处,端坐正思惟。但自观身行,口勿说他短,结舌少论量,默然心柔软。无知若聋盲,内智怀实宝,头陀乐闲静,对修离懈惰。 (道宣律师法语)

  4 止语用功

  ○深潜不露,是名持戒;若浮于外,未久必败。有口若哑,有耳若聋;绝群离俗,其道乃崇。 (觉明妙行菩萨《西方确指》)

  ○莫说他人短与长,说来说去自招殃;若能闭口深藏舌,便是修行第一方。 (宋·慈受禅师)

  ○大家要知道,圣弟子依两种法修行。一者圣说法,二者圣默然。圣说法是利他,度化众生,别的话不说,要说就说法。默然,要你的口和你的心一致。口默然,心也默然。你如果口默然不说话,心乱打妄想,不能算是圣默然,那是你起独头意识,是生死流。大家注意到,嘴不说话的时候,心也默然,那才是。所以圣默然叫禅定。菩萨修此法,圣说法叫慧道,圣默然叫定道。如此久久修习,圣说法,可得无上菩提;圣默然,可得究竟涅槃。无上佛道,就是这么成功的。 (智谕法师《夏雨清凉节要》)

  ○当人们聚在一起谈话时,内容大多言不及义。他们的对话主要起于贪爱和反感,只会增强烦恼。这些毫无意义的谈话会扰乱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念头如风中的纸旗飘荡不已。谚语说嘴是罪恶之门。绮语、谎言、恶口、饶舌,都会导致无尽的干扰和内在的不平,即使是伶牙俐齿与滔滔辩才,也往往只会使我们浪费时间,引起麻烦。这就是为什么在密咒乘中说:用一个月时间持咒并且禁语,比花上一整年时间持咒,但仍掺杂日常谈话更有助益。一如前者般正确修行,没有其他任何谈话的侵扰,持诵的咒语可以保有其全部力量,最后能通达超越语言文字之现见实相,因为嘛呢咒是不落言诠实相的自然共鸣。如果你借禁语来排除日常生活中无止尽的闲聊,且只念诵六字大明咒,你的修行将进步神速。 (顶果钦哲法王《证悟者的心要宝藏》)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因果       口业)(五明学佛网:因果       口业)  

 妙莲法师:灵岩甘灵第一集 参、明信因果 

 净界法师:念佛的无上因果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因果法则 

 刚晓法师:《摄大乘论》要义 彼入因果分第五 

 杨惠南教授:论俱时因果在成唯识论中的困难 

 胡晓光教授:因果论的必然性之断想 

 胡晓光教授:略论唯识学的缘起与因果问题 

 蔡惠明居士:慧远大师的三世因果学说 

 仁清法师:口业如何来净除 

 梦参法师:所信因果与差别因果 

 梦参法师:平等因果与成行因果 

 梦参法师:平心静气思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