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星云大师:《金刚经》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上)


   日期:2018/7/25 4:0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金刚经 第19品上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上)白话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译文:

  须菩提!如果有人拿了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的话,你想,这个人以是因缘,他得到的福报多不多呢?」

  「是的,佛陀!这个人以是因缘,得福很多。」

  「须菩提!如果福德有实在的体性,那么,我也就不会说得福德多了。正因为以不可得心为因,用七宝作缘,以如是因,如是缘,所以我才说得福德多。

  讲话:

  前分以佛具五眼,遍观一切众生心行,彻见三心了不可得,今以此不可得心去布施,则感应之福德为无漏矣。此分延续前分三心的要旨,令吾人生信,有心非实,获福有限,唯有不住三心,了知有心皆染污行,才能深达福德性空的甚深之理。

  在第四分当中提到,菩萨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三轮体空,其不住六尘布施,福德如虚空,不可思量。第十九分则深入再探讨无住行施,所获得之福德,遍及法界,无量无边。

  一、无住行施因缘殊胜

  佛陀再次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为例,和第十一分的七宝布施有什么不同呢?在第十一分是以七宝施较量持经的功德,此分的经文多了一句「以是因缘”,其中的因缘指的是什么呢?因,即是前分的「三心不可得”的心;缘,即是以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作缘,以此殊胜因缘成就无住行施的圆满功德。《金刚经注解》颂:

  广将七宝持为施,如来不说福田多;

  若用心灯充供养,威光遍照满娑婆。

  以不住三心,不可思议之「因”,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殊胜之「缘”,如是因,如是缘,自然得福甚多!

  有一天,侍者应真提个篮子走进来,慧忠国师问他:「篮子里有什么东西?”应真说:「是青梅。”国师说:「用来做什么?”应真说:「拿来供佛。”国师说:「还是青的,怎么能供佛?”应真说:「不过是聊表心意。”国师说:「可是佛不需要供养。”应真说:「我还是想供养,和尚您呢?”国师说:「我不供养这个。”应真问:「为什么?”慧忠国师说:「我没有青梅。”

  侍者住着青梅供佛之心,眼里染有青梅之相,胸中占有供佛之念,用六尘之心布施,如瓦器盛水,终有极限,不如国师以「无”供养诸佛,宛如心灯一盏,破千年暗室。《宝雨经》说:

  云何菩萨成就清净施?

  所谓菩萨行施之时,观察施物及能所施,皆非实有,离诸障碍,贪染过患。是名菩萨成就清净施。

  云何菩萨成就不希望施?

  所谓布施,终不为自身故,不为财物故,不为眷属故,不为利养故。

  菩萨行施,心无住相,心无希求,知诸法非实有,就像慧忠国师了知,即使千万枚青翠的梅子,免不了腐朽败坏,金佛恒沙数,挡不住炽然的盛火,因此,他揩净心眼,一念不生,以此真心,向三世诸佛献供无上之果。

  《金刚经》列举不少布施的经文,种种的校量,不是要吾人坐在俱空境上,而是彻知菩萨行施要首先「自净其意”,不要被我相法相给迷惑,就像观世音菩萨,他就是明了「应无所住”的真义,所以才能三十二应化身,入诸天、王族、妇女、宰辅相臣、童男童女、地狱、饿鬼、修罗、畜生等相,变化自在。观世音菩萨知「应无所住”,心田纯净无染,才能「而生其心”,立下千处祈求千处应,寻声救苦的大菩萨行愿事业。

  唐代的智舜禅师,出外云游参禅。有一天,在山中打坐,一只受伤的野鸡逃到禅师的座前,禅师以衣袖保护这只逃命的野鸡。过了不久,猎人跑来向禅师索讨野鸡:

  「和尚!你把我射中的野鸡藏去哪里?那只鸡可是我今天填饱肚子的晚餐。”

  禅师好言开导猎人,请他放过野鸡一条生路,蛮狠的猎人眼中只贪恋野鸡的美味,并不顾念野鸡的生命。禅师面对纠缠不已的猎人,为了救野鸡一命,他拿起行脚时防身的戒刀,把自己的双耳割下,向猎人说道:「这两只耳朵,够不够抵你的野鸡,你拿去做一盘菜吧!”

  猎人看着血淋淋的耳朵,及面目沉静的禅师,终于被禅师的慈悲感动,再也不打猎杀生了。

  智舜禅师因为知道五蕴皆空,不住色身之相,才能毫不吝惜地「割耳救鸡”。吾人在读诵受持《金刚经》时,应心如空谷,风云自聚,亦如深山,草木不约而至。就像唐朝的贯休禅师写的山居诗:

  露滴红兰玉满畦,闲拖象屐到峰西;

  但令心似莲花洁,何必身将槁木齐。

  古堑细香红云者,半峰残雪白猿啼。

  虽然不是桃花洞,春至桃花亦满溪。

  心如死灰,身如槁木,六根摒弃,未必能够色尘洁净,若能心似莲花不着水,净秽浑成一片,昼夜红兰玉树开遍,六时炎炎桃花满溪,闲闲一人天地间,任地覆天翻,车马喧哗,数声是非。

  有一晚,马祖道一禅师和门下弟子西堂、百丈、南泉三人一起赏月,马祖问:「这么美好的月夜,此刻,做什么最好?”这时西堂说:「正好诵经礼佛。”百丈说:「正好打坐。”只有南泉挥袖而去。马祖说:「经入智藏(西堂)、禅归慧海(百丈),唯有普愿(南泉),独超物外。”

  万卷经藏,壁观千年,不究本心,恐落入有相的修为,只有南泉普愿禅师,明白实相真如,非言诠冥想可得,如禅门中一句:无佛处急急行过,有佛处亦急急行过。唯有空去心外内诸相,那个不思善不思恶,无头无尾的天真佛,正当恁么时,即是吾人的本来面目。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