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明海大和尚:止和观并重


   日期:2018/9/21 5:3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所有的经论都要用来指导实际修行。在这个意义上,你不能把佛教当哲学、理论,必须把它拉回到修止观这件事情上来。所有的经论只有在修止观的这个问题上,才有它真实的价值。

  ——明海大和尚

  本文选自明海大和尚《无门关夜话》。

  坐禅又叫修止观,止的意思是专注,观的意思是观察。由修止观得到的结果就是定和慧,禅定和智慧。在我们的修行中,止和观要并重,双修才有可能获得定和慧。古代大德也有教导,慧要有定来支持,没有定的慧叫干慧。定就像水一样,是滋润智慧的,所以观也要以止为前提,就是昨天我讲的要静下来。

  静下来是个通俗的说法,所谓静下来就是要专心、专注。这种专注的状态不是一种紧张的状态,而是很专一同时又很放松的状态。通常我们专一于一件事时容易紧张,运动员在比赛场上很专注于比赛时也会紧张,在紧张的情形下就难以发挥出他的最佳水平。止的修行是要在专注的同时放松,只有真正地放松才可能有真正地专注。

  昨天我讲到在打坐时,心要有一个专注的对象。我们老和尚提倡,刚开始修的人可以以呼吸作为静坐的对象。在你坐好以后,将注意力专注在鼻端。第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数出息,每一次出息时数一个数,从一数到十,然后回头再数。

  你尽可能保证从一数到十不乱,中间也许有一些杂念插进来,你也不管它。只要你从一数到十不乱,那个杂念对你的影响就很有限。慢慢地你会做到从一数到十,没有其他杂念,只有这个数。但是你数这个数的时候不要出声念,可以在心里默念,这是最起码的专注的训练。

  清朝末年有个名人叫曾国藩,他是打败了太平天国的清朝大臣。他的一生戎马生涯,即使是每天打仗,还要坚持每天数息100趟。100趟的意思是,从一到十是一趟,这样数100趟。可见,他的定力是非常强的。因为打仗这件事情关乎身家性命,他能在间隙中每天坚持做这个功课,所以能建立那样的功业。

  如果你数息数到很熟悉,没有杂念,觉得数息是多余的,你也可以随息。随息就是呼吸从鼻子进去到腹部,让你的心念随着它从鼻端下去,到小腹再上来。实际上呼吸是到肺部、到不了腹部,我们说意念从鼻端到小腹是个什么概念呢?由于深呼吸,从鼻端到小腹这是神经的一种感觉,它能让我们的呼吸变得深长。

  一般情况下,你的心越专注,你的呼吸便越深、越慢、越细、越匀称。也就是说,当你的专注力提高的时候,人体需要的氧气会减少,呼吸会变得慢、变得深。数息和随息这两个方法是最简单的,也是提高专注力最有效的。

  我知道有的同修喜欢念佛,在静坐时心中默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或者“南无观世音菩萨”,不出声。这也可以作为一种修行止观的方法。在《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讲到念佛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都要聚焦在这句佛号上,让你的每一个心念都在这句佛号上。

  大家要知道,我们的心念在生生灭灭的变化之中,一个念和一个念之间,间不容发,非常紧密、深细。你念佛的这个念是很粗的,它难以覆盖你全部的妄想,要净念相继,你必须要相续到你念佛的一念或者数息的一念非常密、非常细,细密得超过你心中本有的妄想之流。

  我们每个人心中有个妄想的河流,没有停过,即使是睡眠中也在进行。这个妄想的河流一念跟着一念,非常绵密、非常快,我们现在修止观,只有把我们的净念修得也如此绵密、如此快,这个心念才能转化。

  当然在转化的过程中,我们会在本有的妄想之流中发现一些平时没有注意到的东西。平时你心里念念相续了很多的念头、情绪、看法、情结,当修止深入的时候,心就像被手术刀剖开了一样,会冒出很多莫名其妙的念头,会回忆起以前已经遗忘的事情,甚至也会在心中和那些想起来的事情相应而生起贪嗔痴的情绪,这个时候就看你能不能放下这些东西,不跟着它转,让你的净念继续相续。

  实际上古代祖师就有这样提倡的,黄梅四祖寺的祖师道信禅师提倡由念佛禅而入,宋明以后提倡禅净双修的祖师里也有提倡以念佛来修止观。所以,只有用这样的一个对象,或者是呼吸、或者是佛号将你的身心完全地专注在上面、放松在上面,你才有可能对自己进行一个深度的了解、观察,获得一种发现。这种了解、观察和发现就是慧,智慧的力量。

  这里我想用一个比喻跟大家来讲坐禅的过程。中国古代祖师有时候喜欢用钓鱼来比喻修行,钓鱼是个杀生的行为,是佛教徒不应该做的,我们不避讳这个行为本身的问题,只是借用这种行为来比喻一下禅修。

  对于刚刚开始坐禅的人,在静坐中我们的身心会发生什么,通过静坐我们能发现什么、得到什么,很多人心里并没有底。这就像一个钓鱼的人,他把钩垂在水里,至于能钓出什么来,可能他心里也没底,并不知道。就像钓鱼一样,第一个你需要耐心,守在那里、等在那里。

  我们现在好几百人在柏林寺,成天吃了饭睡了觉就这么坐着,也不出声,有的闭着眼,有的睁着眼。大家设想一下,如果有个外星人来,看到我们几百个人这么待着,会觉得这帮人很奇怪:在干嘛呢?这相当于有一个人在水边蹲着钓鱼,一直待在那里一动不动,不知道的人也觉得这个人好怪:长时间地在一个地方待着,一动不动。我们的身心就是钓鱼的人所面对的那一汪水,里面有什么我们并不了解。

  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发现有动静,会钓出什么来呢?有的人说:通过念佛、数息,我原来的病好了,原来的颈椎增生通过打坐好了;或者有的人说,我的腿以前有风湿,通过静坐好像有一股热流从那个地方通过,最后没事了。那你就只是钓到了一只虾而已。这一汪水里只有这一只虾吗?那你可就亏了。

  当然也有的人会有更深的发现:发现呼吸变缓、变深细,念头变清净专一以后,对周围万事万物非常之敏锐,心智得到开发。有的人会说:看来打坐的作用就在于此。这应该说,你只是钓到一条非常小的鱼。

  我们一定要深信这一汪水不是一个水塘,也不是一个湖,而是一个大海。这个大海里面有大鱼,还有龙。我们用这个比喻继续说下去。古人说,有一种龙叫骊,这种龙的脖子下面有一颗珠子,非常珍贵,是无价宝,所以我们要钓到这条龙,得到这条龙脖子下面的珠子。这一点你要知道。

  你必须要知道这一汪水里究竟有什么,有虾、鱼、龙,同时你也要知道这水里面可能还有蛇。有的人扯出一条蛇来就当宝贝,这也麻烦。我们的身心里有贪嗔痴,有人性的很多问题,这种了解是我们坐禅之前必须要完成的。

  去年我曾经讲过,禅七不适合初学佛的人。参加禅七的人应该对佛法有相当的了解,对坐禅目的有很明确的了解,知道我们生命中最后的目标是要找到骊龙脖子下的珠子(这比喻我们要开发的般若智慧),然后我们要做什么准备,用什么工具,用什么线、什么杆。

  如果你是要钓一条龙,用很细的鱼竿是钓不到的,用很脆的线也不行。这比喻我们在修行止观之前,要有大量的准备,有正知见,严持戒律,道德清净,良心平衡,积聚福德资粮,对佛经有闻思、有很充分地了解。这些都是修行止观的一些基础条件。乃至于你在钓的过程中还会遇到什么特殊情况,什么时候应该去扯钩——扯早了,扯不上来;扯晚了,也钓不到,这些都是我们要通过闻思了解的。

  人们通常觉得,禅七晚上的开示应该就是要把这些东西讲清楚,但是晚上开示这几分钟很难讲清楚。严格地讲,这个开示只能在禅七人数不多的情况下,非常有针对性地、有可操作性地交流和指点。这是禅七开示和讲经说法不一样的地方。

  我们通过修止观,就能更加认识到学习、闻思佛法的重要。我觉得大家特别是佛学院的同学,要树立一个信念,就是要相信所有佛经里所有论点都是用来指导修行的,都是用来指导修止观的。

  在中国佛教史上,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对佛教的贡献就在于此。他认为所有的经教都是为观服务——观包括止。在藏传佛教的历史上,有一位高僧对佛教的贡献也在于此,他就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宗喀巴大师。

  宗喀巴大师也指出:所有的经都是教授。“教授”是他们的术语,就是对实际修行的指导,也就是说,所有的经论都要用来指导实际修行。在这个意义上,你不能把佛教当哲学、理论,必须把它拉回到修止观这件事情上来。所有的经论只有在修止观的这个问题上,才有它真实的价值。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