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如何才能消业?业障又是如何被消除的?


   日期:2018/9/29 22:4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业障

  业障,即恶业形成的障碍,由宿世所作罪业而生今世的障碍。“业”在佛教理论中是极为重要的核心概念,从身、口、意产生。身业,指人的行为或行动;口业,指人的语言表达;意业,指人的思想、意志或心理活动。从身口意发生各种业之后,业力会折射成影子,变成一种潜在的力量,影响着未来生命的发展。

  有时候,我们遇到一些挫折、伤害,或想做善事却做不成功,就是由于业障。

  消业是指从此以后自己不再造新业,“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虽说是结束旧业,不再造新业,但并非指过去所造的业就消失了,从此以后不用再接受果报,而是不管什么样的果报都要面对,受报时知道这是过去所造的恶业,在现在所感出的结果,所以要接受它。

  “念佛、行善”

  可以消业障

  知错、认错、悔罪,后不再造,在此基础上诵经念佛、众善奉行,便可以消除业障。专门忏悔的仪轨有梁皇宝忏、三十五佛忏、八十八佛忏等。念佛号能够消业,不仅指口念佛号这个行为,而是内心能与佛法相应。若能念兹在兹,心中全是佛的光明,自然而然断烦恼、消业障,能使往昔恶业所感大苦转变为微小苦受,即所谓“消业”。

  “忏悔”可以消业障

  忏悔,包括忏和悔两方面。所谓忏,是就业的本身进行对治,通过无生忏或佛菩萨的加持来消除业力;所谓悔,是不再继续犯错,使业力停止增长。如果将业力比作种子,本将发芽、生长、结果,但通过忏悔,种子就像以猛火沸汤煮过一样,虽然业种还在,却无法继续作用。

  忏悔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忏悔的方法和力量。

  一

  忏悔方式包括作法忏、取生忏、无生忏等。通过诵经、念佛,拜三十五佛、八十八佛大忏悔文,或念诵金刚萨埵心咒及百字明咒,以至诚求忏悔之心和佛力加持,消除不善行在内心形成的种子。

  二

  可修空观或实相观,将业种消融于实相的觉照力中。

  除不同的忏悔方式外,忏悔时心力的强弱,也直接影响到忏悔的效果。每种心理因素都有一种与之对抗的反面力量,忏悔,就是要将这种反面力量调动起来。当然,这一力量必须超过业种子形成的力量,才能在双方的对垒和抗衡中取胜。若只是心不在焉地念咒、诵经,很难取得预期效果。严重的业力,必须以猛利的手段和心力才能对治。

  忏悔是对自我的反省,也就是“自觉”的心理。听到“自觉”二字,我们或许感觉很普通。其实不然,因为“佛”即觉者之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可见,自觉正是佛法修行的要领,其力量可以化解内心的一切业障、烦恼和心结。当然,这又取决于我们自觉到什么程度。

  此外,我们还可采取读诵大乘经典、拜忏、诵咒等方式清除业障。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不仅能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力,也能启动自身的心行力量。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化解自我心结乃至各种业障的能力,只待我们开发和运用。

  “诵经”可以消业障

  有业障病的人,要常行布施,读诵大乘经典,礼拜诸佛,忏悔先世罪业。修慈悲观,发菩提心,愿度一切众生,尽心尽力,自利利他,多造福业,广结善缘,增长智慧,开发心地,然后业障就会消除。

  但是,诵经能消业,并非指一诵经,恶业就一笔勾销了,而是因为诵经最主要的功能在于转变我们的心念,改变自己的念头和言行,所以能消业去恶向善,从“有我”转化成“无我”。用这种方法诵念经典,不但可以帮助我们消灾去业,还可以开发智慧。如果误以为造了恶业只要诵诵经就没事,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本文实为转载,不代表个人观点,专注分享,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持续放生者,受佛菩萨、天地一切神仙赞叹护佑,功德无量,必然有求必应。

  消灾免难: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第一功德,一切重罪悉解脱,成就不可思议功德!

  学佛为成佛,一心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不怀疑不夹杂,乘佛大愿力决定往生净土。

  在此忏悔我所犯的一切恶念恶口恶行,忏悔我所犯的一切邪YIN重罪;此文若有错谬,我皆忏悔,若有功德,普皆回向;愿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学佛网、转载者、各位读者;愿一切冤亲债主及其六亲眷属离苦得乐,福慧增进;愿断恶修善、广积阴德,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持戒念佛、求生净土!

  (转载)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