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达真堪布:《现观庄严论》讲记二十七


   日期:2018/10/15 19:1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现观庄严智度窍诀论》。

  庚一、(广讲自在之因——正等加行)可分为二:一、相续中所生之殊胜加行;二、相续中生起殊胜加行之观修次第。

  辛一、(相续中所生之殊胜加行)可分为四:一、加行之相;二、加行修持者补特伽罗;三、加行之自体;四、加行之前行法。

  壬一、(加行之相)可分为二:一、略说;二、广说。

  癸二、(广说)可分为三:一、基智之相;二、道智之相;三、遍智之相。

  加行主要指修持,分四个阶段,即四种不同的修持。今天讲的是正等加行,以综合性的方式修持一百七十三种加行。三种智慧所摄的一切道相都要修持。

  前面讲了基智之相和道智之相,今天开始讲的是遍智之相,遍智是佛的境界。但这里讲的都是三种智慧所摄的一切道相,都是从对境的角度讲的。菩萨入定的时候是以无相的状态修持,出定的时候,一切相的因缘是什么,本体是什么,作用是什么,要分析了知,以这种方式修持。加行就是菩萨的修持,菩萨也要缘所有的相。

  子三、(遍智之相):

  始从四念住 究竟诸佛相

  道谛随顺中 由三智分别

  弟子及菩萨 诸佛如次第

  许为三十七 卅四三十九

  因为遍智是所有基智、道智与遍智的有境,所以遍智能通达作为对境的基智与道智之所有相。遍智是从有境的角度讲,基智和道智是从对境的角度讲,角度不同。但依据从四念住开始,直至作为究竟果法的诸佛之相、佛不共的一些功德、境界,也可以将与有境对治之道谛相随顺的遍智(即一切种智)分为三个部分,依照次第分别为:弟子声闻所具备的及与其相随顺之遍智,菩萨所具备的及与其相随顺之遍智,圆满正等觉诸佛所有之不共法遍智。随顺是类似的意思。遍智是佛具备的,其中有与菩萨类似的,还有与声闻类似的遍智。总共分了三种。

  其中弟子声闻所有及与其相随顺之遍智相,为三十七菩提分法;菩萨所有及与其相随顺之遍智相,包括三解脱门、八解脱、九次第定、现见四谛之四忍、十种波罗蜜多,一共为三十四相;圆满正等觉诸佛所有的不共法遍智之相,无论菩萨还是声闻都不具备,不共的,没有与佛类似的。包括十力、四无畏、四无碍解、十八不共法、真如之相、自然智慧之相以及佛陀之相,一共为三十九相。这样一来,就可将遍智之相承许为一百一十种。佛的境界包含所有的遍智,所以种类多。佛经也以“身、受、心、法不可得故”等内容,而描述了以上遍智诸相。

  以上是总结性地讲了一遍,接下来要展开详述。

  (一)在作为声闻所有及与其相随顺之遍智相的菩提分法当中,因趋入四谛而在资粮道阶段,具有如下诸道:

  按大乘的观点,真正入资粮道之后开始修持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资粮道有大、中、小三个阶段。三十七菩提分法当中的第一类就是四念住,从资粮道开始就修持这个,尤其是小资粮道。

  寻伺分别诸法之道——四念住:包括针对取恶趣之因的身念住,身体投身恶趣,现在为苦之所依身体,又引发未来之苦;针对贪爱之因的受念住;针对缘我之因的心念住;针对耽执杂染清净等等之因的法念住。

  由精进之勤作而生之道:包括精勤于令相续中不善法未生者不生,已生者精勤断除;令相续中善法未生者生起,已生者不退失的四正断之相;

  使内心堪忍的修炼三摩地之道(通过禅定使内心堪忍,变成法器):包括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以及观神足三摩地之四神足相,即四种三摩地;

  为什么说神足呢?想去一个地方,无论这个地方多么遥远,通过神足能迅速到达。同样,通过四种三摩地的修持,可以迅速获得菩提果,所以叫神足相。这些主要是大乘资粮道的修持,其他的时候也修,但主要是在资粮道修持的。资粮道接下来就是加行道。有四个阶段,前面我们讲过。

  暖位和顶位修的是五根,这叫现观自在道。进入加行道之后,有修治,虽然没有生起真实的现观,但是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获得现观,所以叫现观自在道。

  包括信根、精进根、念根、三摩地根以及智慧根的五根相;“根”在这里是自在的意思,自在现观。通过这些修持,就会在不久的将来获得真正的现观境界。所以之前我们讲过进入加行道,加行道的初步阶段是暖位。这个时候已经有觉受了。

  在加行道后面还有忍位和胜法位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修的是五力,叫现观联系道,紧接着很快要生起现观了。

  在加行道忍位及世第一法阶段的现观联系道:包括信力、精进力、念力(不忘,我们之前学的容易忘掉)、三摩地力以及智慧力之五力相;

  五根和五力是一样的,但是前面还没有彻底断除违品,所谓的违品是道之障碍,所以叫五根,不叫五力,而这个时候已经断除他的所断——道之障碍,现在已经断除道之障碍,战胜违品,违品是与他自己相关的一些违品,叫五力。

  胜法位是世间最高的境界,下面是见道,现量见到诸法的究竟实相。

  在见道阶段的现观道:具有正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以及舍觉支的七觉支相;

  主要是在菩萨见道的时候修持的。为什么叫现观道?他是初次现见诸法的究竟实相,初次生起真实的现观,所以叫现观道。

  见道接下来就是修道,也叫清净出离之道,也叫灭尽有漏之道。作为清净出离之道或者灭尽有漏之道的修道,包括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以及正定八圣道相。我们可以彻底断除很多遍计烦恼障、遍计所知障,粗大的俱生烦恼障和所知障都会断除,这叫清净出离之道,或者灭尽有漏之道。在修道中菩萨主要修持的是八圣道。

  以上所述,即(作为声闻所有及与其相随顺之遍智相)的总共有三十七菩提分法。佛具备的与菩萨具备的,声闻、缘觉具备的不一样,但都是一个类别的。

  (二)菩萨所具备的及与其相随顺之遍智相包括:

  对治之道:包括属于苦谛的空性与无我二相的空性相;大乘佛法里,空性和无我是一个意思——空性相。还有灭谛四相,道谛四相,总共有八相,这些是无相相。具有苦谛与集谛除了空性与无我二相之外其余还有六相:集谛四相,苦谛还两相,总共六相,这些也叫无愿相。这是三种解脱门。

  幻化道:包括有色想观外色解脱、无色想观外色解脱两种。一个是菩萨意念自己有色相,观外面的色相,比如大变小,小变大,多变少,少变多,这种修持。菩萨为了摄受他人,需要这种神通。

  还有一种是意念自己无有色相,以这种心态观外面的色相、色法,也如同上文所述,变现各种各样的色法。一个是意念自己有色相,一个是意念自己无色相,二者有这样的区别,其他都是一样的。

  但是色法里有清净的和染污的分别,为了对染污的色法生起厌离,一切色法都统一观清净,这也是一种修持。一共有三解脱相,这些是有色的。

  无色的有现法乐住道:包括作为空无边处解脱、识无边处解脱、无所有处解脱、非想非非想处解脱等四无色定的,通过这些修持,能超离于下界(欲界和色界)之贪欲的四解脱,加上能脱离三界的灭想受解脱,一共为五种解脱相。

  前面有色解脱相有三种,后面无色解脱相有四种,还有灭想受解脱,总共有八种解脱。

  出世间道:四禅、四无色再加上灭尽定相,即为九次第定。其中的灭尽定,也是出世间定,其他的定是不一定的,即首先通过在人间进行修持,而在人间或者色界现前,然后依次经过初禅直至有定,有定是非想非非想处,定是等至的意思,最后灭尽受想的等至。这种等至(安住于入定的状态)是非圣者不可趋入的,其他凡夫无法真正趋入和安住。

  断除道:现见苦谛之忍相等,也即再加上与集谛、灭谛以及道谛等其余诸谛相关的见道四无间道。这是四种法忍,因为属于四谛的四无间道都是法忍。

  佛道:包括布施等十波罗蜜多。

  由上可知,菩萨所有及与其相随顺之遍智相,和类似的这些,一共有三十四相。即与菩萨相续中具备的类似的遍智相。

  (三)圆满正等觉诸佛所有之不共法(遍智之相):

  一:十力相:1、知觉处非处智力;2、知业报智力;3、知种种胜解智力;4、知种种世间界智力;5、知诸根胜劣根基智力;6、知遍趣行智力;7、知永净杂染智力;8、知宿命随念智力;9、知死生智力;10、知漏尽智力 。

  最后两种还有另一种说法,为知天眼无碍智力和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

  四无畏相:1、以说“我是正等觉者”,而承诺自利方面证德圆满的正等觉无畏相;2、以说“我诸漏已尽”,而承诺自利方面断德圆满的漏永尽无畏相;3、他利方面的说出离道无畏相;4、利他方面的说道障无畏相。

  佛诞生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也是无畏相。

  四无碍解相:1、能诠之语清净的法无碍解相;2、所知义无碍解相;3、了知天、龙等语言的词无碍解相;4、辩说之词滔滔不绝的辩才无碍解相。

  《普贤行愿品》中讲:“天龙夜叉鸠槃荼,乃至人与非人等。”只有真正成佛时才有此能力,八地以上的菩萨只有相似的,还没有真正的这种能力。但我们修持时要这样发愿,为了能示现这种大神通或者积累资粮,这也是我们凡夫修持的方法。

  十八种不共法相(佛具备的不共的功德):

  1、身无失误的不混杂相;2、言无失误相(佛不会说错话的);3、意念无失相,就是他没有分心的时候;4、定无散乱相;5、无异想相;6、无不知己舍相。

  以上六条,为行为所摄的不共法相。

  7、不失利益众生之意乐相;8、不失乐于勤奋利他相;9、不失鉴察诸法之念相;10、不失金刚见定相(最后有际的时候产生的):11、不失辨析诸法之净慧相;12、不失脱离诸障之智相(以上六条,为证得所摄的不共法相);13、一切身;14、一切语;15、一切意业智为先导,并随智慧行相。智慧为先导,生智慧。身语意业都不离究竟的智慧。这只是为所化众生而分类的,其实对佛来说,身口意是一体的。以上三条,为业所摄的三种不共法相。

  16、智慧知过去世;17、未来世;18、现在世无贪无碍相。

  了知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同时也不住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

  以上三条,为智慧或者时所摄的三种不共法相。

  以上所述,即为如来十八不共法,十八种佛的不共相。

  真如之相:无谬通达实相之相,即通达诸法的究竟实相。

  自然智慧之相:不观待他缘而获证自然智慧之相,本具的大智慧。

  此处所说的自然智慧,也就是指法界智慧光明。如同《华严经》所云:“种种不可思议之,世间诸界纵焚毁,虚空无有坏灭变,自然智慧亦如是。”也就是说,由于非因缘而为,以不分别诸相之智,远离一切分别,通过无有破立(禅定现前)的方式进行修习,在最后有际,不依赖他法而现前任运自成之智,故称为自然智慧。具足这些特征的才是自然智慧。

  佛陀之相:清晰而不混淆地真实了悟一切所知(包括一切事物)之相。

  以上所述,为佛陀所有的三十九种不共相。

  这样,属于遍智的相,有类似声闻缘觉的、类似菩萨的,还有佛不共的,共有一百一十种遍智相。

  其中基智的二十七相又可分为声闻相续所有之基智相与菩萨相续所有之基智相两种。

  声闻相续所有之基智相:因为声闻诸众断除了如同毒箭一般的烦恼,并且该基智相为入定所修之相的缘故,是无漏的。第一,是入定的状态;第二,断除了如同毒箭一般的烦恼障,所以属于无漏。

  菩萨相续所有之基智相:为有漏之法,由于是为了利他的后得所知之相的缘故。当然,这种定义,是从承许后得有漏的角度而言的。从某种角度来讲,菩萨为了摄受小乘根性的众生而了知的、证悟的,是后得位时修持的,所以是有漏的。跟入定的状态相比是有漏的。

  菩萨的道智三十六相:犹如不净的肥料却有益于甘蔗田、稻田以及芝麻田一样,烦恼也是圆满正等觉的有利因素,故而根本不必断除,可以转为道用,所以是有漏之法。

  为什么菩萨是有漏的?小乘声缘必须断除所有的烦恼,否则会影响解脱,一定会轮回。而菩萨不一样,有智慧可以为方便转为道用,从这个角度讲,所以也叫有漏之法。

  遍智一百一十相:由于断除了二障及其习气,所以仅仅是无漏之法。佛是无漏之法。

  这些基智、道智以及遍智的分类,是依靠前前的安立而依次安立了所有后后之法。意思是说,基道果的一切法之总和,便是所宣说的所修,并且,对于诸等果法,也只能以胜解作意来进行修持。

  佛有很多不共的功德、境界,菩萨只能以胜解作意——坚定不移的信念来修持,不可能真正缘取。

  对上述一切法,在入定之际,以具备无缘之相、远离能取所取的方式而修持;

  在后得之际,以具备不混淆地了知彼等与彼等之本体、因以及作用等等之相并进行观修的方法来修持,这是唯一的修持。菩萨所摄的所有道相都是以这种方式修持。大乘的教理都是一心、一体的,为什么有这样的分类呢?是从某种角度来分类的。

  作为境相的外境之相,即是作为智相的有境之感受。其内在含义是:虽然彼二者不可分离,但观待从境与有境的角度来进行分类之理,便从前二者(基智与道智)为境相,后者(遍智)为智相的侧面进行了宣说。

  这样一来,此等诸相也即菩萨的修持之相,并且可分为四种总相,即菩萨四种修持方法。生起顺应彼修持之心,为胜解作意之修持,此时还没有真正产生这些境界,但是坚定不移,通过这种方式修持。生起彼心之法相的方式,为真如作意之修持,此时真正生起了这些境界。

  将自相续未来产生的彼与彼现观之法相,作意为“此与此”,并以各自所证悟的智慧来进行伺察的法相,为伺察(分别念)之修持;对所获之彼果位以内心发愿,并为了实现而积累资粮,为发愿之修持。

  通过伺察意、分别念修持。发愿的方式,为了实现愿望积累资粮修持。还有一种是还没有真正产生境界,但信念很坚定,以坚定信念的方式修持。

  其中七地以下的基智与道智,是以胜解作意而修,还没有真正获得。

  而作为遍智之相的十力等等,则是以伺察与发愿的方式来进行修持;在八地以上,因为获得了相似的十力等等,所以是以胜解作意来进行修持。

  基智与道智,是以胜解作意而修持;属于遍智有很多佛不共的境界,是以伺察与发愿的方式来进行修持。八地以上菩萨的境界和佛的境界比较相似,但是还没有真正达到这些境界,所以是胜解作意来进行修持。

  以上讲的是遍智之相,共一百一十种。至此,基智之相、道智之相、遍智之相,都讲解完毕。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上师仁波切宣讲于2018年8月22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达真堪布       现观庄严论)(五明学佛网:达真堪布       现观庄严论)  

 任杰居士: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任杰 藏译汉) 

 任杰居士:《般若经》与《现观庄严论》之注疏 

 金易明教授:弥勒菩萨《现观庄严论》思想体系略述 

 达真堪布:末法时期的众生有两个特点 

 达真堪布:六度新解(二)疫情期间如何修持安忍、静虑、智慧 

 达真堪布:若是你有智慧到处都是阿弥陀佛和观音菩萨 

 达真堪布:疫情期间如何修持佛法? 

 达真堪布:让隐身的化身佛切换到在线状态 

 达真堪布:拜财神灵验的关键是什么? 

 达真堪布:透过无常找到永恒 

 达真堪布:认真不是执着,放下不是放弃 

 达真堪布:为了平安幸福,不要吝惜你的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