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介绍

 她用短短十七年、将一座废弃古寺打造成世界最牛女子佛学院


   日期:2018/10/16 18:1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她用短短十七年、将一座废弃古寺打造成世界最牛女子佛学院

  如瑞法师,1981年出家,师承上通下愿老法师。1991年如瑞法师遵师遗愿复建五台山普寿寺。

  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山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五台山普寿寺住持、五台山尼众佛学院院长。

  在五台山,有一处低调肃穆,但又引世人关注的寺院,它就是普寿寺。寺院里,坐落着著名的女子佛学院——五台山尼众佛学院。

  五台山尼众佛学院,修建于1991年,其创办人就是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五台山普寿寺如瑞法师。

  1、结缘通愿法师

  如瑞法师,祖籍河南,1957年生于太原,她出生后就得到中国四大名尼之一的通愿法师加持。

  她在太原市读中学、大学,后任中学老师。又于北师大中文院进修研究生。

  如瑞法师自小出生在佛教徒家庭,家里父母、姑姑等都信佛,他们当年都是通愿法师的护法弟子。通愿法师1956年来到五台山,弘化一方。

  如瑞法师小时候,只要大人们提起老法师,都是一脸的尊敬和敬仰,如瑞法师从小便有一个梦想,亲自去拜见这位令人敬仰的中国名尼。

  但是,小时候的如瑞法师,和每个孩子一样,对未来的憧憬并没有超出世俗的范畴:自己长大后,要做一名人民教师。

  1977年,在农村当知青的她如愿以偿,以优异成绩考到太原师范学院。但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教师这个行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带着对未来的种种困惑,尚在大学读书期间,如瑞法师去五台山见到了儿时渴望一见的通愿法师。

  教师在特殊期间,是不被人尊重,且没有权,也没有钱,未来的路该如何走?如瑞法师向通愿法师道出了心中的苦。

  通愿法师告诉她,“为人民服务,不一定需要权和钱,只要发心真诚,随时随地都可以善巧方便地去为人民服务。”

  通愿老法师出身于官宦人家,北大毕业之后因听讲华严经两年,深有省悟,顿发出世之愿。

  1940年,她剃度出家,潜心修持佛法。特殊时期期间,她曾遭遇牢狱之灾,受尽人所不知的折磨与侮辱。

  但她胸怀坦荡,修持益勤,并发心:首先要度那些打骂过她的人。

  通愿老法师的个人修为,令年轻的如瑞法师深感钦佩。和通愿老法师的这次见面,增进了如瑞法师对佛门中人的亲近感。

  2、出家,就是为大家更好地服务

  两年之后,她们再次重逢,这让如瑞法师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

  1981年的一天,通愿老法师来到如瑞法师的姑姑家,如瑞法师前往拜望老法师。见了面,如瑞法师告诉通愿法师,自己对佛教从小耳濡目染,准备报考宗教专业的研究生。

  通愿老法师说,如果研究佛教,可以介绍你到四川的尼众佛学院,切身体会地研究佛教,会更有收获。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的宗教事业逐步恢复,佛教界也是百废待兴。一心想弘扬佛法的通愿法师,希望后继有人。

  如瑞法师当时听到“学院”二字,且又能继续读书,非常高兴,但是如瑞法师没有想到,已经诵《金刚经》诵了三十年的父亲却不同意。

  父亲认为,社会培养一个大学生不容易,他同意如瑞法师老年出家,但不是现在。

  如瑞法师着急了,她跑到姑姑家,追着老法师说:说好带我走,又不带我走,出家人不打诳语!

  如瑞法师又去找父亲,结果没找着父亲,却听说父亲去找老法师了。

  父母最终把女儿交给了通愿法师,但是有一个条件,先不给如瑞法师剃头。她去四川的佛学院,先学习,以后再做人生的选择。

  通过在佛学院的学习,如瑞法师坚定了自己的人生之路。她给家里写信,信中说:“宁为学佛前进一步死,不为不出家退后半步生”。

  如瑞法师终于出家了。但是,她的同学们都不相信当年爱好文艺、兴趣广泛,总给同学们带来欢乐的如瑞法师选择了出家。

  同学们说,“只要有如瑞法师的地方,就会有希望的笑声”;如瑞法师说,“只要有我的地方,就不会有痛苦!出家,就是为大家更好地服务!”

  有人不解,专门让如瑞法师解释什么是佛。如瑞法师说:“佛就是觉悟了的人,觉悟的人就应该全心全意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这就是佛。”

  3、她白手起家,创办女子佛学院

  1991年,通愿法师往生。因为深感末法时代僧团涣散,“非提倡戒律无法治理”,临终前,她嘱托如瑞法师在五台山建十方尼众的道场,如瑞法师发愿继承老法师的遗愿。

  “文殊菩萨的威力大,他有这样的感召力,大家会来朝山,和文殊菩萨有这样的缘,所以只有建了十方尼众的道场,比丘尼的僧团才能建立起来,你要回到五台山。”如瑞法师回忆通愿法师临终前的嘱托。

  就这样,1991年,如瑞法师返回五台山,而当时的普寿寺几乎是一片废墟。

  如瑞法师,只身怀揣105元钱,她要想在一无所有的条件下建立十方尼众道场,几乎是痴人说梦。

  “我到了普寿寺之后,发现炕上连个席子都没有,就有几个很破的土炕,人躺下去再起来,浑身是土。

  我们到外面去借东西,但是当时大家都不富裕,人家怕你借走东西,不能再还……”

  如瑞法师说,当时寺庙的隔壁就是一个砖厂,她就和弟子们去砖厂捡来废砖断砖,回来用它们搭成了炕。

  “就连我们贡佛的案桌,也都是用断砖垒起来的。”

  如瑞法师说,“我们又去街上找能用的东西,当时街边有个小卖部,我就问小卖部的人能不能给点儿纸盒,人家看见我们可怜的样子,就给了一些纸盒。

  我们把纸盒拿回寺里,把它们展开,铺到砖头炕上,就睡在这些‘纸褥子’上。”

  后来,一位居士看到这些比丘尼的虔诚和清苦,什么都没说。不久,普寿寺收到了寄来的第一笔善款。

  受到以如瑞法师为代表的几个比丘尼的感召,来此修行的尼众越来越多,一段时间,由原来的几个比丘尼迅速增加到了二三百个。

  “当时非常拥挤,十几个人挤在一个房间里,只能侧身睡。”

  如瑞法师说,“如果半夜有人起夜,回来后一定没有地方,只能站着,因为挤得插不进人。五台山比较寒冷,但是大家都说‘能站着也行’,我非常感动!”

  后来,普寿寺的声誉开始名扬四海。1995年,上级了解到寺里的艰难,将旁边的土地批给了普寿寺,因缘和合,普寿寺在1999年得到外界资金的支持,得以开工扩建。

  经历了众多苦难,如瑞法师从来没有想过中途罢手。

  回忆起那段最艰难的日子,如瑞法师说,“不管今天有没有太阳,我的心里都充满阳光,佛陀是我世界的太阳,菩萨是我世界里的月亮,

  我的世界里从来没有黑暗,我的世界里从来没有悲伤,我的世界里到处洋溢着热情,我的世界里从来都是积极进取向上。”

  “出家人不可以是懦夫,要有勇气放下世俗的东西,为人民做更大更多的贡献。

  所以,我时刻为自己是一个出家人感到自豪!”如瑞法师的心里,永远是阳光普照。

  4、庙在心中,小庙比大庙更重要

  扩建后的普寿寺占地面积近两万平方米,可容纳1000多位尼众学习。作为僧人出家修行和研习佛学的地方,这里体现了佛法尊严和学无止境。

  在普寿寺修行的比丘尼多是大学毕业生,她们在受戒前都经过了三年的考验。

  而如何引导这些尼众更好地修行,则是如瑞法师在组织普寿寺硬件建设的同时,更把握的重点。

  佛法有八万多法门,普寿寺信奉“以华严为宗,以戒律为师,以净土为归”的宗旨。

  其中,以“戒律为师”体现得最卓有成效。如瑞法师倡导“以戒律为师,开启智慧法门”的修行主张,得到佛教界的广泛认可。

  同时,她住持的普寿寺以清规整肃为纲,成为中国佛教道风的典范。

  如瑞法师说:戒律分为两部分,一是佛告诉我们什么事情不能做,另一部分是佛告诉我们什么事情可以做,一部分叫做“止持”,一部分叫做“作持”。

  戒,就像这大地一样,它不是万物,却能生出万物,戒并不是要束缚人,而是要让人改掉实际毛病,真正获得解脱。

  “出家人,学佛修行,须从戒律开始。”

  普寿寺里的尼众不仅奉行戒律,而且重视教育。寺中新建的图书馆里,有不同版本的藏经20余套,各类图书共十万余册,尼众们学习涉猎也非常广泛。

  学院开设有各种等佛学理论课和文化课。并且学院里,各种功能房间和设施一应俱全。

  在尼众佛学院出家的僧人,其一言一行都要谨遵佛法,须遵守相应的戒律,每天除一日两餐、午休外,其余时间都用来诵经、劳动和学习。

  在佛学院,出家的僧人必须先修习戒律,才能进一步学习律严、戒学、华严宗等佛法。

  如瑞法师说,“修行就是在修心,内心不计较是非得失,遇事能够看得破、放得下。在待人处事上没有分别心,能公正平等。以调柔慈悲的心态,才能淡化乃至断除三毒烦恼。”

  普寿寺里的尼众,走路轻巧,谈吐文雅,一举一动都很注重僧仪,就连每天用斋都很庄重。

  每次去斋堂,她们都鸦雀无声,整整齐齐地排队,鱼贯而入。进入斋堂后,安安静静地做好。

  法师引唱,大家同声念供。完毕,由一个比丘尼敲击引磬,几百人一齐动作,开始用饭。

  如瑞法师说:改毛病早成菩提,所以什么是众生什么是佛,你有缺点毛病就是凡夫,把你的缺点毛病改掉,心口就清净了。

  “一定不能忽视对人才的培养。”

  如瑞法师说,培养人才如同修庙,我们修的不单单是庙,而是修我们自身的小庙,要想让佛法振兴,必须注意内德施才,“庙在心中,佛在心中,小庙比大庙更重要。

  如果大庙修得富丽堂皇,而自身的小庙弄不好,就像堂堂的一尊佛像缺少如来藏,不能光看外相,更要看实际的内心。”

  5、广行慈善事业

  如瑞法师认为,菩萨精神就是为大众办好事的精神,她在普寿寺几乎从未停止讲经授法。

  为了让世人了解佛教中人的作用,在如瑞法师的带动下,普寿寺正在开展了“三加一”工程。“三”是指三个组织:即普寿寺、大乘寺、菩提爱心协会。“一”是指菩提爱心协会举办的第一起慈善事业。

  如瑞法师和她的弟子还发动居士,给有困难的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她的倡议下,建立了一个老人院,以照顾孤寡老人。

  一个独特的群体,以独特的方式,服务于这个社会,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如瑞法师说,“要想真正地利益自己,就好好地为他人服务吧!我希望跟每一个众生都结成佛的缘,我希望为每一个众生服务到底!”

  “我可以选择清风明月,让心与月光同辉;我可以选择水边林下,让寂静的快乐永远伴随。

  但我没有选择,也没有犹豫,我还是选择了为你。因为你是我的摩尼宝,我要成佛全靠你!只有让你得到究竟的快乐,我才能达到无上安稳的佛地!”虔诚的如瑞如是说。

  “飘去的是云,留下的是天,天还是那样的湛蓝。流来的是水,流去的还是水,一切顺其自然。

  我要求自己,没有得,就没有失的痛苦。我要求自己,奉献、奉献再奉献!”这是如瑞法师的人生,朴实无华,明心见性。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