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黃柏霖:印光大师对安士全书开示2


   日期:2018/11/3 10:3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印光大师的对安士全书开示2

  《安士全书》 (第002集)

  黄柏霖老师 讲于2018年07月11日

  台孝廉讲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们研讨《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

  今天跟各位报告的是:

  印光大师对《安士全书》的开示,〈序文二〉。

  在佛陀教育基金会所印的版本里面,《安士全书》,印光大师是有两篇的〈序文〉。各位看第五页,〈又序〉这一篇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讲的,印光大师对《安士全书》的〈序文二〉这整篇,一直到第九页倒数第三行,「不以吾言为谬妄也」,到这边是属于〈序文二〉整篇的内容。

  因为今天探讨的印祖开示,这个〈序文〉,几乎前面三分之一的部分,印光大师都是开示心性。印光大师的修行境界实在是太高了,如果不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大菩萨,法身大士,是没有办法讲出这么深入、称性,一乘了义的、第一义谛的开示,一般人是没有办法的,所以不愧大家尊称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所以今天我们在探讨印光大师这一篇〈序文二〉,我们进一步要去体悟印祖这一篇〈序文二〉的开示的重点,我们列了五点印光大师开示的重点,一样是引用印光大师在《印光大师文钞》开示心性的这些内容。

  所以今天这一篇〈序文二集〉,会分成〈序文二〉之一,以及〈序文二〉之二,分成两集来讲。因为学人在准备这个资料的时候,内容非常丰富。探讨心性,如果按照白话解释,这样讲下去,我们很难去契入。因为心性的东西没有办法用解释解出来,《大乘起信论》里面讲,「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很难去用解释解释,就解释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我们看第一段的经文,我们看印光大师开示:

  【大矣哉吾心本具之道。妙矣哉吾心固有之法。寂照不二。真俗圆融。离念离情。不生不灭。谓之为有而不有。不有而有。谓之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生佛皆由此出。圣凡俱莫能名。类明镜之了无一物。而复胡来汉现。犹太虚之远离诸相。不妨日照云屯。正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本觉心中。圆具诸法。乃如来所证之无上觉道。亦众生所迷之常住真心。三教圣人。依此心性。各垂教迹。广导羣萌。由是尼山抉诚明之奥。作修齐治平之轨。柱史说道德之经。陈长生久视之术。大觉世尊。称法界性。示真如心。演背尘合觉之道。立不生不灭之宗。虽浅深大小不同。世出世间有异。要皆不外即吾心本具之理。以发挥演畅之。普令含识。称性起修。即修显性。消原无之幻妄。复本有之天真。永出迷途。诞登觉岸而后已也。】

  好,我们到这边先告一个段落。各位看这一段,等同佛陀说法,释迦牟尼佛在《法华经》里面讲,诸佛以一大事因缘,开示悟入众生佛知佛见,就在讲这一段。所以我说,这一段如果我们纯粹按照过去字句解说、白话解释,这样带过去,这个味道是出不来的,就像天厨妙供,这个法味我们一定要藉由印光大师在《印光大师文钞》里面的开示,我们才有办法明白体悟。我们只能解悟了,明白这一段开示的意思,它的第一义谛在哪里,它的殊胜在哪里,它的奥义在哪里。

  我们先看这一段的字句解说,也就是名相注释。我们看第六页:

  首先我们看『尼山』,这个「尼山」就在讲孔子。

  『柱史说道德之经』是讲老子。

  『大觉世尊』是讲释迦牟尼佛。

  所以这一段这三行在讲儒教、道教、佛教。

  我们看「尼山」,尼山原名尼丘山,位于中国山东省曲阜县城东南大约三十公里,我相信很多人都有去朝圣过,海拔三百四十余米,是孔子的出生地。很惭愧,学人到现在还没去过山东,很向往去。尼山有一座尼山孔庙,还有一间尼山书院,还有祭祀孔子的父亲叔梁纥的祠堂,以及祭祀尼山神的毓圣侯祠。

  二OO六年尼山孔庙、尼山书院被列入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一点我们政府做得非常地好,把佛教、道教、儒家的重点的这些名山古剎、这些学院,都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且我都去参访过,维护得非常好。譬如说我这一次到天津讲学,我就参访袁了凡先生的故居,还有弘一大师纪念馆,那维护得真的非常好,而且导览以及里面的这些陈设,整个文物的保存都非常地好。

  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各位如果在读《了凡四训》里面,都会了解叔梁纥。他的母亲叫颜征在,孔子的外公要把,介绍这一段婚姻,都还要去了解他们祖宗的积德。所以孔子的父母,叔梁纥和颜征在,向尼山山神祈祷后生下孔子。文昌帝君也是他母亲向山神祈祷而生下文昌帝君,这个我们往后会探讨到。这两位圣人都是父母向山神祈祷。譬如说我们像《影尘回忆录》的倓虚老法师,他的父母亲是向观世音菩萨祈祷,后来果然生出倓虚老法师。

  所以我常常劝年轻人,一定要学佛修行,要积功累德。向谁求呢?其实是向自性求,去积功累德求,观世音菩萨只是做一个表法,你还是要发愿。你不能说我到观音菩萨那边。像台北龙山寺有一座观世音菩萨,里面就有注生娘娘,我儿子就在那边求来的。所以这几天刚好有佛友从国内来,也是年轻人,我就鼓励他,因为他们想生儿子或是女儿,我就说,你们向龙山寺的观世音菩萨祈求,但是要发愿,那都会心想事成,观世音菩萨就会安排善缘,有佛缘的,会来到你家做你的眷属。

  所以孔子的父母叔梁纥和颜征在向尼山神祈祷以后,果然生下孔子了。民间传说,说孔子出生之后,因为相貌长得不是很美好,结果被颜征在,就是孔子的母亲,遗弃在尼山的夫子洞,老鹰跟老虎不但不敢侵害,还细心地呵护。所以你看这个圣人,都有龙天护法在保护,都会有这些善神,这些像老鹰都有攻击性的动物,老虎也是有攻击性,但是牠们知道这是圣人,所以牠们不敢侵害。

  就像海贤老和尚经过山边的道路的时候,一只公狼咬着海贤老和尚的裤管,到牠的洞内,请海贤老和尚为牠的母狼,母狼因为怀孕昏迷了生不出来,后来就是海贤老和尚为牠念佛祈福。海贤老和尚加持以后,这一只母狼终于生出五只小野狼出来,你看这么的不可思议。而这只公狼为了报答海贤老和尚的恩,第二天在路边等海贤老和尚,咬山中的野蜂蜜,来供养海贤老和尚。你看,牠们也有灵性,牠怎么知道送礼呢?牠们怎么知道报恩呢?灵性不灭嘛。牠们因为愚痴堕落到畜生道去,所以才无明障重,变成畜生道的众生,所以佛陀说,「可怜悯者」。

  那么孔子据说,在老鹰跟老虎的细心呵护下,不但没有死掉,而且还健在。最后颜征在,当然因为自己的小孩,她也不忍心,跑过去看一下,她目睹这个异象,立刻接孔子回去。她知道缘在这里,这就是缘分。

  第二个,「柱史」,我们看「柱史」,第六页的第四行,「柱史」是指李聃。李聃名耳,字伯阳,外字聃,世人都尊称为老子。我们先了解一下,为什么有孔子、老子、孟子、荀子、庄子,为什么都加一个子呢?就是跟《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的大长者子一样,他不是大长者的儿子,各位不要误会。所以你看古代印度跟中国,对这些成年男子的尊称,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战国末期的时候,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譬如说老师,或者有道德、有学问的成年男子,都可以被人民赠予或称为子,就在他姓氏前面,姓氏摆在前面,对这个人的敬重。譬如说孔丘,孔丘就是孔子,所以称为孔子。墨翟被尊称为墨子。那么老子生于中夏中国东周末的某诸侯国苦县厉乡曲仁里。所以他们的学问都非常地丰富。

  老子他担任这个守藏室的官员,我们现在解释一下这个「守藏室」。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的地方,「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书很多,我们称它叫「汗牛充栋」。「无所不有」,什么书都有。老聃处在这个法海里面,「如蛟龙游入大海,海阔凭龙跃;如雄鹰展翅蓝天,天高任鸟飞」。老聃因为他喜欢读书,老子如饥渴似的博览群籍,「渐臻佳境」,他「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旨」,礼乐是来教育人民的,道德是众生本体的妙用,也就是,「明道德之旨」就是,他彻悟本心就是啦。总共这个守藏室他担任了三年多,「名闻遐迩,声播海内」。

  「柱史」就是柱下史。我们解释一下「柱下史」,「柱下史」是周朝官名,周秦的官名,相当于汉朝以后的御史。因为其常侍立殿柱之下,在朝廷的时候,他站在哪个位置呢?站在大殿,皇帝那个大殿的柱子旁边,「殿柱之下」,所以称为柱下史。因为他要记录嘛,皇帝要查询啊。「柱下史是掌管中央的奏章、档案、图书」、计籍以及地方报上来的材料的官职,所以这个工作很重要,皇帝随时会垂询,有点像皇帝的文胆啊。周朝跟秦朝都设有柱下史,也就是御史。但是后来的御史,他还担任这个弹劾的责任。因为所掌理的工作,常常站立在殿柱之下,所以老子他就是周朝的守藏室的柱下史。

  老子是春秋时代思想家,隐居在邢台广阳山。他著作《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据说《道德经》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很多人对《道德经》也很有兴趣。

  《道德经》的第一句经文就很重要,「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它都在讲心性啊。有一次,我在我们这边的指南宫,他们有个道家的学院,我就问里面的学员,你们的祖师讲《道德经》。那时候,我在文山分局当副分局长,因为那边有勤务嘛,我在那边服勤,常常有一些达官显要都到那边去礼拜指南宫的帝君。那我就问他们那个道家学院的学员,我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讲什么呢?他们表达不出来。后来我告诉他们,它们在讲自性,自性的体用。「道可道,非常道」,心性讲不出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讲出来的都还是文字啊,假名,就文字啊。

  所以老子李聃,他的学说后来被庄周,庄周就庄子,杨朱等人发展,后人奉为道家学派的开教宗师。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孔子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问题。所以我们就知道说,「孔子问礼于老子」,等一下我们会探讨。「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天人合一、清静无为的统治理念」,和庄子同样的是道家的人物,「与太史儋并列」。

  据说老子李聃他在世几岁呢?一百六十余岁,又有说二百余岁。这个岁数很长啊。「李聃被尊为道教始祖,东方三大圣人之首」。唐朝的时候,「追认李聃为李姓始祖」,因为唐太宗也姓李嘛,所以他们就尊李氏为始祖。老子是世界文化的遗产,也是世界文化的名人。

  我们看很多,包括美国,欧美,他们这些领袖、总统,甚至都会引用《老子》的话,所以他们对于《孙子兵法》,孔子,《老子》、《孟子》,他们这些外国的领袖跟总统都可以朗朗上口。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确实是所有现在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那么老子李聃也是「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现在我们就来报告「孔子问礼于老子」,也有说孔子问道于老子。「问礼于老子」,这一段经典很有趣。后来因为东周王室衰落,周天子实际上是名存实亡,很多地方都发生叛乱,诸侯争相称霸称王,礼崩乐坏就是讲这个时候,礼崩乐坏持续了将近二百余年。在周襄王十七年,公元前六百三十五年,就发生「子带之乱」,遂为伯而得河内地,大量的典籍被掠夺到楚国的国都郢这个地方,老子因为这样而被免职。随后老子清心潜隐,与孔子来往较多。践土会盟之后,孔丘曾经「适周」,这个「适」就是到,「适周问礼」,从鲁国的国都,在今天的山东曲阜,千里迢迢地赶到洛邑,就今天的河南洛阳,问向老聃礼乐。

  我们看原文,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孔子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问题,因为那时候礼崩乐坏了嘛,孔子也很有智慧,他不耻向老子请教智慧的问题。这也是算是僧赞僧,没有说古代的时候文人相轻,没有,孔子还是很有智慧。那时候孔子年纪大概五十一岁,「适周问礼于老子」,「适」就是到达,「后曰:『五十知天命。』」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YIN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这是第一段,「孔子问礼于老子」的第一段,我们先到这边告一个段落。

  我们看这一段原文的字句解说:

  「适周」就是到东周国都洛阳。「适」就是前往,到。

  「子」,刚才跟各位解释过,古时候对男子的尊称。

  「得其时则驾」,这个「时」就是机会、时运,我们说时也、运也、命也。「驾」就是座车,引申为做官。你时运来了,机会来了,你就去担任官职,「得其时则驾」。因为做官会有车马,我们现在讲会有座车,以前叫马车,现在叫座车,像我担任副分局长,就有公家配的座车,还配司机嘛,所以「得其时则驾」。

  「蓬累而行」,什么意思呢?象飞蓬转徙流离,行止不定。「蓬」,飞蓬,一种根叶都很细的小草,根跟叶都很细的小草,风一吹,它根就断掉了,随风飘转。「累」是转行的样子。

  「良贾深藏若虚」,「贾」就是商人。「深藏若虚」,就隐藏货物,我们现在讲说囤积货物啊,他不让人家知道他的货物到底有多少,不让别人知道,好像空虚无物一样。「良贾深藏若虚」,就表示比喻有真才实学的人,不露锋芒。

  「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这个就是讲大智若愚,君子有很高的道德修养,隐藏在心中,外表却谦虚退让,像愚钝之人。「盛德」,大德。

  所以这一点我们各位要学习,古代老祖宗就教我们这样,要怎么样?前面讲「良贾深藏若虚」啊,你永远都不能以少为多。尤其是我们学佛的,我们以前在学讲经的时候,我们内典研究班,我们佛陀教育基金会的创办人简丰文老师常常叮咛我们,常常提醒我们,不能以少为多,不能以少为满足。你不能说,哎呀,我现在《地藏经》讲得很好,我现在《佛说阿弥陀经》讲得很好,你就趾高气扬的不可一世啊,不行,要谦虚,要深藏不露。愈是智慧如海的人,他不会轻易的在对谈里面,除非你有请,他会侃侃而谈。

  「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因为他已经无我了,君子的德行都开显出来,「盛德」就是开显出来了,容光焕发,智慧流露,所以他法相庄严,但是他内心的定慧等持,他无时无刻无不都在定中里面。所以我们像,君子就是我们佛家讲的菩萨,大菩萨,我们说佛,他是什么?「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那伽」是什么?「那伽」就神龙啊,神龙见首不见尾啊。你看,神龙看起来是在动的状态,可是牠「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牠在动的时候,动中有定,有这个禅定功夫。所以他们都有很高的道德修养隐藏在心中,外表是谦虚退让,有德行的人都是这样。

  「态色与YIN志」,这个意思,「态色」就是神态表情。「YIN志」,这个「YIN」不是一般那个不好的名词,这个「YIN」另外一个解释就是太多了、太满了。譬如说好几天都一直下雨,这个叫YIN雨,雨下太久了叫YIN雨。「YIN志」就是你的志向太高了,过高的志向,「YIN志」就是过高的志向。

  这一段的语译我们说明一下:

  孔子前往周都,打算向老子请教礼。老子说,你说的礼,制定的人以及他的骨头都已经腐朽了。这指谁呢?周公啊,西周的周公啊,那时候已经是东周了。你所说的礼,制定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朽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啊。况且一个君子时运来的时候就出去做官,如果你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啊,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不让别人看见,好像什么东西都没有。具有高尚品德的君子,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除掉你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你做作的神态表情和过高的志向,这些对于你自身都没有什么好处。我能告诉你的,就是这些而已。

  那么第二段,我们看原文: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你看这一段,孔子赞叹老子的是非常精彩的,没有任何保留,也就是什么?也就是孔子心服口服。

  我们看这一段的字句解说:

  「罔」就是通渔网的那个网,捕兽的器具。

  「纶」是钓鱼的丝线。

  「矰」,用丝绳绑住,系住就是绑住,可以射飞鸟的短箭。

  我们看这一段的语译参考:

  孔子离开周以后,就离开老子以后,对弟子说了,鸟,我知道牠能飞;鱼,我知道牠能游;「兽」,就是动物,兽,我知道牠能跑。会跑的可以用网捕获牠,会游的可以用丝线去钓牠,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牠。至于龙,我们讲神龙在天,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牠是驾着风云而飞上天,乘风而去。我今天见到老子,他大概是这一条龙吧。

  那么这一段很精彩的「孔子问礼于老子」,我们来做一个研析报告,就探讨。「孔子是儒家的代表,而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这两位学者「在历史上各占有一席之地,均为其言论著书立说」。老子教我们怎么修身养性,让我们的道德可以开显出来。孔子教我们怎么样修持五伦,能够如何经营这个国家,乃至于家庭、个人。所以「老子留有《道德经》五千言,孔门弟子则编纂《论语》一书」。

  「老子见孔子常周游列国」,老子当然是知道,他们同一个年代的,「老子见孔子常周游列国,说道献智」,常常孔子都要向这些国君,来讲这些治国的道理,也希望贡献他的智慧。这一段是主要后边的历史家怎么评论。孔子希望天子能重用他,所以他周游列国,他目的是干什么?他目的是施展他的抱负理念,也就是说,希望这一个国君能重用他。我们知道孔子只做到大司寇,老法师说大司寇相当于现在的类似县里面的警察局长。

  老子就是用这几句话告诫孔子,他说,你遇到有智慧的国君,「明君」就是有智慧的明君,你就去担任他的官职,「驾车前往为官」。如果没有遇到明君,那你就学「箕子、接舆之蓬累而行」,他劝孔子,不遇明君不必修饰而去求官。这符合道家说的「隐祕而不求名」。「而孔子听了之后,认为兽、鱼、鸟三种动物」,人们都可以去捕到牠,只有老子智慧如龙。我们知道老子他是已经有甚深禅定,他有无想定了,他是在色界的无想天。所以孔子说,「唯独老子如龙,乘风云而上天」。他完全看破放下了。人们不容易去追摹,你没有办法去学习。「可见他觉得老子妙高道远,人不易得之也」,所以称为他人中之龙,那我就不晓得怎么去绑住他了。

  再来,我们介绍《道德经》。

  相传当时身为柱下史的老子不忍见周朝衰落,同时也为了避祸而西出函谷关之前,当时任守关要职的关令,那边有个官员,守这个函谷关有个关令,我们现在讲叫指挥官,那个关令,名叫尹喜,姓尹名喜,也有人称他叫关尹。「关令尹喜曰」,记载下来是这样,那也有一个说法说,守关的令尹他感到很高兴,「喜」就是高兴,所以有人说他是尹喜,也有人说是关尹。老子要西出函谷关,就被关尹拦住了,并邀请作客,并向他请教周礼。

  李聃在当时总结他的思想著述,并对尹喜说了,「老夫授汝《道德经》,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言宇宙根本,含天地变化之机,蕴神鬼应验之秘;下篇为《德经》,言处世之方,含人事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之道。研习不止,苦修不懈,终有所成。」这段是老子对关尹的开示。我们知道它上篇为《道经》,为什么?道为体。下篇为《德经》,德为用。就是体用不二啊,我们知道《华严经》里面讲体、相、用。而后留下五千言一书,又称为《老子》,道教称为《道德经》。据说老子是倒骑青牛而去。

  在神话故事里面,尹喜看见土台,就今天的瞻紫楼,又称为望气台。传说函谷关关令尹喜有一天登高远望,观察天象,据说关尹他懂得这些,他懂得这个,「善内学星宿」,他懂得,他知道观星宿,他会观星宿。他看到「东方紫气腾腾,霞光万道,观天象奇景,欣喜若狂」。尹喜「认为紫气升腾及祥瑞之兆」,暗示「将有真人过关」。「大呼『紫气东来,必有异人通过。』」所以后来为什么有这一句成语,叫「紫气东来」,是这个意思,从这个地方出来。他马上叫函谷关的关吏、关员「清扫街道,恭候异人」。这次我到南京去讲《临终关怀》,终于见识到,看看真正的这种古代的这种像函谷关,这种城内城外的这个城楼,我第一次在南京看到。

  不久,果然见到一位「皓首长髯」,就是白头发,脸颊长了胡须的一位老者,骑着青牛徐徐而来,「原来是东周柱下史老子」。后来据说函谷关那一带的民众,他们的门楣或春联都写什么?「紫气东来」四个大字,流传到今天。

  所以古时候又有,「紫气东来函谷关,老子著书五千言」的故事。唐朝诗人杜甫在《秋兰》的诗中写道,「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唐朝的时候有修建了三丈多高的「瞻紫楼」。这栋楼到民国年间毁于兵火,就战火。现在所能看到是近年修建的仿古建筑。

  好,我们来看这一段的,刚才讲印光大师这一段的白话解说,『大矣哉,吾心本具之道』这一段。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周遍宇宙、真实广大啊,就是我们自心本来具足无上菩提大道。它是微妙不可思议啊,我们自心本来具有的法性。真理之体以及真智之用是不二的,出世与入世是圆融无碍的。离开一切妄念,它是离开一切妄念、离开一切情执,是不生不灭的境界。这就是有而不是真有,它是幻化的、是空性的。『不有』就是空的意思。「不有而有」,虽然是空性的,但是它又生出妙有。虽生出妙有,但是它又是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也就是我们佛家讲的真空妙有。众生跟佛都从这一念心生出来的,『生佛皆由此出,圣凡俱莫能名』,圣人与凡人都无法形容。好像明镜能照万物,而它里面并无一物,怎么能够说谁来谁去呢?

  好像,『类明镜之了无一物,而复胡来汉现』。这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镜子它在那边寂然不动,它的照性你是看不到的,但是人走过去,它就照起来,你不走过去,那个镜子的照性还是继续起作用,这个意思,「类明镜之了无一物」。「而复胡来汉现」,「胡来」就是什么?外国人走过来。「汉现」是什么?本国人走过去。就禅宗里面讲,「胡来胡现,汉来汉现」。镜子本身它是不动的,那个照性你是见不到的,但人一走过去,外国人跟本国人一走过去,它就照相出来。它照出来相是什么?外国人照外国人的样子,本国人照本国人的样子啊。所以这种心性的经句,很难去白话解释出来,因为它不是用解释的,它是称性而谈的。

  『犹太虚之远离诸相,而不妨日照云屯』。就好像说,「太虚」就是虚空,它远离各种诸相。你看虚空里面有晴天、阴天,有白云、有乌云,有晴空万里、有乌云密布,有飞机在飞、有鸟在飞,这叫「犹太虚之远离诸相」。这些相变来变去,飞来飞去,「虚空原不动,白云自去来」。就「犹太虚之远离诸相」的意思是这样,就是说,你看这个虚空都不动啊,但是这些相不断地变化,千变万化,所以太虚远离诸相。而「不妨日照云屯」也,但是虚空虽然不动,它也不妨碍这些妙有变化。它不妨碍什么?它不妨碍太阳出来,「日照」就是太阳出来了,阳光日照啊。它也不妨碍乌云密布啊,「云屯」就是白云跟乌云的变化。不妨碍「日照云屯」。

  『正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本觉心中,圆具诸法』。禅宗讲的,我们这念心性的真正的本体,究竟本体,「实际理地」,它是「不受一尘」的,就本来无一物啊,本自清净、本自具足、本无动摇、本不生灭,叫「不受一尘」。你受一尘就不行,受一点污染,你只要一个法执在。譬如说,舍利弗还没有出生的时候,他的母亲舍利就非常有智慧,舍利弗已经入胎了,他是乘愿再来的,他母亲非常有智慧,辩才无碍。我跟各位解释什么叫「不受一尘」,因为这个很难去解释。舍利弗的舅舅长爪梵志,梵志就是印度那时候的修清净心的修行人,叫梵志,就像光目女的母亲曾经担任过梵志。他为什么叫长爪?因为他指甲留很长,长爪梵志,就是舍利弗的舅舅,他是修外道的,心外求法。他就去见佛陀,佛陀大概也知道长爪梵志要来见他了,我姐姐的小孩一生出来,这个舍利弗一生出来,我要收他当我的徒弟。那就跟佛陀辩哪,佛陀让他先说。

  长爪梵志就说了,我一法不受。什么叫一法不受?我不会起心动念了,我这个心在定中,我一法不受。你说快乐的事情来,我也如如不动;痛苦的事情来,我也如如不动,我一法不受。你毁谤我,我也是这样;你赞叹我,我也是这样,我一法不受。佛陀就笑一笑,没有讲话。长爪梵志就说,你看,你说不出来,那你呢?你讲你的境界啊。佛陀他在定中说法,佛陀就看了一下长爪梵志说,那你说你一法不受,请问,这一法不受,这句你悟的境界,你受不受?他讲不出来。譬如说,我很解脱,那佛陀问你说,我很解脱,你受不受?你不能说,我还有一个我很解脱啊,连这个都要拿掉,「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智慧是本有的,哪里还有说我得了一个智慧?你得了个智慧,还不是智慧。所以《金刚经》里面讲说,初果须陀洹说,我是初果须陀洹,他不是初果须陀洹。你要把那个我拿掉啊,因为初果须陀洹是破见惑的,他身见都破掉了。这段因为不好解释,所以我只好先解释长爪梵志跟佛陀的精彩对话。

  「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你只能解释说,真如自性的本体,它是不能有一点烦恼,「不受一尘」,不着一尘。「本觉心中」,圆满具足一切万法。这就是六祖大师说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个就是如来所证的无上正等正觉,无上菩提,也是众生所迷的常住真心。儒释道三教圣人,依这个心性,『各垂教迹』,教化他的弟子跟众生,到各地讲经说法。孔子,儒家,四书五经;道家,《太上感应篇》、《道德经》;佛家,佛陀三藏十二部经典,都在讲这一念心性,这叫「各垂教迹」。广导群迷,广度羣萌,「羣萌」就是众生,广度众生。「由是尼山抉诚明之奥」,因此孔子就来演说「诚明」的奥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叫「诚明」的奥义。

  『作修齐治平之轨』,作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轨则。老子说《道德经》,「柱史说道德之经」,就是老子说《道德经》。『陈长生久视之术』,陈述如何长生不老的办法。释迦牟尼佛演说法界性,『称法界性』,演说法界本性。指示常住真心,『示真如心』,说出背尘合觉之大道,立不生不灭的宗旨。虽然三家论述的浅深大小不同,也有可能是入世出世的差别,『世出世间有异』,但都不外乎以我们自心本有的理性,去发挥演说。使一切众生认自本性,开始修行,一旦修行,则本性渐渐显现,消除本来就没有的幻妄境界,恢复本有的天真,永远出离了迷途,最后就登上觉悟的彼岸。

  这一段我们白话解就说到这里。那么这一段非常精彩,因为三藏十二部所探讨的,佛陀所说的,佛陀出世的本怀,就在这一段。这一段,我们摘录它的重点,我们跟各位报告一下。

  本段重点:

  「大矣哉吾心本具之道,妙矣哉吾心固有之法。寂照不二,真俗圆融,离念离情,不生不灭。谓之为有而不有,不有而有。谓之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生佛皆由此出,圣凡俱莫能名。类明镜之了无一物,而复胡来汉现。犹太虚之远离诸相,不妨日照云屯。正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本觉心中,圆具诸法。乃如来所证之无上觉道,亦众生所迷之常住真心。三教圣人,依此心性,各垂教迹,广导羣萌。」这一段是印祖开示的重点,我们要探讨五点。第一点,印光大师对性相、因果、事理的开示。谈心性,因为这一段里面大概有三个,我把它列出来三段。第一,「吾心本具之道」,「寂照不二,真俗圆融,离念离情,不生不灭」。第二,「有而不有,不有而有」,「空而不空,不空而空」。三,「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本觉心中,圆具诸法」。根据这三段,我们把它展演出五个重点,都是印光大师开示。因为以学人的修持,还没有办法去把这一段的重点称性而谈,我做不到,也没有办法,我们必须依祖师的教诲来论述,因为我们没有开悟,我们没有办法去演说这样的一个圆满境界,依祖师的开示就不会有错。我把它归纳为五点。

  第一,印光大师对性相、因果、事理的开示。这一段是从《印光大师文钞正编》〈与佛学报馆书〉这一篇里面出来的。

  「以下论理事,世出世间之理,不出心性二字。世出世间之事,不出因果二字」。

  「断无有无因而得果者,亦断无有作善业而得恶果者」。见《正编》〈劝爱惜物命说〉。「众生沈九界如来证一乘,于心性毫无增减。其所以升沈迥异,苦乐悬殊者,由因地之修德不一,致果地之受用各别耳。阐扬佛法,大非易事。唯谈理性,则中下不能受益。专说因果,则上士每厌闻熏」。「然因果心性,离之则两伤,合之则双美。故梦东云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势所必然也」。

  这一段开示是出自于《印光法师文钞正编》〈与佛学报馆书〉里面。这一段,印光大师他探讨这个心性,我们来把它先,就学人所领悟的,我把它解释出来。

  印光大师说,「理事,世出世间之理」,如果是讲理跟事,是「世出世间之理」,你讲世间法也好,你讲出世间法也好,我们知道,世间法教你做什么?世间法譬如说三界的欲界、色界、无色界,出世间法,声闻、缘觉、菩萨、佛,四圣。所以世间法是六道众生,三界六道。出世间法是四圣,声闻、缘觉、菩萨,天台宗里面的藏教佛,还有通教佛,就还没有破根本无明的,我们都称他叫十法界的佛。

  老法师说,破根本无明了,才可以出十法界,入一真法界,那是分证佛跟究竟佛,也就是天台宗里面讲的,藏、通、别、圆里面的别教佛跟圆教佛。如果没有破根本无明的,都是十法界的佛。老法师说,他是属于天台宗智者大师所说的六即佛,名字佛、理即佛、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证佛、究竟佛。老法师说,十法界的佛相当于天台宗六即佛里面的相似即佛,就是已经有佛的味道,但是还没有证,没有破根本无明,他不是分证佛,也就不是真正的佛。真正的佛是分证佛跟究竟佛。

  所以论理事,还有世出世间的理,你不管讲世间法的理也好,你说为什么会去当天人啊?为什么会到人间来呢?因为你的心有持五戒嘛,你持上品的五戒十善,加慈悲喜舍,你当天人。如果你把五戒持好,你可以得人身嘛。你造五逆十恶到地狱嘛、到饿鬼道、到畜生道嘛,验的也是心性啊。所以不管讲世间、出世间之理,离不开这个「心性」二个字。

  世出世间的事,不出因果二字。你讲世间的因果也好,为什么他不能够出三界?因为他不能放下我执,他迷于五欲六尘,他着相修行,他不能够离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他不能够离相布施,所以他就不能够出三界,那就是世间因果嘛。如果他能够离相,他就能够出世间,像阿罗汉,他为什么可以证阿罗汉呢?因为他悟了苦集灭道,他了解苦集就是,为什么会有世间因果?为什么会有这个苦乐忧喜舍的果?因为它是贪瞋痴感召来的,集嘛,贪瞋痴感召来的。如何离开这个世间因果呢?他就必须要依道来灭掉烦恼。所以阿罗汉他为什么能够出三界?他就是悟了这个苦集灭道,破了见思惑,也不出这个因果两个字。

  所以世间跟出世间,譬如说你世间法来讲,你想得财富,老法师说你必须要财布施下手,财布施就是得财富的因,你得财富的果,是因为你财布施的因,这是世间法来说,也不出因果。你想得聪明智慧,你就必须要法布施,法布施是因,得聪明智慧是果,也不出因果两个字啊。你无畏布施,你得健康长寿,无畏布施是因,健康长寿是果。所以世间法,财施、法施、无畏施,都离不开因果。

  出世间法,跟各位讲的,你修,你悟了苦集灭道,破见思惑,你证得阿罗汉。你修六度波罗蜜,成就菩萨。你修十二因缘,得辟支佛。也离不开因果啊。你放下执着,像阿罗汉一样,离开三界,出三界,放下执着是因,出三界是果,出世间法也离不开因果。

  所以印光大师说,「断无有无因而得果者」,绝对没有说,没有因而得到这个果的。「亦断无有作善业而得恶果者」。因为如果要讲到这个地方说,因果它是通三世的,它因果不同时,它因果通三世,有现报、生报、后报,它因小果大、因果不空、善恶不能相抵,这五大原则。

  所以印光大师说,众生沈沦九界,「如来证一乘」。因为我们佛陀说法有五乘,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还有一乘法,就是一佛乘,就成佛。「九界」是没有包括十法界的佛,九界的众生。「于心性毫无增减。其所以升沈迥异」,他为什么成为四圣?成为六凡呢?「苦乐悬殊」呢?因为「因地之修德不一」,他在因地的修德不一样嘛,以至于果地的受用就不同。

  「阐扬佛法」,印祖说,我们要弘扬佛法很不容易啊。确实,尤其现在这个时代,大家都追逐物欲的生活,你跟他讲解脱啊、讲明心见性,你讲往生极乐,不容易啊。所以印祖说,「阐扬佛法,大非易事」。如果你专谈理性,你一直讲这些真理,讲这些佛理,讲这些很深的佛理,你讲这个了义的,中下根机的人他不能够受用,中下根机的人他烦恼多、业障重,他听不懂,他也不能得到利益。可是如果你一直讲因果,讲事相上的因果,讲报应,你不讲一点道理,那么「上士每厌闻熏」,你讲这些故事,他觉得你讲得太浅了,你天天都讲报应,你要讲心性啊,你要讲自性,你要讲这些甚深的佛理,所以上根利智的人他就讨厌,他不想再听了,「每厌闻熏」。

  可是,印光大师说,因果跟心性,两个分开就受伤,两个合起来都很美好。因果是讲事,心性是讲理,所以因果是事,心性是理,事理必须要圆融。你事理不圆融,你光讲理,中下根机的人听不懂;你专讲事、讲因果,「上士」,上根利智的人,他不想听。所以印祖说,因果跟心性,如果分开来说的话,其实很难得利益,就「两伤」,唯有合起来。

  像佛陀他在讲经的时候,你看佛陀在讲《法华经》,《法华经》很深啊,它最后都在讲成佛,成佛之道,怎么开示悟入众生佛知佛见,就教你怎么转凡成圣。佛陀在讲《法华经》的时候,讲了很多譬喻的故事,讲了很多公案,譬如说三界「犹如火宅」,鹿车、羊车、牛车,大白牛车。大白牛车就是讲自性,牛车就是菩萨乘,羊车就是声闻,鹿车就是缘觉。你看,佛陀在讲《法华经》,那么深的这个理,他都还用这些譬喻。三界「犹如火宅」,就像这个房子快烧起来,这里面三种不同类型的小孩都玩那个玩具不想出来,声闻就是羊车,缘觉就是鹿车,菩萨就是牛车,他们都不想出去啊。佛陀跟他们讲,这房子要烧起来了,外面还有一台大白牛车,你们要不要出去找?很多玩具在里面,外面等你们。他说,真的?这三个全部都出来,就是会三乘为一乘,是这个意思。佛陀如果讲会三乘为一乘,大家听不懂啊,也就是说,佛陀在《法华经》里面讲,「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那都是我方便说的,会三乘为一乘。

  所以印光大师说,他就引用「梦东云」,「梦东」就是梦东禅师,他说,「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你会讲理的,很会讲理,但是他也不会抛弃离开因果,他有时候还会举公案来做对应、来做对照。所以像学人有时候在讲《感应篇汇编》,讲到很深的理的时候,我就会引一些古代的公案、现代的公案来做对照,这叫做学梦东禅师的「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虽然说你没有办法悟入心性,你可能还没办法悟入这个妙理,但是你不断地对因果深信,你对因果建立起深信。那要怎么样才可以深信呢?他要悟了以后,他就深信因果,他深信因果不空。就像安世高大师一样,他深信因果,但是他也「大明乎心性」,他也开悟了,「终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势所必然也」,这个道理是一定的道理。

  以上这一段,是我们谈心性,「大矣哉,吾心本具之道;妙矣哉,吾心固有之法」,我们首先就,这一段是在讲心性,但印光大师说,你光谈心性,心性是理,那因果是事,所以要事理圆融。

  我们介绍一下这个梦东禅师。梦东禅师是,他又叫际醒禅师,字彻悟,所以我们有时候会称彻悟禅师,又号梦东,他是京东丰润县人,族姓马。年幼的时候非常地聪明,喜欢读书,饱读各种「经史群籍」,各种书籍。他二十二岁的时候生一场大病,他觉悟了这个「幻质无常」,「幻质」就是这个四大五蕴是无常的,所以他就「发出世志」,想要出家。病好以后他到房山县,「投三圣庵荣池老宿剃发」,这个老修行人剃发,老参剃发。

  后来到岫云寺恒实律师,受具足戒,「圆具」就是受具足戒。那么到香界寺听隆一法师开演《圆觉经》,早晚「研诘」就是探究《圆觉经》的妙义,「精求奥义」,后来悟了《圆觉经》的大义。后来又依止增寿寺慧岸法师,「听讲相宗」,「相宗」就是唯识,法相宗,也「妙得其要」,也体悟相宗这个要义。然后再「历心华寺遍空法师座下」,听《法华经》、《楞严经》跟《金刚经》,圆解顿悟。所以彻悟禅师他是「性相二宗」,性宗我们现在讲就是禅宗,相宗就是唯识宗,法相宗。他对于「性相二宗」,其实佛经就在讲性相的道理,相宗讲唯识,性宗讲如来自性、如来藏性。所以彻悟禅师对「性相二宗,三观十乘之恉」,他了无疑滞,他没有任何障碍。

  后来在清朝乾隆三十三年冬,他参访广通粹如纯翁,他参访这位广通粹如纯翁,这位禅师,他明白怎么是「向上事」。什么叫「向上事」?这禅宗的用语,就怎么开悟,他明白了。「师资道合」,于是这位广通粹如纯翁为他印证,「乃印心焉」。所以梦东禅师成为临济宗第三十六世。三十八年,「粹翁迁万寿寺」,继续讲座。后来这一个梦东禅师他就开始讲述禅宗的纲要,那么后来「宗风大振」。

  但是虽然梦东禅师他弘扬的是禅宗,但是他到后来,他常常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永明延寿大师他是禅门的宗匠,他是一个开悟的圣僧,我们知道永明延寿大师是净土宗的第六祖,可是永明延寿大师他最后归心净土,就是永明延寿大师,我们知道「万修万人去」,这个就是永明延寿大师说的。所以那时候梦东禅师就学永明延寿禅师,他怎么样?他每天念佛十万声,是每天念佛十万声。黄念祖老居士也是到晚年的时候,每天念佛都超过十万。梦东禅师他志求西方,「期生安养」。所以像梦东禅师他都这样,何况我们现在末法时期?

  所以梦东禅师说,永明延寿大师还要「日课十万」,那我怎么可以不学他呢?因为他是清朝,已经算是末法了嘛。其实永明延寿大师那时候,宋朝时候其实也是末法。他说,那时候,人家永明延寿大师都还「归心净土」,「日课十万」,「期生安养」,何况现在「末代」呢?所以我应该遵承永明延寿禅师,也是「栖心净土」。所以梦东禅师就开始弘扬「莲宗」,就是净土宗。他怎么做呢?诶,这个我们也可以学,他每天「限尺香晤客」。什么叫「尺香晤客」?就每天会客只能一支香。一支香大概是多少呢?一支香大概,长香九十分钟,一天只会客九十分钟,「晤客」。超过这个时间,他就不会客了,他不见客人,「礼拜持念而已」。

  我们老法师曾经在我们台北善导寺待过。那善导寺呢,简丰文老师跟我讲,善导寺,也是住持,道安法师,道安法师年纪很年轻就走了,他大概六十几岁就走了。道安法师非常慈悲,因为我们知道,善导寺在台北市火车站旁边,其实信徒都是很多的,法会也很多,我父母亲的骨灰都在善导寺,所以我常去啊,他那边法会很多。道安法师他很慈悲,他一天的佛事都忙完以后,那侍者就告诉他说,和尚,你要休息了。因为大家很多人都,法会做完要等着请示道安法师,就排队,要登记,要见道安法师,请道安法师慈悲开示。侍者就劝道安法师说,和尚,你应该休息了,今天佛事做了一天,很辛苦。那道安法师怎么说呢?哎呀,人家等我一天了,我要跟他开示啊。就会客啊,去见这些信徒。所以有时候,有些法师他是真的被信徒累死的,太累了。像梦东禅师他就这样规定,「日限尺香晤客,过此惟礼拜持念」,他就是拜佛念佛,这个值得我们学习。

  所以学人这次有去潜修二十二天,到中部一间佛寺,不敢讲说闭关,就是去潜修。一天大概,早课五点起来,做完早课大概六点半。那六点半用早斋,大概七点半就结束了,包括洗碗啦、经行啦,我那时候早课也是念佛绕佛,饭后经行也是念佛。七点半就可以开始用功了,开始用功到十一点半,十一点半准备午斋。那就将近多少个小时?将近有四个小时可以用功。十一点半用完午斋以后,大概十二点多又出去经行,大概十二点半回来,快一点。小睡片刻,大概十五分钟就好了。一点开始用功,用功到五点药石,又有四个小时啦。这八个小时啦。一点到五点就四个小时嘛,五点药石,药石完大概五点半。六点经行完毕,盥洗,自己洗内衣内裤。洗完以后大概六点半,又开始用功,他们九点就打板了,九点半打板。我算过,我包括经行在念佛,包括早课在念佛拜佛,这样一天扣掉吃饭跟睡觉,用斋跟睡觉,大概最少,因为十一点睡,五点就要起床,我给它约略估计一下,一天可以用功十四个小时到十五个小时。所以我觉得呢,闭关潜修很重要。所以我这次回来以后,自己就告诉自己说,以后最好每半年潜修至少一个月。

  梦东禅师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不必去应酬世间事。后来他又迁到觉生寺,担任住持八年。因为觉生寺「百废尽举」,所以他建了一个净业堂,他盖了三个堂,一个叫涅槃堂,一个叫安养堂,一个是学士堂。学士堂就是念佛堂。涅槃堂是干什么呢?涅槃堂就是怎么讲,往生堂啦,也就是圆寂的地方。那安养堂呢?就是我们讲的如意寮,就现在讲养老院,佛寺不叫养老院,叫安养,叫如意寮。梦东禅师觉得说,让这些老病的这些出家人有所寄托。

  所以他不仅是通禅宗,通宗,也通净,「禅净宗旨,皆深造其奥」。他「律己甚严」,对待人非常地亲切,「望人甚切」。「开导说法」,他「开导说法」像什么呢?他开示像「瓶泻云兴」,像瓶子倒水出来,全部都流出甘露法语,劝信众要精进修行。所以在他那个年代「莲风大扇」,就是净土宗念佛的人非常地多,「莲风大扇,遐迩仰化,道俗归心」,当时法门称梦东禅师为第一人。

  后来他退位到红螺山资福寺,希望在那边往生,「以期终岁」就是希望在那边往生。后来因为「衲子依恋追随」,后来他的徒弟就一直想要跟着他,还有这些战争、灾难,避难,所以他就没有,遂「心终无厌,遂复留众」,最后把这些弟子再留下来。「俄成丛席」,最后还是他的讲席、他的讲座,也是非常多人跟随他。「担柴运水,泥壁补屋,一饮一食,与众共之」,他还是跟大家一样挑柴运水。

  这样又过了十年。最后他要往生的时候,他已经先预知时至了,他到万寿寺去「扫粹祖塔」,去清洗祖塔,也就是他将来准备在那边涅盘的时候,他的骨灰罈要进祖塔。然后拜别「诸山外护」,拜别这些诸山长老以及护法。「嘱曰:幻缘不久,人世非常,虚生可惜,宜各努力念佛,他年净土好相见也」。他就最后交代弟子了,说「幻缘不久」,这个世间是幻化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四大五蕴是它不能常住啊,「幻缘不久」啊。「人世非常」,世间是苦、空、无常、无我。「虚生可惜」,你浪费时间是很可惜的事情,浪费生命是很可惜的事情。赶快努力念佛,他日我们在极乐世界相见,他日净土好相见也。

  然后三月回到山上来,交代荼毗的事情。你看,他二月去礼祖塔,三月交代荼毗的事情。他十月十七日就把院务交代他们的弟子,命他的弟子松泉禅师领众主持。然后就告诫他们说了,「诫曰」,他们是修禅的,他一样是告诫他的弟子,「念佛法门,三根普被,无机不收。吾数年来,与众苦心建此道场,本为接待方来,同修净业。凡吾所立规模,永宜遵守,不得改弦易辙,庶不负老僧与众一片苦心也。」所以不能改变道风啊。

  这次学人有到南京讲《临终关怀》,莲友好意带我去参访灵巖山寺,印祖的祖庭,印祖的道场。灵巖山寺算是净土宗的祖庭了,要一阶一阶地登上去。承蒙灵巖山寺的空苦和尚接待,我说,您的法名起得非常好,空苦和尚啊,空就是放空嘛,放下,离苦得乐,叫空苦,离苦得乐。他常常带弟子朝拜灵巖山寺的朝山。我要去的时候,他隔没多久,他就要去朝五台山了。很高兴的,我能够参访到印光大师的关房,也见到印光大师的当时的这些遗物,非常感动。然后呢,也去顶礼印光大师的舍利塔。

  那他跟我讲,空苦和尚跟我讲,他说,印光大师在的道风呢,到现在统统没有改变,确实。他说,除非这些灵巖山寺本身有必须要修补的,才会再重盖,否则一概不再继续盖,一概不再盖新的这个大殿。他说,维持印光大师在的道风。因为印光大师在,我们在上一集里面有提过,印光大师交代他的弟子真达和尚跟妙莲和尚,不能搞派头。

  所以后来我才知道,灵巖山寺它是什么?它是春秋时代,我们都看过,越王句践跟吴王阖闾,吴王夫差,吴王夫差就是跟西施的爱情故事,我们都看过啊,看电影看过啊。那个灵巖山寺就是吴王夫差的皇宫,那个地方本来是饮酒作乐,它是YIN宫。YIN宫各位都懂吗?灵巖山寺后面还有一个后花园,现在还在,那个后花园就是西施的花园,就西施的寝宫嘛。从灵巖山寺再上来,后面山有一座花园非常漂亮,那边还有一个吴王井,就吴王夫差的这个古井,那本来是西施井,现在改成智积井,智积菩萨在那边曾经驻锡过。所以你看这些祖师他们都很有智慧。所以印光大师是一九四O年圆寂的,到现在是二O一八年,已经圆寂七十八年,灵巖山寺的道风没有变。现在弘化社继续一样印经。

  所以梦东禅师交代他的弟子,「念佛法门,三根普被」,上中下三根普被。「无机不收」,不管你什么根机的,净土法门都能够接引。我几年来跟你们苦心建这个道场,是要接待各方来的、十方来的信众,大家一起修净土法门。凡是我所建立的规模,你们应该永远遵守,不能够「改弦易辙」,不能改变。诶,他是禅师,他是开悟的禅师,在禅宗讲,你坐破蒲团都不能够开悟,可是念佛可以带业往生。所以为什么现在修禅的都是禅净双修。梦东禅师特别叮咛他的弟子,「庶不负老僧与众一片苦心」。

  最后他示现「微病」,命大众助念佛号,「见虚空中幢幡无数,自西而来。乃告众曰:净土相现,吾将西归矣。」后来信众弟子就劝他啦,「以住世相劝」,师父啊,你再留下来,继续带领我们,你不要往生啦。梦东禅师说啊,「师曰:百年如寄,终有所归,吾得臻圣境,汝等当为师幸,何苦留耶。」他说啊,这百年还是要走啊,我们是三界的过客啊,我们是旅客啊,我们是寄居在这里啊,我们的故乡是在极乐世界,这个地方只是客栈而已啊,「百年如寄」,最后还是要离开啊。你去哪里,离开人身以后要去哪里?「终有所归」,你要去哪里?去六道吗?还是去三恶道?我现在能够,「吾得臻圣境」,我能够见到圣境啊,见到极乐世界的圣境啊,你们应该为我庆幸才对,怎么还在苦留我呢?

  十二月十六日,命监院师贯一法师,「设涅槃斋」。「十七日申刻,告众曰」,我已经见到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三大士啦。也就是说,西方极乐世界的文殊师利菩萨、观音菩萨跟大势至菩萨已经来接引了。「今复蒙佛亲垂接引」,他是「蒙佛亲垂接引」。

  为什么我今天讲到《安士全书》印光大师这个〈序文二〉,特别要提到这一段,介绍梦东禅师,各位明白吗?我们要学祖师啊。老和尚说,现在依止大善知识不容易啊,遇到明师不容易啊,要怎么办?你学古德啦,你学印光大师啦。其实我以前很少介绍过梦东禅师,就是彻悟禅师,我以前很少介绍他。所以这一次,特别我把他介绍出来,他跟永明延寿大师是一样的典范,他们是禅宗归入净土啊,最后导归极乐啊,太殊胜啦。

  所以他说,我今「蒙佛亲垂接引」啦,阿弥陀佛亲自来接引,那是什么?上品上生,他是上品上生。「吾今去矣」,我走啦。「众称佛号愈励」,大家念的佛念得更努力。「师面西端坐合掌曰」,坐化,你看他是坐化,「面西端坐合掌」,合掌说,「称一声洪名,见一声相好」。最后开示大众,你念一声阿弥陀佛,见到一声的相好光明。谁的相好光明?当然是我们自性的相好光明啦,也是见佛的相好光明啦,称一声佛名,见一声相好。「遂手结弥陀印」,他是打弥陀印,弥陀印各位都知道,是这样的,弥陀印,打弥陀印。「安详而逝,众闻异香浮空」,虚空中都充满着异香。然后怎么样?「供奉七日,面貌如生」,七天啦,面貌都没有变。「慈和丰满,发白变黑」,跟海贤老和尚一样,头发变白,头发本来是白的,变黑,「发白变黑,光润异常」。「二七入龛」,这坐龛嘛。「三七荼毗」,火化,「获舍利百余粒」。「门弟子遵遗命,请灵骨葬于普同塔内」。

  那么梦东禅师世寿七十岁,「僧腊四十九」。「僧腊」就是他出家的戒腊,他的戒腊四十九。「法腊四十有三」,他弘法多久呢?四十三年。「僧腊」就是一般讲戒腊,他出家以后受三坛大戒,多久?四十九年。也就是什么?他二十一岁出家。跟谁一样?跟印光大师一样,印光大师也是二十一岁出家,到八十岁入涅槃,多久?五十九年。印光大师比彻悟禅师多了十年。「法腊四十有三」。他所着有的开示禅宗、教下、律宗、念佛伽陀行于世。

  在清朝嘉庆十七年,有一位他的弟子叫惺聪法师,他就因为要把汇集他们梦东禅师的,他的一生的著作,把它流通出来。大家赞叹他说,彻悟禅师他「过量人」,他「真过量」什么意思?他是大上根利智的,他不是普通人,他是乘愿再来的,叫「过量人」。「六根通利」,「六根通利」什么意思?他「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遂「解悟超常」,他大开圆解。「既具辩才,兼持苦行」,他辩才无碍,而且还修苦行,以苦为师,「始终如一」。所以梦东禅师最后被尊称为净土宗第十二祖。

  我刚才一开始就讲说,这一段要全部把它讲成一集,有点困难。所以我们今天这一集,我们就把它讲,就是印光大师对《安士全书》〈序文二〉之一集。下一集我们就称印光大师对《安士全书》〈序文二〉之二集。那这一集是〈序文二〉之一集。

  那剩下三分钟,我们来聆听净空老法师对因果的开示,因果教育很重要。因为《安士全书》就在讲因果、讲断恶修善,《阴骘文》就在讲断恶修善。

  老法师对于因果教育最重要,在这一个开示里面,第一点,老法师说,我们学习、修行,我们学习因果教育,我们一定要遵守古圣先贤的教诲,循序渐进不可以躐等。什么意思呢?什么叫循序渐进不可躐等呢?也就是说,你还是要按照次第修上来。譬如说,我们说净业三福,你要先修净业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净业第一福做好了,你再修净业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然后等到你的三皈五戒都做到圆满了,你再提升到净业第三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叫循序渐进不可以躐等。你不能说,我一下子就要研究《法华经》,我一下就要研究《华严经》,你不能够躐等。纵然是你根性很好,你的根机很利,也要守规矩啊,也要遵守因果啊,刚才彻悟禅师说的,善谈心性者,不弃离因果啊,你还是守规矩啊。

  那么次第呢,一定要怎么样?一定要先修德行。所谓渐进不可以躐等,就是你要先修德行。德行要怎么修?你要从三皈五戒,要落实、要忏悔、要薰习经教、要有定课,先修德行。老和尚说,在今天,德行里面,还是要先懂因果,先明白因果。这是谁教的呢?这个次第谁教的呢?印光大师教的,先修因果,先修德行。老和尚说,我学佛五十八年了,按照这个推算呢,现在应该叫做,老和尚应该说,他学佛六十六年了,老和尚今年九十二岁了嘛,所以学佛应该是六十六年到六十七年。老和尚说,我对于印祖这个教诲深有体会,我深信不疑。如果没有因果教育,纵然学了伦理道德,名闻利养的境界现前,往往自己把持不住,就变节了,这种人很多。小名小利你不在乎,不动心;大名大利来的时候,你动不动心?你保不住了,确实。在境界上不能做主,为什么?因为戒律持得不好,因果体悟不深。你因果体悟不深,你德行就出不来,你真正深信因果了,你德行就出来了。所以因果教育比什么都重要。

  我们今天不厌其烦地来探讨印光大师对《安士全书》〈序文二〉,第二篇〈序文〉的报告。我们也要明白心性跟因果,刚才谈的了解因果跟心性是不能够背离的,两个合起来才是完美的、才是美好的。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下一回我们再讲印光大师对《安士全书》〈序文二〉之二。

  感恩各位同修大德。若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修大德批评指教。阿弥陀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印光大师       黃柏霖)(五明学佛网:印光大师       黃柏霖)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悼印光大师文 

 净界法师:净界法师:印光大师说佛号的功能 

 楼宇烈教授:略论印光大师的念佛法门 

 蔡惠明居士:印光大师与弘一大师的法缘 

 蔡惠明居士:至诚恭敬 修习净业——纪念印光大师圆寂五十周 

 正如法师:印光大师的佛学思想 

 陈星桥居士:印光大师与佛教自身建设--纪念印光大师圆寂六 

 张秉全居士: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印光大师殊胜开示之六 

 张秉全居士:发大菩提,生真信愿。竭诚尽敬,唯佛是念——印 

 张秉全居士:八句名言,往生津梁——印光大师殊胜开示之三 

 张秉全居士: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张秉全居士:印光大师殊胜开示的句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