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黄柏霖:六尺巷之谦让家风积厚张家六代出十二位翰林


   日期:2018/12/16 9:5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那这个地方,我们就讲,有些人常常会在这个世间跟人家打官司。这个我个人看法,会增加业力,造就新的冤亲债主,这个基本上我个人觉得是伤德。所以我们跟人家有纠纷、有争执,要怎么样?老和尚讲的礼让、谦让、忍让,要修忍让。

  那我们就来提一个老和尚最近常常在提的六尺巷的故事,这在历史上非常有名,值得我们来学习。这个六尺巷的一首诗,叫「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故事是发生在清朝康熙年间,当时文华殿的大学士,礼部尚书,后来官拜至宰相的张英写给家里的一封信。张英他是安徽桐城县人,我们知道安徽桐城县都是出大学问家,老法师是安徽庐江,跟桐城也应该是附近。那么现在桐城改成桐城市。因为他老家,张英的老家跟吴家为邻,那吴家盖房子的时候为了地界,跟张家就张英他们老家发生了纠纷,那双方争执不下,便诉讼到县衙门里面打官司了,张英的家人就跟吴家打官司。但是由于张家跟吴家在地方上是名门贵族,所以县官也有些为难,一时间没有办法裁断。

  那张家的家人就写一封信给远在北京当宰相的张英,请他出面出面,关说关说一下。那张英接到家书以后,就觉得说没有必要跟吴家相争,邻里之间应该要礼让才对。这是教育,这地方就是教育。于是他就给家里写了这封信,就是「一纸书来只为墙」,你写一封信来只为了这一道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你让他三尺又怎么样呢?「长城万里今犹在」,那万里长城今天还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他就回这封信给他的家人了,那家人读了这封信以后,觉得很惭愧,我们张英宰相说得很有道理,于是主动的就跟吴家讲说,好啦,我们不跟你争了,我们退三尺的空地给你了。

  我特地去找这个档案,那个六尺巷现在还在,而且把它维护得很好。他们张家都退三尺了,那个吴家看到张家退三尺,深受感动。所以你看人性本善,孔子说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你看「人之初,性本善」从这个地方可以得到验证,本来跟他吵得不得了,还打官司,最后你先退,他跟着退了。吴家也觉得很惭愧、很感动,也主动退让三尺,这样就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一条宽六尺,长一百多米的空巷子出来到现在,这两家的纠纷就平息了。那么前后街的人们就从这个巷道通行,也十分方便,结果自己退三尺,对方退三尺,变成都利益大家了,这就功德了。所以六尺巷的美名就广为传扬。

  所以老法师最近在勉励弟子,不要相争,不要互相嫉妒,不要去排斥对方,学学六尺巷的精神。我想老和尚用心良苦,老人家他知道。那么张英他们家风非常好,教子有方。张英的儿子张廷玉也曾经在朝廷任职,后来也官拜到宰相,你看一家两个父子,他们父子两个人都当到宰相。在历史上我看到,我知道的只有谁呢?宋朝的范仲淹跟他儿子范纯仁,父亲当宰相,儿子当宰相,这不容易,这要很大的德行跟福报。你看张英当宰相,他儿子张廷玉也当宰相。但是到张廷玉的时候,已经是雍正了,康熙转为雍正了。在雍正十一年,公元一千七百三十三年,张廷玉的儿子张若霭,他参加科举考试,这第三代的啦,参加科举考试。

  张廷玉按照规定他回避,他就不能当考试官了。我们知道到皇帝那边去考试的,要选状元了,都是殿试,殿试就是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科举考试,殿试,雍正皇帝钦点,初定张若霭是一甲三名,探花。第一名是状元,第三名是探花。当时考卷是密封的,跟现在一样都是密封的,拆卷以后才知道说,一甲第三名是张廷玉的儿子张若霭。那张廷玉在感谢皇帝时,下跪要求说了,若霭是我的儿子,万万不可定为第三名。雍正皇帝就说了,卷子是密封的,我也不知道他是你的儿子,那你已经回避了,在决定之前,也不知道是谁的试卷,这个事跟你无关。

  你看张廷玉这个家教多好,这家风多好,张英真是教子有方。张廷玉就一直跪在地上不起来,要求将儿子降低名次。雍正皇帝说,这科举考试是朕定的等次,你快起来吧。张廷玉就跪地不起来啦,我们张家已经是两代辅臣了,就当到宰相了,已多蒙皇恩了,天下寒士很多,应该让给别人。哎呀,你看这个就是,从这地方看出福报跟度量,他就把福报送给别人,有福德不受福德,这《金刚经》里面讲的境界。所以不一定说一定要出家修行,你看这个范仲淹找人去算命,就讲的没有错,他去给算命算,两种人可以救人,一个是当宰相、一个是当医生。你看当宰相就是,以这样的宰相就可以救人了,就万民之福。他说,天下寒士很多,应该让给别人。

  我们现在是不是要学习张英跟张廷玉?这个世间就少一点纷争、少一点战争。雍正皇帝看到张廷玉这样的真诚,十分真诚,于是采纳他的求让意见,把张若霭改成二甲第一名。刚才是一甲第三名探花,现在改成二甲第一名,就是第四名了。他就把二甲第一名的这个人,第四名提升为一甲第三名。这个故事告诉你,张家人家,他们为人忠厚,家风纯朴,这个叫做家风、家业、家学、家教。所以这样的家风、家学、家教,诞生出他们张家六代出了十二位翰林。听清楚喔,十二位翰林,二十四位进士,你看这个不得了,那要多大的福报?

  所以老法师讲,成家立业,教学为先,教育太重要,太重要了,「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所以印光大师说,天下之大权女人掌握一半。这个家教落在谁的身上?落在妻子、妇女的身上。夫妇有别,这个就是男主外,女主内。男主外,就负责养家。女主内,负责把下一代教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个「后」不是说指生儿生女,是真正要有一个有贤能的、有德能的后代,那才是真正的孝顺。

  摘自《太上感应篇汇编》(第二五二集) 黄柏霖警官主讲

  文字稿来源【太上感应篇共修网】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黄柏霖       因果)(五明学佛网:黄柏霖       因果)  

 妙莲法师:灵岩甘灵第一集 参、明信因果 

 净界法师:念佛的无上因果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因果法则 

 刚晓法师:《摄大乘论》要义 彼入因果分第五 

 杨惠南教授:论俱时因果在成唯识论中的困难 

 胡晓光教授:因果论的必然性之断想 

 胡晓光教授:略论唯识学的缘起与因果问题 

 蔡惠明居士:慧远大师的三世因果学说 

 梦参法师:所信因果与差别因果 

 梦参法师:平等因果与成行因果 

 梦参法师:平心静气思因果 

 黄庆澜居士:初机净业指南 因果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