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禅宗的见地


   日期:2018/12/17 15:2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禅宗作为汉传佛教最重要的宗派,从公元五百多年的南北朝时代传入汉地,一千多年来成就了无数的圣贤,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完成了纯粹、圆满的佛陀智慧和活泼、简捷的汉文化教育习惯的奇妙结合,太虚大师赞之为“玄中之玄,妙中之妙”。无论是在人类丰富的文明传统中,还是在诸佛无穷尽的广大教海中,禅宗智慧都是极具特殊魅力的。

  “见地”或“见解”在祖师们那里多是指对真如实相的证悟程度。下文所讨论的主要是信解层面的正见。

  禅宗一法虽然是“教外别传”,但以一切大乘经论为学禅的基础;虽然“不立文字”,但又不是不用文字。古人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同时又讲:“离经一字,如同魔说。”禅宗从实践的角度来学习一切经论,不建立文字层面的知见体系,鲜明地提倡佛法的实践性。祖师讲,所谓教外别传,实是教内真传。

  在汉传佛教的传统中,祖师们比较重视的经典有《金刚经》、《楞严经》、《楞伽经》、《法华经》、《维摩诘经》、《华严经》、《大乘起信论》、《肇论》等,这些经论是禅师们经常讲到的。历代禅师的语录在学禅过程中毫无疑问是最受重视的,禅宗的公案和语录相当于是祖师们以汉文化习惯的方式来讲《中观》和《百论》,是活的《金刚经》的传承。除了师师相授之外,诸大乘经论和祖师语录是禅宗修证的依据。

  六祖大师讲:“但持《金刚经》,即得见性。”我们可以依据《金刚经》来讨论禅宗的见解。《金刚经》记录的是须菩提以解空第一的阿罗汉的资质,在佛陀循循善诱的启发下,证入了大乘实相境界的过程。《坛经》记载的是六祖慧能大师因五祖为讲《金刚经》而证入实相,并以活泼简捷的语言启发弟子们证入实相智慧的典籍。《六祖坛经》就相当于六祖慧能版的《金刚经》,或者说是《金刚经》的实践版,这是《坛经》与《金刚经》的关系。如果想了解禅宗的见解,先依《中论》读懂《金刚经》,再看禅宗语录就容易了。禅宗是以汉文化教育方式来传承《金刚经》智慧的佛教传统。

  整部《金刚经》中佛陀与须菩提讨论的是大乘修行的核心秘密。经中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就是不住一切相,不住法相,不住非法相。在修行实践中,就是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住于生死的是凡夫,住于涅槃的是小乘圣贤,一切不住,成就无依无住的大智慧,这是一切大乘经论的密义。“生其心”就是生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以四弘誓愿为内涵的大乘菩提心。发起行愿菩提心是学修《金刚经》的基础,证入胜义菩提心和无上菩提心是《金刚经》的宗旨。

  《金刚经》中还讲:“修一切善法,得成无我。”“修一切善法”就是圆满地修持六度法门。有人说禅宗是断见,那是对禅宗的误解和偏见,是没有准确地把握《金刚经》的要义。“修一切善法”包括了大乘佛法的一切法门,圆修六度万行,同时要实证我法二空的智慧。修善行有少有多,有浅有深,有狭有广,发了菩提心的大乘菩萨要在尽未来际落实一切善行,但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迅速地启发我法二空的智慧,证入平等一如的佛智境界,这是《金刚经》的密意所在,禅宗的修证就是在此处着力。

  依《坛经》来理解“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智慧,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六祖大师讲:“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为宗”通俗地讲,即是打破逻辑思维的相续心,是对理性的超越,这是禅宗的初关,称为破本参。禅宗的公案大都是没有理路的,有理路的就难以启发对理性的超越。赵州和尚说“狗子无佛性”,可是佛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狗子当然也有,这是常识。但是,作为传佛心印的赵州古佛偏偏坚定地说“狗子无佛性”,这就远远超出了我们理性认知的范围,在这一无理路的问题上不断地体会参究,当参究的功夫纯熟到一定程度时,就有机会完成对思维心的解构,突破禅关。

  “无相为体”首先指的是对一切相的超越,泯一切相,即是“能所双亡”的境界。禅宗祖师形象地说为“如两头泥牛入海,至今一去没有消息”,又说为“虚空粉碎,大地平沉”。一个证入无相境界的禅师是空一切物的,所以六祖大师讲“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依唯识教理来讲,就是破尽了遍计所执自性,这是无生法忍的境界。但是到了此处,禅宗刚走了一半,所以六祖大师讲:“米熟久矣,犹欠筛在。”他知道这还不是佛智的境界,祖师们称为“死水不藏龙”。对于刚刚证入无相境界的年轻禅师,祖师会告诫“不可向虚空中钉橛去也”。

  要能够无相亦不住,才是“无住为本“的要义,有无双遣。有无双遣以后,才能够空有双照,这是大乘不思议的解脱境界。参禅到此处可以说彻悟了,称为“发明正见”或“入佛知见”。

  以上是自利门,对于利他来说,《金刚经》中讲,要度尽众生而无所度,这是悲智双运的境界。“等观音之慈心,行普贤之愿海。”即是禅宗祖师悟后利生事业的真实写照。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见地       禅宗)(五明学佛网:见地       禅宗)  

 果煜法师:涟珠甘露 略述禅宗的印证心法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禅宗 

 吴言生教授:禅宗思想体系及其现代意义 

 王雷泉教授:《禅宗永嘉集》提要 

 李志夫教授:论唐代禅宗的「见性」思想 佛教中国化过程之研 

 李志夫教授:中国禅宗理事观 

 李志夫教授:关于禅宗牧牛图的两个问题──从《增一阿含经》 

 杨佛兴居士:《心经》揭谛咒与禅宗三关 

 杨佛兴居士:禅宗的解与行 

 杨佛兴居士:禅宗精要与修持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有人心就有禅宗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禅宗是无相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