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黄柏霖警官:永明大师四料简


   日期:2019/1/3 7:2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永明延寿大师后来有写一个《四料简》,那么这个《四料简》写得非常好,我把它念一遍,他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这个「有禅」不是讲他说,他的禅定功夫是非常好,不是。禅定功夫,你要看是哪一种禅定功夫,它有世间禅定、出世间禅定。那么世间禅定,我们所谓的欲界定,欲界定其实不算定。那么真正的禅定是什么?三界里面真正的禅定,我们一般讲叫四禅八定,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那么色界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那么无色界也有四定,那叫四禅八定。这个四禅八定就是指,世间禅定是指这一种的。但是这个世间的禅定,这个四禅八定,他并没有出三界,他就还在欲界、色界、无色界里面。他三界内,那还是六道轮回众生,所以他不能出三界,也不能解决生死,也不能出离轮回,所以这个叫世间禅定。

  那么哪一种就是我们讲的戒、定、慧的那个定呢?我们讲说,戒、定、慧三无漏学。那么那个三无漏学,那个定是什么定呢?那个定,你如果以小乘来讲,你最少要做到阿罗汉的第九次第定。要不然的话,你就是要大菩萨跟佛的「首楞严大定」,就是甚深禅定,「首楞严大定」。就像我们常常讲一句话,经典上讲的,佛菩萨的境界是什么?「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那伽」是什么?「那伽」就是神龙,见首不见尾,「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

  所以我刚才讲说,永明延寿大师面对要砍头的时候,他那个叫做那伽定,因为他就没有生死恐惧了嘛。为什么?因为他那个已经是出三界的禅定了。所以他对这些生死,像我们在看东西这么简单,他不会去执着啊。所以我们现在如果这里讲的,「有禅无净土」,是那个「禅」,照永明延寿大师这样讲的话,这个「禅」应该是世间禅定,否则他不会讲「十人九蹉路」啦。就是你有一点禅功,你有一点定功,这样而已,或者你说你修禅的这种修法。

  那么他为什么说「有禅无净土」呢?我们如果以我们净土法门来讲,我们最少,你要功夫成片、烦恼伏住,那么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就是能所一如了,它没有能所对立,它一如了。那么这个事一心不乱,它还有微细的能所。那么你至少,你要做到净土宗里面法门讲,所谓的功夫成片。什么叫功夫成片?你烦恼,碰到顺境跟逆境的境界现前的时候,你烦恼不现行。什么叫烦恼不现行?你烦恼习气不会发作嘛,你不会说马上贪心、瞋心起来,你烦恼被念佛的功夫伏住了,伏住就是定住了。定住了是什么?那就是定功,那叫做功夫成片。你最少要做到这个功夫成片,你才拿到往生净土的入场券、门票。否则你进不去,因为什么?因为如果你没有功夫成片的话,你习气随时会现前。

  所以永明延寿大师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十个九个空过一生。「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阴境」,如果在临命终的时候,他会看到阴间的境界,他会看到那些,这个中阴身,或者是黑白无常。「阴境若现前」,眼睛一闭起来,断气,就抓走了,叫「瞥尔随他去」。

  那么第二个,永明延寿大师说,「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如果说你自己认为说,你没有禅定功夫,你可能只有功夫成片,但是你念念都能够做到老法师讲的,不夹杂、不间断、不分别。你念念的,念头只要一起来,你就马上阿弥陀佛,念头只要一起来,你就阿弥陀佛,你从来不会有第二念是贪瞋痴。你不会只有第二念的时候,前一念念阿弥陀佛,第二念就想到说买股票,第二念说要干什么,他不会,他没有这个念头。如果他每一个念头,他都是阿弥陀佛,虽然他习气并没有断,他也许他还有习气在,他还有毛病,可是他真的是念念都跟阿弥陀佛相应,他每一念都想到阿弥陀佛,这个叫做「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因为他每一个念头是阿弥陀佛,他就养成那个习惯,已经可以每个念头只要起来,他就念阿弥陀佛。他真的可以,他自己可以告诉自己,这样的一个境界,他有这个觉性,这个叫做「无禅有净土」。虽然他没有断习气,他没有断毛病,可人家就有这个功夫。我们现在不是,我们如果念阿弥陀佛,我们等一下无明习气一来,马上变脸,脸色马上变,那个不高兴马上写在脸上,不高兴马上写在眼神里面,不高兴马上变在我们的态度里面、我们的行为里面。我们就是「无禅」也「无净土」,那就惨了,等一下下面就会讲,「无禅无净土」。

  所以你没有禅定功夫,没有关系。但是你要做到「有净土」,想到佛,那「万修万人去」。为什么「万修万人去」?他不认识字也可以学。我们前面讲过,修无法师预知时至。锅漏匠不认识字,是一个补锅碗的,他站了三天三夜。修无法师也是不认识字,泥水匠出身的,也预知时至往生净土。莹珂法师犯了重罪、犯了戒,他也往生净土,就「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他只要能够往生净土,他一到极乐世界,他就悟后起修,从最低的凡圣同居土,一直修到方便有余土,再修到实报庄严土,进入常寂光净土,他成佛了。他只要破一品根本无明,他的功夫、境界跟佛一样,跟六祖大师一样。就是这个「无禅有净土」。

  所以我们这个末法时期,讲真的啦,这个世界现在诱惑那么大,不管是网络、电视,你根本逃不掉的啦。世界花花绿绿啦,美食,你想吃什么,只要你有钱就可以啦。什么东西都愈来愈高级,飞机也是一样、饭店也是一样、车子也是一样,你永远都,你根本都没有止境的。你光手机就好了,对不对?年初才刚买,年尾就变好几支出来啦,你怎么有办法满足你的欲望。你每天光看世界这些五光十色的变化,我跟你讲,你怎么修行?吃的你也放不下、用的你也放不下,享受你也放不下,但是有一天你要走啊,那功夫在哪里呢?何处是家乡?对不对。临终断气的时候,以前禅师讲的,要砍头的时候,但是他人家那个禅师修得非常好,他说,「今夜宿谁家」。今天被砍头了,那今天晚上睡哪里啊,「今夜宿谁家」。人家他是禅师,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就往生净土。

  所以对于这个世间这些诱惑,我们没有办法抗拒,那你只有乖乖的念佛。他还有一个最后的一个方法救你,就阿弥陀佛最慈悲的方法,丢一个绳子给你,让你去坐他的船,什么都给你,阿弥陀佛给你安排好好的,你只要上船就好。你只要上船,你愿意来船上,上这个大愿船,只要上来就好了。我再慢慢教你,不管你习气多重我再来教你。现在是连上船他都不想上船,他宁可沉沦到海里面去啊。那现在阿弥陀佛这么慈悲,佛陀这么慈悲,创了这个念佛法门,就最简单的,你只要念佛就好,你也不用费多大的功夫啊。

  所以以前那些,如果五、六十岁的人要去见印光大师啊,他跟印光大师说,哎呀,师父啊,我还在学《金刚经》啊,我要再学《法华经》啊,我要学《华严经》啊。印光大师说,来不及的啦。印光大师都会这样讲,你就是一门深入啦,念佛啦。我们现在都不是,我们现在到六十岁、七十岁,还觉得读不够啊,什么经都要学啊。你看好啦,到时候不晓得是,如果病苦一来、大病一来的时候,无常一来的时候,他会慌啦,我到底要念哪一部经好啊,好像每一部经都很好,到时候不晓得念哪一部经,不骗你的。

  我们现在如果听老法师的话,就是《无量寿经》,就是一句佛号,不改题目,就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好找啊,跟你讲三个方向你就搞胡涂啦,到底是左边,还是右边,还是中间,你找不到路啊。那跟你讲极乐世界,就是选这一条,就最简单,虽然它是最方便的方法,但是最究竟的啊。我也常常在开车啊,有时候到山上去开路啊,左边、右边,在那边傻眼,不知道怎么开,不知道。有时候到深坑,我们到处去找路,要走哪一条,又走错路啦,开进去也是山上,修行也是这样啊。所以我们还是听祖师讲的话,「无禅有净土」,「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人还是老实一点比较好。

  那么第三个,永明延寿大师说,「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那这个是不一样啦,这个是六祖大师那种根器的,上上根器的,他不只有甚深禅定,他还能够修净土法门。就像莲池大师、蕅益大师、印光大师,对不对。这些大师都不得了,他们也可以修禅啊,可他们慈悲,他们由禅转净,然后成为我们净土宗的祖师,然后再来度所有的这些众生。「有禅有净土」,老虎已经够厉害啦,牠还长角,「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他可以做佛的分身啊。

  那么第四个就是什么,「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你什么都不相信,什么都不信,一点禅定的功夫都没有,碰到事情来手忙脚乱,这是真的啊。我们真的,现在人,你说现在人,除了修行人以外,真的有修行的人,你说,谁有什么禅定功夫呢?忧郁症一大堆,对不对。事业上只要一个失落,家里只要发生一些事情,好像世界末日一样,那哪里「有禅有净土」呢?「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那就一定是到三恶道去的啊,万劫千生没有一个人可以靠啊。

  摘自《太上感应篇汇编》(第三十三集) 黄柏霖警官主讲

  文字稿来源【太上感应篇共修网】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黄柏霖       永明大师四料简)(五明学佛网:黄柏霖       永明大师四料简)  

 黄柏霖:三世怨的公案 

 黄柏霖:印光大师开示三世怨 

 黄柏霖:临终关怀很重要 

 黄柏霖:明了生死真相 

 黄柏霖:天台宗讲感应的四种 

 黄柏霖:印光大师开示要怎么样的存心 

 黄柏霖:行善积德,考试得上天护佑 

 黄柏霖:简单地说一念无明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的含义 

 黄柏霖:为什么伏不住烦恼,因为没有恭敬心 

 黄柏霖:知物虽至猛至毒,亦有可感可化之处 

 黄柏霖:广钦老和尚修行的故事 

 黄柏霖:心住慈善,当得十一种功德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