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太桥旦曾堪布:和仇人握手,和我执分手,这就是学佛!


   日期:2019/1/21 18:5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常常有人问我:“怎样把佛法融入生活,在生活中修行?”

  佛法融入生活的首要条件是什么?在生活中修行的标准是什么?

  就是做一个好人。

  在生活中修行,首先离不开做人的道理,并没有特别涉及到空性、菩提心、般若这些高深的境界,这些我们初学者无法融入生活。

  学佛修行人有两种,一种是出家修行,一种是在家修行。

  在家的修行人无法脱离社会,只能选择把佛法的道理融入生活。佛法融入生活,主要体现在哪里?做一个好人,通过佛法的教育来提升人的素质,扩大我们的心量,对一切不顺眼的事情,做到忍辱的训练。

  社会中很多地方我们需要忍辱,生活里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接纳、包容。在生活中修行,就是训练自己:遇到问题的时候,让所学的佛法窍诀、道理起到作用。

  比如一个人对你说了难听的话,这时不要跟着自己的习气、烦恼走,马上想到:佛法告诉我们,遇到这样逆境的时候怎么对治。

  我们初学者把逆境转为道用比较困难,但可以做到对治。比如这句难听的话,你怎样才能做到不受影响,即使受影响,也像在水面上画画一样,尽快地忘掉。

  这样慢慢训练,生活中遇到的任何一个困难,都成为了你修行成长的助缘——正因为遇到了这个困难,才让你想起了佛法的方法,才会对治烦恼。

  比方说,一个人让你生气,表面上你不高兴、起烦恼,其实这是间接地帮助你进步,因为这个人让你起烦恼,你才想起来运用佛法的方法,才会有进步。

  如果大家都对你好,你感觉很幸福快乐,你的修行很难有进展,因为没有遇到逆境。大家都夸奖你、疼爱你,你怎么知道:你不高兴、起烦恼的时候,你的心是什么样的?有人诽谤你的时候,你的情绪有没有波动,你的忍辱心是不是坚定?

  所以很多修行特别好的人,遇到逆境才会成就。

  对一个修行人来说,诽谤我们的人和赞叹我们的人,对我们的修行成就有同样的帮助。

  世间人排斥对自己不好的人、伤害自己、诽谤自己的人,想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叹。但真正在修行上,顺境和逆境同样有帮助。

  比如说,你今天遇到了非常麻烦的事情,见到特别讨厌的人,但因为遇到了这样的烦心事,才让你想起了佛法中的某一句话,对你情绪上有帮助,你控制住了脾气,这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中。

  如果你今天在佛堂中听课,感觉很平静,而你和很多人一起做饭、上班的时候,生起了烦恼,根本保持不了今天的状态,这就是佛法、修行没有融入生活。

  无论你今天遇到什么事,都通过佛法的方法来处理、控制、解决,来修持忍辱,把遇到的所有事,都当成是对你的考验。第二天,你遇到这样的事情时,又用同样的方法来对治,这时对治烦恼比昨天容易。这样在实际生活中,你把佛法活用了。

  佛法是一定要在逆境时用的,就像药一样,是用来治病的。

  第一世大宝法王说过:“通过听闻佛法来认识烦恼,通过思维佛法来对治烦恼,通过实修佛法来根除烦恼。”闻思修佛法起到这三个作用。

  现在很多人不接受自己有烦恼,也不认错。为什么?因为缺乏听闻佛法。

  比如说,一个人明明脾气不好,你跟他说:“你脾气很坏。”他说:“我脾气不好?你又怎么样?”这就是发现不了自己的烦恼,认知不到自己的烦恼。

  听闻佛法,不是为了精通佛法知识、懂得佛法的大道理,而是通过听闻佛法所获得的智慧,来进一步认识自己:什么时候我的烦恼比较强?贪嗔痴慢疑五种烦恼里面,我哪一种比较重?

  这就是“听闻佛法来认识烦恼”。为了解决烦恼,首先要认识烦恼。

  比如,你看到一个人比你漂亮、或比你有钱,马上心里不舒服,你立刻观察:哦,这个可能是嫉妒心,因为我看到比我优秀、比我有钱、比我漂亮的人出现时,我心里不舒服。

  这可能不是贪,不是嗔恨,也不是痴、慢、疑,这是什么?这是嫉妒心,因为佛法中讲,嫉妒心是在这样的对境出现时,产生这样一些念头。于是你认识到,自己嫉妒心很重。

  或者,你看到别人很有钱,或者产生男女之间的贪欲时,你马上认识到:这是我内心中的欲望。

  认识之后,怎么对治?佛法里对治烦恼有一套完整的方法,比如对治嗔恨有对治嗔恨的一套方法,对治欲望有对治欲望的一套方法。

  这是听闻佛法来认识烦恼。对境不同,产生的烦恼不一样。

  我们可以观察:自己哪一天起烦恼最多,出现什么对境的时候产生的烦恼最强。这时候自己就认识到:贪嗔痴慢疑五毒烦恼里,我的嗔恨最重,或者我的欲望最强。

  比如说,你是嗔恨比较重的人,那平常就要谨慎,小小的嗔恨产生的时候,要忍住、对治,才不会出现大的嗔恨。一旦大的嗔恨出现,我们控制不了,对治不了,会产生伤害自己、伤害他人的行为。我们要把小小的烦恼认出来。

  比如说,当你看到一个人,你不高兴,对他产生了嗔恨,这时你对治不了,就想尽一切办法离开他,眼不见心不烦,这叫远离,通过远离来减轻自己的烦恼,这是初学者能做到的。

  中等阶段的修行者对治烦恼,更高阶段的修行者把烦恼转为道用,比如说化敌为友。初学者唯一的选择是暂时远离。比如说你看到这个人马上起嗔恨,要么不看,要么离他远一点坐,如果还不行,干脆就离开。这些都是生活中的修行。

  我们要把生活中的一切,都当成是修行的对境。我们不要认为佛堂是真正的修行道场,而要把家庭当成修行的道场。不仅把上师当成善知识,而且把家人当成善知识——无论家人对我们好不好,都把家人当作善知识。这样我们就不用建佛堂了,佛堂、道场已经有了。

  最重要的是多听闻佛法,听闻佛法越多,越容易发现自己的各种习气、烦恼。当你发现自己有那么多的烦恼、习气、不足,别人对你批评、诽谤的时候,你不会百分之百怪罪他,你会想:我也发现自己有这么多习气、缺点,他对我有这样的看法是理所当然的。这就是很大的进步。

  有些人根本发现不了自己的不足、习气、个性,别人对我们一点点不好,马上就不高兴,这就是不学佛、不修行的缺点。学佛的人,彻彻底底认识自己,优点、缺点都要认识到。

  如果看自己都是优点,看别人都是缺点,这是不公平、不合理的,不是真正的智慧。别人身上你也要找出优点,自己身上你也要发现缺点,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合理的智慧。

  佛法是内道。内道的意思是训练自己的心,发现自己的烦恼,认识自己的负面情绪。

  如果你读到每一句佛法,都当成教育自己的方法来接受,你会进步很大。如果你学佛后,把学到的戒律、道理都当成衡量他人的标准,还不如不学佛。

  佛经中说:有些人学佛而成就,有些人学佛而堕落。

  并不是说我们一学佛,就一切搞定了,保证没有问题了。学佛有两个结果,最殊胜的结果和最恶劣的结果,你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取决于你自己。

  如果你把所有佛法都当作教育自己、认识自己、对治自己烦恼的方法来学习,哪怕听到一句佛法,对你来说都是窍诀。

  如果你学佛之后,这个道理也懂了,那个道理也懂了,这个里面有那么多的戒律,那个里面有那么多佛法的标准,你用这些标准来衡量:这个居士做的怎么样,那个师兄做的怎么样,这个师兄已经学佛十年、二十年了,佛法里有些是犯戒的,他却这样做……你这样学佛的话,可能觉得他是否破戒、是否不如法——这样的念头是魔障。

  不学佛的人不知道佛法里那么多道理、理论、戒律,对别人没有要求的标准。但是你要求的标准很高,因为你了解那么多的大道理:什么是允许的,什么是不允许的,什么是如法的,什么是不如法的。

  当你看到一些佛弟子、佛教团体,马上用学到的道理、戒律来衡量别人,要求别人一定要做到这样的标准。

  这就学反了。这样不如不学佛,会比较幸福,心比较清净、单纯。

  

  现在很多学佛人都有这个毛病。比如说,今天是殊胜日,一个没有学佛的人看到别人吃了肉,或者没有过午不食,没有任何想法。

  你很多年吃素,尤其是今天是殊胜日,你今天受了八关斋戒,而他学佛二三十年,可是今天吃肉了,也没有做到过午不食,你对他有看法。你今天的修行全部变成了衡量他人的标准,要求别人达到这样的标准。这样还不如不学佛。

  学佛学到的一切都要对准自己,不用佛法来观察别人。修行非常好的人,一举一动、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不离开觉知,这才是真正的修行。

  但我们有些人,对自己没有觉知。自己的习气是什么样的,自己对别人怎样说话,态度是什么样的,自己的姿势是什么样的,都毫无觉知;用所学的东西观察别人,却特别敏锐。

  这样的人不如不学佛,不然不幸福,所看到的都是别人没有达到他的标准,他眼里没有一个好的佛弟子。

  这种人即使学佛,最好不要了解太多佛教的大道理,不然自己很痛苦,因为他了解的佛法对自己没有起作用,发现不了自己的习气、自私、缺点。

  学佛就像照镜子一样。你照照镜子,看看自己的皮肤怎么样,才去比较一下别人的皮肤。

  如果你明明皮肤非常黑,又在太阳下面暴晒,变成像非洲人一样黑,还对别人说:“你的皮肤没有我白。”你没有照镜子之前,不知道自己变成非洲人一样黑,如果照一下镜子就会沉默:他皮肤再黑,也没有你的皮肤那么黑。但如果你不照镜子,不知道自己多么黑,还以为自己比别人白。

  归根结底,学佛是教育自己、纠正自己、调伏自心、觉醒自心。我们应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佛法。别人怎么做,我们管不了,如果我们有菩提心,可以通过念咒、通过佛法来为他祈祷、希望他好。

  总之,在生活中修行,首先是佛法的教育越多越好。第二是自己调伏自己,有自知之明,认识自己的不足、缺点、不好的习气,才容易控制住自己,才会接受他人对你的批评。

  佛法的最终目的是降伏自己的我执,如果他人帮助你降伏我执,从佛法的角度来说是很欢迎的事。

  我执从骨子上就要改,所以我们调伏我执时,不会感到很幸福快乐。

  我们做一个手术都非常痛苦,但这只是从肉体上切一个东西而已。而我执是我们心里很重要的一个东西,从无始以来、与生俱来的,跟它分手的话,可能有一定的困难。

  跟十几年在一起的一个人分手,我们很痛苦;而我执从无始以来就和我们在一起,佛法告诉我们,要跟它分手,我们舍不得嘛。

  跟我执分手,这是学佛的主要目的。我执一直悄悄地主宰我们,表面上利益我们,实际上欺骗我们流转轮回,遭受无穷无尽的痛苦,所以一直到现在,我们还没有获得解脱。

  我们一定要从今天开始,对我执说拜拜,跟我执分手!

  我们跟身体不需要分手,死的时候身体一定会离开我们;我们跟亲人也不需要分手,过十几年、三十年,要么我们先走,要么亲人先走,只是很短暂的相聚。

  最伤害、最折磨我们的是我执,但我们最不想离开的也是我执。我们必须要跟我执办分手的手续。

  只要跟我执分手,我们的痛苦会自自然然远离,我们的快乐会轻轻松松获得,我们的自在、潇洒、宁静、祥和都是无法形容的。

  不跟我执分手,我们就无法在生活中修行,也不能把佛法融入生活,更不能从痛苦和束缚中获得解脱。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太桥旦曾堪布       和我执分手)(五明学佛网:太桥旦曾堪布       和我执分手)  

 太桥旦曾堪布:都说善恶终有报,那到底是怎么个报法? 

 太桥旦曾堪布:是谁束缚了你 

 太桥旦曾堪布:造业越久 越难净除? 

 太桥旦曾堪布: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佛教徒,标准是什么? 

 太桥旦曾堪布:女众弟子如何以正确的心态依止上师 

 太桥旦曾堪布:究竟什么才是修行? 

 太桥旦曾堪布:内心充实,才会有真正的幸福感​ 

 太桥旦曾堪布:“自利”和“利他”,根​本不矛 

 太桥旦曾堪布:活了这么多年,你找到你的心​了 

 太桥旦曾堪布:世间所有相遇都​是因果 

 太桥旦曾堪布:修行不必攀比功课数量 重要的是能够调服内心 

 太桥旦曾堪布:都说善恶有报,你知道到底怎么个报法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