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这种品格,比智慧更重要!


   日期:2019/3/30 5:1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妙华法师:朱教授刚才讲到智慧的时候,我需要给他做一个佛教角度的注释。因为在世界五大宗教当中,佛教的智慧是非常丰富的。

  我们常见的智慧有“文字的智慧”,“观照的智慧”(内省的智慧),“实相的智慧”(通达人与宇宙实相的智慧)和“方便的智慧”。

  前面我讲到了“智”的写法和用意,后面就讲一下“慧”字里所含的深意。

  “慧”字上面是两只手,中间是“帚”,下面是一个“心”,表示一个人拿着一个扫把在洒扫自己的心地。

  它这里头透露出一个秘密:我们中国的古人认为,人心、天心、道心,原来是本自具足,本自圆满的。它就像一杯水,你给它里头放茶叶就是茶水,你给它里头放砒霜就变成了毒药。

  我们怎么样才能够把“智慧”和“道”划等号?那就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拿着那个无形的扫把,不断把自己的心地扫得干干净净,你的心和天心、道心就相通了。

  所以说“智慧”这两个字,它相对应的心里的本体是“道”。一个有圆满的智慧的人,一定是悟道的人;一个悟了道的人,一定是有圆满的智慧的人。

  在这种前提下,我们博学审问,有广泛的外部的知识,又有内省的力量,这时候才能达到一个圆满的人格。

  讲到圆满的人格,我再一次强调,按照儒家的教育,“人希士、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它是整个心理的取向,一个心灵的方向,让人不断地进行人格圆满。

  但是,如果你们碰到某个人说“我现在已经开悟了”,“我现在已经是圣人了”,“我现在是几果罗汉”,那其中有诈,那一定是骗吃骗喝的。因为我们在整个人生的过程当中,不断地追求圆满是你的心灵的原动力,也是一种趋向。但是谁都不要给自己划个句号,说“我现在是孔老二第三”,或者“我现在是王阳明第二”。你不能说这个话,因为你的学问、你的道德和你的功业是由后人来评定的,而不是自己给自己戴一个高帽子。

  现在有很多人信仰宗教,或者是搞国学,经常给自己贴很多的标签,戴很多的高帽子。其实,他往往犯了一个低级的错误,叫“自欺欺人”。如果真正懂得了圣贤教育,你会发现,那你是“自欺欺人”,因为你连“心诚”的“诚”都没有达到。

  在《中庸》里说,“诚者天之道也,诚者人之道也”,“诚者自诚也,诚者自明也”。“诚”这个字对人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没有认识到。人心诚了,自己就成功了。哪怕你是一个种菜的,哪怕你是个掏粪工,你心里踏踏实实的,你就已经成功了。

  我们现在的人,为了学历,为了成功,盲目的去经营人事,虚妄的去劳作,搭了一个“棚子”。其实他是虚的,没有真正找回自我。

  我们今天在讲到人格教育的时候,其实“诚”和“信”这两个字,是人格的“原始点”。人格的“原始点”,“诚”和“信”比“智慧”还要重要。

  诚者自成

  郑佳明:这个“诚”应该汉民兄来讲。

  周敦颐认为“诚”不是我们主观的一个品德,它实际上是一个世界的本体(它其实也是吸收了佛家和道家的思想),就是在万物都存在之前,世界有着一个本体,就是“诚”。如果你不“诚”,实际上就破坏了最基本的宇宙的规律,你一定会要失败的。这个认识,实际上是非常之高的。

  妙华法师:我想关于“仁”和“礼”、“智者无忧”,我们已经阐述得非常清楚了。还有“勇者无畏”,也需要说明一下。

  我们现在看到很多小男孩,像黄豆芽一样,缺乏一种担当精神。拿老百姓的话说,现在的人怎么越来越没有大丈夫气概,越来越没有男子汉的味道了。这个在我们教学当中也经常会发现。儒家讲的“勇者无畏”,请朱教授给我们大家再阐述一下。

  勇敢是一种德行

  朱汉民:其实“智德”我刚才说过,在儒家早期的君子教育中特别强调,古希腊的哲学中也强调。

  “勇敢的德行”,也是古希腊的哲学家看重的一种品德。“勇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德性。在中、西早期,世界的两个重要的文明的源头,都把“勇敢”作为一个人格培养的非常重要的方面。

  非常可惜的是,后来我们的教育,讲“仁”的方面注重不够,“勇德”这方面的教育,是更加不够。包括现在我们的父母,对自己的子女,或对自己的孙儿,唯恐他受什么伤害,唯恐他没有吃饱,从来没有把勇敢的德性作为人格培养的基本训练。

  但是,在早期的儒家,在孔子的人格教育学术里面,把“仁、智、勇”三德中的“勇”,作为一个重要的德性,作为人格的教育,作为一个君子之德必须去做的。可见这个“勇”的教育,在早期的君子教育里面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孔子也知道,很多事情,并不是我们不知道不应该做,或者很多事情知道这样是不对的、是不仁的,但是就是做不到。那么做不到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缺乏一个很坚强的意志,缺乏一个“勇”的德性。

  “勇德”的培养,孔子看得非常重要,所以在《论语》里经常讲到。比如曾子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也就是说,你必须要有一种担当。这种担当,你必须要靠自己的坚定的意志去执行。如果你缺乏一个做君子的意志,缺乏勇敢,是谈不上所谓一个理想的人格。你有仁爱之心,或者你有智慧,读了很多书,但是唯一缺的是勇,缺的是勇气,缺的是很坚定的意志,那你在这个世界上很难做成事。

  所以讲到“勇德”的时候,我经常讲到,包括我跟郑老师一起讲“湖湘文化”的时候,包括和唐浩明先生上回谈的时候,经常讲到湖南,有一种所谓“湖南人精神”。

  “湖南人精神”,可能不在于他知道什么,而在于他知道之后,敢于去做,坚定不移的去做,这才是湖南人的精神。所以陈独秀说反映湖南人精神的,就是那些打硬仗、打死仗的书生。为什么可以打硬仗、打死仗?他们具备一种勇敢的德行。

  从宋代以来,湖南有很多的“士大夫”。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士大夫”是当时的社会精英。传统的“士大夫”,首先是“士”,他掌握了知识,追求德性,然后又去做“大夫”,去做国家的官员,他能够主导社会。

  比方说宋代亡于元代,明代亡于清代。后来到了明清时代,王船山他们就反思,就是缺乏一种勇敢的德性,缺乏一种“豪杰精神”。所谓“豪杰精神”恰好就是勇敢的意志。所以王夫之反复强调,学做圣贤(当然是去读很多书,去读圣贤书,有德性),你读了些书,你要实现它。你追求的那些价值,你认为那些价值非常美好,你要去实现它。你必须要有这种“豪杰精神”。

  所以到了晚清之后,湖南出了那么多优秀人物,一代一代,前赴后继,使得很多在外地的人对湖南人赞叹不已。这批人包括我刚才提到的谭嗣同。

  其实当时,按道理这些人的见识,无论是曾国藩的见识,左宗棠的见识,以及后来黄兴、蔡锷等他们的见识,还不及同时代的其他人,但是他们湖南人的特点,就是保持了孔子讲的“君子之勇”。

  这种“勇德”,不仅成就了湖南人,也成就了湖南人的精神,也使得他们成为“真君子”。这里说的“真君子”,就是他不仅仅能够说,而且真去做,碰到困难的时候,还是坚持去做。

  湖南人章士钊说:“势之顺逆,人之毁誉,不遑顾也。”做事顺也好,逆也好,人家说你好话也好,坏话也好,当你认准了那个道理之后,就坚定的去做,这就是“勇德”。所以一个人具有“勇德”,是成就君子,成就崇高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很可惜的是,这种“勇德”的教育和培养,现在确实是在我们的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践中,都非常缺乏。所以加强这一块教育,我认为一直是非常重要的,包括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等等。

  “见义勇为”。“见义”大家知道是“义”,能够“勇”确实是不容易的事情。社会如果具有一大批既有仁爱之心,又有见识智慧,而且还有坚定意志的人,我认为就不会出现我们今天讲的这样一个问题。

  所以“勇德”在今天倡导,我们讲人格教育、意志教育,尤其重要。

  “仁、智、勇”是人生的三维架构

  妙华法师:我非常同意朱汉民教授对湖南人勇敢德行的陈述和评价,这也给我们一个启发,不但要有好的德行,不要忘记,还要有担当精神,要有“铁肩担道义,敢为人先”的湖南人的精神。

  如果按照逻辑推理来讲,湖南人这种“铁肩担道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它是湖湘文化的精神,同时也是宋明理学的精神,也是儒学的本原的精神,也是“智、仁、勇”这三者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仁、智、勇”,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它是一个三维架构。如果你的心理架构不是这样三维的,那么你的人是难“立”的,你的事业是难以成功的。“仁、智、勇”三者在人的心理结构上缺一不可,今天我们可以在这里下一个结论。

  另一方面,我为了从反面加深大家的理解,给大家做一个陈述。

  我们普通的老百姓,这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结论,我们的心里对于生命有三大缺憾。

  第一个,我们内心的潜意识会“离苦得乐”。人都不愿意受苦,大家都愿意享福。

  第二个,“避祸向福”。哪里有灾难、有瘟疫、有战争,我们肯定要跑掉,我们不会在那个地方呆着。这是我们的第二个心理趋向。

  最后一个,和宗教有关,和我们每一个人有关,就是“贪生怕死”。

  你说道理大家都知道:“要行菩萨道,舍己为人,奋不顾身。”但是大家一想到:“弄不好我命就没了,我还是别去了。”“我扶老太太,被老太太沾住了怎么办?”“我去救人没救上来,把自己淹死了怎么办?算了,我给你扔个绳子,扔个竹竿就不错了。”所以说我们缺乏“勇”,实际上是“贪生怕死”。

  但是,按照自然学和社会学里头的一个研究,在一个群体当中,为什么在特殊的情况下,有的人可以为这个群体献出生命?那是一种“集体意识”。他知道我为这个群体献出了生命,但是我的精神随着人类的发展,这个群体的壮大,会继续传承下去。所谓“薪火相传”。在革命战争年代,大家就看到,有堵枪眼的,有举炸药包的,有把自己的头伸过去,叫别人用铡刀铡了的。难道他不是人,他不怕死吗?他怕死!但是他想:“我死得很值得的,我有另外一个生命在这个群体当中得到了延续。”

  反观我们今天,其实人们见死不救,有两个缺失:第一个是极端自私;第二个缺乏集体主义思想。

  我们记得在七八十年代,做好事,舍己为人,大家都抢着去。一个人掉到河里,跳下去七八个。现在是一个人掉到河里,岸上很多人拿手机在拍照。我现在在视频上看到很多人从楼上往下跳,还有人在拍照。我真的想不通,那个人就要丢掉命了,你还有功夫在拍照,真的是一种讽刺!

  所以说,我为什么念念不忘要让两位教授讲一讲勇敢的德行。在今天,尤其小男孩,那就像黄豆芽一样,像韭菜苗一样,不像一个大丈夫。这些人一旦清华、北大毕业了,走上了重要的领导岗位,面对残酷的现实,面对复杂的人事,他能够“铁肩担道义”吗?这个问题其实是很现实的问题。一个官人,一个学者,甚至是一个商人,当你的人生积累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如果没有“勇者无畏”的精神,对这个民族来说就没有担当精神。没有担当精神,你的价值就不能够呈现。所以说我认为它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妙华法师       品格)(五明学佛网:妙华法师       品格)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八章 《维摩经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七章 流通分(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六章 法供养品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五章 阿閦佛品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四章 菩萨行品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三章 香积佛品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二章 入不二法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一章 佛道品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章 观众生品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九章 不思议品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八章 文殊问疾品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七章 四大菩萨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