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智旭大师: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文句40


   日期:2019/4/30 10:0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辛七、明藏性即识大性。然小乘惟言六识。大乘则言八识。或言九识。须知第九识名。乃就果地而立。实无别体。只约八识之性出障圆明。故更加以白净之号。唤作庵摩罗识耳。今经第八第七两识。总摄入于意根。前文所云思量兼了别性是也。此则已属根大中收。故今独约前六识言之。明其皆是性具。分文为四。初破妄执。二明大均。三显理性。四斥迷惑。壬、今初

  阿难。识性无源。因于六种根尘妄出。汝今遍观此会圣众。用目循历。其目周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析。汝识于中次第标指。此是文殊。此富楼那。此目犍连。此须菩提。此舍利弗。此识了知。为生于见。为生于相。为生虚空。为无所因突然而出。阿难。若汝识性生于见中。如无明暗及与色空。四种必无。元无汝见。见性尚无。从何发识。若汝识性生于相中。不从见生。既不见明。亦不见暗。明暗不瞩。即无色空。彼相尚无。识从何发。若生于空。非相非见。非见无辨。自不能知明暗色空。非相灭缘。见闻觉知无处安立。处此二非。空则同无。有非同物。纵发汝识。欲何分别。若无所因突然而出。何不日中别识明月。汝更细详。微细详审。见托汝睛。相推前境。可状成有。不相成无。如是识缘。因何所出。识动见澄。非和非合。闻听觉知。亦复如是。不应识缘无从自出。

  ⊙十法界六种识心。总名识大。今且就阿难眼识辨之。以例其余五识。识性无源因于六种根尘妄出者。正明识是缘生。破性计也。汝今遍观下。重举因缘生法。此识了知下。推其缘生无性。举因缘中。辨于根识不同之相。循历周视。先辨根相。即前文根大中所谓见大。此是第八识之见分。寄于浮胜二种眼根。任运了境。无别分析。故喻以但如镜中。然不同镜之无知也。汝识于中次第标指等。次辨识相。此中眼识与同时意识。亦复有别。佛虽不说。理合知之。若但亲缘文殊舍利等相。不带名言者。则是眼识功能。若起文殊舍利等名言。即是同时意识功能。又眼识所缘文殊舍利等相。但是托彼文殊舍利本质之境。变起眼识家自相分境而为所缘。非即缘彼文殊舍利实体。以文殊舍利实体。乃阿难第八识之相分。是彼见大之所缘缘故也。推无性中。先立四句。然后一一推破。初破生于见中。二破生于相中。文皆可知。三破生于空者。夫空则既非是相。亦非是见。非见则无所辨。自不能知明暗色空。非相则灭前缘。何处可用见闻知觉。既是处此二非。为一总俱空耶。为除见相之外。别有一法耶。若一总俱空。则同于无。若别有一法。亦非同于见相之物。纵发汝识。欲何分别乎。四破无因生者。眼识与同时意识。皆惟缘现量境。决无日中别识明月之理。因见日故。方了别日。则非无因明矣。此以因见因相因空同属因缘。以无因为自然而并破之。汝更细详下。劝令更加审究。并破和合不和合也。见精托在汝睛。形相推于前境。但有可状。则方成有。既不是相。则便成无。如是识缘。既非见非相非空。亦非无因。毕竟因何所出。况未达藏性。则识属动摇。见属澄静。理必非和非合。闻听觉知皆属澄静。余五种识亦皆动摇。亦必非和非合。此破其计和合也。不应识缘无从自出一句。破其转计不和合性。

  壬二、明大均

  若此识心本无所从。当知了别见闻觉知。圆满湛然。性非从所。兼彼虚空地水火风。均名七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阿难。汝心粗浮。不悟见闻发明了知本如来藏。汝应观此六处识心。为同为异。为空为有。为非同异。为非空有。

  ⊙此以六种识心。均前六大而名七大。显其皆性皆真。无二无别也。盖九界众生。于此识与根尘。总未能融通为一。凡外计识中所现缘影为心。计根为身。计尘为物。敌体相对。二乘执根尘为能生。执识心为所生。亦敌体相对。禀通教人。虽知能生之根尘如幻。所生之识亦复如幻。终非一体。禀别教人。虽知一切唯识。而见相二分。不说即妄恒真。乃于见相二分之外。别立自证及证自证。仍复相对。孰知见相即自证。自证即见相。自证即藏性。见相亦即藏性。藏性即自证。藏性亦即见相。是故十法界识。即是十法界地水火风空根。十法界地水火风空根。即是十法界识。今承上文。拈出眼识一种。如此离过绝非。始信十法界之六识六根。皆悉圆满湛然。性非从所。与彼虚空地水火风。一一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无生灭矣。此中了别二字。即指六识。见闻觉知四字。仍指六根。汝心粗浮下。责其不悟识心本如来藏。而敕令更加观察也。六处识心为同为异等者。若言其同。则眼识胡不别声。耳识胡不辨色。若言其异。则耳自听法。何故身起钦承。口来问义。若言其空。何故了了明明。不可断灭。若言其有。何故内外中间。俱无所在。若言非同。何故性中相知。若言非异。何故用中相背。若言非空。何故觅不可得。若言非有。何故应用无尽。既此六处识心。不是同异空有。亦不是非同非异非空非有。谓非如来藏性而何。盖藏性随缘常不变故。所以不是同异空有。藏性不变常随缘故。所以不是非同非异非空非有也。若迷此妙性。则说同说异。说空说有。说非同异。说非空有。俱为戏论。若达此妙性。则戏论自灭。亦可随四悉檀。作同异等种种说矣。

  壬三、显理性

  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识明知。觉明真识。妙觉湛然。遍周法界。含吐十虚。宁有方所。循业发现。

  ⊙此明性具十法界六识。识与本觉。皆性皆真也。明知觉明。即下文所谓性觉妙明本觉明妙。指真如理性言之。前文既以识心均于六大。则今举一识字。便是全举七大。人谓七大只是根尘识三。全体虚妄。不是妙明明妙真体。殊不知性识即是明知。觉明即是真识。是故十法界识心。一一无非妙觉湛然。遍周法界。是谓随缘不变之体。由此故有不变随缘之用。含吐十虚。何方何所。皆是循于十法界业。而发现为十法界识也。含吐二字。通于迷悟。且约佛界言之。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微尘刹土。自他不隔毫端。义之如含。一念普观无量劫。一光普照十方界。义之如吐。然含亦非含。吐亦非吐。故云宁有方所。次约迷情言之。取频伽瓶。满中盛空。名之为含。用饷他国。开孔倒瓶。名之为吐。亦复含无所含。吐无所吐。故云宁有方所。以要言之。无不还归此法界。故含遍十虚。无不从此法界流。故吐遍十虚。相宗所谓集起名心。集则是含。起则是吐也。不言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者。此识即是众生之心。即是能知之量。前之六大。恐迷情谓是心外实法。故须一一皆云随心应量。今之识大。既是直指众生现前之心。但不知其全体即是藏性。故以含吐十虚宁有方所而名状之。方知向日所认缘影。不惟不是真心。断断乎亦不是六识矣。

  壬四、斥迷惑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凡外计识心是我。或是我所。计断灭者。属邪因缘。计常住者。属于自然。二乘执此六识是因缘生法。无我我所。若惑业俱尽。不复生识。譬如薪尽火灭。火无去处。爱尽涅槃。亦复如是。涅槃之界。无生无灭。名为自然。禀通教人。以识心即空为因缘。空理无生为自然。禀别教人。以唯识之相。四分皆属依他起性。名为因缘。唯识之性。即是真如无为。名为自然。此皆不达藏性。终无实义也。惟其藏性即六识性。故弥勒菩萨悟之。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已上明性本具相竟。从初卷佛告阿难汝我同气至此。是正明理性中第三如来答示已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智旭大师       楞严经)(五明学佛网:智旭大师       楞严经)  

 逸尘居士:禅定指要 九、用《楞严经》的思想来指导修定 

 惟觉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楞严经 

 净土法门法师:《楞严经》决定可靠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九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八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七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第二篇 悟后依体起修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六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五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四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