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慎独,是修养的最高层次


   日期:2019/5/4 9:3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慎独”,通俗是指:谨慎独处,在没有别人在场和监督的时候,也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不做违背道德的事,不做违纪违法的事,不做违背良心的事,这就叫做慎独。

  在别人不能看见的时候,能慎重行事;在别人不能听到的时候,能保持清醒。不要认为隐藏的和危险的过失,就可以去做,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因此,当独自一人时,同样要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自重自爱,把握住自己。

  “慎独”,出自《礼记·中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意思是最隐蔽的东西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最微小的东西最能看出一个人的灵魂,有道德的人在独处时,也不会做任何不道德的事。

  对“慎独”的通俗理解便是谨慎独处——在没有别人在场和监督的时候,也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不做违背良心、表里不一、没有素质的事。

  一句话,任何时候都绝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品悟起来,慎独,乃是一种君子的人格,一种高度自律的素质,一种良心的光明坦荡,一种高贵的修养,一种人生的境界。

  而这,就是修行的最高层次。

  慎独,是一种君子的人格

  《中庸》说,君子慎独。

  《论语》中也有这样一段对话:“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先做到了再去说,这就是一个君子。

  这句话一语道破君子素养的要诀所在——知行合一。一个可以称为君子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行如一、心口如一、始终如一,人前人后一个样。

  而这些,正是慎独的根本要义。

  所以慎独,是一种君子的人格。而且是基本人格、第一人格。

  慎独,是一种良心的坦荡

  无论春秋时柳下惠的坐怀不乱,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元代时许衡的“梨虽无主,我心有主”,都体现出一种对心中自律的坚守,一种良心的坦荡。

  《后汉书》载,东汉安帝时,荆州刺使杨震赴任途中,途径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曾受杨震提携之恩,为表感谢,王密“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杨震却拒绝接受,王密劝道:“暮夜无知者。”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听后,“羞愧而出”。

  世间口若悬河、信誓旦旦之人太多,但像杨震这样做人坦荡,即使没人监督心却一如既往地遵从自己良心的人,却寥寥无几。

  所以,慎独就是老老实实面对良知,清清白白面对自己,坦坦荡荡面对世界,用一颗干干净净的心,换来高贵的人格。

  慎独,是一种高度的自律

  说到底,慎独就是一种高度的自律。自律是人通过对自己情绪和思维的控制,来达到主动行动的能力。

  “慎独”的前提是坚定的内心信念和良知,是以自己的道德意识为约束力。自律的最高层次,便是慎独。

  如何做到呢?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慎言

  “慎言以养其德,节食以养其体”,人在生活中最多的就是说话,所以慎言是修养自己的第一步。

  “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慎言还是处世最重要的一方面,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祸从口出,病从口入”,慎言与否,关乎成败。

  2.慎行

  慎行是一种修养和品格,反映着内心原则操守的清晰、坚定与否。“行谨则能坚其志,言谨则能崇其德”,懂得“慎行”的人,必定志存高远,脚步踏实。世事复杂险恶,也需要靠慎行去保证一个安稳周全。

  3.慎微

  “慎微”不是小器,而是不忽视细节,是对事物一丝不苟的态度。《老子》言:“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很多时候,细节决定成败,图大者当谨于微。

  4.慎欲

  心欲伤神,肉欲伤身。“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

  我们每个人都做不到完全消除欲望,但起码可以节制,不受欲望摆布,成为欲望的奴隶。老子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5.慎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生中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交友不慎。看人不要只看表面,要在多观察、多了解的基础上,再决定交与不交。

  6.慎初

  对于人生,忘了初心,就等于入了歧路,走得越远便越空虚,因为那必定都不是你真正想要的。

  对于做人,任何事情只要做了第一次,便必定有第二次第三次……如果是迈出恶的一步,就是走向恶的深渊。所以一定要慎初,当其时,是非善恶,就在一念之间。

  7.慎终

  老子言:“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如果能始终如一,持之以恒,到最后还像开始时那样严格要求自己,那么事情的成功率就会大大提高。太多的失败,都是败在了最后一段路。

  慎独,是一种高贵的修养

  慎独,需要的是内心的定力。定力,却是需要修炼的。

  被称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的晚清名臣曾国藩,就非常注重“慎独”的修炼。

  他临终时只给子孙留下四条遗训,第一条就是“慎独则心安”——如果能做到慎独,则内心坦荡,心中无愧疚之事,人也就可以泰然处之。这是自强之道,也是修身之本。

  曾国藩还曾在家书中说:“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恶,而不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之自欺。方寸之自欺与否,盖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

  曾国藩32岁那年,给自己订了个日课册,规定了自己每天必做的十二件事: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日知所亡、月无忘所能、谨言、养气、保身、作字、夜不出门。一以贯之,坚持下来。他正是凭借这种严格的修身成就功名,并树立了做人的标杆。

  这为我们指出的,就是修炼慎独工夫的最切实可行之法——为自己规定必须遵守的规矩,为自己制定必须要做的事情,然后坚定遵守、坚持做下去,以磨砺自己的心性,沉淀自己的修养,不因无人监督而放纵和荒废。

  慎独,就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节小事中,除了一份高度的警觉之心,就是要切实扎实地去做。定力,就来自这样一点一滴的积累中。

  最大的高贵,是内心的定力。一个高贵的人,是能做得了自己主的人。

  慎独,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南宋陆九渊也说:“慎独即不自欺。”慎独之时,人主要面对的是自己,是与自己的内心赤膊相见。

  能做到慎独的人,是战胜了自己的人。

  老子言:“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能自胜,才称得上强大;内心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这样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安定和富足,面对世间的欲望滚滚,命运的荣辱沉浮,人生的成败得失,守得住自己,约得住行为,不崩溃,不放纵。

  这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境界。与自己相处是能力,与自己相处好才是境界。所谓慎独,正是与自己好好相处,并找到那个更好的自己。

  以上种种,无一不是自律慎独、道德完善的体现。古代先贤在道德修养方面十分讲究“慎独”,因为一个人只有独自一人时才会表现出自己的真实道德修养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