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智旭大师: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文句60


   日期:2019/5/25 10:1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文句60   智旭大师著

  壬二、沙陀观色

  优波尼沙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观佛最初成道。观不净相。生大厌离。悟诸色性。以从不净。白骨微尘。归于虚空。空色二无。成无学道。如来印我名尼沙陀。尘色既尽。妙色密圆。我从色相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色因为上。

  ⊙境通别者。依正诸尘。眼家所对。通名为色。今观不净。别在内色。悟诸色性以从不净者。所谓五种不净。一生处不净。胎中与粪秽杂处。生从尿道而出。二种子不净。揽父母精血为体。三相不净。从头至足。纯是秽物。四性不净。根本从秽业生。托于秽物长养。其性自是不可改变。身中共三十六物。内有十二。名性不净。(皮肤血肉筋脉骨髓肪膏脑膜)。外有十二。名相不净。(发毛爪齿眵泪涎唾屎尿垢汗)。中有十二。通于相性。(肝胆肠胃脾肾心肺生藏熟藏赤痰白痰)。五究竟不净。业尽报终。如朽败木。大小不净。盈流于外。体生诸虫。唼食其肉。皮肉既尽。惟余白骨等。言白骨微尘归于虚空者。明其不净苦空无常无我耳。与外道七分析色之邪计不相侔也。空色二无者。对色说空色既非真。空亦乌有。从此会入真谛。故成无学也。观盈缩者。观身六分所成。所谓地水火风空识。无我我所。惟是不净。即藏教意。观不净色。如梦如影。净不净俱不可得。即通教意。观此身色能成十法界净不净差别因果。即别教意。观此身色。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等。即圆教意也。证本迹者。初云观不净相生大厌离。迹在藏教。次云妙色密圆。则密入藏性矣。

  壬三、香严观香

  香严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闻如来。教我谛观诸有为相。我时辞佛。宴晦清斋。见诸比丘烧沉水香。香气寂然。来入鼻中。我观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著。来无所从。由是意销。发明无漏。如来印我得香严号。尘气倏灭。妙香密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香严为上。

  ⊙境通别者。一切依正诸香臭气。鼻家所对。通名为香。今触境发悟。别在沉水香也。观盈缩者。观此香气苦空无常。即藏教意。观香无生。即通教意。观此香尘。能成十界因果差别。即别教意。观此香尘。即如来藏。乃至如来藏中。性香真空。性空真香等。即圆教意也。证本迹者。去无所著。来无所从。得阿罗汉。迹在通教。妙香密圆。悟藏性矣。

  壬四、药王观味

  药王药上二法王子。并在会中五百梵天。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无始劫。为世良医。口中尝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数凡有十万八千。如是悉知苦醋咸淡甘辛等味。并诸和合俱生变异。是冷是热。有毒无毒。悉能遍知。承事如来。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离身心。分别味因。从是开悟。蒙佛如来。印我昆季药王药上二菩萨名。今于会中。为法王子。因味觉明。位登菩萨。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味因为上。

  ⊙境通别者。随遇一味。其境则别。今遍尝诸味。其境则通也。诸味宛然故非空。无实体性故非有。不生于舌故非即身心。无舌不知故非离身心。味因者。藏性是味之本因也。观盈缩者。观此诸味苦空无常。即藏教意。观味无生。即通教意。分别无量诸味。乃至具足十界因果。即别教意。味性即如来藏。乃至如来藏中。性味真空。性空真味等。即圆教意也。证本迹者。初为良医。以此行菩萨道。似属藏教。或是别教初心。承事如来。了知味性非空非有等。则本迹俱圆矣。

  壬五、贤护观触

  跋陀婆罗。并其同伴十六开士。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于威音王佛。闻法出家。于浴僧时。随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安然。得无所有。宿习无忘。乃至今时从佛出家。令得无学。彼佛名我跋陀婆罗。妙触宣明。成佛子住。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触因为上。

  ⊙跋陀婆罗。此云贤护。亦云贤首。境通别者。一切冷暖痛痒诸尘。身家所缘。通名为触。今于浴室发悟。其境则别言水因者。即触尘也。因水有触。故名水因。又推用水洗身之因。名为水因。若云洗尘。无体则谁知洗者。且何不竟洗地水火风。若云洗体。无尘则安所用洗。且何尝洗得胜义根乎。展转推简。触尘本空。触既本空。欲何分别。得此悟门。历劫不昧。故云宿习无忘也。观盈缩者。观顺触是壤苦。违触是苦苦。非顺非违触是行苦。即藏教意。能触如幻。所触亦然。即通教意。于一触尘。出生十界因果差别。即别教意。触性即如来藏。乃至如来藏中。性触真空。性空真触等。即圆教意也。证本迹者。初悟水因。仅在别教十信。巳曾仰信中道。故佛名为跋陀婆罗。由其圆解未开。所以谤不轻而久堕。今则仍赖本悟门而证果。证圆住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智旭大师       楞严经)(五明学佛网:智旭大师       楞严经)  

 逸尘居士:禅定指要 九、用《楞严经》的思想来指导修定 

 惟觉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楞严经 

 净土法门法师:《楞严经》决定可靠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九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八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七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第二篇 悟后依体起修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六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五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四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