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宣化上人:十法界不离一念心


   日期:2019/5/31 10:5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十法界不离一念心


这十法界从什么地方生出来的?就从我们人现前一念心生出来的。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人人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佛是人成,人道圆满即佛道成。


法身本身原无性,若有则不为法界。譬如,你的脾气比我大,我的脾气又比你更深,此即恶性之表现。猪有猪性,马有马性;男人有男人的性格,女人就有女人的性格。欢喜吃甜的,这是有个甜性;欢喜吃酸的,有个酸性;欢喜吃辣的,就有一个辣性;欢喜吃苦的,就有一个苦性,这个修行也是苦性。树有树的性,花有花的性,草有草的性。各有其性。以上所言种种“性”,皆包含于法界“众生性”内。


《华严经》上说:“万法唯心造”,佛就是由你心造成的。你心要是修佛法,就成佛道,你心欢喜菩萨,就行菩萨道,成菩萨。乃至于你心愿意堕地狱,你就往地狱那儿跑,将来就堕地狱。所以说“十法界不离一念心”。


一、佛法界


不大不小,非去非来;

微尘世界,交映莲台。


“不大不小”:当我第一次听到梵文“佛陀”(Buddha),就听成一个“不大”。“不大”是什么?是佛;就是没有贡高心、没有我慢心、没有一个我。“不小”,也不小;也不大,才会小。


“非去非来”:佛的法身是尽虚空遍法界的,无在无不在的,不是单单就在我们这一个世界,所以说“微尘世界”:这个法界是所有微尘那么多的世界,无量无边那么多的世界。


“交映莲台”:交映,就是这个法界的佛的光照着那个法界的佛。那个法界的佛的光又照着这个法界。佛在莲台上坐着互相放光动地,不但六门头来放光动地,每一个毛孔上都是放光动地的。每一个毛孔又现出来微尘世界无量无边那么多的诸佛,就在一个毛孔上现出来。每一个佛都是这样子放光,无量无边的。光与光不冲突,光与光都是和的,所以我们佛教是和光的。我们人与人也不要相冲突,这个交映就是你的光照着我,我的光又照着你,光光相照,孔孔相通,和大梵天王那个网罗幢一样的,帝网重重,无尽无尽,这是第一个佛的法界是这样子的。


二、菩萨法界


有情觉悟,跳出尘埃;

六度万行,时刻培哉。


“有情觉悟”:菩萨是梵语,翻译过来叫“觉有情”,一个是觉悟一切有情,令一切有情都觉悟了,这是一个讲法。第二个是有情中的一个觉悟者。这两个讲法我们都有份了,有份成菩萨。我们因为都是一个有情的众生,我们也可以在这个众生里边,做一个觉悟者。我们又可以也以这个觉悟的道理,去觉悟一切众生。同样的,佛就譬如大人,我们就譬如小孩子,天天要吃奶,天天要听法。听法是特别能增长人的善根的,特别能开人智慧的。所以你若能有机会听法,那比你赚多少钱都有价值。有这个时间来研究佛法,你说多好!


我希望我们这儿的人不要那么多的旅行,为什么呢?因为旅行太危险了。你看看,每一个放假的日子,死的人就不只一个,一定是多过一个。那么多过一个,或者去旅行就有份了。这个国家(美国)人人都愿意玩、愿意去旅行。我们佛教徒就要改善这个风气。放假的日子,有这个时间来研究佛法、诵经、念咒、拜佛,那更好。


菩萨,是有情中的一个觉悟者,觉悟中的一个明白者,明白中的一个修行者,修行中的一个实行者。


“跳出尘埃”:你若不明白,就跳不出这个尘埃,因为这个“尘”太厚了,所以你跳不出去了。你若觉悟了,这个尘埃就薄了,就跳出去了。跳出尘埃以后怎么办呢?是不是就睡觉、吃饭呢?不错,还要睡觉、吃饭、穿衣服,不是单单就做这个工作,不是为这三个问题而生存,为着是要行这个“六度”。


“六度万行”,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有人说:“我知道,这布施就是叫人布施给我。”不是的!我们要布施给人,所以不要这个钱。钱,是最邋遢的一个东西,你要是和它接近的太多了,那就是尘埃;你能不要钱,那是最清净了,就跳出尘埃了。


“时刻培栽”:不是说今天我修,明天就不修了;今年我修,明年就不修了;这个月我修行,那个月就休息啦!今生我修行,来生就不修行啦!或者这一刻我修行,那一刻又睡觉去了。不是的!时时刻刻、生生世世,我们都要修行这个六度万行。所以你能这样子,那就是“菩提萨埵”了。


你以为做菩萨那么容易就做啦?没有那么容易的!不单做菩萨不容易做,这个缘觉、声闻,也都不容易做的。做什么容易呢?做鬼、堕地狱、做畜生最容易。“难”就是“不容易”的一个别名。所以菩萨就要行人家难行能行的苦行,难忍能忍的忍辱。精进就是菩萨,就是这样子,没有旁的,巧妙的。你就是能做人家所不能做的事情,那就是菩萨。


三、缘觉法界


缘觉圣贤,孤峰独眠;

春花秋谢,十二连环。


“缘觉圣贤”:这个缘觉的圣人,在有佛出世的时候叫缘觉,没有佛出世的时候就叫独觉,自己就会开悟的,他欢喜“孤峰独眠”。“春花秋谢”:他就看这种“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觉悟到这一切的事事物物,都有自然的一种生灭。“十二连环”:缘觉的圣人他是修十二因缘的。


十二因缘:


(一)无明。他观察这个无明从什么地方来的?怎么会有无明呢?

(二)行。有了无明,就有行为;有行为,有所表现;有所表现,就有了识。

(三)识。识就是分别;就是“有为、无为”之间有了分别。有分别心,就有了麻烦。

(四)名色。这个名色就是麻烦。一有了名,就有名的麻烦。一有了色,就有色的麻烦。名色就是麻烦,麻烦就是名色。这个事情要讲起来更麻烦。不讲还没有麻烦。一讲就讲出麻烦来了。我没有这么说的时候,你根本就不知道,你没有这么多麻烦。我这一讲,你不懂,有个不懂的麻烦了。有不懂的麻烦,就想要懂了。想要懂了,这就有了六入了。

(五)六入。这个六入就是想要懂,想要明白,于是乎啊,就生出一个眼识。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就生出了这个六入。这六入为什么要生出?就是想要明白。孰不知,愈明白愈糊涂,愈糊涂愈不明白,这就是六入。

(六)触。这个触就是个碰。不明白,就要各处去碰,东碰,西碰,南碰,北碰,上碰,下碰。就好像那个乌蝇似的,各处去碰壁,为什么碰壁?因为要明白。

(七)受。碰了之后,就有了受。没有碰壁,就觉得很舒服。一碰壁,就觉得很不舒服。有人说:“我不好啊!”“我觉得很不欢喜了!”这就是受。

(八)爱。有了领受就生出一种爱着来。我们人为什么有一种不平安的感觉?就因为有这种爱。有了爱就有了恶,也就是有了讨厌。对于顺的境界,就生出一种爱着来。对于不顺的境界,就生出一种厌恶来。为什么有个高兴?为什么有个不高兴?就因为有一个爱,有一个恶。那个恶就是个不愿意、厌恶,所以这麻烦就一天比一天多起来了。

(九)取。所要爱的东西,就想要得到,就生出来一个取了。(十)有。你得到了,就满足自己的这种欲望。那么为什么要满足自己的欲望?就因为想要拥有它,就有个有了。

(十一)生。因为有这个有,你想要得到属于你自己的。这一属于你自己的,就有了来生。

(十二)老死。有来生,又有了老死了。


所以这十二因缘呢,是缘觉圣人所修的。


四、声闻法界


声闻众僧,不论男女;

四谛观行,隐实示权。


在这个声闻的人,又叫阿罗汉,或叫罗汉,他能以飞行变化,有神通。证果的人,不是随随便便就说谁证了果了,我是阿罗汉了,不可以的。因为证果的圣人,走路他的鞋不沾地。你看他像在地上走路,但是呀,他是在虚空里头,那个鞋不沾地,也不沾泥土,甚至于在泞泥里走,他的鞋都很干净的。好像法顺和尚他在那个很稀的泥上面走过去,鞋上也不沾泥。这是证果圣人的一种表现。


初果要断见惑;二果要断思惑;三果要断尘沙惑;四果也是断了尘沙惑。无明呢?他破了一点,但是没有完全的破,没有完全把无明都破尽了。这无明破尽了,就是成佛了。所以在等觉菩萨,还有一分的生相无明没有破,所以就不能成为佛。那么这个四果圣人,他所修的是什么?四谛法,即苦、集、灭、道。


释迦牟尼佛最初到鹿野苑度五比丘,这五个比丘,本来都是佛的亲戚。可是跟着佛去修道,有的就受不了苦。释迦牟尼佛在雪山的时候,一天只吃一麻一麦,饿得骨瘦如柴。所以就饿跑了三个,受不了苦了,只剩两个。以后,释迦牟尼佛在腊八那一天,天女送牛奶去,释迦牟尼佛把牛奶喝了,这两个也跑了,说:“修行要行苦行,你现在喝牛奶,这是不能修行的,不能受苦了。”所以也就跑了。这五个人一跑就跑到鹿野苑去了。


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先说了《华严经》,没有人听,以后就隐实示权,就说《阿含经》,要对谁说呢?一观察,我以前那五个同参,应该先去度他们去。因为在往昔释迦牟尼佛发了这个愿:“我若成佛了,我要先度毁谤我的人,杀我的人,对我最不好的这个人,我要先去度他去。”谁对佛最不好呢?《金刚经》有个歌利王。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做忍辱仙人的时候,身上的尘土修的也很厚,也不下山,在那儿用苦功,修苦行。这个歌利王就把老修行的身体给割了。为什么割他的身体呢?


有一天,歌利王带着一些宫娥、彩女、妃缤,到深山打猎,这些女人觉得很好玩的,就不跟他去打猎,于是到一个山上去。歌利王各处去打猎回来了,就找他这些女人。一看这些个女人都围在那个地方,和一个很奇怪的人讲话,这个也摸摸手,那个也摸摸脚的,很不规矩的样子。啊!他就生出一种妒嫉心了。听听他讲什么?是讲修行。在这里讲修道!这歌利王就发脾气来了:“你啊,不要在这儿骗女人啦!你修的什么道啊?”


老修行说:“我修的是忍辱。”“什么叫忍辱啊?”“就是谁骂我,谁打我,我也不生瞋恨心。”“你真的?我就试验、试验。”歌利王把身上宝剑拔出来了,就把手给剁下来了,说:“我现在把你的手剁下来了,你瞋恨不瞋恨?”这个老修行说:“我不瞋恨。”“哦!好!你不瞋恨,真有点本事,你尽打大妄语,你心里瞋恨,你口里讲不瞋恨,你来骗我!我是一个最聪明的人,你能骗得了我?好,你既然说你能忍辱,不生瞋恨,你那个手,我也给你剁下来了。”把那个手也剁下。


剁下了又问:“你瞋恨不瞋恨?”这个老修行说:“还是不瞋恨”。于是乎,歌利王又拿着宝剑,又把两只脚给剁下了,剁其四肢又问:“你瞋恨不瞋恨?”老修行说:“我还是不瞋恨,不单不瞋恨,我若成佛,还要先度你。”


老修行发了这个愿。当时天龙八部、护法善神就发脾气了、就下大雨。这个老修行就说:“我不瞋恨,有什么证明呢?我要是瞋恨你,我这个手脚就不能恢复如故了;我要是没有瞋恨心,我这个手脚就恢复如故,像我原来的有手有脚,就证明我没有瞋恨;我要是有瞋恨,就不会这样子。”释迦牟尼佛在因地说过这话之后,手脚果然又恢复如故。这护法善神,一看歌利王这么恶,把老修行四肢给断了。于是乎,就大显神威,下雹子打这个歌利王。


歌利王也知道厉害了,看老修行有这么大的神通变化,于是乎跪到老修行面前求忏悔。老修行就发愿说:“我若不成佛啊,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我若有一天成佛,我就先度你成佛。你若不开悟不成佛,我也不成佛。”因为这样子,所以佛成佛了,就到这个鹿野宛去,先度这个憍陈如。这老修行,就是释迦牟尼佛,憍陈如就是歌利王。所以佛因为在往昔有这个愿力,要度对他最不好的这个人。


那么我们听见这一段公案,谁对我们愈不好,我们要发愿,成佛的时候要度他。不要说,你对我这么不好,等我成佛的时候要叫你先下地狱,不要发这种愿。


佛到了鹿野苑,为五比丘三转四谛法轮。


初转四谛法:


 此是苦,逼迫性。

     此是集,招感性。

     此是道,可修性。

     此是灭,可证性。


二转四谛法:


     此是集,汝应断。

     此是道,汝应修。

     此是灭,汝应证。

三转四谛法:


此是苦,汝应知。

此是苦,我已知,不复更知。

     此是集,我已断,不复更断。

     此是道,我已修,不复更修。

     此是灭,我已灭,不复更灭。


佛说完了这三转四谛法轮就说:“汝等为客尘所转,故尘不可出。”憍陈如一听这“客尘”两个字,他就开悟了。什么叫做“客”呢?客,就不是主人。什么叫做“尘”呢?尘,就是不干净的东西。我自性就是主人,自性是清净的。所以他当时就开悟,叫“解本际”,就明白本来的道理。


“不论男女”:女人也可以证果,男人也可以证果,证果就是声闻,就是阿罗汉。好像鸠摩罗什法师他的母亲,就是证三果的圣人。


“四谛观行”:观行,就是观察来修行。观察修行什么呢?四谛法:苦、集、灭、道。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要修这四谛的法门。


“隐实示权”:本来这些声闻,有的是大权教的菩萨,来示现这个权教的声闻,所以这叫“隐实”;把实在的功德都隐起来了。“示权”,示,就是指示,权,就是权巧方便。你不要认为他是声闻,这是小乘,你就轻看他。不要这样子,他不是完全都是大菩萨,但其中一定是有的。这个大乘菩萨,他又现一个小乘的身,来接引这个小乘,然后回小向大,所以叫“隐实示权”。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宣化上人       十法界)(五明学佛网:宣化上人       十法界)  

 宣化上人讲漏尽通 

 宣化上人:听闻读诵《地藏经》能得28种好处 

 宣化上人:出家的沙门为什么能断YIN欲呢?外道为什么不能 

 宣化上人:做好这五点,一生无论什么事情,一切护法善神都来 

 宣化上人:只要听见这三个字,就可以破除三惑、消除三障 

 宣化上人:做这十种善事,你不求往生,也会往生的 

 宣化上人:做善事而希望得到好的果报,这是罪业 

 宣化上人:只要能听见此佛名号,就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宣化上人:这种欺诈的行为,会有什么果报? 

 宣化上人:这一类人,今生就会有很多奇奇怪怪的病痛 

 宣化上人:何如参禅(2) 

 宣化上人:如何参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