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大安法师:《往生论注》2016第五讲(1-3)


   日期:2019/7/9 13:2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往生论注》2016第五讲(1)——大安法师

  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居士同修,请看偈颂:【 众生所愿乐 一切能满足 】 这是依报的第十七种庄严功德,称为“一切所求满足功德成就”。就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所有的众生,他所有的愿望,在极乐世界都能得到满足。阿弥陀佛为什么会兴起这一愿呢?是见到他方世界,比如我们这个世间,有诸多的愿望不能得到满足,这里就举出几种类型。或者有“名高位重”就是社会地位很高的人,比如国王、大臣这些社会知名度很高的人,想要过一点个人的、隐一点的生活,那都是不可以的。因为是公众人物,公众人物常常是没有自由的,叫“潜处无由”。或者还有一些平民百姓很希望出人头地,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让大家都能够知道他很了不起,但是常常没有进身成功的机会。还有一些人希望寿命长一点,但是常常就要短命,甚至还有一些人不希望有那么长的寿命,但是死也死不了,这些都是他的业力的系缚,自己做不了主。

  比如这里提出阿私陀仙人,佛陀刚一出生下来净饭王就很高兴,请那些能占相的,来看他生下的太子未来的命运怎么样。这时候就把阿私陀仙人请来了,他在雪山修行一般是不出来了,但这么一个重大的事情他过来了,净饭王对他也很礼遇,赶紧就让人把太子抱出来给他看,他一看就流泪了,把净饭王都吓一跳,你看我儿子竟然掉泪了,是不是我儿子有什么不幸?阿私陀仙人说,不是为太子是为我自己流眼泪。太子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在家就能作转轮圣王,如果出家的话一定能成佛。但据他的看相,这种透明的超胜转轮圣王的相,那一定要出家的。一定要出家他就能成佛,成佛就能讲佛法。他知道自己寿命不长了,马上要生到无想天去了,等不到这个太子成佛讲法的时候。他为自己不能闻法来掉下了悲伤的眼泪,这也是他的业力。他虽然具足五种神通,过几年就要去世,他也没有办法延长。在人类社会这些不如意的事情,被业力所牵引的事情那是太多了,这就是“业风所吹 不得自在”。

  是故这位法藏菩萨就发愿,使我未来住持的刹土,所有的众生都能够称心如意,满足他所有的愿望,这个愿就发的了不起。我们在这个世间八苦当中就有一个求不得苦,我们有很多的愿乐常常得不到满足,得不到满足就很沮丧、就很失落、就很痛苦,在我们这个业感的世界当中,求不得苦是普遍的现象,现在竟然有一个刹土,就是法藏菩萨发愿成就的刹土,是远离求不得苦,要求的所有的愿望都能满足。那么我们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不再有我们这个世间财色名食睡的愿望了。但是往生之后也有,他追求更高的生命价值的愿望。比如说他要供养诸佛,要带种种供养具去,按自己的业力情况他没有这种福报,那阿弥陀佛给他满足,所有的供养具在极乐世界都能获得。他要到极乐世界修十大愿王,在这里我们天天也发十大愿王,但是叫我们去圆满十大愿王,没有这种能力,到极乐世界就能圆满十大愿王。礼敬诸佛不仅能礼敬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乃至能分身散影礼敬十方无量无边的诸佛。能够有能力称扬赞叹佛的功德,能够有福报供养种种的庄严具,能够代佛弘化,种种辩才这些,就是修道方面的愿望都能够得到满足。

  再就是我们众生,可能在因地没有往生之前就发过愿,愿我往生之后赶紧回来度众生,到了极乐世界这个愿也能满足。极乐世界是无量寿,但是阿弥陀佛又很慈悲,修短自在。你想在极乐世界无量寿就让你无量寿,你想离开极乐世界再回来也满你的愿,你就可以回来。回来度众生但有一个底线,阿弥陀佛给这个已经往生的人加持,他再不会堕到三恶道,他还能够回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就能满足往生者在因地发度化众生这个愿。能够“各称所求 满足情愿”。可以说极乐世界就是大圆满的一个法界,这是阿弥陀佛的威神愿力,以及六字洪名佛法的力量。它主要的是来自阿弥陀佛果地上,全体功德的赐予,就能令往生者一切愿望得到满足。由此我们就会理解到,我们众生有百千万亿的愿望,其实抓住核心,满足往生极乐世界这一愿,就等于圆满所有的愿。这就是在愿的方面这种总持、这种陀罗尼、这种一法具足一切法的神妙的作用。

  请看下面偈颂 :【 是故愿生彼 阿弥陀佛国 】 这是总结性地表达愿生的愿望。这个“是故”就是成上起下,由于介绍了极乐世界,器世间的十七种功德成就是那样的胜妙,是不可思议的这种功德。介绍这些是属于观察门,是让我们以智慧来观察,这十七种庄严国土成就,这种观察是属于智慧层面的。这种观察的目的是什么?是要让我们产生信心。因为这是一切世间极难信之法,透过观察极乐世界依报庄严产生信心,信心产生之后就生起愿往生的心,他落脚还是在信愿往生上。而十七种庄严国土成就,有内在的钩锁关联的次第。这种排列都不是随便排列的,先谈清净功德的总相,然后就十六种别相来说明总相的。所以清净功德紧接着是量功德,讲极乐世界的国土的广袤。性功德讲极乐世界缘起的法性,是怎么缘起的。然后次第地讲他的形状、他的构件,他的色彩,他的感触,身触的情况等等,直到最后表达一切所求满足,这就是构成了观想的一个次第。这样就解释器世间十七种清净功德成就,就到这里结束了。

  《往生论注》2016第五讲(2)——大安法师

  这里昙鸾法师就选用了“五受阴通达空无所有是苦义”。这怎么理解?五受阴,受阴就是我们的五阴,色、受、想、行、识。我们众生的五阴都是有烦恼的,叫有漏五阴。有漏五阴肯定就有欲望,爱染生死。声闻教就认为,这个五受阴起就是一切痛苦生起来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为苦义。站在大乘佛法的角度,要通达五受阴空无所有,内外常空。五受阴也没有什么起,本来就没有生起谁生苦呢?没有生苦的对象。这才叫真苦义。所以就叫五受阴通达空无所有。既然空无所有,也没有苦不苦的意思。就离开了苦和不苦的这种对待。《中论》直捷它的本源去表达它的真相,谈不生不灭、不一不异、不断不常,都是表达一切法的空性。毕竟空,无所有。直达这个本源。《维摩诘经》里面所表述的,就跟《不增不减经》里面,对众生的如实的、本质的界定是同一类别的。所以这个意义上来说,可以把阿弥陀佛、菩萨,都放在众生的这个概念当中来表述。

  请看偈颂: 【 无量大宝王 微妙净华台 】,这就开始了阿弥陀佛的八种功德成就。这是第一种“庄严座功德成就”。就是他的莲华座,这莲华座是以无量的、种种珍宝,是珍宝当中最好的叫“大宝王”。这个大宝王极为微妙、极为清净,来构成莲华台。阿弥陀佛是本着何种的依据,来庄严这个莲华座呢?是考察他方世界,见到有些一生补处菩萨在最后身成佛的时候,“敷草而坐”。释迦牟尼佛就是苦行六年,放弃苦行接受牧女的乳粥,恢复气力之后就到了菩提迦耶,贤劫千佛都是在那个地方成佛的,是由于下面有金刚台,如果不在那个地方,所有的大地承载不起会崩陷。所以在菩提迦耶,帝释天就变化成一个樵夫,给太子献上了吉祥草,太子接受这个草,铺在毕钵罗树下就菩提树下,在那里夜睹启明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人天见他坐在草上成佛就不是很胜妙,就生不起增上的信心、增上的恭敬、增上的爱乐、增上的修行,就是有不理想的地方。

  所以法藏菩萨发愿,等我成佛的时候,我成佛的佛座,是以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作为我成佛的宝座。这里就用了《观无量寿佛经》,华座观属于十六观里面的第七观。第七观就谈到如果要想观阿弥陀佛的话,就先要作华座想。想极乐世界地面上有大宝莲华王座,这个莲华有八万四千叶,一一叶有数百种珍宝合成,每一珍宝又有相应的光色,这都是谈华叶的庄严,一个华瓣上就有八万四千脉。就经脉,经脉就犹如天然的绘画,每一个经脉又能放八万四千种光,这个莲华的叶子,最小的也有一万里。“纵广二百五十由旬”。一个小由旬就是四十里,一个小叶子都有一万里。每个叶间各有百亿摩尼珠王来庄饰,一一摩尼珠又放数千种光明,这个光明就像宝盖,这个宝盖又由七宝合成,遍覆在极乐世界的地面上,这些都要观想清楚。但对于我们来说,我们是没有这种能力,这是报身佛的华座啊!每个莲华八万四千叶,一一叶又有八万四千脉,一一脉又有八万四千光,怎么去想这个?想破脑袋也想不清楚。

  再进一步来看,这个华台上还有庄严,这个莲华中间有莲华台,这莲华台也是能胜宝构成的,这个莲华台又有八万金刚宝、赤色宝、梵摩尼宝、妙真珠网来庄严,就在这华台上,法尔自然地是有四根宝幢,像宝柱一样的四柱宝幢,一一宝幢的高度有百千万亿须弥山那样的高度,这也是我们想象不出来的。一个须弥山就是八万四千由旬,有百千万亿个须弥山的高度,幢上又有宝幔,宝幔就类似布的庄饰,又有五百亿微妙宝珠来庄饰这个宝幔。这么多珠子,一一宝珠又能放八万四千种光,一一光又变现八万四千种异种金色。异种金色就是在黄金这一个基本色里面,都有八万四千种不同的黄金色,遍布在极乐世界的七宝地面上,这种光色就有种种变化。奇异的多样化的形态,或者变成金刚台,或者变作真珠网,或者变出种种华的云,于十方世界随意变现。不仅在极乐世界本土变现,在他方世界也变现,这就说明宝幔珠光的神妙作用。变现出来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性的、审美性的,是施作佛事,是令众生觉悟、修道、证道的这个功能作用。这样的华座显现的妙德,就不是世间法的范围了。那是大不可思议的、事事无碍的境界。所以就概述为“无量大宝王 微妙净华台”。《观经》说这样的华座是法藏菩萨愿力所成。观想华座想成就,就能灭除五万亿劫生死之罪,必定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谈阿弥陀佛的功德庄严,首先跟他形成一体的,是要观想、认知阿弥陀佛的莲华座的功德成就。

  请看下面:【 相好光一寻 色像超群生 】 这是“庄严身业功德成就”。意思就是阿弥陀佛具有八万四千相,相有八万四千好,好有八万四千光,这个“一寻”,一寻不要理解为就是七尺,一寻是代表两手展开的这个距离。阿弥陀佛的身高有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一般的两手展开的距离相当于人的身高。阿弥陀佛身高有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于是他的光也有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这个范围都有多大、多宽,我们都想不出来。可能这个地球所有的电脑联网,也算不出来他的距离。

  阿弥陀佛为什么要生起这样的庄严身业的愿呢?这里面也是有缘由的。也是为了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是见到有的佛身只是一丈光明,比如释迦牟尼佛他是化佛,化佛示现八相成道,在浊世当中他的身体的光就是一丈光明。这样跟一般人的身体的光比较,就算不上太超绝。因为转轮圣王他的相好跟佛也大体相同,只不过是没有佛的这个相那么透明、清净而已。就三十二相,像提婆达多也有三十相,只是少了肉髻顶相和眉间白毫相,除了这两相之外他跟佛差不多,远远看还以为是佛来了。提婆达多出身贵族,长相庄严、智慧深妙,以后又跟着阿难去学了点神通,在空中能够变大变小,就使得阿阇世王子对他产生了信心了,产生信心就给他丰厚的供养了,供养以后提婆达多就野心就上来了,就想要取佛代之了,就教唆阿阇世王子作新王,我作新佛。新王、新佛开始一个新的纪元了,这样就生起了一个宫廷政变,以及提婆达多害佛、下地狱的这么一个情形。

  还有“删阇耶等敢如螳螂”,这个删阇耶是何许人也?他的全称叫删阇耶毗罗胝子,是属于六师外道之一。这个六师外道在佛陀的时代,也是社会影响力很大的。当时佛率僧团在王舍城结夏,王舍城的郊外有一个孔雀林园,这些六师外道也率着他的徒众在那里坐夏了,然而这些六师外道个个都是比较自负的,也自称自己是一切智人,有神通,懂得天象,法术等等。这个删阇耶就是其中之一,这个外道是什么思想呢?他是否定真理标准,怀疑一切。凭着自己的兴趣来判断是非,认为任何问题都不是绝对的,都可以用对立的理由去否定它,所以就称为诡辩论者。

  诡辩论者就是像捕捉鳗鱼,滑溜溜的抓不住,不可知论者。这个外道是舍利弗、大目犍连之前的师父,舍利弗、大目犍连他们是婆罗门种姓出身,在少年时期都有向道之心,看到社会上的集市这些玩乐心生厌离,心生厌离就乞求父母要出家修道,好不容易通过绝食取得了出家的机会,就投删阇耶门下出家了。但删阇耶这个外道他也是能够修到非想天,禅定功夫也很厉害,也有一些神通,也懂得医方法术。但他的本事,舍利弗和大目犍连七天七夜就学到了,就作了五百个徒众的教授师。但舍利弗和大目犍连在那待了一段时间,觉得删阇耶的这个道不究竟,不能解决大问题,就心里存一个心,两人商量好,看看有没有更高明的善知识,最后终于舍利弗碰到了马胜比丘,听到马胜比丘赞叹佛陀说的一个偈,就对佛心生向往,他听那个偈就得到了初果,就有这么利根。所以赶紧跟大目犍连说,“我们要一块应该要投世尊出家”。但就要跟删阇耶去告别,也要有点知恩报德,不能就这么走吧,就告别。首先感谢删阇耶还是精心教诲学了很多,但是他们现在要去投佛陀了。删阇耶就觉得,他就不同意,连续三次乞请删阇耶就是不放,在这种情况下,舍利弗、大目犍连就准备自己走了,不是由于你不放就不放的,毕竟还有一个更高的真理在召唤他。就离开。他的五百个徒众,看到舍利弗、大目犍连上根利智,我们学了几十年学不到东西,他七天就学到了,他现在是寻求新的信仰对象,我们也要跟着他一起去,这些五百个徒众也一起过来了。所以就说舍利弗、大目犍连带了五百个弟子一块投佛出家。原来倒不是舍利弗、大目犍连弟子,是删阇耶的徒众。删阇耶就是一直阻挠这些人投佛出家,这就是说他螳臂当车的这个意思,就还是自负傲慢。如果他真的把身家放下来,也跟着舍利弗、大目犍连一起投佛出家,不是很好吗?他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最后就由于他的徒众都没有了,孤家寡人了,他就生起大烦恼吐血而终的。

  这一类都是说什么呢?感觉到身业的庄严还有所欠缺,才使得提婆达多、删阇耶这些人敢于跟佛来分庭抗礼,甚至害佛。所以就发愿要庄严自己的身业,真的是阿弥陀佛的身业,身高有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眼睛就像四大海水,白毫就是五须弥山,那是无量的庄严。

  《往生论注》2016第五讲(3)——大安法师

  这里施设了一个问题,这是在第八观像观。先观想了华座成就之后,就观想阿弥陀佛的像,在这一观里面就有一段非常重要的经文,这就是《观经》里面表达的,“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这段话是观佛和念佛的最高的理则、依据、原理。正好就提出这一段来发问,这段法语的法义是什么?

  首先要理解什么叫法界身,这个身有两种意思。有积聚义,有依止义。比如说五阴聚集在一起构成了这个身。这个界,界是六根所缘的差别、各别,所以“身为集成 界名事别”。比如说眼界,眼界要有五个因缘合成。首先眼界缘根,就是有眼根、然后有色法、有空、有照明、还得加作意,有这五种要素名为眼界。这个眼,但自行自己所缘之境,不会缘其他的界,是所缘之境有差别。这是你的界,这是他的界。比如耳,什么叫耳界?耳界要有耳根、要有音声、要有空、要有作意,有这四缘构成了耳界。鼻界鼻要有鼻根、要有香味、要作意,构成了鼻界。把这个界的意思搞清楚之后,就说“诸佛如来”,这里诸佛如来可以理解为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这个法界就是众生的心法,这个心既然是法界心、是众生的心法,它就是一切生佛本具的自性清净心,这个清净心能生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诸法,所以就称为“心为法界”。这个法界也能生出诸佛如来的相好庄严的身。就好像色能生眼识一样,是故佛身就称为法界身。这个法界身他也有他的界,界名事别,这个法界身不行其他的境缘,说入到众生的心想当中去。

  第二句就是,既然阿弥陀佛的这个法界,入到众生的心想当中,就是我们的念头里面、念想里面,是故众生“心想佛时 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因为我们的念想当中就有佛的法身,法身里面包含着报身、包含应化身,具有这样的性具的东西。所以从缘起法来看,当我们众生去事造,就是我这个心去想阿弥陀佛的话,去观想阿弥陀佛的相好,于是阿弥陀佛的相好就显现在我们众生的心中。这个就是常常表达,“水清则色像现”。水清就代表我们众生的心在想佛,色像就代表佛的相好就显现出来,能现的水和所现的像是不一不异的。

  这里面有意思,有人说佛来了,佛是不离开我们的心想的,离开我们的心念是没有佛存在的,所以不一。就好像水里面的像,水里面的月亮,觅之了不可得,月亮捞不起来,这叫不一。但不异,也不能说它没有。它也历历分明,就在那里。所以一切佛相包括极乐世界庄严,都是水清月现的道理,不一不异。如梦中事、如镜中影、如水中月。所以就说阿弥陀佛的相好身即是众生的心想。是心作佛,知道我们心具有着佛的相好,我们就要开始来修行,观佛、念佛这就是作。心能作佛,作佛的当下,能作佛的心就是佛,因为心外无佛。我们能念的心跟佛所显现的形态,这里面是有三因佛性的关系在里面的。

  这里用了一个比喻来帮我们去理解。“心作心是”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原理。譬如这个木头,木头跟火的关系。木头里面有火,火就代表正因佛性。火不离开那个木,它就能烧那个木,但木中之火也不是随便能出得出来的,它得要有缘,要钻木出火,钻木出火这就是缘因佛性。等到火起来了木头就被火烧掉了,这时候被烧掉“木即为火”,这就是了因佛性。

  “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这句话什么意思呢?阿弥陀佛的正遍知就是,真正如法界而知的那个智慧。法界就是法性,法界是无相的,所以诸佛是本质上是无知的,离开能知和所知的是无知。正因为佛无知他才能无不知。无知是佛的心性的体,无不知是从体起用的妙用。佛是无心的,无心才能应一切众生的心。佛是无相的,才能应度众生的机缘显现种种的相。佛是无知的,他才能够了知法界一切事理、性相、因果。从这个去理解佛的正遍知。佛的正遍知这个智慧是无量的深广,不可测量,就比喻为海。大家都希望要有智慧,特别是希望要有像佛那样的正遍知的智慧,从哪出来呢?从我们的念佛、观佛的心想当中出生出来。就是说念佛、观佛就能生起智慧。

  好,请看下面:【 如来微妙声 梵响闻十方 】 这是“庄严口业功德成就”。“如来”就是阿弥陀如来,这个微妙的音声。“梵”也是对音声、声音的一种美好的形容。“梵响”能够遍闻十方无量的世界。

  阿弥陀佛为什么要兴起这样的口业庄严呢?是考察他方世界,见到有的如来名声似乎不很尊隆,这里还是举出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声不被所有的人所尊敬。比如有个外道的婆罗门,推着车的人看到佛在那打坐,连名都不称,就直呼其姓,瞿昙,这是很没有礼貌的。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道日,当然各种护法善神都很兴奋,都传。土地神,护法善神一直传到大梵天那里,这位太子成佛了!但是他只是在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有这个知名度,并没有在十方无量的世界,具有他的美好的名声。于是就会对度所有的众生的这个佛事上有点不圆满。于是法藏菩萨就发愿,使我成佛的时候,我的妙声,就是奇妙的、微妙的、不可思议的名声遐布,就能够散布到无量广远的刹土,使闻到我名号的众生都能悟证无生法忍。

  昙鸾法师所注解的好像是谈知名度,其实这里有两个方面的理解。一个是他的名声普闻,但名声普闻,在十七种庄严里面已经有这个表达了。这里可能还更侧重于包含着阿弥陀佛的口业发出的音声内在的特点。内在特点就是阿弥陀佛讲经说法的音声,能够令十方无量的众生听闻到。

  一般讲佛有八种梵音的特质,大家了解一下。第一种是调和音,就是佛的音声大小适中,而且无论距离多远,好像他的声音就是听得恰好,很合适。佛在世讲经说法他没有扩音器,就是空间再远的地方,佛的音声都能过去,很调适、很调和。

  第二是柔软音,佛的音声听过去很舒服、很柔软、不粗犷。音声是内心的表达,叫心声,由于佛的心非常的柔软,所以他的音声出来,听过去也非常柔软,如沐春风。如果心很刚硬的人,他讲的话都是听得很难受,有铁锹铲在水泥板上的那种感觉。

  第三是谛了音,就是这个音声很明白、很哀雅,高雅的音声有点哀感在里面,像迦陵频伽的音声。

  第四是易解音,就是佛的语言非常的简洁明了。真正语言的表达,孔子也说达意而已,不要搞很多的形容词堆了又堆,真正高贵的特点就是简洁明了。佛就有这个特点。

  第五是不误音,不误就是讲话不会讲错,言无错失。是由于他的身口意都随智慧行,心很清净,很细腻,不像我们众生就是心很粗糙,想表达那个意思讲错了。这一讲错就麻烦了,把意思都搞颠倒了。

  第六个是不女音,就不是像女人讲话那样的,是说明音声很雄朗比较有力度,就像洪钟一样的那种音声。

  第七是广大音,就音声的力度非常的饱满,非常的自信,没有怯弱、没有害怕的那种东西,讲得非常的肯定,斩钉截铁,如狮子吼一样的。

  第八是深远音,佛的音声非常深远是脐轮发音,听过去就像雷震传得非常的远。如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用这种梵音说一音,然后九法界众生就在一音里面,听到跟他相应的佛法,得到相应的理解。所以一音就具一切音,一切音即一音。

  阿弥陀佛成佛已来于今十劫今现在说法,证念佛三昧的人,就能听到阿弥陀佛的说法的音声。他的音声不仅在极乐世界本土弥漫,在他方所有的世界都弥漫。因为音声就是他的心光,有众生的地方就有光明过去,有光明过去就有音声过去。这才是证到实相的。以愿力成就的这种极为微妙的音声功德,他的梵响能够令十方无量无边的众生能够闻信。

  请看下面偈颂:【 同地水火风 虚空无分别 】 这是“庄严心业功德成就”。偈颂里面是谈阿弥陀佛的心业功德成就,就比喻为如同大地,如同雨水,如同暖火,如同清风,如同虚空那样,用地、水、火、风、空五个元素来表达什么呢?无分别。佛心是无分别的心,是平等的心,这种平等无分别的心,在功能作用上就表达为大慈悲心。

  阿弥陀佛为什么会兴起这样的心业庄严呢?就是见到他方世界的一些佛讲经说法,就感觉到有分别的意思,说“此黑此白”。这样是黑业,这样是白业,这是不黑不白业就是无记的业。说的法,声闻法为下法,缘觉法为中法,菩萨法为上法,上上法是一佛乘的摩诃衍法。佛讲这些似乎是有分别,不是佛有分别,是众生的根机不一样。佛观机逗教,什么样的根机的说相应的法,所以就显得有无量种种差别,似乎就像世间人一样有分别心。

  所以法藏菩萨就发愿,使我成佛的时候,他依照地、水、火、风、空,这个事相上来表达佛心的功德,使我成佛的时候如大地荷负。就是我的心就像大地那样,大地是荷载一切。树木花卉,行人行走,各种车辆无论是重的还是轻的,这些虽然有种种的差别,但是像大地一样平等地荷载一切,它不会去分别。你是做官的我让你走路,你是乞丐你给我在旁边等着,它不会这样,这些都是表达平等慈悲心的。如水,佛心就像雨水滋润一切,令一切树木花卉增长,所以是平等看待一切树木花卉的。这里面不会去分别你是恶草,你是瑞草,是好的树木花卉多给你一点雨水。是很差的,很恶劣的就给你少一点。这个恶草代表下根劣器的众生,瑞草代表上根利智。但是在佛的眼里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就是佛的平等心。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大安法师       往生论注)(五明学佛网:大安法师       往生论注)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四部分 结语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三部分 修行中需要注意的十二条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二部分 略述信愿行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一部分 背景资料的介绍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七集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六集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六集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五集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四集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三集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二集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