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上册(第十六章) 尽乾坤是个眼02


   日期:2019/7/13 10:1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十六章)

  南怀瑾教授讲述

  第十六章尽乾坤是个眼02

  若不达三量,真妄何分?若不知四分,体用俱失。故知浪说心之名字。微细行相慒然不知。

  ‘若不达三量,真妄何分?若不知四分,体用俱失。’一般学佛的人,如不能通达三量(现量、比量、非量)境界,什么是真心,什么是妄心,就无从分别了。如不能了知四分,心的体用也就搞不清楚,一团笼统,自己还以为是道。

  ‘故知浪说心之名字,微细行相慒然不知。’一般学禅的人,名词都懂,偶然眼睛一闭,心理得到一点清净都懂。尤其现在的人讲禅,‘青蛙跳下水,噗通!’空了,这就是禅。或者雁飞过去了,花掉下来了,以为这就是啊!这个时候觉得很宁静;哪里是宁静?你还在那里感想哪!早已不空了。这叫做‘浪说心之名字。’而对于自己的起心动念的各种微细现象,都懵然不知。

  有些人坐得不错,什么都空空洞洞不知道,殊不知那个空空洞洞不知道的,正是你心理的一个造作的境界,已不是现量。换句话说,你感觉坐得好,很清净,那个是比量,假的,不是真空。那是比较的,因为你心经常在动乱中。就像瞎猫偶然碰到死老鼠,你觉得空了,那个境界是你在忙乱中偶然得到的,下意识还是知道呀!

  你认为这很清净,空,大概这个就是禅,这是比量,不是真空,不是现量。而且这个比量的境界,一下就成非量,然后就进入昏沉状况,好像清楚,好像不清楚。或者,前面有一点光影;或者,这里跳一下,就以为不得了,任督二脉通了。其实,哪有这么容易!这是非量境界。自己落在非量境界不知道,还以为证得心性之体了,这很严重。换句话说,这只是生理感受。

  小心患上宗教病

  有些念佛、学密的人,更神秘了。什么得到感应,又是做了什么梦,神秘兮兮的,不晓得自己早落在非量境界上,很严重。所以心理状况搞不清楚,我是不赞成人家学的,深怕走入非量境界,说好听是非量,说不好听是宗教心理病。所以一定要把心性特别搞清楚,要懂得唯识。

  终不免心境缘拘,自他见缚。目下狐疑不断,临终津济何凭。

  ‘终不免心境缘拘,自他见缚。’否则,最后自己的心境初外缘拘住了。外缘就是你心里头在宁静的时候,所产生的一个现象,这个现象拉走了,就是外缘动了。这是心外去求,‘自见’被自我主观意识束缚。他见,如各种二分法的宗教信仰都是。就学佛的人来说,如见菩萨现前,见光影等,已走入比量、非量。佛菩萨就是他,那个他力究竟是真是假?见地不够,被他束缚了,就是假。

  ‘目下狐疑不断,临终津济何凭。’学了半天道,自己现在还搞不清楚。问问自己:能够肯定这件事吗?绝对的肯定无疑吗?直到无疑之地,做不做得到?这都是问题。平常打起坐来,还能无病无痛,俨然有道,还有点清明。真到了死亡边际时,手忙脚乱,前路黑茫茫,一身痛得不得了,也叫不出来时,那时‘临终津济何凭’?茫然无路。这几十年来,看多了大神仙、大教主,临终时,不堪……怎么不堪就不讲了。

  回转来说:‘不达三量,真妄何分?’比如大家在研究《宗镜录》,我在讲,是比量。大家懂了,还是比量,比量是心理就是相对性、比较性的。如同样讲一句话,听众不同,各个领受也不同,甚至有的把意思都听反了。世间的一切知识,都属于比量心的作用而来的。非量就是幻想的境界,乃至于精神病等病态境界都是,有些人杯弓蛇影地见到鬼,也都属非量境界。

  至于现量境界,比如大家念佛,念到念而无念,心理很清明,一个思想都没有,看起来是意识的现量,其实,这还不是真正意识的现量,只能说是相似的意识不起分别,相似的现量。在这相似的现量当中,还有妙观察智哪!心念不起,什么都不动,很宁静的在那里。如果什么都不知道,那是无知,那是昏沉,昏沉也是意识呈现的。假定说这里头我知道,前一个思想过去了,后一个念头未来,中间空空洞洞,都不起分别,一切来我也知道,过去就过去了,而不昏沉,清清明明,可是你知道清明自在,没有障碍,这是第六意识现量,能够起妙观察作用。

  螺狮壳里死人无数

  但是意识现量,拿整个的现量来讲,是相似的,不是明心见性那个性。大彻大悟,所谓‘虚空粉碎,大地平沉’。什么是我们的真现量?心物一元,三千大千世界如掌中观庵摩罗果。就是跟宇宙合一了,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圆明清净,才是心意识的真现量。所以这个世界、这个宇宙也是阿赖耶识的现量而已。

  因此我们用功学佛,心境没有达到这一个境界,坐在那里偶得一念清净,认为这个就是意识现量,把握这个境界就认为自己已明心见性,身心修养把握了,这是错的,禅宗形容这是在黑漆桶里,这不是参禅,普通修养的人都能做得到。浙江地区的禅师把这种情况叫做‘螺狮壳里作道场’,自以为得道了,大作法事。

  ‘量’字翻译得非常好,有扩大的意思。心量要越坐越广大,结果我们坐在那里,心境是无限地缩小,螺狮壳里作道场去了,不知道整个三千大千世界是阿赖耶识的现量。所以现量的道理,我们先要了解清楚。同时,研究唯识、法相宗,不要被那呆板的文字给困住。大宗师们讲得很多,但是为什么自己作功夫却用不上,是什么道理?就是没有把三量的道理参透。

  如果三量的道理搞清楚了,才晓得原来我们在螺狮壳里作道场,闭著眼睛认为清净的,还是妄心,不是真心,因此生死到来,抵不住。四大分散时,那个妄心的清净不来了。

  因此我们晓得现在坐起来,偶然的清净、宁静,还靠这个螺狮壳里头的结构都还好,没有坏,而形成这一点清净。要是里头哪里出毛病了,那时你的小量境界毫无用处,那时‘心境缘拘’。四大分散,死亡的痛苦所能你拉住了,一样的起恐惧,一样的没有用处。大家平常作功夫,自己以为了不起,真到了四大分散,还不要四大分散,病了时就不行了。

  所以《百丈清规》也说,修道的才希望有病。有病的人才会小心,才肯修道。其次,真正的考验在病,一下来一个大高烧,快要崩溃,自己一点作不了主时,大痛苦时,测验你平生的道力够不够就在这里,恐怕那里不要说谈禅谈密,连叫哎哟都叫不出来了。所以不要妄谈理论。

  所以般若是送神符,临终能令生死无滞。

  ‘所以般若是送神符,临终能令生死无滞。’刚刚讲唯识之理,现在又转到般若性宗。一般学佛的人,认为般若是龙树菩萨系统,而唯识是无著菩萨系统。事实上,由印度到中国,中国而欧美、日本,研究法相唯识的人,多半连带研究般若,与玄奘法师一样。这两宗表面是相对的,一空一有。但研究般若的人,多半不喜欢研究法相唯识,觉得太啰嗦。谈空容易,一切都不管,来个空就好了,干脆俐落。讲唯识是科学性的,一点一滴要分别得清清楚楚。

  不过,研究法相唯识必须要般若智慧作基本。所以般若智慧有这样重要,是‘送神符’,了生死全靠般若。佛法的成就不是功夫,是智慧的解脱。

  学禅打坐功夫,是要由定生慧,是培养智慧的最好一个办法。欲了生死全靠智慧,不是靠功夫。功夫在螺狮壳里作道场,抵不住事的。临终要生死无滞完全靠智慧的解脱。所以,我一再强调,学佛乃真正的智慧之事,希望大家一定牢牢记住。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宗镜录       南怀瑾)(五明学佛网:宗镜录       南怀瑾)  

 南怀瑾居士:驳《楞严》伪造说 

 南怀瑾居士:开悟的十个标准 

 王雷泉教授: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南怀瑾先生文化史观 

 王雷泉教授:《宗镜录》提要 

 杨维中教授:以《宗镜录》为例论永明延寿对唯识思想的摄取 

 杨笑天教授:举一心为宗 照万法如镜——《宗镜录》“标宗章 

 韩廷杰教授:《宗镜录》与唯识三境 

 刘元春教授:延寿《宗镜录·标宗章》读解 

 肖永明居士:唯心与唯识关系论辩—— 从《宗镜录》说起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四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三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