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无有妄想 |
||
|
||
妄性就是这样,只要不分别因何而在,则妄性自然消失。 分别产生妄想,因为本来没有分别,是一不是二(比如色空不二)。分别产生妄想,接受就是放下。 心随万物转,转处实能幽,随缘识得性,无喜亦无忧。心随万物转,但要知道万物的空性,心才能无喜无忧,色空不二啊。 无风不起浪,烦恼也是。记住不管如何管理烦恼,都像风一样。所以不想有也不想空。 有一些些烦恼,还有一些些,似乎没有尽头,但当下即心即佛,不用想太多。想太多就是烦恼。 妄性就是这样,哪里是因什么而存在的呢? 一切都是对比(分别)出来的,所以诸法无我。 不住就是离一切相,不执着任何现象,真正做到像一面镜子一样,对任何事物,都不起分别心,来了不执着,去了不牵挂,也就心无挂碍,远离了颠倒梦想,达到究竟涅槃的境界。 我们感觉的心累,其实还是执著于虚幻不实的意识心,或者通俗来说,就是不能放下。 上面说了,相的特性是不能反映无常。那为什么会有无常?因为一切事物的缘是不断生起,又不断灭去的。所以要万缘放下。 以致他们有目的性学佛、功利学佛,其实为了求佛菩萨保佑好运、长寿、成功……所谓有求皆苦,无求即乐,要为众生想,要渡众生,不为自己考虑。如如不动。 入静要进入深处,须忘我致虚极,达到一灵常明才是入静。 如果说三世之心不可得,那还是自己的心空了,与心外之物无关! 遇事去求一个结果还不如把事情看空。因为一切都是比较出来的(都空无自性)。 舍亦无所舍,得亦无所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其实不论欲望满足与否,只要有贪求的心理,则同样是在贪欲烦恼的缠缚之下,身心不会有真正的安乐。 一切痛苦产生于分别,分别好坏,美丑,大小等。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既然空也是虚妄,那也就不用思考怎么去空了。 放下了欲望,才配得到。放下才能得到。 众相本空,相不可得。我所执着的真相,实相,原来是这个样子的。 实际上,烦恼的本性即是菩提(这样就是没有分别),所以没有什么可断的。因此,断除烦恼去希求一个清净的涅槃的想法并不合理。 没有分别,就会依对方的行为借势而为,这样的判断更为准确。 其实一切根本就没有,只是分别之后才有了相。 不要有欲望,因为欲望是苦。伤精气神。没有欲望之后才发现这才是我。 不住而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住就是有烦恼。什么都不住,只住清净心。 万物本就一体,没有分别。 不要向外求,一切都是与自己的这颗心有关。返闻闻自性,闻自己能听闻的自性。自性里什么都有。 应无所住”给我们指引了一条路径,告诉我们,不要给自己再套“枷锁”。也告诉我们如果你能从内心里什么都不要,就什么都有了,自性里什么都有。 见色起意是有烦恼的,应该摒弃。 善报恶报,都是报应,都应该看空,都是一种烦恼。万法空无自性(包括对我的执着),既然空无自性,那何来烦恼。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当然客尘烦恼也是这个样子。 无眼耳鼻舌身意:在分别好坏,而这种分别,直接通到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起烦恼。心境永远是平静、安详的,不因外在的声色而扰乱了你的心境。 无明就是错误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若心有住,则为非住(这也说明了无常):住就是烦恼。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用没有烦恼的心(不住心)去解决问题,就是用清净心解决问题(就是无所住而生心),有情绪皆苦,有了情绪去看、解决问题是不准确的。 我,就是恒常,但本就无我,也就是无常。不要有我执,这是烦恼。 对神祇的信仰,有一种是建筑在有所求,有所得之上。这样就有了烦恼,有求皆苦,不如念佛。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所追求的道何尝不是呢?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先无所住而后发清净心。 放下一切后没有了痛苦,放下才是王道。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想有,也不想无。这才是真正的寂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