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慧律法师:如何知道一个人是否已经开悟


   日期:2019/9/6 18:4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分三种情况:

  一、自己开悟了,自己即时就明白自己已经开悟。如虚云和尚56岁在高旻寺打禅七时,开水烫手,茶杯落地粉碎,“当下大悟”;六祖在袈裟遮围下听五祖讲《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言下大悟”。《楞伽经》称此为“自宗通”和“悟通”。我们把它们统称为“自明悟”。

  二、自己没有立刻明白,但有禅师在旁边,他知道你已经开悟,于是问你一句:“你知道如来真性是什么吗?”你立刻就明白刚才那种情况就是知道了如来真性,就是入了无分别境界--无我、无人、无内、无外......,证到了空性,当然也就明白自己已经开悟。这种情况称为“他点悟”。

  三、自己已经开悟,但不属自明悟,又无禅师在旁点拨,自己不明白自己已经开悟。此称为“未明悟”。这种人过一段时间,就会达到自明悟,或者有缘遇到禅师,达到他点悟。这没有什么奇怪,因为这种开悟,毕竟只是人生的第一次,没有经验,致使某种根器的人不可能当即明白。没有任何理由认为他在未明白自己开悟时的开悟,不是开悟。恰如某人从未见过和吃过芒果,有一天朋友请他吃了,但不告诉他这就是芒果,他不知道自己吃了芒果,能说他没有吃过芒果吗?

  自明悟、他点悟、未明悟,这三者的差别,是意对开悟这件事的认识的差别,决定这种差别的是悟前六根修行基础的差别,与开语本身的程度无关。

  四、悟证空的程度差别

  开悟是一个人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大过程。同样是开悟这个词、这件事,程度的差别非常大。为什么呢?

  我们知道,空是一种存在。但它不是物质,当然也不是意识。空有个体与总体之别。无数个空个体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组成空的总体。空的个体,其小无内。物质则不然,物质是无限可分的,无论多么小,都有内。这是空之为非物质的原因之一,也是空与物质的本质区别之一。空的总体,其大无外。空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没有不运动的空。

  只要想一想,物质的运动形式是多么丰富,就可以推测空的运动形式更是多么丰富。确实,空的运动形式,比物质运动形式更深邃、更玄妙。

  悟的证空,以眼的见形色来比方,就是开眼见到形色,虽只看见一个极小范围内的形色,只看到一秒钟甚至只1/10秒的形色,就算开眼见到形色;看到无限空间中的全部形色在无限时间内的全部运动情况,也称为开眼见形色。想一想,两者之间的差距是多少?同样,一个人开悟证到一个空的个体,证到这个空个体在1秒钟甚至1/10秒钟内的运动情况,就叫做开悟证空。我们称之为最初级悟。最初级悟是开悟的最初级阶段,是最起码的开悟水准。证到空的总体的全部运动情况,也叫做开悟证空。我们称之为彻悟。彻悟是开悟的最高最终阶段。

  对物质运动形式的认识,没有穷尽。关于物质运动的绝对真理、终极真理,存在于无数的相对真理之中。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真理。人类永远也达不到绝对真理,只能逐步地靠近它。人类对非物质空的运动的认识,是有穷尽的。彻悟就是达到了对空运动真理的终极认识,即达到了关于空的绝对真理。物质运动的真理是越认识越多、越复杂、越深奥,空运动真理是越证越少、越简单、越浅显。认识物质运动真理的工具是六根,证空运动真理的工具是悟。

  在最初级悟和彻悟之间的全过程中,可以划分为好多阶段。至于是划为 84000个阶段,还是划为108个、划为55个、划为3个,全依划分的标准为转移。譬如一个人读小学六年时间,按年级分是6个阶段,按学期分是12个,按周(每学期20周)分是240个,按天分是多少?按课时分是多少?一个阶段就是证空的一种程度。一定阶段、一定程度,又叫做一定果位。证到某个果位,就是证到空数量、空运动的一定阶段、一定程度。六祖卖柴时听人诵《金刚经》,“一闻经语,心即开悟”,是证到了一定程度。后来听五祖讲《金刚经》,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言下大悟”,是又证到了一个更高的程度。

  证空的阶段、程度、果位,就是开悟的阶段、程度、果位。证到阿罗汉果位,就是开悟到阿罗汉阶段;证到等觉菩萨果位,就是开悟到等觉菩萨程度;证到妙觉菩萨果位,就是开悟到究竟佛的程度,即彻悟的程度。

  在开悟的每一个阶段上,都存在自明悟、他点悟、未明悟三种情况。只要是悟到某个果位上,无论是这三种悟中的哪一种悟,都不影响悟到那个果位上。

  五、初悟

  初悟,系指一个人身的第一次开悟。许多人的初悟只能达到最初级悟的程度,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修行,再一级一级开悟上去。有些人的初悟一下子就达到彻悟。目前地球的人类中离我们最近的一位在初悟时即彻悟的人是释迦佛,后面将是弥勒佛。在此两佛之间,没有一名地球人能够做到初悟即彻悟。其他初悟就直接达到最初级悟以上各级悟的人,就绝不止他们两个了。

  然而有人往往不知不觉地用彻悟来衡量开悟。听人说某人开悟了,就用释迦佛的标准来看待他,见他没有能“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靡不周遍”,就断定他没有开悟。这显然是不妥当的。

  问题在于,为什么不同的人初悟会有这样大的差别?差别源于这些人在以前生中不同的修行基础,或者说不同的悟证果位。

  众所周知,六祖初悟时的程度就相当高了,已经基本达到能做那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偈的水平了。待五祖用《金刚经》印心获得大悟时,已经是菩萨的水平了。六祖在以前世已经达到什么程度?六祖自己没有说,也没有别人说过他,我们无从知道。

  释迦佛则清楚地介绍了自己在以前生中的修行证果水平。在《法华经·如来寿量品第十六》中,释迦佛说:“我从成佛以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我常在此娑婆世界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袛国,导利众生。”正是有了这个基础,释迦佛作为悉达多太子出家后,初悟即达到彻悟。

  一般来说,以前世达到什么果位,今世的初悟就能达到那个或略低于那个果位。怎么会略低呢?因为他前世在这个果位上的修行不够坚固。释迦佛的佛位极其坚固,所以他能初悟即达彻悟。如果初悟只达到略低于前世那个果位,那么他很快就能达到前世那个果位的。然后依各人的进一步修行情况,决定他在以后能达到何种果位。

  然而,为什么释迦佛在彻悟前,还要经过那么多的千辛万苦呢?这是人身的障碍呵!对于从三恶道未得人身的情况说,真是人身难得,人身是学佛修行的有利条件。对于从佛菩萨、缘觉、声闻为教化超度众生化为人身的情况来说,人身是得道的大障碍。要摆脱人身的束缚,必须经过种种努力。相对来说,果位越高,人身的束缚越厉害,要摆脱就越困难,但他在这一生中必定摆脱得了。(信息来源:摘自《广东佛教》)

  问:请问如何知道一个人已开悟?——恩师净公上人慈悲答疑 08-11-10 10:21 发表于:《西方净土》

  问:请问如何知道一个人已开悟?

  答:一个人的开悟不必请他人印证,自己应该清楚明了。判断标准是断除了贪瞋痴烦恼,如果还有贪瞋痴,还有是非人我、种种分别执著的存在,决定没开悟。是非人我、贪瞋痴慢断除了,你的心地永远保持清净、平等。见色闻声,你能体会到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境界;你对事物能观察得非常深远,清楚明了。所谓得「甚深的禅定、甚深的智慧」,明了过去、现在、未来,明了众生的心念。此时你便开悟了。所以,觉悟的现象是恢复了我们自性中本来的能力、智慧。。

  附贴:

  开悟后个人的内在特点

  平静安稳,清醒澄明(本自清净)

  绵延不断,用之不竭(本不生灭)

  无欲无求,自在平衡(本自具足)

  自信坚定,内外一致(本无动摇)

  随机应变,运用自如(能生万法)

  开悟后个人的外在表现:

  影响巨大但不强加于人,刚毅果断但不自以为是,

  感恩慈爱但不姑息养奸,负责严谨但不求全责备,

  追求卓越但不好高骛远,持之以恒但不愚顽固执,

  理解他人但不随波逐流,正直诚实但不口无遮拦,

  精力旺盛但不亢奋激越,通观全局但不粗枝大叶。

  开悟后,当事人获取事业成就过程会更加精准高效与轻松快乐;小孩的简单快乐,老人的智慧充盈,壮年的旺盛精力将同时具备;无论在生意场、社会交往中还是在家庭生活、亲人共处中都更加自在释然、游刃有余;工作和家庭不再是向左向右的两个选择,完全可以做到兼得与贯通,而且人生会更加丰富多彩、自由快乐。。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慧律法师:       开悟)(五明学佛网:慧律法师:       开悟)  

 果煜法师:禅悟密法 从参禅、入中脉、透顶到开悟 

 果煜法师:法云灌顶 开悟与解脱 

 南怀瑾居士:开悟的十个标准 

 惟觉法师:开悟三帖药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开悟机缘和佛力加持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开悟的境界与悟后保任 

 宋智明居士:禅观入门 九、禅的诗偈与要诀 开悟要诀二十颂 

 宋智明居士:垟山禅悟录 开悟前提录 

 仁清法师:开悟和往生 

 其它法师: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德行法师) 

 其它法师: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德行法师) 

 贾题韬居士:论开悟 第十三讲 禅宗的开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