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守护安详,情绪平静、安详、放松


   日期:2019/9/14 8:5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要使我们的情绪平静、安详、放松,难度并非很大,最大的是在于如何保持。本来我们的心理空间很宽敞、清醒,但由于从小一直收集各种情绪垃圾,再加上没空去打扫清理,垃圾越积越多,人也就越苦恼。若你能抽时间清理一下心理垃圾,就一定会得到真正的放松和享受。我们必须要体悟正面,同时也要认识负面,在正面和负面的争论之中放松情绪,再去保持、守护安详的本来面目,坚决不要让心跟着负面情绪奔跑。

  从大圆满的最高层次看,观察心也是执着和妄念。但对于初修者来说,观察心还是非常重要的。云是从空中而来,最终要归还空中,万法从心中而生,最后还要归回心中。因此,当我们开始观察心时,首先要进入一个开放状态中,让观想像明镜映照一般地生起,然后在寂静中休息,最后要不带执着地放松,放下心的本来面目。禅修时的放松绝不表示懒惰、散漫和昏昏欲睡,放松的心态必须是清醒、觉照和明晰的。放下本来面目,就不需要再去寻找别的心。心的放下和安详很容易,保持却很难。我们要学会把心保持在安详状态,不让它乱跑。

  认识及找到自己的心之后,必须要把心带回到本来面目的家里,让它安住在三种自性之上:我们的心如虚空一样不改变,安住在自性法空之中;心如须弥山一般不摇动,安住在自性以及任运圆满之中;心如大海一样不散乱,自然放松,安住在自性清净之中。安住者自己也不要轻易地跟踪思维及妄念,要定在心的本性之中,自然安静,自然放松,自然安住。如何安住呢?要放下心中修善、除恶等念头以及各种思维,远离生灭、常断、去来、一异等八边戏论,将心安住于空明无二的本性之中。此时,心的自性没有对境、远离本源,自然就会出现自悟智慧。自悟智慧显明而裸露,聪明伶俐,自明自显,明明朗朗,永远不会离开我们的本性。

  那么,自悟智慧究竟在哪里呢?它不在我们的身体或外面的环境之中;对境的智慧也一样,不在内,也不在外。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诸法的本性是空,无法分辨内外。自悟智慧也一样,它能清楚地体会自己,但它也是无形无相的。本性空中无论出现什么样的思索、妄念以及执着,由于它的本性是空,所以一出现时,就可以在空中解脱。就像太阳从东方一升起来,夜晚的黑暗就同时消失。实际上,安住的心自己也无形无相,没有安不安住的分别。

  动,是指我们的凡夫心散乱、动摇以及不稳定。譬如,大海本来平静没有波浪,当海风吹起时,就会出现波浪,但这些波浪并没有脱离大海。我们的心受到外在因素、习气和行为原则的影响,会执着、思考、欲求、暴怒及分别,会不停地改变、摇动和移动。妄念就像大海的波浪一个接一个,但它并没有超离心的清净本性。妄念随时可能现起,如果任它发展,其力量会越来越大,甚至控制我们。因为妄念的来源是心,心的力量谁也比不上,谁也没法控制,除了它自己。所有的事情既然都从心显现而产生,也可以从显现归回而毁灭。烦恼也一样,从心里产生,最后又归回心中,毁灭,解脱。心就像一块镜子,镜子碰到什么就会出现什么影子,心也很容易接受外在因素和行为约束的影响,开始变动、散乱及动摇。那么,我们的心动摇产生妄念时怎么办?需要对治吗?虽然烦恼由心中所显,但却不需要去对治——烦恼从何处来,就归回何处而解脱。譬如,云在虚空出现,又归回于虚空。另外,我们心中产生的所有思维、思维对境、变动者的本性都是空,变动的心无形无相,没有人能见、闻、识知它的本性。若说它们没有,它们又经常于空性之中出现。心没有实体,但它无处不在,处处都在,可以说普遍地存在,心里的想法是对,还是错,是善,还是恶,一切的想法也是空。

  显现者,是指了知凡夫心安住三种自性上时出现散乱及动摇的智慧。譬如大海中出现波浪,知道波浪的人就是海浪显现者。

  一旦外面出现令心动摇的物质时,我们的凡夫心中会很明显出现种种妄念,这些妄念都属于执着。那显现者又是谁呢?有人说是心,因为是心看到的。那么,究竟谁知道显现者是心呢?有人回答说:“也是心。”当观察者仔细看它时,什么也看不到,才知道观者自己也是空。我们看心时并无所见,但经常会有一个接纳与理解的明智,这个明智的本性也是空。因此,我们“诸法是空”的念头也是分别心,实际上,心并没有此是空或此非空这样的名词。我们觉得心自然明显,自然明显的本质也是空,无法看到。如果心经常存在于空性状况之中,会于空性中出现大乐,但我们要知道这个大乐也是空。

  有很多人,见到了一点空,得到了一点安乐或者自然明显,就觉得自己已经修行很好了,或者会去贪空、贪明、贪乐,这些都是修行的歧途。总的来说:现在自然存在的自悟智慧,其自性是明,本性是空;要把心自然放松在空明无二的本质之中,不要产生此是彼非的分别心;内心不要觉察自然存在的自悟智慧,也不要贪欲外面的世界,要安住和保持在不改变、不散乱、不执着、不贪欲之中。这样修心,你的身心自然而然就会健康。

  修心四大重点

  我们在禅坐与修炼心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四个重点:寻找心,把心带回家,然后放下,最后放松。

  (1)寻找心:方法是遇到快乐或痛苦时,若往外寻找,永远没法找到,必须反观自心,才能认识烦恼等情绪的根源,认识到自己的心到底是什么。

  (2)把心带回家:指透过正念的修习,把自己的心转向内,安住平息在心性之中。

  (3)放下:现在我们的心就像牢里的犯人,一切痛苦、烦恼和恐惧都来自执着的心。怎样把心从牢狱中解放呢?必须要放下执着。一旦放下,心自然就离开了牢房,自然解放,自然就会产生信心、体悟,就会越来越了解心性。让我们解脱心里的一切执着,让心自在无碍,这样所有的业障、痛苦和烦恼都会消失。

  (4)放松:放下执着后,心境会开阔、宽容、安静,心才能进入真正的心性之中。我们一切的思想和情绪,自然地平息融入心性的状态中。我们的心在自然的大安详中休息,精疲力竭的妄心也归回心性的大自然之中休息。总的来说:我们把心带回心性之中,在心性之中放下一切执着,心自然地在心性里放松。那时候身体要静静地坐着,禁语,心情平静,让妄念来了又走,不执一物。就像丢失的孩子回家时,他会放下一切牵挂,安静地休息。我们让心安定下来,很快心就会归回本来面目,在本来面目之上放松,自由、安静。那时,我们的凡夫心自然就消失,同时出现纯净的心性——心性是清净以及安静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守护安详       仁孜尼马)(五明学佛网:守护安详       仁孜尼马)  

对不起,暂时还没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