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赶紧看一下,你的福报还够不够​你折腾?


   日期:2019/9/15 12:4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所谓「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我们修道人为什么要修苦行?一天只吃一餐,就为要了苦的缘故。苦了了,便是乐。

  福,有应享的福和不应享的福。应享的福,是自己工作所得来的代价,能住好房子,穿好衣服,吃好东西,坐好汽车,可以享受一番。

  可是,要知道享完之后,就消福了,而在福报的银行就没有存款了。

  不应享的福,就是在本分之外求享受,由侥幸得来的福。好像强盗抢人家的钱,自己享受,这是不讲道理的享受,定会受到法律制裁。在福报银行的户头就透支了。

  应享的福,享完之后,就报销了福,何况不应享的福,硬要勉强享受?这不但消福,而且还要亏本。

  因为这种关系,福不可享尽,享尽就没有福了;苦可受尽,受尽则没有苦。我们做人,要明白这种道理。在困难的环境中,欢喜接受逆境,这样便无怨恨,也没有不满现实的心在作祟。

  研究佛法的人,其思想和行为,与世俗人正好相反。世俗人是顺着生死去造业,修道人是逆着生死来消业。无论在什么境界上,处之泰然,心安理得,便不觉得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是至理名言。

  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他虽有皇帝的智慧,可没有皇帝的福报。因为他的苦没有受尽。他前生是个沙弥,因为未到受具足戒的时候,就死了,所以还是个小沙弥而已。他做沙弥的时候,凡是搬柴运水的苦工,都由他来做,任劳任怨。天天做苦工,来护持道场。

  有一天,他到房顶修理屋瓦,不慎失足,坠地而死。师兄弟就去报告方丈和尚。老和尚知道前因后果,想成就小沙弥,替他了苦。

  于是对大家宣布:这个小沙弥,做事不小心跌死,对道场有很大的损失。因为他犯了侵损常住的过错,要惩罚他。你们用马来把他的尸体拖散为止,免得买棺材埋葬。

  大家一听方丈的话,不以为然。师兄弟们发恻隐之心,不忍心这样去做。于是共议:我们是师兄弟,同修一场,应该把他安葬,不可用马拖尸。乃出钱买棺材安葬于荒山中。

  这个小沙弥,因为替庙做苦工,积有功德,来生为人,做了皇帝,身为崇祯。可是只做了十六年的穷皇帝。他在位的时候,天下大乱,内有李自成造反,外有清兵侵境,没有过一天好日子,都是在忧患煎迫中度日。

  这事是被好心的师兄弟害了他,使他的苦未能了尽。如果他们当时听方丈的话,用马拖尸,苦便了了,不会害得崇祯在煤山自缢,而为国殉难。

  福尽而死是真理,故当惜福少享福。

  有人说:我自己赚的钱我自己花,不把钱花光享受,不是白赚钱了吗?

  比如一个农民对着粮仓想:这是我自己种的粮食,当然应享受,不把它吃完不是白辛苦一年吗?这显然是愚人自绝后路的做法,不为明年留下种子,最后只会饿死而已。可见,不顾及后果的过分享受,将会耗尽福报,给自己的未来和后世带来无量的痛苦。

  我们再来看这样一则公案:明朝正德三年出现了大旱灾,楝塘地方因为有水库而得以避免。

  第二年又出现大水灾,也以堤坝高而没有遭灾。

  邻近的几个乡连续好几年没有收成,唯独楝塘地方接连丰收,而且他们乘形势得到了官府的两次免粮。于是这些村里人廉价买进了各乡的产业,生活变得非常富有。从此之后,该地朴素的风气荡然无存,奢糜成风。

  当时,乡民陈良谟对他的叔兄说:我们村子会有奇祸发生!!叔兄问他是什么原因,他答:无福消受罢了。不久果然全村发生了大瘟疫,存活下来的寥寥无几。

  先儒焦澹园说:“人生衣食财禄,皆有定数,当留有余不尽之意。故节约不贪,则可延寿;奢侈过求,受尽则终;未见暴殄之人得皓首也。”

  人的福报有限,能节约不贪着,就可以延寿,如果过分奢侈,福报享尽了必定福尽而死。

  有人想:现在时代不同了,物质条件日新月异,过时的东西都可以丢掉。半碗饭、一张纸不值几个钱,不要搞得太约束。这也是以拨无因果的断见所滋生的邪见。

  从因果上思惟,就会知道其实浪费半碗饭、一张纸,也有很大的罪过。比如半碗饭来之不易,从播种、施肥、灌溉、收割、去壳、运输到最后煮成米饭,其间有多少劳动者的心血,要耗费多少自然资源,才能端到口边,供你享用。这半碗饭不是无因无缘产生的,随意浪费不会折福吗?

  实际上,因果丝毫不会空耗,浪费财富是损减自己的福报。因此,想起物品来之不易、业果不虚,我们不能不珍惜福报。

  古人说:一茶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

  我们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需要劳累那么多的父母有情,想到这一点,为什么还不珍惜福报,反而以浪费为光荣吗?

  不但自己惜福,还要教育子女、学生惜福,为他们而惜福。

  袁了凡居士的妻子是一位善女人。有年冬天,她给儿子做棉衣,家里本来有丝棉,她把丝棉卖掉换成棉絮。

  了凡问她:家里有丝棉,为什么要换成棉絮?她说:丝棉太贵,卖了可以把钱送给别人,反正用棉絮也一样可以保暖。”了凡先生听了很高兴,因为这样做就不愁孩子将来没有福!

  再来看反面例子:古时候有户富人在孩子满月时,请客大摆酒席,杀了许多生命。之前,有位算命先生给孩子算命,说他一生的命运如何如何好。可是孩子活到两岁半就死了,富人埋怨算命先生,本来以为他算命很准,为什么这次没有算对。

  后来遇到一位有道高僧,高僧说他“折福太深,福尽而死”。

  再看现代的青少年从小就知道享乐,乱花父母的血汗钱,衣服、鞋子、用具都要用名牌,每个月几百几千块的零花钱象流水一样用。

  家长也认为:现在时代不同了,宁可自己苦一点,也不能让孩子没面子。

  他不知道孩子从小养成骄奢的习惯后,由骄奢必然多欲,多欲则无德。长大之后,不是成为贪官,就是成为匪类、花花公子、寄生虫,百无一用。

  从结果来看,这不是爱护子女,而是毁掉子女。因此,从小要教孩子惜福培福。

  我们应当随学过去的祖师大德,不仅惜福,而且把自己的福报舍给众生。自己的生活可以清苦一点,省下来的钱让别人享用,有这样的善心将来才能利益无量众生。

  南无阿弥陀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