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怀谨:如何修证佛法(四)


   日期:2011/3/14 15:0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四讲

             内容提要

             水老鹤

             识阴

             五阴及边际

             妄想本空

             四大解脱

             佛说法华经

             拈花微笑

  上次我们谈到修证的事相,说到楞严经的五十种阴魔,都是修持过程的现象。关于五阴的解脱,还没有讲完。上次讲到最后一个识阴的范围。

  现在先提出一个要点,我们这一次讲课的重点在修证,现在还没有正式开始,只是讲修证有关的资料。不过大家注意:大家听课要听清楚,教书的人常常发现,自己在上面讲课,如果下面十个人听,十个人的了解都不一样,一作测验,你就会知道,你说西他听到东去了。所以,尤其是听佛法,一定要特别小心注意。

  我引一个佛经的典故作比喻:释迦牟尼佛过世后,一、二十年间,阿难尊者还活着,阿难老了,他的相貌就跟他的哥哥释迦牟尼佛一样。过去大陆上比丘尼,一定是供阿难尊者,因为佛不答应女性出家,还是阿难硬要求下来的,佛就骂他一顿:你搞的好事,我的佛教要早灭五百年。阿难以前代他的姨妈要求出家,后来人称阿难为欢喜尊者,不是雍和宫欢喜佛的意思,大家不要搞错了。

  阿难尊者还在世时,佛的弟子中有一位法师,也跟佛学过,是再传弟子。他教弟子佛法,一传再传,有的便说:佛是这样说的。阿难尊者一日入竹林,闻此颂偈曰:若人生百岁,不见水老鹤,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见之。徒弟们都这么念。阿难尊者一听,糟了,这是哪个师父教的?徒弟们说是师父教的。阿难告诉他们:佛的意思是:若人生百岁,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口音不对,就变成“不见水老鹤”了。阿难纠正这班弟子后,弟子们就回去跟师父讲。师父说:“你们不要听阿难的话,他老了,昏愦,还是我的对。”这一下阿难尊者搞得没有办法,好在当时有一位圣宿大士,说了一首偈子:

  彼者念讽偈 实非诸佛意

  今遇欢喜尊 而可依了之

  这首偈子是说:阿难说的对,另一个说法说的不对,才把他纠正了。

  佛涅槃还没多久,佛法就变质到这个程度。佛灭后一百年,因对戒律和教法,各有不同见解,而分为上座部与大众部二派;佛灭后四百年左右,以演化成二十部了。所以现在人闹些意见算什么,佛所亲自教授的弟子尚且如此,何况我们。

  听佛法要注意,不要发生偏差,把生灭法变成“水老鹤”,那就真叫牛头不对马嘴了。

  现在继续讲识阴区宇。识阴范围大得很,其实五阴的范围都很大,这还是讲好的境界,正面的境界。如果走真正修持的路子,每个人都会经过这些步骤,真正修持的路,几乎是固定的。

  若于群召,已获同中,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邻,互用清净。

  关于一切生灭的根源,在行阴区宇的范围,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这里的六门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我们一般人不靠眼睛就看不见,不靠耳朵就听不见,为什么?我们生命无始以来的业力,必须要靠这器官各自的功能。如果真正到达了修持有成就,识阴解脱的范围,就可以不靠这些生理功能了。销磨六门,就是说成就者不受六根功能的限制、障碍,而且合开成就,见闻通邻,眼睛可当耳朵用,耳朵可当眼睛用。这听起来有些古怪,其实一点都不古怪,不但有成就的人可以办到,有些事连凡夫也可以做到。

  比如我们注意一件事,只注意前面,但是后面有人过来你也晓得,没有回头,也没有用眼睛看。现代人讲第六感等,都是属于这个范围。不过这是普通人一点点体会,到了合开成就,境界就大了。下面八个字见闻通邻,互用清净,说明了六根互用不是杂乱、烦忧的,而是非常清净的。我们常说出家人六根清净,就是语出这里。六根清净不是听不到声音,而是不论听到好的、坏的、善的、恶的、是的、非的,都一样清净,这个清净以后要再讨论。

  到此时,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彻,名识阴尽。识阴进一步解脱,达到什么境界呢?整个的宇宙,以及个人的生理、心理、整个身心,跟宇宙浑然一体,像一个琉璃圆体,内外透明,通体光明,没有障碍。到了这个境界,才算解脱了识阴的作用。

  识阴解脱了,就很了不起,我们望尘莫及,连想都想象不到的。现在先把理透彻了,搞清楚了,修行的事相就容易了。佛说到达这个境界,是人则能超越命浊,才了三界的命根,可以超出三界了。但要注意,到识阴尽了以后,才可以超越命浊。下面佛的结论又要特别注意了!

  观其所由,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以为其本。由识阴境界而到识阴尽,而至于超越命浊,仔细一研究,这还是妄想作用,还没有离开一念。我们学佛打坐都讨厌妄想,要赶掉它,但是你们看,要能解脱五阴境界,也就是靠它呢!大家现在学佛学禅的,不管你学什么,总把心理的思想、意识状态,往来于脑子里头当作一念。但这只是一念的浮想,浮在上面,还不是真正妄想意识之根。所以佛在楞严经开始时,告诉阿难: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又说: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果。他说你们学佛就算灭掉一切见闻觉知,清清净净的,都还在意识的状态中。

  法尘就是意识,为什么?譬如当你听过佛法有什么境界等话,你下意识已经先中毒了。所以你静坐起来,达到那个境界,有时并不是真的,而是你的意识状态,将那个境界勾划出来。这只是随便打一个比喻。甚至你虽证得九次第定,也还不能证果,何况只是“法尘”影事!

  法尘分别影事,是第三重录影。比如我现在讲话,录音是第二重,别人再拿去录是第三重、第四重。它究竟不是我现在讲话的真声音。就是这样,到达这个境界还是大妄想,而这还算是正路。佛告诉你,这里头有邪路——外道。五十种阴魔,最后的识阴叫作外道。罗汉、声闻、缘觉都是外道之见。佛说这是罔象虚无,颠倒妄想来的。

  “罔象”这两个字出自庄子,罔象等于影像,也就是影像的影像。当然,它不是一个实际的东西,它是虚幻,却也的的确确有那个影像,所以楞严经这里这个罔象虚无,放在颠倒妄想上面,的确安排得很好。

  你看,这一念这么难,五阴就是这一念。有时我们觉得,自己念头清净了,身心内外清净,能达到这个境界,一半还是生理帮忙你,心理较宁静时,才能够达到这个境界。因为是身心两方面互相影响,所以仍属于色阴境界。这个里头一走偏差,问题就多了。比如我们这时气脉——严格说,还谈不上气脉,只能说你那个神经系统,在平常的感受境界上,突然得到一种没有经验过的宁静境界,因而起了变化。尤其是当气脉通过后脑这一部分时,耳朵会听到一种声音;到了眼睛,眼睛出毛病;到了牙齿,牙齿出问题;到每一部分都出问题。了解了这个问题,都可以因应、证入;不了解这个关键,就会走火入魔。其实,既没有火,也没有魔,这是你心理幻想变化的错觉。而你认为的清净,也不是清净;你认为的光明,也不是光明。

  楞严经最后,把渐修方面的次序功夫,讲解得很清楚,顿悟不离渐修。我们平常看楞严经,绝对会马马虎虎把珠宝看过去,其中的巧妙你去找吧!珠宝都埋在泥矿里头,自己去找吧!它是藏在五十种境界里头,要用智慧,把首尾贯通,要读到滚瓜烂熟才能真懂。我现在告诉你们的,是我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成本,才把密因抽出来的。你找找看,古人也没有把它认真指出来过。所以“莫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

  下面是一个总论:

  汝等存心,秉如来道,将此法门,于我灭后,传示末世,普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见魇,自作沉孽。

  佛吩咐他的出家弟子,一定要存心发愿。存心就是发愿,儒家称为存心,佛家就叫发愿。也就是立志的意思。佛说等我过世以后,把这个法门,传给修持的人,使一切众生明白这个道理。无令见魇,自作沉孽,一切观念、一切修持的错误,都是“见”的问题。见解的错误,也就是所谓“见浊”。我们这个世界,有所谓五浊恶世的说法,见浊就是五浊之一。这世界上意见最多了。例如战争,就是因意见上的纷争而起。人的烦恼都是从意见上产生的,我的对,你的错,大家就闹起来了。执著了个人见解,变成了见魔。佛说自作沉孽,这个孽字,不是那个业字,这里干干脆脆,就是说自己造孽。

  保绥哀救,销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始成就,不遭岐路。

  所以你们要把修持的路子告诉大家,使大家不要走错了路,走错了路不得了。

  精真妙明,本觉圆净,“精真”比喻这个本性,生命本来的这个东西。楞严经上不用学理性的名称,如“真如”啦,“法界”啦,“法性”啦,“如来藏”啦……干脆用事相来表达。每一本经典都有它的重点,楞严经偏重在修证,所以明明白白用这个代名词——精真。佛家讲本性是本觉、始觉。觉什么?觉那个“本觉”,并不是另外得到一个东西,是觉我本来的东西,这个东西是本来清净的。

  非留死生,及诸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注意这句非留死生,不是没有生死,生是有的,只是生死无妨,不留不碍,不垢不净,没有关系。所以张拙秀才悟到“涅槃生死等空花”,不但生死等于空花,涅槃也等于空花。换句话说,你认为你认为涅槃是一个东西,涅槃就是生死。又换句话说,你证了生死本来虚幻,生死就是涅槃。这个“留”字实在用得好极了。“非”字也改不得的。

  年轻的出家同学,你们注意!未来的佛教,中国文化的佛教,是要你们挑担子的,文学没有搞好,这个担子怎么挑啊?挑不起来的。唐、宋以前的高僧为什么样样好?再加上诗词歌赋,个个都是高手。他们会的,你们不会;所以那时上自皇帝,下至挑葱卖蒜的,没有不佩服这些高僧的,而现在我们做了出家人,你不会的,在家人会,你会的,在家人都会,那么问题不就来了吗?我站在你们这一旁,勉励出家人,要发愿挑这个担子。你看!楞严经翻译,一个字也不能马虎的,非留死生,不但“留”字用得好,那个“非”字,也真不知用尽多少心思。

  这部楞严经是般刺密地法师带过来的,当时印度是禁止佛书出境的,违犯了就要杀头。据说这位大师把自己胁下的皮肉剥开,把这本经缝在皮肉里头,才能带到中国来。我们读经往往忽略了当时种种艰苦的情形,所以佛教中有预言,这本经最后传进中国,到了末法时期,这本经最先被毁掉。末法来了,开始有人攻击这本经是假的,后世人听到这批学者的伪经论调,也就不去看它。其实这批作者也不是学佛的,什么功夫,什么修证,一概都没有。

  接着又再叮咛: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诸器世间。这个问题大了,是科学的领域,这也是楞严经第四卷,富楼那问佛的问题。你说本性本来清净,本来圆明,为什么形成这个物理世界呢?第四卷所讨论的问题,就是这个地球是怎么变出来的。我们打坐为什么丹田会发暖?秘密也就在这里,佛把秘密露给你,所以楞严经自称是“密因修证”,他的秘密放在里头,而且根本也没有秘密,“乾坤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就在你那里。

  法华经也告诉你这一点,一切众生本觉妙明,因为妄想而发生了器世间。器世界,也就是物理世界。真正的佛法是纯粹唯心的,物理世界是心的功能变化的附属部分。所以佛说:如演若达多,迷头认影,当释迦牟尼佛时代,城里有一个人,名叫演若达多,长得蛮漂亮的,一天早上起来照镜子,咦!我的头到哪里去了?镜子里是有一个头,有哪个人看到过自己真正的头?有人看到自己这本来面目没有?镜子里看过,但镜子里焦点相反的,也不是真的自己。演若达多天天找,天天找,找疯了。这故事形容得好极了。是嘛!我们的真头掉了,用的都是这点影子,都是第三重的幻影。

  一般人打坐,都想除妄想,读通了佛经后,你就会哈哈大笑,不去除妄想,妄元无因嘛!你坐在那里打坐除妄想,你不是受罪吗?妄想本来是空的。比如,妄想来了,唉啊!妄想,我要去掉它,刚起这么一个念头,那个妄想早跑掉了,你还在这里赶妄想呢!妄想是无根的,所以金刚经告诉你: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这明白告诉你,它是无根的,因为妄想本身,非因非果,还怕它什么妄想!你如果有本事,想它三天三夜,看看能不能不睡觉,专门妄想,如果做到了,我向你磕头。对!有人做得到,台大精神病院里头有人做到,但他们也不是自始至终只有一个妄想。他们的妄想也是波动的,一波过了又换一波,妄想是这样跳动的。所以,你除什么妄想呢?

  于妄想中,立因缘性。妄想是因他而起,自己没有本因,因外相而引起。讲唯识“依他起性”,就是把意识跟外界,两方对立起来。但是你不晓得,你自己本身就是外界。依第六意识来讲,外界就是前五识;譬如四大也是外界,外界的变化引起意识的反应。拿第八阿赖耶识来讲,你的四大,你的意识分别,本来都是外界。这要注意了,所以我们看到全世界的人在搞唯识,如同搞易经一样。学易经搞八卦的人,古今中外,都陷在八卦阵里头,永远没有爬出来过。什么八八六十四卦,又画图,又数字,搞了半天,完了,趴在里头做游戏可以,真要用也用不上。搞佛学也是一样,不求修证,永远爬不出来,就是被这些名词给困住了,将佛学变成了思想。就在那里玩思想,永远地玩下去,玩了半天,对自己的身心一点帮助也没有,所以千万要注意。

  许多人对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弄不清,于是迷因缘者,称为自然。您认为一切因缘都是“自然”来的。这“自然”不是中国文化的自然。而是印度哲学思想派的自然哲学派。那个自然,是一个理念构成一个东西,所以印度的自然哲学,于道家老子的自然,不能混为一谈。中外的著作,在讲印度哲学家史时,入手都错在这个地方,毫无办法。这就是瞎子牵瞎子,滚进去一堆渣子,全错了。而古人有些大师们,著作老子学说,批评老子,也错了;他们把老子的自然,跟印度自然学派的自然搅在一起,所以说也错了。

  佛告诉我们:彼虚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他说,就整个宇宙来说,太空也还不是永恒存在的东西。在楞严经的前面,释迦牟尼佛曾说,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太空是如此渺小,整个太空还是幻想构成。换句话说,太空是属于“七大”的范围,是物理的东西,是唯心的心性所附属的一个现象。何况我们还是因缘所生法的,还是太空物质世界中,地面上的爬虫,叫作人类,而这些名词都是我们脑子所构想出来的,所以也就更靠不住了。懂了吗?总之,太虚、太空还是一个幻境。何况我们这些学问,是这个太空里头的地球,地球里头的世界,世界里头的爬虫,这些爬虫叫人,人的脑子里头所构成的幻想而已。所以皆是众生妄心计度,说得好听叫推理,不好听就是估计、猜猜而已。

  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

  注意这个“知”,你那个知道妄想起来的那个知,那一点的关系,加上执著这里面的构想,说妄因缘,说妄想是因缘所生,如果你明白了妄想自性本空的话,说妄因缘,元无所有了,本空嘛!

  何况不知,推自然者,至于那些认为这些生命的心理根源,是因为自然而来的,就更不要谈了。

  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所以佛说,我上面告诉你,我们这个五阴——色、受、想、行、识,在发挥作用时,各有不同。归根结底,五阴虽不同,但都是一个大妄想。

  世尊接着就五阴的妄想性质各作解说,而后总结说:是五受阴,五妄想成。这五种感受的阴境,就是五种妄想的形成。汝今欲知因界浅深,你们如果想知道他们的构成的因素和范围的话,现在我告诉你。

  五阴第一个是色阴,唯色与空是色边际。一种“形”或“相”的呈现,就是色;相对于“色”的呈现,那就是色的消失,也可以说是一种“空”。由于这个“空”是物理世界的空,或者心理概念上的空,严格说,也是一种“相”,是“空”的“相”,所以仍属于色阴的范畴。这也就是唯色与空,是色边际的道理。

  唯触及离,是受边际。譬如我们手一碰、一离,是受阴范围里两大现象,这还是以大原则讲。如有些人与朋友分开,心里的感受很难过,那不是这个触,而是“想”所构成的触。这五阴还要重重打滚的,等于中国算命讲五行,错综复杂,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这里头身心互相影响很大。

  唯记与忘,是想边际。在想阴的范畴里,有记得和忘记,两大作用型态的呈现。忘了就是对某件事情想不起来了,在“想”的天地里,呈现一片模糊,无记的相,所以同“记”一样的,属于想阴的范畴,只是“记”与“忘”是相对的两种现象。

  唯灭与生,是行边际。在行阴的范围里,则是“生”“灭”两大相对作用型态的呈现。

  湛入合湛,归识边际。这就很难解释了,湛就是澄清,心境到了澄澄湛湛,空灵一片,这是上一个“湛”。“入”,进入那个自性本体的,了无所有的,澄澄湛湛的境界,就是湛入合湛,这就是第八识如来藏性的范畴。

  此五阴元,重叠生起。这是五阴的根元,这五阴就如同中国文化的五行,是同样的麻烦和复杂。五大因素间互相影响,互为因果,佛经里头有一部叫“五蕴论”,但是还没有讲得清楚。在印度的十二因缘,也是根据十二个时辰来的,等于中国文化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无明就是子,无明缘行,行就是丑,那是另一套学术研究了。从前大陆上的大庙子,当方丈要收徒弟时,用达摩一掌金来看,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生的,算出来是可以出家,或没有佛缘不要出家。达摩一掌金就是根据十二地支来的,十二地支是十二因缘来的。你说灵光嘛!佛法讲一切唯心,大禅师大方丈们,就不用这一套。

  生因识有,灭从色除。一个凡夫的生灭,色没有了叫作死亡。修道则灭从色除,先在身体上想办法。如果身体的障碍除不去,五阴脱不掉,那有什么用呢?闭起眼来打坐,只不过在这个身体里头打滚。这里不舒服,那里舒服,这边不通,那边通了,转来转去都不出这个身体。就象禅宗祖师骂人的话:闭起眼来,在那个黑山鬼窟里头作活计。

  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五阴的解脱是一步一步来,是科学的,是没有办法违反的原则。当然有人一上路,也可能先从行阴或识阴解脱,步骤并不是完全固定的。顿悟是讲见地,渐修是讲修证。见地真到了,后面修持的事相就必定已到。但是话又说回来了,见地真到了,正好修行。

  这本经书的重点在修证。前面七处征心、八还辨见是讲见地,后面统统讲的是渐修。换言之,讲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修证方法。事实上,渐修不离顿悟,顿悟也不离渐修。

  你的构想是整套的计划,由初步开始打坐,一直到修持,想向大家作系统地解说,现在仍是先搜集资料。

  佛反对神通,但在几次重要说法时,他现了神通。第一次是阿难出了毛病,佛嘱文殊菩萨赶快去救他。楞严经上讲,释迦牟尼佛两腿一盘,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生出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

  为什么佛不自己去救?或者显神通,两手一抓,把阿难给抓回来,为什么?这都是话头。第二次从面门放光,第三次从胸卐放光,第四次从五体放光,第五次从肉髻放光,每次放光都不一样,为什么?这些都要研究。

  有些经典花样特别多,像法华经里,统统讲故事,而故事里头找不出什么。其中第一个故事,佛一上来,就清堂了,佛也没开口,五千比丘就走了,为什么?这些处处都是问题,大家都被其中的哲学思想迷住了,叫好!认为这些重点很了不起。我写楞严经大义今释时,把地狱天堂略掉了,因为现在没人相信,实际上那里头大有学问。为什么人变畜生?看得我毛骨悚然,就是说,你一个念头,一个情绪动错了,那个因果就来了,这几十年中看得多了,时代不同,因果更快了,这一部分在修持上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大家认为最难懂的是“七处征心,八还辨见。”其实,那不过是在文学上搞来搞去,还容易懂;但真正的学问是在最容易看的地方,那也就是最难懂的地方。

  现在讲七大的解脱——地水火风空觉识,只谈前面有关身体的四大。现代人打坐最喜欢搞气脉,什么三脉七轮等等,专门在身体里头玩。注意啊!那不过是色阴境界而已,在这里头搞来搞去,花样多得很,玩得你晕头转向,头都昏了,方向都迷掉了。

  如果明白了理,就知道不在这个上,不在四大——地水火风上,四大是一念所生,今天讲念头,只知道心里的思想是念头,不知道连这个四大也是念头,楞严经上都指出来了。

  玄奘法师八识规矩颂中,阿赖耶识颂二: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根身器所指的根是六根,身是人体,器是物质世界,都是这一念变来的。这一念就是业力,念转得过来,业力也转得过来。所以禅宗了心,就是了这一念,这一念就是五阴,就是八识。修是修这个,不是光修第六意识。第六识一念一念来,也一念一念地去,所以你一念不能了第七识、不能了第八识,还学什么禅!

  我们平常只在心中搞一点意识清明,那是第六识一部分的事,差得远啊!到了临死时,四大要分散时,你平常所得的清净,所得的功夫,一概用不上了,因为单单一个第六意识起不了什么作用的,婴儿生下来,第六意识没有分别,老年糊涂了,也没有用,可是那第七、第八识还在作用,这一点要知道。所以临死时,你叫他念佛,他说:“不行了,不行了!”真是不行了,但是你怎么还会说话呢?这时第六意识涣散了,只能起一部分作用。所以,一念不了第七、八识,你学什么禅,了什么念!

  那么第七、八识能了,地水火风四个部分在哪里呢?先讲火大,楞严经云:

  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见到空性就是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所以我们的根本老师释迦牟尼佛,教了很多的宝贝给我们,我们都不知道。很多人打坐,身体发暖,就以为拙火起来。我说你去检查检查,可能是病态。四加行里的发暖,暖与软是配合起来的,得暖后就返老还童了。见到空性岂只丹田发暖,你若见到空性,爱怎么样就怎么样。

  有些人打坐听呼吸、数息,性风真空,性空真风,呼吸是风大,是生灭法,但靠这个对治身体,也不是没有用,不过对悟道没有帮助。真正的悟道是性风真空,性空真风。

  物理世界都是现象,能变成火、气流、电。这些现象后面所隐藏那个体的功能,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它同心物是一元的,心理所到达之处,物理就到达;物理所到之处,心理也就到达,这两个并重,彼此没有轻重的分别。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都是你造的,所以你作功夫时,觉得有身体某一部分发烫,以为是气脉通了。老实讲,那是你的妄想造成的通,美名其为修炼,讲不好听是你妄想打得好大哦!如此而已,这不是道。这是随众生心而感应,你向这一面求,他的功能就向这一面发展,所以称为循业发现,跟着你的业力转。“发现”用得好,不是发明,是宇宙本有的,不是创造的,不过被发现罢了。

  这些搞清楚了,才好修行,还有好多要点一时说不完,下次再说,现在转到法华经。

  现在中国人讲修证,尤其是禅宗,提到两部经典——法华及楞严。法华经比楞严经来得早,南北朝东晋时代就传过来了。这本经影响中国文化很大,在文学、学术上,经常可以看到法华经的东西。

  智者大师师徒二人,创立天台宗,就是宗奉法华经。很多过去学“般舟三昧”的高僧们,修持都走法华经的路线。真讲这部经太难了,这才是真正的一乘佛法。

  以前几次禅七时,都会讲到释迦牟尼佛为何拈花,迦叶尊者为何微笑。我去年在关中,有一个感想,写了一首诗,答一位要出家的老朋友:

  禅自拈花一笑来 灵山花蕊满灵台

  如何净土华严界 又道花开见佛回

  佛在灵山会上,天人供养的花太多了,满了灵台。有一件事很奇怪,佛教一直都与花有关。然后,我再给朋友一个话头:

  莫妄想,费疑猜 头陀一去首空回

  东风正放花千树 尽向南华觉后开

  提到法华经,为什么拈花?为什么微笑?你站在那里看花,话头就来了。你懂得花,你也差不多知道怎么修持了。一颗种子,怎么开花?怎么结果?

  法华经即妙法莲华经,同庄子一样,都是寓言故事,尤其提到讲经的功德怎么大。印度的文化,一句话写了一大堆,不过,耐心研读,每句话都有道理。这本经处处都是话头,它是真讲修持功夫。

  法华经卷一:序品第一,东方现瑞,佛放光动地,弟子们认为这一次传大法了,一定大不同,然而五千比丘却先退席,认为这个老师不行,变妖道了,退席而去。阿弥陀佛在西方,而法华经则专放东方光明——东方现瑞。这部经典统统都是故事,每个故事都是话头。佛的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子,起来问法。

  佛放那么大的光明,排场那么大,却说:算了!算了!我的法太不可思议,不再讲,你看五千比丘都退了。在法华经卷一方便品中说:止!止!我法妙难思,诸增上慢者,闻必不敬信。人都有傲慢心,尤其是学佛的,自认懂得佛。天上天下唯我独尊,那是佛,不是你。佛说,许多有增上慢的人,对于我要说的法,他决不会信的。

  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注意!这是见地,尤其我们学佛更要知见正,佛法不是靠思想去搞,佛在这里告诉我们,真正的佛法不是你思想意识分别所能解释得了的。下面一句很严重,我们也白学了,唯有诸佛乃能知之。真正的佛法,只有佛知道,到了佛的那个境界才真懂。难怪那五千比丘要退席了,唯有佛才能懂,那我们何必要学呢?

  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他说一切佛出现世间,只为了一件事,这件事叫大事因缘。换句话说,佛说佛法只有一乘道,只有一个东西,你懂了就成佛。

  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故,出现于世。

  注意!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之见、入佛之见。悟要悟道,入要证入,法华经就是开、示、悟、入,最后要证道。

  此众无枝叶,唯有诸真实。五千比丘走了,渣子都出去,留下来都是好角色,都是心里头清净、够格的人选。

  我虽说涅槃,是亦非真灭。没有一个涅槃是断见,是去了不来的。什么是涅槃?一种现象——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注意!楞严经刚刚提到的——本性,你要悟,哪里去找?“诸法”讲万有一切,不论精神的、物质的,一切世界万有的事相,都在生生灭灭,变化万端。为变之前,及既变之后,乃至变动的过程中,本来就在涅槃中。本来就是寂灭的、清净的。要懂得这个,先要了解这个,这就是参禅,禅宗经常提到这一句。

  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你现在去行愿、修证,来生成佛。注意!这是他对出家弟子小乘众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讲的。

  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没有三乘,只有一乘,这一乘是什么?

  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把前面的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和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连起来是很好的一副对联,你一看就懂得大纲了。佛说这个菩提在哪里?就在这里。乃至到了地狱、天堂里头,他也就在地狱、天堂里。就算你在磨道中、六道轮回中,他都跟着你。诸法都在本位上,这是本体的功能。至于现象呢?世间相常住,世间万有的现象,就是他的现象,所有的作用,就是他的作用。

  于道场知己,导师方便说。成了佛,你坐在这个位子上,一悟就是你的道场。知道了这个以后,你可以方便说法,怎么说都是它。

  法华经的重点又来了,佛很慈悲,第一、第二品还给我们提重点,因他对小乘说法,怕他们智慧不够,只好明说了。

  下面对大乘菩萨说法,他只说故事,要你懂。知第一寂灭,以方便力故,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佛乘。成道与悟道的人,他怎么说都对,由世第一法到大涅槃寂灭境界,他悟到这个道了。所以佛说他在说法时,虽然介绍了各种的修行法门,有时说小乘,有时说大乘,其实都是方便而已。

  所以佛在涅槃经上说,我说法四十九年,没有说一个字。为什么没有说呢?因为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对那个形而上的本体而言,都是方便而已。所以虽然开示了种种法门,都是方便,所谓世间法,也就是佛法。

  法华经这样讲,维摩经也是这样讲。所以法华经最后说,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一切为生活做的事都是佛事。出家人注意啊!我不是偏向在家人讲的。法华经上说: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这中间只有一个法门,并没有在家、出家之别,也没有出世、入世之别。

  下次我们再继续讲。大家注意:这个课还是向见地、修证、行愿的方向进行。现在还在讲法华经见地、见性方面的资料,没有说修证,以后会谈到。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南怀谨       佛法)(五明学佛网:南怀谨       佛法)  

 普献法师:佛法是唯心论吗? 

 傅味琴居士:佛法给了我们殊胜的缘 

 静波法师:佛法的生命观 七 

 静波法师:佛法的生命观 六 

 静波法师:佛法的生命观 五 

 静波法师:佛法的生命观 四 

 静波法师:佛法的生命观 三 

 静波法师:佛法的生命观 二 

 静波法师:佛法的生命观 一 

 圣轮法师:无上甚深微妙法 息诸生死门─ 当下解脱说「佛法 

 圣轮法师:有机农业保健康 有机佛法清心丹─ 佛教的「有机 

 圣轮法师:山光水色尽演清净禅 溪河大地阐示微妙谛─「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