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儒家的五常与佛教的五戒


   日期:2019/12/12 19:2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陀在将要涅槃的时候,弟子跪在那里哭:“佛陀啊,您走了我们怎么办呢?”佛陀说:“以戒为本,以戒为师。”你们现在明白师父讲的是什么了吧?戒律就是自我约束,以戒为师的人会有道德,他会懂得伦理,就不会犯错误。很多人说:“这个孩子真好,那个孩子真好。”为什么?“这个孩子有传统的道德。”道德是怎么来的?就是靠戒律啊。

  在现在社会上,很多人认为我们学佛的人落伍了、过时了,其实他们是心灵的堕落,而我们是心灵的提升。举个简单例子,大家都很黑,看见一个很白的人,大家就会觉得很奇怪。他们看我们就像我们看外国人一样的:“他的头发怎么是黑的啊?应该是黄色的啊?”

  所以,想要获得心灵的提升,发心修行的人必须要持五戒,如果五戒都做不到,你怎么能守小乘戒、大乘戒和菩萨戒啊?师父以后会跟你们讲菩萨戒,告诉你们做菩萨应该怎么守戒,现在你们连做人的戒都守不了,要好好修啊。如果一个人失五戒,他就不会再得人身,如果一个人一辈子守不住五戒,到时候投人都没有机会,只能入三恶道,做畜生、做饿鬼、下地狱。

  师父讲心里话,在座的弟子守五戒不是很难,不妄语,不讲话不就好了?不喝酒,我们本来就不喝酒;不邪YIN,咬咬牙,不要去看,不要去做就好了;不偷盗,我们本来就不喜欢偷人家的东西;不杀生,我们现在看见杀动物就怕,并且已吃素。所以,如果你不想进三恶道,就要好好地守戒。

  儒家教育讲“五常”、“八德”,你们只是听到这些,却不知道其具体的含义。作为一个普通人,这些都是要守的戒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好,基本上是违反了五常八德。两个人经常吵架、不开心,你就是没有五常,没有八德。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很久以前,哪里来的律师啊?做人就是靠信誉,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八德是什么呢?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做人要懂得廉耻啊,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你要脸吗?你知道耻辱吗?你偷了人家的东西,你知道丢人吗?一个女孩子做那种烂事情,你还有廉耻吗?百善孝为先,一个不孝顺的人会是一个好人吗?随便把爸爸妈妈骂骂讲讲,丢丢甩甩的,这个人会好吗?

  当你守了这些戒律之后,你会越来越感到这个社会对你不适合,现在社会上有几个人讲仁义礼智信?这个社会上有几个人如果得不到利益,他们还愿意跟你交朋友?没有目的,他跟你讲话?没有自己的利益,他会理你吗?现在的人已经变成这样了,失去了太多的本性良心。师父跟你们说,为什么很多人觉得现在的社会变得越来越恶,难生存?家庭越来越不圆满?实际上就是因为现在很多人都是五常不守,更没有守住五戒。

  违背五常仁义礼智信,就是违背天理,别人就会说你这个人不讲信用,违背天理,雷公会劈死你的,所以做人要讲道理。中国的儒释道,虽然教义不一样,但是做人的基本道理是一致的,这就是为什么在佛的后期,佛教在印度很难传承,而后来佛教为什么能够到中华大地来广泛传播。因为我们的儒家教育、道家思想和佛家理论是基本一致的,所以佛教很快地就在中华大地上传承下来了。

  古代的佛家就是以五戒配五常,他们是多么的有智慧啊。五戒是佛法的,五常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教育讲的,过去的学佛人把儒家教育和佛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师父现在讲给你们听,非常的精彩。

  第一,仁者不杀生,仁慈的人怎么会杀生?

  第二个,义者不偷盗,讲义气的人怎么会偷东西啊?

  第三,礼者不邪YIN,懂得礼貌的人怎么会去做邪YIN的事情?

  第四,智者不饮酒,有智慧的人怎么会去把自己喝得酩酊大醉啊?让自己的肝也不好,喝醉酒乱讲话,对不对?

  第五,信者不妄语。

  前面的就是“仁义礼智信”,后面的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饮酒、不妄语”,看见了吧?儒家教育和佛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而且是完全自然地合在一起了,这种佛道的教法就叫自然,所以称“道法自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五常       五戒)(五明学佛网:五常       五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5、不饮酒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4、不妄语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3、不邪YIN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2、不偷盗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1、不杀生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受持菩萨优婆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不持五戒的果 

 其它:五戒(李思宇) 

 照光法师:佛教基础学之五戒篇 

 如瑞法师:略说五戒 十五 

 如瑞法师:略说五戒 十四 

 如瑞法师:略说五戒 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