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第六十七章)04


   日期:2019/12/14 15:1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七章)

  南怀瑾教授讲述

  第六十七章 佛国随俗世还真04

  对境已入定,心在看时亡

  ‘而经文但云入正定’,永明寿禅师在这里点出什么叫入正定。佛经叫我们学佛入定,只叫人入正定,哪一种是正定?我打起坐来端身正坐,就没有入歪定,也没有入弓腰驼背定。那么,哪一种叫正定呢?正定就是事理圆融。‘不言事理’,不再由事理两对立面去讲。

  ‘及乎出观,境中即云分别色相,斯事观也;根中即云性空寂者,理观也’,永明寿禅师把佛经修持华严境界的方法作了一个分析。这一卷摘述华境界的文字仍是序论。

  ‘及乎出观’,如果真了解止观的方法,跳出观慧地境界,‘境中即云分别色相,斯事观也’,在那个现有的境界中,譬如我们现在的境界是电灯光下满堂人头,这是一个境界;后坐的人眼睛一扫,满堂后脑,这个就是观境。当我们眼睛看到后脑也好,头发也好,就起分别的意识,前面坐的是男同学?女同学?或年纪大的、头发白的、花的……等等,自然意识有分别色相的作用。这个分别色相是事观。真实的世界,眼根一看,第六意识的分别意识一配上,就看出是个什么环境,这是普通人的心理作用。

  那么,进一步利用普通的心理作用进入佛法呢?佛法所说的定并不一定叫你盘腿,就是利用目前的境界,大家眼睛一张,分别前面的色相,观察到这个境界,回光反照马上入定,任何姿态都可以。入定并不是看不见前面的境界,心就好像一面镜子一样,照见这个境界,与心境了不相干。不这个味道就可以体会进去了。所以在境界中言,分别色相是事观的道理。这个‘事’前面要加个‘斯’字,斯就是即,即事观也,白话解释就是:拿现在眼睛前面的环境,就可以进入定观的境界。不一定要入山林。坐在后坐的人往前看,就如同观看一片森林,入定了。

  但是相反的,‘根中即云性空寂者,理观也’,刚才提到对观境的描写,假定在场众人看到前面这个境界,意识马上起分别,即事而观的时候,这就是事观。但是当你回转来对你生理上的眼根来说,理论又不同了,自性空寂,无能观之性。意识分别心理是第六意识的作用,一般修行使第六意识不起分别并不是见性,那个能观的作用,自性本空,这个就是理上之性,所以叫做理观。反照自己,观自在能观之性本空,此即是理观。

  ‘亦合将根事对于境理,以辩无碍’,进一步呢?也可以将根与事综合而为智慧的修法。眼根与外面的现象,亦即根识与外在境界的理性结合,当下即悟,这也是禅宗的办法,‘归来手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一切不必空,就可以达到分辨而无障碍的境界。

  大家要注意!佛法最容易谈空,真正佛法有所谓五方佛,代表东方的药师如来;西方的阿弥陀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如来,这包含了宇宙的大奥秘;这样分配五方佛所代表的方位,是有大道理的。学佛不要空啊空!还有不空如来在那里等著,这都是释迦牟尼佛介绍出来的,他创立这一套系统的理论是个什么东西?我们要搞清楚。如果这个时候我们会通了,可以综合根境理事而无碍。这是第二对华严宗修持的方法原理。

  佛国随俗世还真

  第三对事理二观无碍,谓欲分别事相,应从事观起,而反从理观起,以所观之境既真俗双融法界不二故。分别事智即是无生之智,二观唯是一心故。亦应将境事理对根事理,以辩无碍。

  事是功夫,理是理论,观是智慧观察,由思考、思维入手无障碍。

  现在我们用普通语句表达,觉得非常吃力;如果不用普通语句表达,那很轻松,大可依文解义,用东西方哲学一大堆名词解释,堆砌文字,就是一大篇章,不过堆了半天还是一个人工造景的假花园,假人、假山、假亭、假流水,写文章本来就是造假庭园,爱怎么想就怎么想。现在我们不走这个路线。

  ‘谓欲分别事相,应从事观起,而反从理观起’,你要认识自己第六意识能够起分别,起思想作用的这个境界、功能,应该从现实事件上反照观察自己的心理状态。换句话说,一般学打坐,尤其学参禅、修止观、念佛;都是走这个路子,为什么呢?要你在那种环境的影响下,先观察出自己第六意识分别心的作用。这就是‘欲分别事相,应从事观起’。

  但是有些人,乃至有些经典,走相反的路子,‘反从理观起’,不从内心反省、不从第六意识下手用功,反而从做学问、研究理论著手。学问是学问、理论是理论,同我不相干。知识份子容易走入这个路线,理论得很多,事情过不去。‘反从理观起’,他说事实上真到家的人,从理观起也可以。

  ‘以所观之境既真俗双融法界不二故’,先观察外面,由事物境界之理可以达到‘真俗双融’。‘真俗双融’难了!真俗是两个佛学名词。什么是真?得了道成佛证得自性真如,成道是达到超越世间的真理。物理世界、人事,三界以内都是世俗的。小乘佛法是离开世俗,专门修道,才能证得真如,所以出世法与入世法分开。大乘佛法不然,‘真俗双融’,即真即俗,至高无上的道在哪里?就在人世间的世俗中。那么,你说佛法在哪里?佛的西方极乐世界有没有世俗呢?一样有,有莲花、七宝行树、鸟唱歌……,一天到晚念佛念法念僧,同我们一样在念,真中有俗,俗中即有真。换言之,这天地,善中有恶、恶中有善;是中有非,非中有是;清中有浊、浊中有清……,一大堆,最快的利嘴说一万年也说不完。真俗不二,这是理上。

  事实上呢?你看佛教诸尊的标志,只有出家的圣人罗汉们剃个光头,穿得简简单单,一切舍掉,表出世法。诸大菩萨可不然哦!又抹胭脂,又擦口红,又挂缨络,每位菩萨打扮得比我们还漂亮,大菩萨没有出世哦!他真俗不二。所以离俗即违真,认为有个真如、有个道可以出世也不对。如果有一个世界可以跳出,你跳到哪里去啊?我经常问同学一个问题,大家口头学佛都会讲:‘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我说慢点。跳到哪里先要找好地方,佛有说过有个第四界可跳吗?‘不在五行中’,第六行可没有哦!所以大家不要口头乱讲,自己要认识清楚,必须真俗不异、真俗无碍。真俗无碍还是片面的,要达到‘真俗双融’,即真即俗,入世间即是出世间,真出世间的人,也就是真入世间,所以释迦‘文佛’,这个道理我们由此可以了解。

  为什么是‘真俗双融’呢?因为法界不二,用现代话说,真理只有一个,没有两个。如果非要这样跳出来修才能成道,留了头发都不能成道,那法界有二了!跳与不跳、出与入都是双融双泯,不出也不入,出也即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宗镜录)(五明学佛网: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宗镜录)  

 王雷泉教授:《宗镜录》提要 

 杨维中教授:以《宗镜录》为例论永明延寿对唯识思想的摄取 

 杨笑天教授:举一心为宗 照万法如镜——《宗镜录》“标宗章 

 韩廷杰教授:《宗镜录》与唯识三境 

 刘元春教授:延寿《宗镜录·标宗章》读解 

 肖永明居士:唯心与唯识关系论辩—— 从《宗镜录》说起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第八十一章)里03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第八十一章)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一章 大道消在无言里01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第八十章)04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第八十章)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第八十章)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