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怀谨:如何修证佛法(五)


   日期:2011/3/15 9:3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五讲

          内容提要

          法华和庄子的寓言

          五千比丘离席

          分段及变易生死

          弹指八万四千劫

          序品——东方现瑞

          比喻品——火宅三车

          信解品

          药草喻品

          化城喻品

  我在闭关中,有朋友来信,我用王阳明的两首诗代为作答:

      见说新居止隔山 肩舆晓出暮堪还

      知公久已藩篱散 何事深村尚闭关

      乘兴相寻涉万山 扁舟亦复及门还

      莫将身病为心病 可是无关却有关

  “莫将身病为心病,可是无关却有关。”这两句好极了,莫非你推辞,不想见我,有这么一个责任的味道在里头。

  我们这堂课,重点在讲如何修证佛法,不是讲佛学,也不是讲普通的佛法,是讲学佛修证的路线。我们的纲要已提出来了,就是——见、修、行,三位一体。我们可以拿这三个纲要读一切佛经。功夫作不上路,是见地不对;见地不对,理不对,行愿没有到,功德没有圆满。换句话说,见地为什么不到呢?是修证没有到,行愿没有圆满。行愿为什么没有到?功德也没有圆满呢?因为见地、修证有问题。三位一体,不可分的。

  以后,我们会花一点时间,纠正打坐盘腿的姿势。刚才我看见几位坐在那里,姿势都有问题,外姿尚有不对,何况内在。

  法华与楞严为禅宗的两大经典,但我们今天讲课并不限于禅宗,也用不着走禅宗的路线。我们学佛应选对修证有利的路子走,管他禅不禅,不要有门户之见,不要认为禅是至高无上的,也不要以为有哪一个宗派是至高无上的。所谓宗派的分别,都是方法的分别,基本上仍是一样。

  法华经与庄子一样,是讲故事的。现在人认为,庄子专说一些无边际的话,是一些幻想,这是错误的。所谓寓,就是寄,有寄托的,等于打丫头骂小姐,是有对象的,不是乱讲。最近百多年来,翻译的西方儿童故事、小说,很多都是先由日本翻译,再传过来。比如哲学这名词,也是日本翻译过来的。如此一来,这些幻想小说,就借用了庄子的“寓言”,所以年轻同学先读了伊索寓言,然后再看庄子,也是寓言,就认为与西方的幻想小说一样,这也是因果颠倒了。

  法华经是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几乎找不出其他东西来。可是你要注意啊!这本经典自南北朝以来,影响中国文化非常巨大。神僧传、神尼传的这些高僧们,修法与法华经有密切的关系,与禅宗也大有关系。

  法华经的序品,把最重要的摆在前面。佛这次讲经不同了,又是放光,又是动地,高明的弟子知道,佛这次要说大法了。但是有五千比丘,过去也跟佛很久了,反而走了,不要听,觉得佛今天说得不对,认为过去的才对。因为佛过去讲的是断惑证真,断去烦恼、妄想,证得真如自性。这是小乘佛法,所谓四谛、十二因缘等等的法门,可以证得罗汉果。但是佛今天却用另外不同的说法,因此这五千比丘、比丘尼就走了。换句话说,他们落于小乘道,走小路,只晓得空,还谈不上妙有,不晓得缘起法门,佛经上称为——焦芽败种。芽烧焦了,种子不能发,结不成果。这五千弟子走时,佛默然,让他们走,也没说什么。走了以后佛说:此众无枝叶,唯有诸真实。意思是,留下的这些人,是可以承担大法的。

  第一品——“东方现瑞”,这是我定的名称。原始的翻译没有分品,(佛经称品,普通书籍称章。)例如:金刚经三十二品,是昭明太子将其按品分章,当佛经讲一个法门时,有时提的是西方,比如讲净土宗,一定提西方;法华经讲东方现瑞。这是什么理由呢?又是一个话头。什么叫话头?这就是话头。

  参话头,大家不要搞错了,以为是拿个小问题,在心里嘀咕,一天到晚嘀咕,以为这样叫参话头,这样是闹笑话。佛经就是大话头,为什么从东方现瑞?讲到涅槃境界才是西方现瑞。喜欢研究易经的朋友,对这个方位的道理,要多注意,这是相关的,不是偶然的。

  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所以那五千比丘非退席不可,听不下去。那些比丘专门出家修道,结果佛讲真正的佛法就在世间,也不离出世间。世间与出世间无所不在。是法住法位合于道,本来在的。世间相常住永远合于道,不一定出世才能够成道。

  法华经卷二譬喻品第三,舍利弗说偈言:

  世尊知我心,拨邪说涅槃,我悉除邪见,于空法得证,尔时心自谓,得至于灭度,而今乃自觉,非是实灭度。

  首先舍利弗向佛说:我错了,世尊晓得我的程度。当时我一切的邪念、妄念去得干干净净,以为这就是涅槃。小乘到这里,的确是涅槃的最高境界。不要看不起小乘佛法,大乘佛法是要以小乘佛法为基础。我们讲修证,这个第一步没做到,还是不行啊!舍利弗是到了这个境界以后,再求进步,所以认错。

  舍利弗说:我在修持的过程,完全停掉了邪念,达到了空的境界,于空法得证。我们常说四大皆空,只是理念上达到。你肚子饿时,明知四大皆空,何以还会觉得饿?冷起来,你说四大皆空,冷也空,不错,理论上是“性冷真空,性空真冷”,但是不穿衣服,你就受不了,那是什么理由?佛法不是光讲理论。所以舍利弗报告说:当时我证到了那个空的境界,自己认为已经得道了,到了涅槃境界佛的果位。现在晓得错了,这不是真的证入大涅槃。

  大家从佛学的学理,晓得空也叫涅槃,是罗汉境界。做到了万缘放下,一念不生,绝对空的境界,那个叫作有余依涅槃,不是最高的果位。所谓果位,拿现在来讲,就是效果、成果。为什么叫作“有余依”?那是说虽然做到万缘放下,一念不生,但是那一个业力根源的念,为万缘的种子依然还在,只是没有爆发而已。碰到其他因缘的刺激,还是会爆发的,因为种子习气都在。所以最高的阿罗汉界,可以了分段生死,还不能完全超越变易生死。所以严格说,也不能了分段生死,只能够在生死的过程上,请长假而已。可以历经八万四千大劫都在定境中,以我们来看,是八万四千大劫,但在他本身而言,只是一弹指之间罢了。

  这点不晓得你们有没有经验,定了几个钟头,一出定觉得眼睛只闭了一下,以为只有两三分钟,事实上,几个钟头过去了。所以时间是相对的,八万四千大劫,也只在一弹指间而已。

  憨山大师三十岁的时候,同妙峰禅师上五台山住茅篷,当时见万山冰雪,四周寂静,正好修行。后来天暖冰消,涧水冲激,其声如打雷一般。憨山大师在静中闻声,如千军万马出兵之状,感觉非常喧扰,就问妙师,师曰:“境自心生,非从外来。”闻古人云:“三十年闻水声不转意根,当证观音圆通。”

  于是他就自己一个人,到溪水的独木桥上,天天去坐在上面。有一天,坐在桥上,忽然忘身,音声也没有了,从此以后才入流亡所,心所不动,觉得响声没有了,再也不为声音所扰了。

  可是有一次,在平阳太守“胡公”皈依弟子家里,他说:“我休息一下。”就在床上一坐,一直坐了五天。家里仆人叫不醒他,直到五天后,这个皈依弟子从外面回来,拿引磬一敲,憨山大师才出定,但不晓得自己在什么地方。这又是个话头——无记。不过稍过一会儿,他又知道自己在哪里了。

  憨山大师就在这个境界上。但是,这还不是究竟,所以他自己讲:“荆棘丛中下足易,月明帘下转身难。”这也就是走禅的路线。什么是荆棘丛,心里头乱七八糟,妄想多。像置身于荆棘丛中,到处是刺人的荆棘,还不算太难。他说,心里乱糟糟的,能够把它一下放下了,当然很困难,但还不是最难。最难的是什么?当你功夫到了一个程度,坐起来心里头觉得清清明明,空空洞洞的,往往就以为这个就是了,其实,落在小乘果。舍利弗所讲的,就是这个境界。这时候要想转过来,非常难,难得很。

  我劝你们要常看憨山大师年谱,尤其是出家的同学,别人修持的经过,讲得确确实实,可以启发你们。当然人家学问好、佛学好、修持好,样样都好,无一不好。他除了注解儒家大学外,中庸、老子、庄子也曾注解;还有奇门遁甲、地理风水、阴阳八卦、算命等,无所不通。这么一个和尚,难怪轰动当时。这一段同舍利弗所讲的有关,所以才提出来讲一讲。

  法华经的序品里头,有好多话头要参。为什么那些弟子们,还没等佛开口,就晓得听不下去了?可见那五千比丘并不简单。他们一看情况不对了,认为自己走出世的路子,学空就好,不想再听其他的了,也算是有先见之明。这是什么理由?佛的这些话,都在五千比丘退席以后讲的。

  第三譬喻品,为了这次讲课的方便,我把它定一个名称——火宅三车之喻,三界如火宅,这个世界受大火煎熬,众生在这里生活,还自以为快乐得很。佛说这些众生、儿子们,都不肯出火宅,只好想办法说“有三车”。三车说是三乘道——声闻、缘觉、菩萨道。像佛这样一个老师,爱众生如爱儿女,可是没有一个儿女懂事听话的。没有办法,只好骗,只好诱导。诱导众生到那些车上去,总该不会车上有人劫机,把我们劫到地狱去,那就不得了啦,就很难办啦!(众笑)

  诸佛法藏,是诸众生,皆是我子,等与大乘,不令有人,独得灭度。

  佛说,我爱一切众生,如父母之爱子女,我不会只度某一个人。等与大乘,平等地给予大乘道,不会不管那些对我不好的人。好比一部大车子,不管好的、坏的,都要装乘他们的。

  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

  问题来了,这句话是说,用佛的灭度法门,而实际得到佛同样的涅槃境界。为什么不说皆以世间灭度而灭度之?这是经过谨慎的抉择用字。如来者,是佛的本体,就是都到达形而上那个法身的境界。

  是诸众生,脱三界者,悉与诸禅定解脱等娱乐之具。

  佛说,众生们能解脱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火宅的话,我给这些孩子们什么玩具呢?禅定、解脱等等。换言之,佛说的一切法门皆是方便,等于使孩子们先得到一个快乐的境界。所以禅定、解脱等并不是涅槃、菩提之果,只是加行法门而已。

  皆是一相一种,圣所称叹,能生净妙第一之乐。

  最后最高的原则,都是“一相”,即如来实相;“一种”,即佛种。我这个法门,是过去、未来一切圣贤所称赞的。虽然我把这些比喻为玩具,但是你不要搞错,这玩具不是我们的,有些什么功德?什么效果?能生净妙第一之乐,这是人世间第一法的快乐,清净美妙,但却不是究竟。

  佛说:一切众生,皆是吾子。我爱一切众生,犹如爱我自己的儿子一样。

  深著世乐,无有慧心。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一切众生贪图世间短暂而不真实的快乐,是没有智慧的。因为人活在三界里,犹如在火烧的房子里煎熬,一天、一时、一秒,都在受煎熬。

  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众生,悉是吾子,而今此处,多诸患难,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话头又来了,佛说无我,这里又说有我;生下来即说有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涅槃的时候,他说平常所讲的无常、苦、空、无我,是方便法;究竟的道理则是常、乐、我、净。在法华经这里,也提起我“来”,不过也是说法的方便。所以现在他说:三界都属于我。这不是话头吗?什么理由?第二句话是大慈悲,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佛说为什么谈这个法门?因为世上都是痛苦,这痛苦没有人可以救,只有我可以救。这是什么“我”?这是话头,要注意!

  他说:我曾说证到涅槃,证到了空,就可以了生死。我现在在法华会上,老实告诉你们,没有这回事。什么叫做灭?灭也不是,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永恒的在这儿。这是什么道理?这不是话头吗?这还是见地的范围。现在还在清理见地,见地清理好以后,再开始讲怎么用功。

  我们这一次采用的佛学经典,已向大家报告过了,希望大家自备。我们这次讲课,是为了大家一生的修持。或者是作学问也好,讲修持功夫也好,总之是非常重要的。

  离诸苦缚,名得解脱。修小乘法有五个程序——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本来学佛法为求解脱,为什么求解脱呢?因为有痛苦,所以才求解脱。

  是人于何,而得解脱,但离虚妄,名为解脱。离开了一切虚妄,便得解脱。问题来了,普通人以为虚妄就是妄念,认为把妄念去掉了就得解脱。楞严经明白告诉你,五阴皆是虚妄,都要脱离。所以大阿罗汉入涅槃时,灰身灭智。佛经上说,大阿罗汉要走时,灰身灭智,口吐三昧真火。就是自己放一把火,只见一片光一亮,身体就餐没有了。这不是假的,真做得到。当然我们做不到,因为没有修持。大阿罗汉能发起地水火风的功能,意念一动,可以发起任何功能,就是这样自在,这是大阿罗汉的境界。

  我们不要以为“虚妄”两字是指妄念;我们的身心一切,乃至物理世界,都算是虚妄。但离虚妄,名为解脱。可是纵然到达这个解脱境界,也只叫作小乘极果。

  其实未得,一切解脱。虽做到这样,仍未完全解脱。禅宗里记载一个公案,有个大禅师自认大彻大悟了,结果师父涅槃时,并没有把衣钵传给他;反而把他的师弟从远地叫回来,接受法位。他觉得不是味道,而师弟也知道,所以在师父火化的时候,把他叫来,郑重地说:你以为你悟了对不对?现在如果我把你和师父一起化了,你们哪里见面?师兄很不服气说:你不相信我啊,你点一炷香来,香烟还没烧完,我就走了。换句话,我要走就走,要来就来。师弟不理,一把火把师父烧了。这个师兄也跑去盘腿,准备自己也要走,表示他跟师父两个可以见面。这叫作坐脱立亡。纵然到达这样的程度,还是没有悟啊!师弟走到他涅槃的身体旁边,拍一巴掌说:师兄啊!“坐脱立亡则不无,先师意尚未梦见在。”你要走就走的功夫是有,但佛法的真正道理,你连梦都还没梦到呢!

  佛说是人,未实灭度。这种人,没有真正达到涅槃之果。

  斯人未得,无上道故。这种人,还没有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意不欲,令至灭度。佛这句话妙了。他说为什么这些人那么笨呢?事实上,我不愿意教他,太笨了。佛为什么这么小气?他答复得很怪。

  我为法王,于法自在。我是法王,在三界中,我爱怎么样就怎么样。你说这成什么话?真令人想起贪瞋痴慢来。其实不然,佛是大慈悲,这就好比临济棒,故意刺激大家,故意不教大家,看我们能不能自己反省,自己忏悔,能不能谦下。这是佛的教育法,但也是真话。

  安隐众生,故现于世。佛说我为了救度众生,才到这个世间来,我岂有不肯教之理。我之所以不教,是因为你自己承受不了,因为你自己不是法器。

  到这里结束了,这又是一个话头,你自己去参去,不过我已解释过了。

  第四品“信解品”,大家注意,光靠相信也可以得道;但必须是真正的信仰,不是迷信,信那个真理,也可以得道。这里的代表是迦叶尊者,就是禅宗标榜的那个祖师爷,与舍利弗不同。

  迦叶尊者,头陀第一,出家人修苦行头陀,是走戒律的路子。小乘的戒律有比丘戒、比丘尼戒,偏向于头陀行,你们自己去研究。照头陀行的规矩,我们坐在这里是犯戒的,因为有贪图享受的味道。头陀不三宿空桑,恐怕留恋,有了牵挂的情感;着粪扫衣——垃圾堆里头捡来的破布,洗净后做的衣服。

  现在头陀第一的迦叶尊者,起来报告了:

  我等内灭,自谓为足。唯了此事,更无余事。我等若闲,净佛国土,教化众生,都无欣乐。

  迦叶尊者直截明了地报告小乘的境界。他说我们跟佛学修持,到了“内灭”,打起坐来,里面没有妄想,一念不生,这就是道了。灭是灭掉一切烦恼,以为到此就是究竟,认为自己已经到家了,其他就不管了。至于净佛国土的大乘境界——注意!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叫一个佛国土,不是教化一百人、一千人,而是要教化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皆归极乐净土,这个叫作净佛国。大乘菩萨走的是这个路子。多难!我前几次讲课就觉得自己多事,何苦来哉!但跟净佛国相比,这一点点多事又算什么!迦叶尊者等一听大乘道,要净佛国土教化众生,唉!免了,我一点都不高兴,那个事不干。

  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无灭,无大无小,无漏无为,如是思惟,不生喜乐。

  他讲的没错,是你老人家教的嘛!世界上一切无常、苦、空、无我,本来不生不灭,本来不大不小,本来无漏无为。既然如此,何必去度众生?这样一来不就又有为了吗?

  我讲课是对佛法,不是对人的。当年有个学生问我:你学禅嘛!为什么要办个东西精华协会?我问他:那你认为学禅要怎么样才对?他说要像寒山一样。寒山标榜的是另一个型态,佛学叫作示法。寒山大师的诗:

  闲自访高僧 烟山万万层

  师自指归路 月挂一轮灯

  寒山的诗我熟得很,同红楼梦一样熟。我提寒山就想到红楼梦,为什么?话头。我向同学笑笑,不想说了。这种人如同五千比丘退席一类,我懒得跟这种笨人谈。

  我等长夜,于佛智慧,无贪无著,无复志愿,而自于法,谓是究竟。

  迦叶尊者自责,自己在佛法智慧上不求进步,如同在夜里摸黑一般,自以为在佛法上已达究竟。这是他忏悔的话。

  我等长夜,修习空法,得脱三界,苦恼之患,住最后身,有余涅槃。

  他说我们真是小器,如同在长夜漫漫中摸索,以为达到了空的境界,达到了究竟,自认为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就行了。但要注意啊!迦叶尊者有资格讲这个话,我们只懂佛学,而没有真正修持用功的人,没有说这个话的资格。迦叶尊者作到了“最后身”,这个肉身在分段生死中不来了,走入变易生死的范围。

  什么叫变易生死?化身境界。但不是佛的化身。罗汉境界是住最后身,要走的时候都说同样的几句话,我看了很痛快:长揖世间,我生已尽,所作已办,梵行已立,不受后有。所谓立德、立功、立言、立名都有了。但这是小乘极果,非究竟涅槃,是有余依涅槃。

  为什么这段话叫信解品?什么是声闻?是自己没有悟,全靠老师教化的。我们都是声闻。讲法讲了半天,都是佛的成果。真正信佛法是信这个。接着还有:

  佛亦如是,现希有事,知乐小者,以方便力,调伏其心,乃教大智。我等今日,得未曾有。非先所望,而今自得,如彼穷子,得无量宝。

  这里有个典故,上面迦叶尊者对释迦牟尼佛的忏悔,现希有事,知乐小者,以方便力,调伏其心。很难得希有的事情,佛作了。知道那些人爱小乘,爱走小路,没有办法,先用一个方便,拿块糖给我们舐舐。现在你又打我们耳光,说我们错了。乃教大智,要学大智慧的成就。我等今日,得未曾有。非先所望,而今自得。现在我们懂了,高兴极了,意外得到的,不是先前所企望的。以为你的口袋都掏光了,没想到还有一点。要注意啊!佛已经掏给我们了,但要怎么拿到呢?法宝不在佛那里,我这里都有。“乾坤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如彼穷子,得无量宝。就像穷光蛋,无意中发了大财,这下子不知多么高兴。

  法华经这几段都是话头。两个顶顶大名的大弟子,是这部经典的请法之主,请求说出这部大法。一个是智慧第一,一个是头陀第一,两个都已达到小乘极果的境界。

  但舍利弗尊者那一品,同迦叶尊者这一品,名称不同。信解品是相信这个就是,要信得过。为什么这样安排?是个大问题。我先露一点给大家,佛认为大乘的路子,还是以小乘为主,性空以后再谈缘起,你这一步还没有做到,免谈下文。

  跟着是卷三第五品“药草喻品”,这一品很妙,佛说:我的说法像下雨一样;大地山河上面这些草木都是药。这个问题好大啊!在指月录卷二,记载了有关药草的故事:

  “文殊菩萨一日令善财采药曰:是药者采将来。善财遍观大地,无不是药。却来白曰:无有不是药者。殊曰:是药者采将来。善财遂于地上拈一茎草,度与文殊。殊接得示众曰:此药能杀人,亦能活人。”文殊菩萨叫善财童子去采药,善财童子就蹲到地上,抓起一根草给师父。这是什么?他说:大地草木哪一样不是药?

  佛在这个药草喻品是讲什么?人的身体是肉做的。不是铁打的,不吃药不行,一身都是病。很多人说:既然修行,病要靠功夫赶掉。可以啊!几十年功夫才去得掉病,这几十年不是修道,是修病,划得来吗?所以,非要重药不可,这是有形的药,无形的药到处都是,百千法门都是药。

  这一品完了,突然来一个“授记品”,佛一个个授记,大送人情。他把小乘诸大弟子都叫来,摸摸这个的头说:你啊!几百几百年以后成佛,叫什么什么佛;你啊!几百几百劫以后成佛……结果个个都成佛,大家从来都没有想到,自己还会成佛。这是玩什么花样?这为小乘众授记,却没露一手给大乘菩萨。这是什么意思?又是一个大话头。

  到这里为止,这部经典就是这样,热闹得很,半句佛法也没有讲,不像楞严经,也不像法华经,也不像华严经,也不像唯识的经典有逻辑。法华经没有讲道理,就那么授记了一大堆,你说怎么看得下去嘛!这是小乘的部分,到这里为止了。小乘的部分讲完了以后,就开始授记。这里头存在一个大话头。

  然后另一幕开始了——“化城喻品”。变化出来一个城市,一个非常美妙的化城。这是大乘的路子,化城的主角叫大通智胜佛。这个佛来头很大,他有十六个王子,都成了佛。阿弥陀佛也是他的王子,释迦牟尼佛是最小的王子,第十六子。大通智胜佛原来是国王,后来出家,带了十六个王子都出家,后来都成佛。

  人做到像大通智胜佛一样,这个人就做绝了,怎么说呢?世间法,身为国王,福禄寿喜样样皆有,十六个王子个个好,世间法的福报享到不要享;出家,又个个都成佛,我看他的八字要算成十字才对。

  这是佛在法华经卷三,化城喻品第七说的故事,把我们带到许多亿劫以前。佛说我在这个老王之下,于娑婆国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注定的,这是什么理由?这是讲宿因,三世因果。

  我灭度后,复有弟子不闻是经,不知不觉菩萨所行。

  我将来涅槃以后,有些弟子不相信这部经典,也不知道这个法本,真正叫作大乘菩萨道的行愿,应该怎么做,一概都不知道。不知不觉菩萨所行,这句话很严重,不要以为我们研究了很多经典,看了许多大乘经典,就懂得菩萨行。事实上,是大有问题的,将来我们谈到行愿的时候,要大加讨论。

  自于所得功德生灭度想,当入涅槃。

  他说将来我灭度以后,有些弟子不懂,而且又傲慢,认为所得到的一点小功德,就可以证得涅槃,那就错了,如达摩祖师讲梁武帝的“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布施了万把块钱,以为自己做了功德,其实是小之又小的事。

  我于余国作佛,更有异名。

  我在这个世界灭度以后,到了他方国土,仍在那里成佛,当然不叫释迦牟尼佛,有别的名字。(这些名字在华严经上曾提到过释迦牟尼佛,在上方世界叫什么;在另一处又叫什么……多得不可思议。)所以,你不要以为涅槃就是没有了。

  是人虽生灭度之想,入于涅槃,而于彼土求佛智慧,得闻是经。

  我的弟子们如果懂得了这个道理,证得了涅槃,离开这个世界后,往生到他方国土去,可在那里求大乘道,还有机会再听到法华经的道理。

  这段故事完了,佛提出一个大问题来,在禅宗里头也常提到的,释迦牟尼佛讲他当年的父亲——大通智胜佛,在那里打坐学禅。

  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

  大通智胜佛修行好苦啊!坐在那里入定,不是一两天,而是十小劫,这个功夫还得了!坐在那里不动,修证功夫和定力到达这个境界,仍不算悟道。菩提没有显现,没有证悟,不得成佛道。

  佛法不离定,更不离打坐。不过打坐入定许多劫,也不一定有用。这是法华经上有名的一首偈。年轻的同学们,不要随便学不倒褡,光坐在那里有什么用?不倒褡有什么用?佛法不现前,就不能成佛道。要注意,不能随便搞,把身体搞坏了,虽然大地都是药,可是你不会用,那就更糟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南怀谨       修证)(五明学佛网:南怀谨       修证)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智慧的修证 

 果煜法师:涟珠甘露 我是谁─无我的提升与修证 

 洪启嵩居士:《中论》修证讲授-语言的自身与超越 

 洪启嵩居士:回到龙树本怀—从修证立扬来谈《中论》 

 洪启嵩居士:首楞严三修证 

 楼宇烈教授:普贤行愿与大乘佛教的修证——楼宇烈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二 修行三要素 见地 修证 行愿 

 万行法师:拿来即是 拿来就用 一切现成圆满 不需要修证 

 张秉全居士: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 

 明一法师:不执不废共修证 

 蒋维乔居士:因是子静坐法续篇 附录 静坐要诀 修证篇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