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刘素云:佛法要会用 当下就受益(下)


   日期:2019/12/15 10:3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法要会用 当下就受益 (下)

  刘老师 讲于2019年10月9日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弥陀佛!

  昨天我们讲到向内观向外观的问题。

  为了便于同修们的理解,我想用我自己的经历和体会,说一说什么是外观,什么是内观。

  二十多年以前,我病了,而且是病危。主治医生告诉我,你随时面临死亡。怎么病的?向外观观病的。2000年的前几年,我生活在痛苦的深渊中不能自拔。有这么几个原因:一是新的工作内容工作量大,很压人;二是家庭不和,很累心。脑袋里的这根弦,整天都是绷得紧紧的,没有舒缓的机会。现在回过头来看,可能那时我已经是一种病态了,就是现在所说的抑郁症,但是我自己不知道。这个情况大概是持续了有四年左右的时间,我身体不适,几乎是常年发低烧,心情烦躁。恰恰是那几年正是工作量最大的时候,现在回想起来,我真不知道那几年我是怎么扛过来的。

  由于心情的烦躁,所以在家里看谁都不顺眼,看谁都生气。总觉得大人、孩子都对不起我,我辛辛苦苦撑着这个家,你们还这也不满意,那也不满意。那个时候我是一肚子的委屈,一肚子的怨气。就这样向外观观了几年,把我自己观趴下了。主治医生告诉我随时面临死亡,我心里暗暗高兴,要死就早点死吧,越早越好,眼不见心不烦,别遭这个罪了。可是竟然没死,我活过来了。

  怎么活过来的呢?听经、念佛活过来的。可能是命不该绝吧,我遇到了大善缘,什么大善缘呢?得到了一本《无量寿经》的会集本,得到了一套老法师讲《无量寿经》的光碟,是《无量寿经》救了我。我听老法师讲《无量寿经》,学会了向内观,解决了向外观的问题。放下了向外观,学会了向内观。我的心态变过来了,我开始反思自己,重新认识自己,我心中十万个为什么,在老法师讲的《无量寿经》里,都找到了答案。我不再烦躁了,我的心逐渐清凉了,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我的重病不治而愈了。这里说的不治,是指没有用药物治疗。

  说到这里,我还想插几句,就是有的同修有病,不去看医生,不打针,不吃药,家里人很反感,问:“为什么这样,你们学佛都这样吗?”有人回答是说:“和刘老师学的,刘老师有病不打针,不吃药,不看医生。”我可没这么教,我的情况是属于特殊情况,因为我所有的药物几乎全过敏。记得2000年,我住院的时候,一开始是用药的,用了半个月以后突然过敏,那个过敏程度,把医生都吓住了。他们说:“没看见这么重的过敏情况,这要出人命的。”从那以后,我不再用药了。所以我不用药物治疗,是基于这个原因,没有其它的情况。你们的情况和我不一样,不可以照搬。啊,因为刘老师不打针,不吃药,不看医生,你就照学去了,要因人而异。所以这个问题一定要引起注意,不要因为这个错误的偏见,引起家庭的矛盾。

  我们这里说向内观,有一个重要的问题要注意,就是:

  不能要求别人向内观,而自己向外观。

  四、谦卑低下很重要。

  我特别喜欢那首偈颂,就是:

  窗外有垂柳

  随风轻摇头

  示现谦卑相

  时时低俯首

  我记得好像这个是六七年以前,在我们家院里有柳树,有一天早晨,突然就出了这么几句话,我就记下来了。

  我喜欢柳树的风格,它的枝条永远是柔软向下的,从不趾高气扬。做人就该是这样。

  修行就是要在处事待人接物上,从真诚上下手。要谦虚、要恭敬,对任何人都要谦虚恭敬,不得傲慢无礼。如果你希望别人尊重自己,你首先要尊重别人。尊重是互相的,不是单方的。

  联合国大使们盛赞老法师是“大圣大贤的和平使者”。老人家的人格魅力无人可比,为什么?老人家谦卑,他给我们做出了好榜样。老人家为正法、为世界和平、为宗教团结,在世界各地可以说是飞行奔走,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谦卑?我们有什么理由,有什么资格不谦卑呢?看看老人家给我们做的榜样,我们该怎么做?仔细想一想。

  有这样一件事情令我非常感动。有一次去香港见师父,老法师说,如果在他吃饭的时候,有人打电话找他,如果身边的人这样回答说:“法师正在吃饭,不能接电话。”老法师说:“这不行,这显得态度太傲慢了,架子太大了。”

  老法师说:“假如我们有事情去求人家,人家这样答复我们,我们高不高兴?”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老法师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周公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周公,是孔老夫子最敬佩的一个人,他在吃一餐饭的时候,办了三件事情。有人来找他,他马上停止吃饭,并把口中的食物吐出来,去接待来访者,事情办完了,回来再接着吃饭;又有人来找他,他又停下了吃饭,吐出了口中的食物,再去接待来访者,处理完了,再回来接着吃饭;第三个来访者来了,他照样是这样做的。这就是周公,一顿饭之中三止三吐,大家想一想,他可是一位君王啊!周公有没有架子?没有啊!这样的君王怎么能不被人民拥护呢?周朝为什么有八百年的历史,听到这个故事,不言而喻了。

  老法师告诉我们,慢是大烦恼,贪瞋痴底下接着就是慢,哪里可以摆架子?我们有什么资格摆架子?有什么资本?没有。我们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还要摆架子,这也不可思议。

  因为我在政府工作了二十年,我深深地感受到老百姓对什么最反感:一,腐败;二,政府不作为。这是老百姓最反感的两件事情,这个我是有亲身体会的。我几次跟大家说,每个政府大门外挂的牌子是这样写的,比如说,我们黑龙江省挂的牌子就是“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有两个字很突出:“人民”。他为什么不光写“黑龙江省政府”呢?要加个“人民”呢?就是说,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要有“人民”二字。为什么管政府的官员们叫公务员呢?公务员什么意思?为老百姓服务的人是公务员。现在看一看我们的政府,是不是全心全力为人民服务?我们的公务员是不是全心全力地为人民服务?那个“三难”到底解决了没有?解决了多少?就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因为离开政府这么多年,我不知道现在的状况有了多大的改进。

  世间一切众生,没有觉悟的人,无论是在家还是出家,没有不造罪业的,最重的罪业是什么?是障碍佛法。佛法是人天眼目,对一切众生是有真实利益的,所以障碍佛法这个罪业是极重极重的。我用了两个极重,是极重极重的。但是障碍佛法,有的人在做,他自己还不知道。

  老法师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告诉我们:

  嫉妒就是障碍,对于修持好的人,能讲经的人,想办法障碍他,阻止他,让他不能成就,这个罪业是必堕阿鼻地狱的罪业。这比杀一千个人、杀一万个人的罪业还要重。因为你杀一千个人,你杀一万个人,那是断人生命,那个罪是比较轻的;如果你障碍一个人在佛法上的成就,那是断人法身慧命,这个罪业最重。

  世尊在世的时候,六群比丘破和合僧,那就是嫉妒障碍。

  唐朝的时候,六祖惠能大师得法以后,被人追杀,要到猎人队里藏了十五年,这也是由于嫉妒障碍,让六祖晚出来十五年。大家想一想,十五年,一个人的一生中有几个十五年?十五年障碍六祖大师出来弘法,造的是什么样的罪业?可想而知。这十五年,六祖惠能大师他能度多少众生啊!你想想,嫉妒障碍的罪业该有多么重!

  佛教我们随喜功德,随喜功德就是为了破嫉妒障碍。六祖遇到了印宗大师,印宗大师全心全力成就六祖,所以印宗大师的功德超过六祖。他一丝一毫的嫉妒都没有。他不是凡人,他是再来人。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拥护”。唯有诸佛,他才没有妒忌心,他才不会妒忌障碍。

  妒忌障碍必堕地狱。所有一切嫉妒障碍都是我执我见,一定要自己去把它突破。

  千万不要堕地狱,那可不是开玩笑的。堕地狱容易,出来太难太难了。

  如果我们念头转,看到别人有成就,全心全力地去拥护,那你就是菩萨再来世的,你不是凡夫。

  能够成人之美,能够帮助人成就,这就是弘法利生,这就是拥护佛法,续佛慧命。

  我这一辈子,我反思一下我自己,可能这是我的一个优点,我从来不嫉妒任何人,不障碍任何人,我希望大家都比我好。这可能是我学佛到现在,有一点进步,有一点收获的一个因素吧。

  五、不攀缘很重要。

  学佛人有几个不攀缘的?不攀缘的太少了。

  举个最浅显的例子,说明什么是攀缘。

  比如说,喜欢热闹,喜欢每天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串百家门,热衷于跑道场等等。请大家注意!我这里说的是“跑”道场,不是“去”道场。“跑”和“去”意思是大不相同的。我上面举的几个例子,就是典型的攀缘。

  再举一个真实的例子。十几年前,有一位同修经常去我家,而且去了就不愿意走。如果早晨去了,就是一个上午,如果中午去了,就是一个下午。

  时间长了,我就问她:“你这样整天不着家,把一个生病的丈夫丢在家里,他没意见吗?”

  她是这样回答我的:“有意见也没有办法,我在家里坐不住,就喜欢人多热闹。”这位同修的特点是,听说哪里来了法师,哪里来了有点名气的在家居士,哪里来了会灌顶的活佛、喇嘛,她脑袋削个尖儿也得去见一见。这就纯属于攀缘。

  记得有一次,哈尔滨的居士说,老法师要来哈尔滨讲经了。刁居士问我:“老法师来哈尔滨讲经,咱们去不去听?”

  我回答她:“老法师不会来的,来了也不去听。老法师讲了五十多年都没有听懂,五天就开悟了?”虽然我说这话有点黑,但是我说的是真话。

  还有一次,哈尔滨的居士又传,老法师要去某某寺院给佛开光,好多居士买车票要去某某寺院见老法师。刁居士不识时务,跟人家说:“老法师肯定不能去。”有人说她:“人家那么多人买票要去,你干嘛给人家泼冷水?”结果有居士去了,没见到老法师,回来以后一肚子怨气,说:“又叫人给忽悠了。”那我要说:“人家忽悠你,你被忽悠动了,那你怨谁呀?”

  大家想一想,这些是不是攀缘?攀缘的结果是什么?就那俩字儿——烦恼,它让你的心不清净。

  怎么办?我们要向佛陀学习,学习佛陀的不起心、不动念,一切随缘不攀缘。有缘碰到了,尽心尽力去做,没缘不去找事做。祖师大德教导我们老实念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好事不如无事。心地清净平等觉,那是最好的事情。为什么没事找事自寻烦恼呢?

  在这个世间,随缘度日最好,不要去计较,不要去争执。我们一心一意念佛,只有自己将来走得很潇洒、很自在,走得很欢喜,就像我老伴子往生这样,那才是真的。

  关于随缘和攀缘,我们看看祖师大德是怎么样教诲我们的。

  先说印光大师,这是我们最近一代的祖师。

  老人家当年在世,对他的那些学生们监督很严格。印光大师的那些徒弟,凡是听话的都成就了,凡是不听话的都没有成就。听话的少,不听话的多。听话的怎么样?印光大师教诫他们,留在家里老实念佛,不要去跑庙、不要去参加法会,什么都不要。

  前段时间,我用了将近半年的时间,把《印光法师文钞》,我手里的一共七本,从头至尾读了一遍,发现这个老和尚和别的法师不一样。

  哪一点不一样呢?别的法师希望徒弟常来看他,如果几天不见,师父就会说:“你怎么这么久没来呀?”

  印光大师跟人家恰恰相反,你要是多跑几趟,他会说:“你怎么老跑这儿来?”

  如果你回答:“我来看师父。”

  他会说:“师父有什么好看的?你都看了两、三次了。”他会把你骂出去。

  印光大师不主张信徒跑庙。

  他说,跑庙不但浪费时间、浪费金钱,你的精神涣散,不能集中。你接近的法师多了,这个法师给你说这个,那个法师给你说那个,你一脑袋乱七八糟的东西,你念佛不会成就。

  你学的东西不专,夹杂着许多是非,夹杂着许多不必要的烦恼。所以印光大师不主张信徒跑庙,老人家是真正的善知识。

  说说我自己的感受。我近二十年学佛,不跑道场。

  虽然我因为说这个话被批评,但我还得实话实说。我觉得不跑道场挺好的。主要的好处是身定、心定,我的注意力集中在经教上。所以二十年听经闻法,我听明白了,我受益了。

  我多年来不跑道场,不是刻意地要显示我的清高,而是基于以下几点原因。你说我有什么值得清高的?不是我清高,有下面几个原因,大家听一听,你们是不是多一点对我不跑道场的理解。

  第一个原因,可能和我的性格有关系。

  我的性格内向,不善于和人交往,尤其是不善于和大人交往,大人们说的话,有时候我听不懂。

  我之所以选择教师这个职业,是因为我觉得我的思想和学生们比较接近。后来,我们师生聚会时,我的学生说我:“老师呀,你怎么还这么单纯呢?这么多年过去了,你怎么没啥变化呢?”我也这样认为,几十年过去了,到现在我没啥变化,甚至我比以前更单纯了。

  第二个原因,可能和我的爱好有关。我从小喜欢读书,读书是我的最爱。

  那个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买不起书,我经常去新华书店去看玻璃柜里摆着的书。当然,只能是隔着玻璃柜看看那本书的封面,看看那本书的书名,也就算是画饼充饥吧。妈妈有时候偶尔给点零花钱,那时候就是那钢镚镚儿钱,一分的、二分的、五分的,最大的面值是五分的,我就攒着,攒啊攒,攒够买一本书了,我赶快拿去书店,把那本书买回来。我记得我买的第一本书,名字叫《志愿军英雄传》。那本书很厚,是一块四毛五分钱。就现在来说,一块四毛五分钱那太便宜了,在那个时候,那就算最贵的书了。我把这样的书买回来,我恨不得一气儿把它看完。拿到书以后,我会找一个地方猫起来,我妈吃饭的时候想找我,她都找不着我。我就是这么喜欢看书。

  可能这是我不愿意到处东跑西颠的一个原因吧。

  我喜欢清静,我不喜欢热闹,我更不喜欢扎堆儿说东道西。

  第三个原因,可能和我不懂道场规矩有关。

  我给大家说说,我三次去道场,被吓到了三次。怎么回事呢?我第一次去道场,是一个同修带我去某居士林念佛,那时候我不知道还有居士林,居士林是干什么的,我也不知道。是一个同修带我去的,她说:“刘姨,你老在家猫着,我带你出去蹓跶蹓跶,见见世面。”她就带我去了这个居士林。这个居士林呢,我去的那一天,它安排的內容,是交流学佛的心得体会,有出家人谈,有在家人谈。我听得津津有味。我觉得人家说得太好了,这是我过去没有听说过的。地上呢,摆着很多那个拜垫,很整齐,可能是一个人一个吧。

  那天不知道为什么,我站到哪个拜垫那儿,那个老居士都把我拽出去,说:“你站得不对。”

  我问她:“我应该站哪儿?”

  她说:“不知道,自己找去!”特别横。

  我第一次去道场,我根本摸不着头脑,我不知道怎么回事儿。换一个地方把我拽出去,换一个地方把我拽出去,后来我就到最后没有拜垫的地方。那个时候,这个法会也要开始了,她不再去拽我了。所以那一天,我就是在最后。听内容的时候,我很欢喜。但是听完了以后啊,我就想,以后这个地方还是少来。不懂规矩,不知道人家有什么具体要求。就是到现在,你让我说,那个老居士为什么这也不让你站,那也不让你站,我真的不知道。如果我仔细想想,就根据我现在的这个能力水平,是不是我们两个前生有什么渊源,是不是我障碍过人家,这我不知道。这是第一次,被吓到了。

  第二次,是我的好朋友说某寺院新来了一位法师,她说:“素云,咱俩去见见。”

  我当时拒绝了:“我说,见什么,人家法师来了,就是法师来了嘛,你去见人家干什么!我不去!”所以第一次呢,我真的没跟她去见,她自己去见了。

  过了一些日子,她又第二次来找我:“素云,你今天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

  我说:“为什么?”

  她说:“我把你推荐给这位法师了,这位法师想要见你,你今天必须跟我去。”

  这种情况,我就没办法拒绝了。

  我说:“去了干什么?应该怎么办?我啥也不知道啊!”

  她说:“你看我的,我干啥你干啥,我磕头,你就跟着磕头就完了呗。”

  这样,我就跟她去了。进了法师那个屋,我记着还有两个人,另外两个人也在那个屋。我这好朋友进屋,跪地下就磕了三个头。因为说好了,她干啥,我干啥呀,我看她磕了三个头,我也跪地下磕了三个头。

  这个时候,屋里坐的另外两个人就把我俩呵斥了,说:“真不懂规矩!哪有这么磕头的!”

  我就愣住了,我也不知道怎么错了。我那好朋友也愣了,她也不知道怎么错了。这是我去道场第二次被吓到了。就连怎么磕头,我都不知道,我还认为我们跪地就磕头,挺有礼貌呢,结果被呵斥了。

  接着这件事情以后,就正好赶上二零零三年的二月十九,大家都知道,二月十九是观音菩萨的圣诞日。领我去居士林这个小佛友,她又来约我。

  她说:“刘姨呀,明天我领你去一个地方,去参加一个法会。”

  我说:“哪啊?”

  她说:“愿海寺。”

  我说:“我不去。”

  我心里想,我不懂规矩,我可不去,别再出什么洋相。这个小同修是再三约请我,那一次,我是说啥也没去。这是我第二次被吓到。所以这一次,我就没敢去。

  再说说第三次被吓到。二零零三年的九月中旬,我们是一行五个人去五台山,就是给那个张荣珍送舍利。我们去了一个我觉得应该是密宗的寺院吧。应该这样说,五台山是分黄庙和蓝庙。黄庙呢,就是咱们这面的,要是蓝庙呢,就是密宗的,好像是这个意思。我这个说法是不是准确,我不知道。那个寺院里有一大排转经轮。和我们同去的,有一个年轻的小佛友,女的,可能她好奇心强,她就去转这个转经轮,结果她把方向转反了,她是逆时针转的。这时候出来一个老和尚,把她大骂一顿,那可真是大骂一顿。当时,这是第三次把我吓到了。

  可能是因为这三次吧,我心里就有一种胆怯,确实我不知道道场的规矩,我真的怕弄笑话,出洋相。所以这几个理由,可能是我不跑道场的一个因素吧。

  第四个原因,可能和祖师大德的教诲有关。

  有这样一句话我牢牢记在心里了:

  “真正的修行人,要耐得住清贫和寂寞。”

  这两句话,我记住了,我践行了。

  清贫和寂寞我都耐住了。是清贫和寂寞成就了我的道业。

  从2000年到2010年,这十年,我几乎是闭门不出,就是在家听经念佛,几乎断绝了所有的外缘。

  2003年,一张《信念》的光碟,让我不得不走出家门。那是把我逼出去的,热闹了一年多,终于又沉寂下来了。

  从2010年到现在,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尽量少参加各种各样的佛事活动,少出头露面。所以各种各样的邀请我基本上都婉言谢绝了,其中包括国外的净宗学会的邀请。有时候我也想,是不是有点不近人情?人家这么盛情邀请,你就给谢绝了,是不是有点不识抬举?可是我真的不想开这个口。我真的想继续潜心听经闻法,老实念佛,求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

  我是这样想的,如果我开了这个口,张三请我我去了,李四请我我去不去?王五请我我去不去?如果是谁请我我都去,我不就成了满天飞了吗?那我可真是飘起来了。这不是我所想要的。

  对照祖师大德的教诲,我守住清贫和寂寞,不跑道场,老实念佛,求生净土,我做对了,我受益了。

  学佛不搞热热闹闹,更不搞谈玄说妙。

  不是有这样的话吗?

  “谈玄说妙不相干,三字真传老实念”“若口谈玄而心实未明,语高妙而行为卑劣,纵然得个佛学大师的称号,于人于己又有何益?”

  善导大师说:

  “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

  蕅益大师说:

  “一句佛号是世尊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唯有老实念佛,才是无上深妙禅;唯有老实念佛,才是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的真传。

  注意,这几句话有两个唯有,两个才是,一个真传。这几个词,是重点词汇。唯有,就是唯一的,没有第二个。真传,大家想,什么叫真?和真的对面就是假呗。唯有,释迦牟尼佛他的真传是什么?老实念佛。

  我再把这几句话读一遍:

  唯有老实念佛,才是无上深妙禅;唯有老实念佛,才是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的真传。

  六、正知正见很重要。

  天台家说,“能说不能行,国之师也”,这是国家的老师;“能说又能行,国之宝也”,这是国家的瑰宝。这就是佛在经里说的,“破戒这个人还能救,破见这个人就无法救了”。

  能说不能行是破戒,对戒律和佛的教诲只会讲,做不到,但是他说的是正法,没有说错,知见是正的,所以这个人还有救;假如持戒很严,做得很好,破见了,知见错误了,那就没有救了。所以说正知正见很重要。

  注意往下听,什么是正知正见。

  什么样的知见最重要?一点儿都不能偏离,偏离一点儿都是邪知邪见。

  比如诸佛如来、历代祖师大德,都教导我们求生净土,这个见解是正知正见。

  不但念佛人要求生净土,修学任何一个法门的,到最后都是要回向往生净土。

  我们看到,在《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最后一段经文上,说得清清楚楚,一切受持读诵大乘经典的,修学一切大乘佛法的,临终求愿往生,统统会得到佛来接引。

  这个知见是非常重要的。不管修行怎么好,如果舍弃了净土,都不能成就,至少是不能当生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这一理念我们一定要知道,知见错了,必定离开正路走邪路。

  另一方面,如果你自己能一心求生净土,而且向别人介绍正法,这就是国之宝。

  弘法利生,要想收到自度度他的效果,必须要把经里的教训在生活中真正做到。

  如果做不到,虽然讲的是正法,决定不会讲得透彻。为什么讲不透彻呢?因为不是你自己体验到的,你是听别人说的,不是你自己亲自证到的。怎样才是你自己亲自证到的呢?那一定是要身体力行,把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一项一项从行持当中做出来,不是说出来,是要做出来,光说不做没有用处,要认真去做,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就这么说吧,你真正做到了,你说,有底气;你做不到,你说,你心虚,没底气。

  真正的修行人,天天要找自己的毛病,找自己的过失。

  每天都能发现自己的过失,那是觉悟,我们佛门叫做开悟。

  每天都有悟处,有大悟,有小悟,知道自己的过失,知道自己的毛病,能真正把毛病改过来,这就是修行,这是功夫。一天不知道自己的过失,不能改正过来,这一天就空过了,那就叫造业。

  所以开悟、觉悟,就是知道自己的毛病过失,修行功夫就是改过自新,佛在经典里的教训那就是标准。

  诸佛菩萨没有怨人、恨人的心。纵然是恶人恶事障道,佛菩萨也是视之自然,不会起厌离心。

  为什么?佛菩萨希望恶人早一天觉悟。恶人也有佛性,佛菩萨对他也尊敬。

  如果你有意无意地得罪人,会招来不如意的果报。修行人在菩提道上,那魔障就多了。

  魔障在哪里?就是你得罪的那些人和事,他们反弹过来,阻力就是魔障。你不得罪人,那你的魔障就少。所以,《太上感应篇》讲得很好,“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按照我们一般人的习惯,看到了恶人恶事一定要去批评,错了!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自己的慧眼还没有开,所看到的是恶的,说不定那是善的。我们自己心目中善恶标准决定靠不住。

  佛在经上讲,等到哪一天你证得阿罗汉果了,你才可以相信你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

  你没证得罗汉果的时候,你是感情用事,对于邪正、是非、善恶,你没有能力辨别。当没有能力辨别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样做?就是一切都不分别,这个有多好啊!为什么好呢?可以恢复到自性的清净心。只要恢复到自性的清净心,智慧就现前了。

  下面,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看看大家从中能体悟到什么。

  日本有个一休小和尚,大家都非常熟悉。他九岁那年哪,有一天师父出门,嘱咐他看大殿。告诉他,你好好参禅、用功,不要淘气。师父走了,他毕竟是个九岁的孩子呀,哪能那么老老实实地呆着呢,他就东转转,西转转,就转到哪儿去了呢?转到方丈室去了。一看,比他大两岁的师兄在方丈室里哭呢。

  一休说:“学禅的人哪有哭的?”

  师兄说:“不行啊!我今天不得了了。”

  一休问:“什么事情啊?”

  师兄说:“师父有一个心爱的东西放在柜子里,常常打开自己看,不许我碰,我也不知道是什么玩艺儿。师父有时候拿出来玩半天,然后又搁回去,这是他最心爱的东西。今天师父出去了,我就把柜子打开了,原来是一个瓷器,一下子我就把这个瓷器给摔了,这回师父是饶不了我了。”

  一休对他说:“你别哭了,你用我的手绢把它包起来,就算我摔的。”

  这个师兄高兴地说:“你太好了,师父说我看方丈室,回来给我馒头吃,我这个馒头给你吃好了。”

  一休说:“好,好,说定了,你的馒头给我吃,你这瓶子算我摔的。”

  一休把这摔碎的瓶子兜回来,坐在大殿里等着师父。

  师父回来了,问一休:“你在做什么呢?”

  一休说:“我完全在用功,完全在参究。”

  师父问:“你参究什么呀?”

  一休说:“我参究到底能不能有一个人是不死的。”

  师父说:“哎呀,这个糊涂的徒弟呀,哪里有人能不死的?没有。既然是人嘛,没有不死的。啊!人都要死的,人都是要死的。”

  一休说:“那东西呢?东西能不能长存呢?”

  师父说:“没有的,没有一个东西能长存的,都是成、住、坏、空。哪有一个东西能够长存的?没有。”

  一休说:“没有?那么,我们有一件心爱的东西坏了,我们也用不着难过了?”

  师父说:“对呀!这不就是缘吗,缘聚就有,缘散就散了,那坏了就是缘散了,不应当难过。”

  一休把一包东西打开了,说:“师父,这儿有一个缘散的东西”。师父看了,没有发脾气。

  这个故事是黄念祖老居士给我们讲的。听了这个故事,我们是不是得为师徒两个人点个赞?为一休点赞他的智慧,为师父点赞他的正知正见,如果没有正知正见,这么心爱的东西打碎了,能不发脾气吗?当正确的知见当头的时候,知道一切都是无常的,就不会为了打碎一件心爱的东西而发脾气了。

  佛法是一个大安乐法门,能够真正使人安乐。

  当年,夏莲居老居士听到这个法门,他笑了几天。他说:“我这回可有办法出这个轮回了。”

  这个大安乐法门,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学佛这么多年,你有正知正见吗?你得到安乐了吗?

  七、看破放下很重要。

  这又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尽管是常常谈,可还是常常看不破、常常放不下呀!这就是我们所面临的现实。

  什么是看破?彻底明白就是看破。明白什么?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

  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什么?就是《金刚经》上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百法》里讲的有为法: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法,共有九十四类,这些是有为法。可见,“一切有为法”涵盖六道十法界。“如梦幻泡影”,就是这些现象都是刹那刹那九百次连续的生灭相,实在是当体皆空,了不可得。要是认为一切现象真的有,还在里面打妄想,想占有,想得到,则是自讨苦恼。

  什么是放下?不再打妄想,不再生烦恼就是放下。

  了解了事实的真相,哪有放不下的。一放下就身心自在,真是快乐无比!

  佛菩萨示现在世间是游戏神通,没有忧虑,没有牵挂,真正自在。彻底明白是看破,不再打妄想,不再生烦恼就是放下。看破放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容易。

  不遇到具体的事,看不出你是不是真的看破放下了。具体的事,是检验你是否真正看破放下的试金石。

  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我还觉得看破放下我解决得不错了。前些日子,遇到一件具体的事儿,这个试金石就把我这个是真是假给试出来了。怎么一回事儿呢?前一段时间哪,大概是七月十五前后吧,我遇到了一件事情,因为定力不够,生了烦恼,想不通了,又给自己提问了,为什么?为什么这么顺理成章的一件好事儿,非要人为地弄成这个样子呢?想不明白,我哭了,而且哭得很伤心。这在我是极少见的事情。这件事是我的家事,和道场没有关系。可能同修们会问,会感到很惊讶,怎么刘老师也有烦恼?怎么刘老师也会哭?同修们,我多次跟你们说,你们不要把我想得那么神,我也是一个普通人哪,我也有喜怒哀乐,我也有遇到事情过不去坎儿的时候,只不过相对来说少一点,解决得快一点而已。

  在我难过的时候,我的儿子说了一句话。他是这样说的:

  “生活就是一场戏,要演得轻松一些嘛!”

  听了儿子这句极具哲理的话,我很欣慰,儿子长大了,成熟了。儿子的一句话把我点醒了。我问自己:你怎么又把假的当成真的呢?不是演戏吗?

  我学佛近二十年,深切感受到佛法的奥妙无穷。生活中的每一法,无一不是佛法,世法、佛法是一不是二。

  这几天,我们聊了“佛法要会用,当下就受益”。说了这么多,也只不过是说说眼前的一些琐事而已,因为这些琐事和我们息息相关。我想尽量讲得接地气一点,让大家做起来有个抓手,有个入手处。有些理论上的东西,不能讲得太多太深,讲多了,讲深了,怕同修们消化不了,知难而退;又不能讲得太浅,或者是不讲。理论指导实践嘛。对我来说,也是个初学者,所以深与浅的尺度很难把握,我尽力而为吧。

  今天就和同修们聊到这里。感恩大家!阿弥陀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刘素云       佛法的利益)(五明学佛网:刘素云       佛法的利益)  

 传喜法师:佛法的利益来自于僧宝 

 刘素云:真正的修行人,一定是少言寡语 

 刘素云老师:知道自己的过失、习气就是开悟 

 刘素云:对任何人都要谦虚恭敬,不得傲慢无礼 

 刘素云:我们念佛了吗?没念佛呀! 

 刘素云:一个人一生最快乐的是没有冤家,没有对头,没有对立 

 刘素云:佛教讲的“八风”是什么? 

 刘素云:愿力要是超过业力,业力就不起作用 

 刘素云:有些同修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境界时,不知道该怎么办 

 刘素云:老实念佛,念佛成佛 

 刘素云:八风吹不动智慧在心中 

 刘素云:佛法要会用 当下就受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