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修学报告

 大乘无量寿经解参考译注及心得报告(8)


   日期:2020/1/8 16:4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丙 他力妙法,善护行人

  其他法门,全凭自力,末世①修行,多诸障难。例如《楞严》中广明行人于禅观中之五十种阴魔②干扰。行人正见稍失,便陷魔网。故该经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可见行人稍有执著,便失正见,即入魔途,求升反降,甚至堕入泥犁③,是故其余诸法,名难行道。

  但念佛法门,同于密法,是他力④门,属于果教⑤。行人发心念佛,仗弥陀本愿摄受,威神加被,护持行者,魔不能扰。如《十往生经》云:‘佛言: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又《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云:‘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故《净修捷要》云:‘大势至菩萨,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于念佛人,摄取不舍。令离三途,得无上力。’又《阿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又念佛之人有四十里光明烛身,魔不能犯。

  由上可见念佛之人,有弥陀所遣之廿五菩萨,于一切时处,拥护加持,又有大势至菩萨等,威德摄受,复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故得远离魔难,安稳修持。仗他力故,化险为夷,称为易行道。或以谈他力为着相,应知他力,亦是自心。自他不二,自他宛然。因他力而显自心,从有念以入无念,正是本法深妙处。是故《弥陀要解》云:‘此之法门,全在了他即自。若讳言⑥他佛,则是他见未忘;若偏重自佛,却成我见颠倒。’

  【注释】

  ① 末世: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

  ② 阴魔: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譬喻)五阴能害众生佛性,故譬之魔。四魔之一。

  ③ 泥犁:

  《佛学大词典》:意即地狱。又作泥黎、泥梨。即无有、无福处之义。彼处喜乐之类一切全无,为十界中最劣之境界。

  ④ 他力: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术语)佛道有二力,自己所修之善根为自力,佛之本愿力加被力为他力,此中一切诸佛为众生虽有他力。而特以他力之一法,使众生成佛道者。为弥陀如来一佛。以是为彼佛之本愿故也,弥陀之本愿曰唯愿信我者往生我土,使成佛道,故舍自力而信弥陀者。与此本愿相应,自成往生成佛之愿果也。而此信心亦为依佛之本愿而发者,即他力也,以他力之信心为他力所摄取也。净土论中下曰:‘他力为增上缘。’又曰:‘如劣夫跨驴不上,从转轮王行,便乘虚空游四天下,无所障碍,如是等名为他力。’教行信证二曰:‘言他力者,如来本愿力也。

  ⑤ 果教:

  《佛学大词典》:[果门]条,即诸佛自内证之法门。亦即如来果位之法门。此系菩萨以下之因位行者所无法窥见了解之境界,系已证得正觉者乃能了知,唯佛与佛方能究尽之法。

  ⑥ 讳言:

  《汉典》:因有所顾忌而隐讳不说;不敢或不愿明说。 《后汉书·刘陶传》:“臣敢吐不时之义于讳言之朝。”

  【译文】

  其他的法门,全都是要凭借自己的力量,在末法时期中修行,会遇到许多的障碍和磨难。例如在《大佛顶首楞严经》中就广泛地说明了修行人在禅观之中所受到的五十种阴魔的干扰。修行人的正见如果稍微失掉一点,就会陷入魔网之中。所以这部经当中说:‘没有认为自己已经成圣成贤的想法,这可以称得上是善境界,如果误以为自己已经证得贤圣的果位,便会受到众多邪魔的干扰’,可见修行人稍微有一点执著,便会失去正见,就会陷入魔道当中,本想求得境界的提升,却反而下降,甚至会堕入到地狱当中,所以说其余的诸多法门,被称为难行道。

  但是念佛法门与密法相同,是他力门,属于果教。修行人发心念佛,依靠阿弥陀佛本愿力的摄受,威神力的加持,可以得到护持而不被魔所干扰。如《十往生经》所说:‘佛说:如果有众生,能够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发愿求生净土的,阿弥陀佛就会派遣二十五位菩萨,拥护这个修行人。无论是行住坐卧,是白天还是黑夜,在一切时间里,一切处所当中,都不让恶神恶鬼得到扰乱的便利’。另外《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说:‘现今在这个世界当中,摄取念佛的人,归到净土之中。’所以《净修捷要》说:‘大势至菩萨现正居住在这个世界中,为众生作大利益的事。对于念佛的人,摄取不舍,使令脱离三途恶道,得到无上的力量。’此外,《阿弥陀经》中说:‘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听闻到这部经能够受持的,以及听闻到诸佛名号的,这些善男子、善女人,都会被一切诸佛所护念。’另外念佛的人身上有四十里的光明照耀,所以魔无法侵犯。

  由以上可以看出,念佛的人有阿弥陀佛所派遣的二十五位菩萨,在一切的时间和处所中,拥护和加持,又有大势至等菩萨们的威德所摄受,还为一切诸佛所护念。所以能够远离魔难,安稳地修持。由依仗他力(佛力)的缘故,化险为夷,称为易行道。或许有人会认为谈及他力那是着相了,但应该知晓,他力也是自心。自力与他力是一而不是二,自力与他力是宛然相仿佛的。因为他力而显示自心,从有念而进入无念,正是这个法门所深妙的地方。所以《弥陀要解》中说:‘这个念佛法门,全在于要明了他就是自。如果忌讳说他佛,就是没能将他见忘却;如果是偏重在自佛上,却又成为执著于我见的颠倒想法。

  【心得报告】

  在《佛说法灭尽经》中说,佛法将要入灭的时候,《首楞严经》是最先灭掉的一部经(另外还有一部是《般舟三昧经》)。而这一部经中,详尽描述了五十种阴魔的情形。换句话说,这部经灭掉了,众生便没有能力再去鉴别是魔还是佛了,而这恰恰是魔最希望看到的。早年印度的国王视这部经为国宝,不得外传,般剌蜜帝法师曾多次想把这部经带出国外都没有成功。最后不惜身命,将经文用很小的字抄下来,剖开手臂放进去,待长好以后,才涉险带到我国。所以我们能看到这部经,是极为难得和幸运的事,应该深生感恩,同时也可以侧面看出这部经的份量。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这四句话,分别出现在讲述最初色阴十种魔境中每一种的句尾,后面的受阴、想阴、行阴、识阴,还都各有十种魔境,且是层层加深。所以正见稍微有失,便会陷入魔网。如果对于经教没有足够深入,这个正见都不能建立,如何辨析?一旦着魔,再恢复到正常会是非常困难的事,于是求升反降,甚至堕入到地狱中去,故而其他法门称为难行道,真实不虚。而念佛法门,依靠阿弥陀佛及诸佛菩萨的威神加持和护佑,魔不能扰乱,这也是净土法门被称为易行道的一个重要方面。

  此外,关于净土法门是他力门,千万不能误会成不需要自己的努力,只依靠阿弥陀佛的他力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我们需要知道,此法门还被称为二力法门,必须要真信、切愿、真念佛,才能与阿弥陀佛的愿力感应道交。就好比是收音机的电台,能否调节到阿弥陀佛的这个频道,要靠我们具足所谓信、愿、行这三资粮才行。

  这一段的最后说到“自他不二,自他宛然,了他即自”,这些概念正是净土法门的深妙处,义理非常深,这里可以用一个比喻来帮助理解。佛证得了究竟圆满,就好比是整个大海,而我们凡夫有妄想、分别、执着,就好比是大海当中的一个小水泡。我们自己执着自己就是这个小水泡,看不到大海。殊不知我们所有的这些小水泡都与大海是同一体。水泡也是缘于大海,与大海是不二的,所以说自他不二;然而水泡是水泡,大海是大海,又都各有各的相,有所区别,这就是自他宛然;从本质上讲,水泡就是大海,大海就是水泡,所以说了他即自。现在大海呼唤我们这些水泡,如母忆子,只等我们能够接受,也同样去呼唤大海,那么就可以获得感通,最终回到大海的怀抱。

  丁 暗合道妙,巧入无生

  夫无念与无生远非凡夫之所能。圆教八地菩萨,离一切心意识①分别,始名真得无生法忍②。可见此乃圣者之所难,安能期之于具缚凡夫。是以善导大师③《四帖疏》曰:‘今此观门④等,指方而立相,住心而取境,总不能无相离念也。如来悬知末代罪浊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况离相而求事者。似无术通人,居空立舍也。’盖以众生妄心,念念相续,如急流水,从未暂息。今若勉强按捺,粗念虽得稍息,细念从未暂止。行人倘若错认,便云相应,实大谬误。于是大悲慈父,兴无缘之慈⑤,垂兹奇妙方便法门,指方立相,摄心专注。即此妄心,持佛名号,念一佛名,换除百千万亿妄想杂念。念得纯熟,乃忘能所。心无所住,佛号分明。暗合道妙,便契《金刚般若经》无住生心之妙谛。夫众生之生灭心,处处能缘,独不能缘于般若。须位登别教地上之菩萨,方能契入,于无住时即生心,于生心时即无住。其余地前诸贤⑥,仍是打成两截,一时生心,另一时无住,可见凡夫绝分。今此净土法门,教众生持名念佛,令众生即念离念,潜通佛智,暗合道妙,巧入无念,即凡成圣。故《疏钞》曰:‘越三祗⑦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至哉妙用,不可思议!其他法门乃正入无生,故为难行道。今此净业,巧入无生,盖易行道也。念佛法门乃修行之径路,而持名一法又为四种念佛⑧中之径路。故称为径中之径。又本经不倡‘一心不乱’,直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宗。但能发心专念,皆可往生。故更为明确简要。是故此经称为净宗第一经。因其为直截中之直截,方便中之方便。绝待圆融,不可思议。日本净宗大德推重此经,过于我国。日《黑谷大经释》云:‘于往生教,有根本亦有枝末。此经名根本,余经名枝末。又此经名正往生教,余名傍往生教。……又此经名往生具足教,他经名往生不具足教。’据上之义,净土宗譬如妙高峰头,而本经正如峰头之顶尖。本经谓,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是知利济众生,此经为最。持名之法,暗合道妙,最易行故。

  【注释】

  ① 心意识:

  《佛学大词典》:指心、意、识三者。心为梵语之意译,音译作质多,即集起之义。意为梵语之意译,音译作末那,即思量之义。识为梵语之意译,音译作毗若南,即了别之义。大略言之,心是主体意与识是心作用之两面。有关此词之语意,大小乘论典有种种不同之说法。

  据俱舍宗,心、意、识三者为六识之异名,其体实为同一。即心(心王)能集起各种精神作用或业,故称为心;心能思惟量度,故称为意;心能了知识别,故称为识。或谓心有种种差别(从梵语所导出之种种义)之义、意有起识所依止(所依止)之义、识有依托于意而起(能依止)之义。

  据大乘之解释,心、意、识三者各别。唯识宗主张第八阿赖耶识能积集种子,故称为心;第七末那识能思量起我执,故称为意;前六识能认识对象,故称为识。据大乘起信论载,阿赖耶识为心,五意为意,六识为识;其所异于唯识等说者,以意有五种别名,其余说法均同。此外,佛性论卷三分别以六识心配于心,阿陀那识配于意,阿赖耶识配于识,亦异前述诸说。

  ② 无生法忍:

  《佛学大词典》:谓观诸法无生无灭之理而谛认之,安住且不动心。又作无生忍、无生忍法、修习无生忍。为三忍之一,仁王经所说五忍之第四。大智度论卷五十(大二五·四一七下):‘无生法忍者,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大乘义章卷十二(大四四·七○一中):‘从境为名,理寂不起,称曰无生;慧安此理,名无生忍。’(节略)

  ③ 善导大师:

  《佛学大词典》:(613~681)唐代僧。山东临淄(一说安徽盱眙)人,俗姓朱。号终南大师。为净土宗第三祖。亦即净土宗昙鸾、道绰派之集大成者。幼年投密州明胜法师出家,诵法华、维摩等经。后得观无量寿经,悲喜交集,乃修习十六观。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赴西河玄中寺,谒见道绰,修学方等忏法,又听讲观无量寿经。此后专事念佛,笃勤精苦,遂得念佛三昧,于定中亲见净土之庄严。其后入长安光明寺,传净土法门。师行持精严,日常合掌胡坐,一心念佛,至力竭方休。三十余年中,不别定寝处,不举目视女子,亦不受沙弥礼拜,并远避名利,不受供养,好衣美食皆送大厨供养大众,自食皆粗恶。以所受之嚫施书写阿弥陀经十万卷,及净土变相三百幅,见塔庙伽蓝损坏者,必修复之。道化京华诸州,众皆仰慕其德,或有诵弥陀经十万至三十万遍者,或有日课称名一万乃至十万遍者,或有得念佛三昧而往生净土者,或有投身高岭、命寄深泉,舍命焚身者,遂被称为‘弥陀化身’。此外,师曾与金刚法师论说念佛之胜劣。高宗时,于洛阳龙门造立大卢舍那佛像,师担任检校之职。永隆二年三月十四日(一说二十七日)示寂,世寿六十九。一说系于光明寺前之柳树上自缢舍生。葬于长安城南之神禾原。门人有怀感、怀恽、净业等。着有观无量寿佛经疏四卷、净土法事赞二卷,及观念法门、往生礼赞偈、般舟赞、五种增上缘义等各一卷,甚受净土宗重视,故经其阐扬而确立之净土宗,特称善导流,为唐代佛教特色之一,对净土宗影响至鉅。

  公元一九○九年,日本学者橘瑞超等,于东土耳其斯坦吐峪沟(Toyuk,为高昌故址)附近,发现往生礼赞偈及阿弥陀经之断片,后者且附有师之发愿文,或即师所书写之阿弥陀经十万卷之一。又观无量寿佛经疏亦称观经四帖疏,于八世纪时传入日本,流传甚广,日僧法然(源空)即依该书创立日本净土宗,并尊师为高祖。[续高僧传卷二十七、往生净土瑞应删传、念佛镜、佛祖统纪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净土往生传卷中、龙舒增广净土文卷五、乐邦文类卷二、神僧传卷五、往生集卷上、释氏稽古略卷三、净土圣贤录卷二、类聚净土五祖传、金石萃编第七十三、第八十六]

  ④ 观门:

  《三藏法数》:观者,分别观察之心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止,证诸禅定,而解慧未发,若心住定,则有味着之失。是故不着于止,起观分别,则无漏方便,因此开发,故以观为门也。(无漏方便者,漏谓因见、思惑,漏落生死也。将断此惑而证无生,故名无漏方便。)

  ⑤ 无缘之慈:

  《佛学大词典》:[无缘慈悲]条, 慈悲分三种,无缘慈悲为其一。龙树之大智度论卷四十(大二五·三五○中):‘慈悲心有三种,众生缘、法缘、无缘。凡夫人众生缘;声闻、辟支佛及菩萨,初众生缘,后法缘;诸佛善修行毕竟空,故名为无缘。’此即大乘佛教所言空之思想,完全无自他之对立;乃绝对之慈悲,真实之慈悲,亦为最高之慈悲。[俱舍论卷十八、佛地经论卷五、大乘义章十四信等十行义、观无量寿经义疏卷末]

  ⑥ 地前诸贤: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三贤十圣]条,(名数)大乘所立。仁王经上曰:‘三贤十圣,忍中行,唯佛一人能尽源。’又曰:‘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十住,十行,十回向之三位为三贤。初地以上,乃至第十地之菩萨为十圣。至初地而初会于理,故得圣之名。俱舍论宝疏二十二曰:‘依仁王经,地前为贤,地上名圣。经云三圣十圣故。

  ⑦ 三祗:

  《佛学常见词汇》:[三阿僧祇劫],菩萨成佛的时间。阿僧祇劫,华译无数长时。菩萨的阶位,一共有五十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之四十位,为第一阿僧祇劫;十地之中,自初地至第七地,为第二阿僧祇劫;自八地至十地,为第三阿僧祇劫。第十地过后,即证佛果。劫有大中小三种,这里所说的劫是指大劫,故曰三大阿僧祇劫。一个阿僧祇劫的年数,若以万万为亿,万亿为一兆来计算,一阿僧祇劫等于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大劫。

  ⑧ 四种念佛:

  《三藏法数》:[出普贤行愿记] 一、称名念佛。谓称念阿弥陀佛名号,于画夜间一心专注,或一万声,乃至十万声。如是岁月既久,则念念不断,纯一无杂。临命终时,定见彼佛现身迎接,决得往生极乐世界矣。(梵语阿弥陀。华言无量寿。)二、观像念佛。谓观阿弥陀佛形像相好,口称佛名,则心不散乱,心不散乱,则本性佛从而显现,如是则念念不断,纯一无杂,。临命终时,定见彼佛现身迎接,决得往生极乐世界矣。三、观想念佛。谓端坐正念,面向西方,心作妙观,或想阿弥陀佛眉间白玉毫相光,乃至足下千辐轮相,如是从上至下,从下至上,展转观之,观想纯熟,三昧现前。临命终时,决得往生极乐世界矣。(梵语三昧,华言正定。)四、实相念佛。谓念阿弥陀佛法性之身,即得实相之理,无形无相,犹如虚空,心及众生,本来平等,如是之念,即是真念,念念相续,三昧现前,

  决得往生极乐世界矣。

  【译文】

  无念与无生的境界远远不是凡夫所能够做到的。圆教中的八地菩萨,离开了一切心、意、识的分别,才能称得上是真正证得了无生法忍。可见那是圣贤人都难以做到的,怎么能寄希望于具足烦恼的凡夫能做到呢。因而唐代善导大师在其所著的《观经四帖疏》中说:‘现今这些观门(指观经当中的十六观法),指明方向并建立事相,让心安住在所取的境相上,终究还是不能做到无相而离于妄念。如来早就知道,在末法时期,罪业和烦恼都非常深重的凡夫,建立个相而让他们将心安住在上面都做不到,更何况是离开这个相而去求得事。就好似让一个没有神通和法术的人,在半空中建造出一幢房子一样。’因为众生的妄心,念念相续,好似湍急的流水,从来就没有暂停过。现在如果要勉强去按捺,粗念虽然是可以稍微止息,可细念却从来没有暂停过。修行人如果错认了,以为这样就是相应了,实在是大大的错误。于是大慈悲父,兴起无缘的大慈悲心,赐予我们这样奇妙方便的法门,指出西方极乐世界,建立阿弥陀佛这个相,令众生收摄纷繁杂乱的心,专心安住在佛号上。用这个妄心来持念阿弥陀佛的名号,用这一句佛名来换除八千万亿的妄想杂念。念得纯熟以后,就能够忘记能所。心中无所住,而佛号句句分明。暗合于大道的妙处,便契合了《金刚般若经》无住生心的妙谛。众生的生灭心,处处都能够缘到,唯独不能缘到般若。必须登上别教初地菩萨以上的阶位,才能契入,在无住的同时能够生心,在生心的同时又能够无住。其余初地以前,三贤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及以下的菩萨,仍然是打成两截,一时生心而另一时无住,可见得凡夫一定是绝份的。现今此净土法门,教导众生持名念佛,令众生即念而离念,潜通于佛智,暗中合乎道法的妙理,善巧地入于无念,即凡夫而成为圣贤。所以《弥陀经疏钞》中说:‘于一念之间超越三大阿僧祇劫,只言片语间便可与诸大圣贤相齐等’其妙用已达到至极之处,不可思议!其他法门是从正面进入无生,所以被称为是难行道。如今此净土法门,是以善巧殊妙的途径证入无生,所以说是易行道。念佛法门是修行的径路,而持名念佛又是四种念佛方法之中的径路,所以被称为是径中之径。此外本经不倡导“一心不乱”,而是直接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宗旨。只要是能够发心专念,都能够往生到极乐世界,所以更为明确简要。所以本经被称为是净宗第一经。因为它是直截当中的直截,方便当中的方便。绝诸对待而又圆融无碍,不可思议。日本的净宗大德们对于这部经的推崇更胜于我国。日本的《黑谷大经释》中说:‘对于往生教(指往生极乐净土的经教),有根本教和枝末教的区分,此经是根本教,而其余经则是枝末教。另外此经称为是正往生教,其余经则称为傍往生教。……另外此经被称为往生具足教,其余经则称为往生不具足教。’根据以上意思,净土宗好比是妙高山的峰头,而本经又正如同是这峰头的顶尖。在本经中有说道,将来一切含有灵性的众生,都能够依靠此法门得到度脱。所以可知利济众生,这部经最为殊胜。持名念佛的方法,暗中合乎大道的妙谛,最容易修行。

  【心得报告】

  在文中的“暗合”与“巧入”这两个词,再次突显了净土法门的殊妙。“暗合”就是在不知不觉当中自然契合,“巧入”就是没有走常规大路,而是抄近路直达。我们凡夫的妄念如同湍急的流水,无念与无生虽然是做不到,但我们能做到的是替换念头,就是用这一句佛号来换除亿万的妄想杂念,有了可下手之处,古大德所谓“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只要做到六个字就足够了:“老实、听话、真干”。怕的就是我们没有信心,不老实、不听话,不肯真干。

  这一段中有几个概念是值得深入了解的。一个是“圆教八地菩萨”,另一个是“地前诸贤”。要搞明白,就需要对判教及菩萨阶位的划分,有一个大致的认识。有关判教,在概要部分后面的第六章,念老有专门的论述,就不必展开细说了。这里需要知道,圆教是所有经教中,最圆融、最圆满,或者说就是最高层级的教典。在圆教经典《华严经》中,将大乘菩萨分为了五十一个阶位,分别是: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再向上一位就是等觉位,然后就是最高的妙觉果位,也就是究竟圆满的佛了。比圆教低一个层级的别教经典,对于菩萨阶位的划分也同样是这些名称。但是从实际断惑的水平上讲,圆教的初住菩萨与别教的初地菩萨是相等的。所以说,同样的阶位名称,圆教更高一个层次。我们再来看这段文字中的“圆教八地菩萨”,八地被称为“不动地”,等于是得到了无生法忍,这是相当高的境界!意味着往上只还有九地、十地、等觉,就到达究竟圆满的妙觉佛果了。所以念老说,无念与无生是前面四十几个阶位的圣者都难以达到的,怎么能期望凡夫做到呢?

  知晓了前面的这些概念,那么对于“地前诸贤”的理解,便可谓迎刃而解。结合上下文,我们可以知道文中所指的是“别教初地”以前三贤位的菩萨,也就是指的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十个位次的菩萨们。

  另外,还有一点值得认识清楚,就是有关粗念和细念的理解。我们凡夫心粗智劣,所能够感知到的念头只是粗念,而其中所包含的细微念头是永远无法察觉到的。这个细念到底有多细,佛随不同的机缘,在经典上有多种说法,比如佛在《仁王经》中说:“九十刹那为一念,一念中一刹那经九百生灭”。这当中的“一念”指的就是我们的粗念,而“生灭”就是指的细念。换句话说,我们的一个粗念,当中包含着八万一千个细念。而佛在《菩萨处胎经》中的描述更为细微:“佛问弥勒:‘心有所念,几念、几想、几识耶?’弥勒言:‘拍手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识,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这当中,“心有所念”的念就是指粗念,后面的“几念”就是指细念。假如按照一秒中可以弹指五下来考虑,则可以换算出来,一个细念可以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如此不可思议的短时间,我们又怎么可能察觉呢?虽然我们不能察觉,但是现代先进的量子物理科学仪器却可以捕捉到一千兆分之一秒,而其正是量子所生灭变化的时间,二者非常接近。量子极为微小,其体积是电子的一百亿分之一,也称为微中子,这也就证明了经文后面所说的“念念成形”。更不可思议的是,再后面的一句“形形皆有识”也被科学证明了。量子物理科学家发现,量子不但体积极小,变化极快,而且还能够随着观察者的念头而产生变化,也就是这个量子能够感知意念,它是活的。所以科学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是一样东西,而不是两样,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偏在唯物或者偏在唯心都不是事实真相。这些都已经是前沿科学早已公认的事实。而佛早在三千年就在禅定中发现了,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戊 大圣垂慈,特留此经

  经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又《法灭尽经》①中,亦具《无量寿经》最后入灭之情景。此正显本经兴起之胜缘,持名法门之妙用,既如营养丰富之美食,可增健者之体力,复如殊效神验之灵药,能愈不治之沈疴②。广疗众病,普施饶益。故云:‘大哉妙用,不可思议’也。至于末世,浊恶弥深,众根愈劣,人寿十岁,垢重障深。于兹恶浪滔天,毒焰遍地之际,世尊垂慈,仍特留此法,以作慈航,以降甘露③。佛恩深重,粉身难报。

  【注释】

  ① 法灭尽经:

  《佛教哲学大词典》:一卷(大正第十二卷第一一一八页)。即<佛说法灭尽经>。译者不详。佛临涅盘,威光不显,阿难三度请问原因,佛乃开说,于佛灭后,法灭时之相的一部经。其中指出,末世法灭时,魔会化作比丘出现,从事非法言行。经云:“一时佛在拘夷那竭国,如来三月当般涅盘…佛告阿难:吾涅盘后,法欲灭时,五逆浊世,魔道兴盛,魔作沙门,坏乱吾道…恶人转多,如海中沙。善者甚少,若一若二…三乘入山,福德之地,恬泊自守,以为欣快”(同前)。御书报恩抄(第三三三页)

  ② 沈疴:

  《汉典》:释:①拖延长久的重病。②难治的病。词:沉疴多年 沉疴难愈。

  ③ 慈航: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术语)大慈弘誓之船也。万善同归集六曰:‘驾大般若之慈航,越三有之苦津。’

  ④ 甘露:

  《佛学大词典》:(一)。音译阿密哩多、阿蜜栗多。意译作不死、不死液、天酒。即不死之神药,天上之灵酒。吠陀中谓苏摩酒为诸神常饮之物,饮之可不老不死,其味甘之如蜜,故称甘露。亦以甘露比喻佛法之法味与妙味长养众生之身心。密教则称真言两部不二之灌顶水为不死甘露。注维摩经卷七(大三八·三九五上):‘什曰“诸天以种种名药着海中,以宝山摩之,令成甘露,食之得仙,名不死药。”(中略)生曰:“天食为甘露味也,食之长寿,遂号为不死食也。”’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七一上):‘八功德水,湛然盈满,清净香洁,味如甘露。’

  【译文】

  经中说道:‘将来的世界,在经典与道法即将灭尽的时候,我以对众生的慈悲哀愍,特意保留这部经再住世一百年。届时能够遇到这部经的众生,随着他们的意愿,都可以得到度脱’另外,在《法灭尽经》中,也有说到《无量寿经》最后入灭的情形。这些都正显示出了本经能够兴起的殊胜因缘。持名念佛法门的妙用,既如同营养丰富的美食,可以强健人的体力,又如同神奇的灵丹妙药,能够疗愈长久不治的重病。广泛地治疗多种疾病,普遍地施予丰饶的利益。所以说:‘这个妙用太大了,真是不可思议啊’。到了末法的世代,浊恶更加深重,众生的根性越发的顽劣,人的寿命减损到十岁,烦恼重而业障深。在那个恶浪滔天,毒焰遍地的时候,世尊垂示大慈大悲,特意保留这个法门,来作为众生得度的慈悲航船,来降下利济众生的不死神药。佛的恩德深重,我们真是粉身碎骨也难以报答!

  【心得报告】

  这段文中提及了《法灭尽经》,在这部经中描述了将来佛法要灭尽时的情景。但念老文中所说的“亦具《无量寿经》最后入灭之情景”,查阅大正藏中《佛说法灭尽经》的经文,却没有能够找到。怀疑或是经典来源有误,亦或经典版本有所不同,或是有其他原因,不敢妄下定论。说到佛法将来会灭尽,顺便需要了解,佛的法运总共是一万二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正法、像法已经过去了,现在正是末法时期。目前国际上所公认的的佛历,是依据古印度的记录,距今是2564年(以2020年计)。而根据我们中国古籍《周书异记》的记载,释迦摩尼佛出生在甲寅岁四月八日,也就是周昭王二十四年,灭度于周穆王五十二年。故而可推演,佛降生距今已经是3047年(以2020年计),二者相差了大约五百年左右。至于哪一种记录更为可靠,我们虽然不必过于执着。但古来的许多祖师大德,包括近代的印光大师、虚云老和尚等都一致赞同,我们中国的文字记载是更为可靠的。黄念老在讲经中也曾经介绍过,古印度人记载佛历的方式,是通过每年在整理经典时,都会在贝叶经上面点一个点,最后通过数点的方式来确认时长。而几千年来,古印度地区战争不断,经典佚失了很多,是不是能够保证每年都点了点,可以想象,这是很不可靠的。

  在本经的流通分,也就是尾声部分说到,“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这就是说,在所有经典都灭尽后,由于佛的慈悲哀愍心所加持,这部经仍旧能够多留在世间一百年。换句话说,在佛法即将灭尽,所谓毒焰遍地,恶浪滔天的时候,也只有这部《无量寿经》还能起作用,令众生得度。黄念老在《无量寿经讲座》中也谈到,他早年间曾有过疑问,无量寿经的义理很深啊,为什么到了法灭的时候,业障极为深重的众生却还能够接受?后来老人解释说,在《法灭尽经》中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能够很好地解释这个事情。经文原文是:“吾法灭时,譬如油灯,临欲灭时光明更盛,于是便灭。吾法灭时亦如灯灭,自此之后难可数说。”可以看出来,好比是油灯即将要灭尽的时候,会比平时更加明亮,也可以理解为世俗中所谓的回光返照,就是人在即将要离世的时候,往往会出现精神状态忽然表现得很好,而之后马上就走了。所以我们就可以理解,在法即将要入灭的时候,部分众生反而能够信受《无量寿经》,一心念佛求生极乐世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大乘无量寿经解参考译注及心得报告       大乘无量寿经)(五明学佛网:大乘无量寿经解参考译注及心得报告       大乘无量寿经)  

 徐恒志居士: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一、大乘无量寿经 

 大乘无量寿经解参考译注及心得报告(15) 

 大乘无量寿经解参考译注及心得报告(14) 

 大乘无量寿经解参考译注及心得报告(13) 

 大乘无量寿经解参考译注及心得报告(12) 

 大乘无量寿经解参考译注及心得报告(11) 

 大乘无量寿经解参考译注及心得报告(10) 

 大乘无量寿经解参考译注及心得报告(9) 

 大乘无量寿经解参考译注及心得报告(7) 

 大乘无量寿经解参考译注及心得报告(6) 

 大乘无量寿经解参考译注及心得报告(5) 

 大乘无量寿经解参考译注及心得报告(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