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贤崇·贤宗法师:花好月圆照禅心


   日期:2020/3/22 20:5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花好月圆照禅心

贤宗法师于上海企业家开示

杜柯整理

  一颗禅心处处禅

  禅究竟是什么,很难用一句话去诠释,甚至也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但是在生活中,我们会看到一种状态:有的人给你的气息十分宁静安详,这,其实就是禅的境界。他身上洋溢着仁爱、慈祥、清净、喜乐、自在等等,此种状态,即是禅境。再比如房子的布置,或清新雅致,或温馨爽洁,人置身其中非常舒适、愉悦,这也是禅。还有的画作,意境优美,内涵丰富,人看了流连忘返沉浸其中,它也是禅。再如园林的绿化,精巧别致又浑然天成,人进去后美不胜收,既可读出自然之幽微,亦可见识山河之广大,此也是禅。

  所以禅就在生活中,不是孤零零存在寺庙里。禅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是你有没有一颗禅心,去解读它。你有这样一颗心,行住坐卧,吃饭睡觉,为人处事,都是禅。禅就在生活中,挑水砍柴,锄地栽禾,甚至跟一个人聊天,都能够充满禅意,进入禅境。当我们拥有了一颗禅心,自然拥有淡定的喜悦,轻安的笑容,从容不迫的内心,就有一种碰到任何逆境皆能化解的功能。

  实际上禅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当你把禅融入到生活中去,你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人家骂你不起嗔恨心,别人赞你不生得意心,事情没做成,也不会起纠结心,都能安然处之。而且每件事可以做到理想状态,尽情发挥自己,——即便扫个地,因为你心无旁骛专注扫地,所以会把地扫得非常干净,就是五星级酒店领班来挑剔你,也找不出毛病。为什么呢?因为你有心。有心,任何事都能做出最佳成绩;无心,稀里糊涂就过去了。无心的人做事是机械的、应付的、被迫的,没有注入感情。做事时注入情感,效果完全不同,它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演员演戏时,他必须对这个角色注入情感,把角色当做他自己,这样才能“入戏”,把人演活。作家写小说也要注入情感,这样作品才有感染力,打动读者。无论是绘画,建筑,雕塑,设计等任何艺术品,只要能吸引你,震撼你,引起共鸣,这个作者肯定注入了极大的感情、心力和精神,这样的艺术才有永久生命力。

  我们寺院在找人塑造佛像的时候,我从来没有还过价,你要多少就是多少,但是有一点,必须做到我满意的效果。为什么这样,因为艺术是无价的,只要是真正的艺术。从古至今,能留下来震撼我们心灵的艺术,肯定是作者用生命来谱写。梵高的画,为什么那么值钱,因为这幅画把梵高整个一生浓缩在里面,他的情感,他的生活,他对世界的解读,他对美的那种沉思,通过这个画全部展现出来。上次一个亚洲学院的院长到我这里来,他是联合国非物质中文化遗产鉴定人之一,名头非常响,认识世界上许多奇行异士。他就跟我讲了一个概念,说自己听的《二泉映月》多了,这些人不管怎么练,演奏得多么熟练、高妙,可只有一次,他在一个博物馆听到阿炳原声录音后,才知道他们的演奏是多么差劲。阿炳永远无法超越,因为那是用生命在诠释他的音乐,就这么长的几段,后人再拉也没那个效果。从某种角度讲,《二泉映月》只能是阿炳的,也只有阿炳能演奏。

  这实际就是禅。因为阿炳在演奏时是用生命在泣诉,用灵魂在出窍,心无杂念,绝对我无,那个“我”已与他的琴声合而为一,所以找不到了,只剩下了琴音。

  万缘放下,“真我”自在

  所以禅就是感受当下,把握当下,活在当下。人,常常忽略了今天,总是想,我曾经如何如何,或者以后将怎样怎样,孰不知,那个曾经都是每个“当下”组成的,那个以后也是每个“现在”成就的。离开了今天、现在,一切未免空谈。

  感受当下,把握当下,活在当下,是为一种观照。禅修,即是观照。怎么观照呢,“独一静处,专精思维”——一个人静下来,专心致志地思虑,因此,禅修又叫静虑。

  遇到什么事举一反三,找自己的问题,从自己身上入手。这,就是观照。观照是像镜子一样照自己而不是照别人。我们有人老是找别人的缺陷,找别人的污点,这就失去了观照的本意。

  如果每个人都在找别人的错处,看不到自己的不足,那就变成了互相攻击,问题永远解决不了。

  《论语》里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又说,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前者是叫我们从自身出发,反观诸己,反求诸己。后者是让我们弃恶从善,保持正念。每个人身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恶”,甚至很多恶是自己看不出来的,它隐藏在内心深处。我们在没修行圆满之前,人人皆有“恶”。把所有的恶去掉,就成佛了。所以佛身上全部是正能量,那是真正的光明无碍。

  古代有个人叫王吉。他邻居有一颗很大枣树,枝繁叶茂,有一半伸展在王吉家的院子里。有次王吉的老婆就把枣摘下来,递给王吉吃。王吉见状大怒,认为老婆的行为算偷盗,便把她休掉了。邻居知道后过意不去,觉得自己的枣树害了人家,一气之下要把枣树砍掉。四周人知道后纷纷来劝,又强烈要求王吉把休掉的老婆请回来。后来王吉复了婚,当时的街坊就流传一句话:东家有树,王吉妇去;东家枣完,去妇复还。

  由此可见古人是多么严于律己。今天的人也许觉得没有必要,不就几个枣吗?简直小题大做。但是真正的修行,正是如此,这正是进德修身必不可少的途径,观照自己的行为,就要从一毫一末做起。

  人这种动物,生来被自己的感官和心理奴役,老子说,吾之大患,为吾有身。人有了身体,就有了五欲,便会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去染著六尘,从而活在自己的幻觉判断里,走不出来。前段时间拍《舌尖上的中国》,里面有好多名菜,有的价钱大得吓死人,就是被人炒起来的。是我们人的舌根发挥了作用,满足了许多人味觉,其实它的营养说不定还不如一个馒头,但那么大的价钱已经超过了它本来的价值,这就是已经被舌头迷惑颠倒。

  孔子讲,人和动物的区别其实仅那么一点点。那一点点是什么呢?是人超越物质、感官后的一种精神一种品质。人类如果都顺着自己的感情、生理,那就不是人,和一般动物没区别了。所以当别人骂你是畜生时没必要生气,我们人本来就是动物嘛,是在进化中提升起来的,提升后就叫文明。猪狗是不讲文明的,它们只是吃,只是喝,只是生,只是死,没有自己的文化。因此,当你在马路上被一只狗咬了时,再怎么愤怒难道还去咬狗一口吗?你咬它一口就和它成一个等级,也成了狗,狗咬狗,一嘴毛。同样,当一个疯子骂你一句的时候,你也回骂一句吗?你和一个疯子对骂到底你是疯子还是他是疯子?故而,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不可理喻之人,有必要生气吗?完全可以把他们和猪狗等同视之,对于这等比较低级的动物你还计较什么,他们还需要进化。这么想你就能保持平和快乐的内心,不受外界不良因素干扰。

  人生无论快乐还是痛苦其实都是一种修行,但人的本能是,趋利避害、趋乐避苦。有时候,一个人让你非常痛苦,甚至不能忍受,此时你要想,他就是上天派下来修炼我的,是我的逆增上缘。这不是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慰,事实上每个在我们身边出现的人,都是累劫与我们有缘之人,他不会无缘无故来到你身边,他之所以如此对你,也一定有前世的因缘。所以抱着此种心态,你就不会产生抗拒心理,敢于接受各种逆境,就能迅速成长起来。碰到任何问题要学会面对它,接受它,解决它,放下它。这样的结果是,你会越来越强大。最后你就是一棵参天大树,风吹不动,雨打不倒,屹然独立,成为独特的风景。

  顺境,不要执着,逆境,不要畏惧。痛苦,学会转化,快乐,也要放下。负面的东西能放下,正面的也要能放下。快乐,爱,亲情这些是人最难放下的。其实真正的修行是什么都放下,如此生命才能解脱。你执着于爱,爱就成为你的枷锁,你执着于亲情,亲情就成为你的桎梏。什么都要放下——嗔恨放下,爱恋放下,痛苦放下,快乐放下,功名利禄,人我是非,全部放下,这样方能进入自由无羁、纯然展现生命“真我”的大自在状态。

  活出你自己

  现在的父母怎么教育孩子呢?——你以后长大了要当大官,要发大财,或者当大明星……这些,都是把别人的模板拿去让他拷贝。有的父母以前有钢琴梦没有实现,就让孩子拼命去弹钢琴,有的父母自己对科学感兴趣,便让孩子去考科学院,诸如此类,不一而足。都是把自己的梦想强制加在孩子头上,让他代替自己实现没有实现的梦想。但是,你让他以后走仕途,他真适合吗,他高兴当官吗?你让他去踢足球,他喜欢踢吗?——可我们都在抱着为了孩子的名义去抹杀孩子的天性,真正好的教育就是让他活出他自己,找到他自己最喜欢做的事,快乐地度过一生。有句话说:我们出生的时候都是原创,活着活着就成了盗版。盗版是什么,不断地模仿别人。我们没有用心去体会孩子的感受,只随着自己的主观意志或社会潮流安排孩子的未来。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开放的时间不同。当人家的花在春天开放,你不要着急,也许你的花在夏天开;如果到了秋天还没开,也不要着急,说不定这是棵腊梅,到时候开得更动人。再说,各样花有各样花的美丽,牡丹富贵,兰花清雅,水仙灵动,何必去和别人比较呢,就是一株小草,也自有它的动人处。家长认识的高度,决定了孩子人生的高度,想给孩子什么样的人生,就看父母的心胸和智慧。

  把那些外在评判的标准,左右我们的观念,和压制我们内心的东西,统统打破,去审视自己的心灵,走自己独特的路。我们寺院的万手观音也是如此,以前我见过各种各样的观音,千手观音,滴水观音,送子观音,但我们没有简单复制,而是建造了一个宏大无比的殿。为了能更好筹集资款,我们设置了万手观音,每只手可以一人供奉,上面写上他的名字。一万只手,形成一个波澜壮阔的海洋,那种场面,人一进来真的有很大视觉冲击。我们是通过这样的方法既筹集到了钱款,又在设计和塑造方面出了新。

  有人对我诉苦,说老公整夜不回来,他赌博,喝酒,干嘛干嘛。我说你为什么把自己的生命寄托在别人身上呢?你不能活出自己吗?你怎么能被别人左右。生命是自主的。当你能活出自己,你的内心是圆满的。当你的内心足够圆满时,生命是最完整的,没有缺憾。

  你内心丰足时,别人理不理你,无所谓。别人跟你离婚,你还和以前一样过,并没有因此迷失自己。前几天我们的读书会分享了一本书,《好婚姻,靠修行》,里面有一句话:当你独处的时候不感到孤独,跟别人在一起又不感到麻烦,这样的人才适合结婚。你看自己是否适合结婚。所以婚姻不仅仅是过日子,也是一种修行。你们修行不好,就在一起天天吵架,对方不理你了,就觉得天昏地暗。当你把自己依附在对方身上,绑缚在婚姻上时,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你没有自立,你靠在一棵树上,没有这棵树你就倒了。

  禅修的本质乃是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接受了禅修、佛法之后,人生就没有困惑,你便可以活出自己,走自己的路。所以修行就要求我们不断往这方面努力和提升,这种努力和提升决定了我们未来的高度、广度和深度。

  既自我主宰,又破除我执

  释迦牟尼佛出生时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这个“唯我独尊”,就是自我主宰。唯有这个自我主宰才是最珍贵、最伟大的。

  我们企业界现在提出一个口号,“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这二者有什么区别呢?制造,可能仅仅是复制,而创造一定是自己的,是独出机杼。这句话体现了一种民族自尊自立的精神,一种民族文化。

  一个民族没有自立起来,不可能创造灿烂的文化,一个人没有自立起来,不可能有所成就。自立是什么,就是自我主宰,就是穿自己的鞋走自己的路。自己的鞋适合自己的脚,自己的脚又适合自己的路。

  佛教讲,众生从发心修行到成就圆满佛果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时间。这中间有很多次第,一直到见道之前,都是起起伏伏,上下不定,日有所增,夜有所减,佛教有个专门的术语叫“退转”。那么什么时候可以不退转呢,“见道”之后。而见道的过程,关键是破除我执。

  佛教修行最关键一个门槛就是要破掉我执。

  你碰到的所有事情,让你烦恼、嗔恨、纠结、伤心、沮丧等等,都与我执有关。一个企业做不大,遇到瓶颈,是我执;你思维局限,突破不了,不能有更好地创造,也是我执;你不善于交往,不能更好地面对自己,表现自己,还是我执。总之,碰到一切问题都能找到一把钥匙,它常常是我执。

  因为执着所以放不下。“放不下”是万恶之源。我们放不下的东西太多了,名利放不下,身体放不下,子女放不下,父母放不下,情爱放不下,知识放不下,学问放不下,成功放不下,失败放不下……总之,整个世界都放不下,所以人死时十有八九都是念念不忘,充满遗憾,抱恨而终。所以人是生得痛苦,死得可怜,在这中间又被五欲六尘操纵,活得十分煎熬。

  然后我们又开始了下一生, 又欣欣然开始了一个新的循环:生得痛苦,死得可怜,这中间又活得煎熬。一直如此。

  所以为什么要修行呢,修行就是要解脱自己,改变这种恶性循环。

  你放不下什么,什么就会造成你巨大的障碍。你好面子,面子就制约你更大发展,最后你就活在一个面具之下。企业突破不了瓶颈,也是放不下,放不下就是我执,因为老板太注重自己的利益,太放不下小我,太缺少大的胸襟和格局,太陷入僵化的思维,等等。

  台北故宫博物院里有一个翡翠白菜,才一点点大,怎么看都像一个石头,我看不出它有多大价值,好像在市场上5元就能买到。那个翡翠白菜给我都不要,有人会说,你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我不这么认为,我对葡萄不感兴趣。想一想,如果我拿回来太麻烦了,天天晚上睡不着觉,为什么?既然是稀珍之物,自然有人千方百计去偷、去抢、去盗,他们想尽办法要得到这个东西。我从此坐立不安,不能坦然过日子,一天到晚老提防着。这时候你说,我得到它是幸呢还是不幸?好还是不好?

  所以有人突然得到天外飞财,突然中了彩票,高兴得不得了,结果呢,一段时间之后你去看,家败人亡了。有了钱,要么家庭为分钱你争我斗,最后亲人反目,要么自己追求享受,买车买房,出了车祸,或者吃喝嫖赌,穷奢极欲,从此走上败亡之路。这时候你再反过头来看看,得这笔意外之财就一定是好事吗?

  因此,没有极大福报、没有深厚德土去承载的人,享受不了这个福报。

  世间的一切财色名利都是剑,都是火,拿剑者必死于剑下,玩火者必被火灼伤,这些都是非常危险的东西,而我们只看到了它的好处,忽略了它的坏处。自古“伴君如伴虎”,在古代,那些智者凡被皇帝选进宫时都是哭着走的,只有那些傻瓜才喜气洋洋,以为自己接近了权力的巅峰,富贵锦绣的人生从此开始,岂不知,真正险恶之旅也开始了。

  这里面就是思维方式的不同,一个有智慧的人,他的思维是通透的,可以辐射八面,无所不达,无所不畅。

  我们禅修,也是要养成这种观照能力,时刻观照自己,找到自己,不迷失自己。

  四锦句

  最后送给大家四句话:打开心量,放下自我,活在当下,奉献真爱。

  第一句话,打开心量。人活在世上,某种程度上,活得幸福与否决定于自己的心量。你内心不开阔,不强大,不圆满,就经常受到干扰,冲击,便失去平衡。一个经常快乐的人,实际内心有强大的平衡力,别看他可能没心没肺的样子,这其实正是需要我们学习的。

  第二句,放下自我。一个人以自我为中心,很多问题就会接踵而来,被深深缠绕。我们的第八识叫阿赖耶识,它有四个功能:我见,我爱,我慢,我痴。它错误地把第八识的见分当做相分——就是把一个不正确的东西当做正确的东西对待,从而产生了一系列错误结果。我们认为身体是永恒的,认为财产是永恒的,认为抓在手里的东西都可以一直拥有,把一个无常的东西当做常,拼命追求,从而颠倒迷惑,生死疲劳。

  生活中,时刻要用这种“无常”的思想来观照自己,这样,所有使你纠结的东西都会豁然放下,你会有种质的蜕变。此时,人家恭维你,不以为喜,人家骂你,也不以为悲。宠辱不惊,从容自在。

  然后,活在当下。活在当下就是好好吃饭,好好睡觉,现在上课好好听,中午休息躺下就能睡着。你永远能把握现在,把每一个现在做到最好,即是人生最佳的存在方式。但我们常常不在这种状态,吃饭时想着工作,工作时想着家庭,在家里想着外出,出去了又想回来。在这里想着那里,在那里想着这里,身心永远是分离的,不能专注当下。有本书叫《当下的力量》,我们可以去看看。你把握了当下,就把握了未来。

  禅修也是要我们活在当下,去感受我们的身体,感受我们的情绪,把握每一个状态,都不迷惑。

  最后,奉献真爱。

  佛教的修行要我们“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正而不邪就是保持正念,永守正道。所谓正道,是指所做的事情不是为了自己,因为为了自己就有私心,就陷入我执之中不能自拔。当你做事不是为自己的时候,这里面就没有私心,没有我执,没有私心、没有我执,你就可以把事情做到无限大。

  没有自利,一定利他。每个人都能利他,这个世界就是美好和平的世界,就是爱的世界,也是古代圣贤所期许的大同世界。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小世界,一个小宇宙,所以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道场,当这个场充满正能量时,就可以不断辐射开来。当你利益的人越来越多,你的人格魅力就越来越强。同气相求,同频共振,你拥有正念之时,就会把正念的人不断吸引到身边。我们现在所讲的公司文化、公司品牌、公司定位,以及公司软实力文化建设,这些一定来源于“正念”的统筹。只有不断把优秀的人才吸引到身边,企业才会越来越兴盛强大,并长而久保,否则,即便再风光,也终是过眼云烟。

  刚才李老师和我谈过一件事,令我十分认同。他说自己每到一个企业讲完课,都会建议他们成立一个基金会,老板和员工各投入一些钱,这些钱做什么呢,如果哪个员工有困难了,就把钱拿来帮助他。此是非常好的建议。我们在做慈善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身边的人,实际上我们身边很多人也是需要帮助的,包括你的家人,员工,亲朋好友,他们也应该是我们利益的对象。

  把正念,把爱,传导下去,不仅改变自己,还可以改变世界。

  最后,请记住这四句话,实践这四句话,这便是修行。坚持下去,你一定会有巨大收获的。谢谢各位。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贤崇·贤宗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贤崇·贤宗法师)  

 贤崇·贤宗法师:在上海交大的演讲(2008年6月14日) 

 贤崇·贤宗法师:让禅修成为你人生的习惯 

 贤崇·贤宗法师:禅在生活中的意义 

 贤崇·贤宗法师:禅与企业家的修炼 

 贤崇·贤宗法师:破除“我执”,保持正念 

 贤崇·贤宗法师:什么是“二入”与“四行” 

 贤崇·贤宗法师:遵循自然 

 贤崇·贤宗法师:坐禅三要 

 贤崇·贤宗法师:踏上八正道的幸福人生路 

 贤崇·贤宗法师:简单就是快乐,就是幸福 

 贤崇·贤宗法师:清除内心的毒素,然后种下菩提种子 

 贤崇·贤宗法师:第十二期止语禅修班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