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贤崇·贤宗法师:无上,甚深,微妙法


   日期:2020/3/22 22:5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无上,甚深,微妙法

贤宗法师开示
杜柯整理

  下午我们讲的主题叫六度修行。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格、思想、境界、处世、交友等各个方面,得到圆满的结果。要达到这种理想的状态,就必须修行。

  什么叫圆满?无缺,完美,尽善的那种状态。一般来讲,修行的过程分六个方面,叫六度。从此岸到彼岸,从生死到涅槃,从凡夫变成圣人,从残缺变成圆满,从黑暗到达光明……六度修行可以改变我们的一切,可以乾坤再造。

  哪六度呢?第一叫布施。

  我曾经看到一本杂志,上面有篇文章,说如果你想富有,有几个方法,第一个就叫布施。佛教里面讲,一个人要想得到富有,精神和物质双料的富有,唯一的方法就是布施。

  布施分几种,一是财施,一是法施,一是无畏施。财施就是把你的物质给予别人。法施就是把你的理论、思想、技能传授给别人,无畏施便是用你生命无畏的状态去帮助别人。

  布施难不难呢?

  说难很难,说容易也很容易。

  有些人之所以很难做到布施,究其原因,乃因为他没有放下,执着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所以布施的本质就是放下。布施是一种让我们放下的行动,只要你尽力去布施——元钱、一朵花、一句鼓励的话——都是在训练自己放下。也就是破除我们的执着心。

  在布施中有个最高的境界,称为三轮体空。——指布施时不执着能施、所施及施物三个方面,其实就是住于“空观”。当你布施时,一切以“空观”照之,才是最上乘的境界。

  如果你每做一个布施都有“三轮体空”的思想,你得到的结果将是最圆满的。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这个小人,我曾经那么帮助他,结果他都忘得一干二净了!……”为什么存在类似的想法呢,为什么你会愤愤不平呢,因为你在帮他时,对他有所期待,有所求,结果不如愿时便很失落,很不舒服。这个时候你想想,本来做了一件好事,结果变成了坏事,成了耿耿于怀的一个心病,那是何必呢?

  倘若我们修三轮体空的布施,就不会得到这种不良后果,没有副作用。因为你在帮助别人时心中万念放下,心中是“空”的境界,无所求,无所念。你帮助他、布施他,并非为了得到回报;如果是为了得到回报而去帮助,这个不叫布施,在本质上和商人市利差不多,那是放高利贷。你高利贷放空了,当然就失落,当然就骂娘。

  而布施本身是一种高尚的行为,它可以增长我们的大悲心,破除我执心。它与商业,与现实利益没有丝毫关系,只与个人灵性的成长有关。

  布施,可以在任何对象身上发生,不仅对外人,对我们的家人、亲人照样可以行布施,而且布施的含义非常宽广。

  仔细想想,夫妻之间是不是可以布施呢?我对你微笑,和颜悦色,这是布施,我帮你做家务,也是布施。

  有人说:我天天为你做饭,天天送孩子,天天帮你拖地板,父母大人我照顾,亲戚朋友我应酬……结果呢,你居然这样对我?!——这个家庭主妇非常痛苦,为什么呢,因为她在做这些事时,期望有所回报。可能大家都觉得这是人之常情,但此正是我们摆脱不掉的一个魔障,——回报不回报是人家的事,主权永远在别人身上。你就是对他做再多贡献,再大的帮助,人家不感恩你,不回报你,你也没辙,你只能从道德上谴责他。

  所以一开始你就处于被动的境地。

  由此可见,我们布施时没有达到三轮体空的境界,就难免失落、痛苦,甚至怀疑这个行为的本身。反过来,一个得到布施不知回报、忘恩负义的人,即使你不说什么,身边的人也自会有评价,甚至把他骂得狗血淋头。这样的人,到底有多少呢,这样的人,大家以后还敢帮他吗,这样的人,生意场上有人敢和他合作吗,在公司领导会提拔他吗,他会交到真心的朋友吗,可想而知。

  施惠莫念,受恩莫忘。能做到如此的一体两面,才算到位。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次到马路上去乞食,有个人穷的家徒四壁,一无所有,唯一的一套破衣服穿在身上。这个人对佛陀说,你是世间伟大的智慧,能不能教我怎样富有啊?佛陀讲,你要布施。他说我什么都没有怎么布施呢?佛说,你什么都可以布施,你可以用身体布施,帮人扫地,搬东西,可以用微笑布施,语言布施,可以赞美别人,别人布施时你可以随喜赞叹。……

  布施来自哪里?就来自你一颗布施的心。来自你对这个世界的爱。

  我们常常提到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字,如果不仅仅是口号,把它落到实处,那也是布施的精神。考虑一下,这个世间的任何组织和团体,它为什么而存在?——政府为什么存在,企业为什么存在,学校为什么存在,医院为什么存在,佛教为什么存在,存在即合理不是吗?它存在就说明有存在的价值,就说明有人需要它。佛教2500多年了,没有灭亡,是因为人们需要它。企业为什么现在,是因为客户需要它,没有客户,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所以,一个企业就是为客户而存在的,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目标存在,这个一定要搞明白。因为是为客户存在,当你弄不清客户的需求时,就很难存在,有一天被淘汰了,还不知道为什么。这就是把“本”忘了,本末不能倒置。为客户服务是“本”,自己赚钱是“末”,如果你这么想,把思想摆在这样的位置,你的企业焉有不兴的道理?你也没有不发财的道理。“本”好比是树的根,而财富和金钱是树的枝叶、末梢,根系发达,枝叶没有不繁盛的。

  这就是事物存在的规律。

  去看看世界五百强,凡是长盛不衰的企业都是靠自己能力做起来的,凡是靠自己能力做起来的,都是通过他们的行为对人类的进步、生活的便利,有巨大的进益,人们需要它,拥护它,乐于接受它,所以才屹立不倒。

  这是我说的第一个,布施。学会给予,学会付出,学会去爱。学会不图回报地爱。

  第二个,持戒。

  其实,持戒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它没有那么恐怖。

  比如我们打坐,怎么才能坐好呢?不能弯腰,不能靠着,不能眼睛睁开,不能东张西望,不能做小动作,不能胡思乱想……这些要求,都是持戒。这些戒律你不遵守,就不能得到打坐的利益,就不能成就你。所以,戒律从某种程度就是为了成就你。

  要想学习好,就不能贪玩。要想身体好,就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不能作息非时,暴饮暴食。所以,我们想成就一个目标,就必须要有一种取舍,我今天要去上班,就不能去玩了,要在家里煮饭,就不能去聚会了。我们很多人在一个公司上班,就有很多规章制度,比如不能迟到,不能早退,不能损坏公物,不能喧哗吵闹,等等。这些规章制度就是为了帮我们达到想要的结果。

  因此,我们不能把戒律当做一个生硬的、没有人情味的,令人头疼的东西。佛陀在世的时候,最初跟着的弟子是五比丘,后来发展到1250人。只有五个弟子的时候,有什么做的不对,佛陀说说就行了,但人数一多,就要定些制度来束缚,否则天天有人犯错。这些制度就是戒律。所以这些戒律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修炼和成就,是为了保护他们的,不是故意约束你。

  我也在寺院做管理,也有很多社会职务,但是,只要有人请我上课,就尽可能地把事情推掉来上课。为什么呢,因为我是佛教徒,对佛教思想的弘扬、利益众生,是我的本职。至于开会之类,我觉得不重要,让谁去都行。我要尽可能地为这个“主任务”让道,这就是我的修行。所以你一个人要想得到某个结果,需要学会坚持,学会放弃,也就是要学会有所为,有所不为。此即持戒。

  故而,不是说只有和尚才持戒。持戒,是每一个圆满生命走向的人,乃至每个活着的人,都不可逃避的本然。

  有的人,一天应酬太多,最后时间都浪费掉了。我每次遇到这些,就尽量推脱。当你的生活越简单,就越有时间。有时间,就可以看更多的书,做更多的功课。你把时间花在那些无谓的事上,会发现自己每天都很忙,但就是不知道在忙些什么。时间是需要我们珍惜的,需要我们挤出来的,有时候我到银行去办事,也带一本书,或者等飞机的时候,抽空看书。为什么这样,当十分钟十分钟积累起来,就是一个大面积时间,一页一页积累起来,就会看很多书。

  所以持戒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告诉自己什么不能做,什么必须做,永远要有自己的主见,方向和目标,有自己的人生规划。假如你活到80岁,在这些年内要做些什么事?——诸如,要考一个学位,要学一门外语,要到世界一些国家走一走……然后你再把任务摊平到每一年去实现,这样活着就有了明确方向,不会无聊,不会整天玩游戏,把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再譬如,如果我们想健康长寿,就应该注重养生,注意生活习惯,加强营养,经常锻炼,等等;如果现在整夜打麻将,玩游戏,酗酒,就与这个目标背道而驰,——这便是没有持戒。没有持戒,谓之“有漏”。——好比一个水桶,下面有孔,上面不断加水,它能装的满吗?

  有的人,每天活得浑浑噩噩,昨天和今天,上个月和下个月,今年和明年,都是一个样,都过一样的生活,没有什么长进,除了每天浪费粮食和社会资源之外对别人没有一点好处,这样的人,活100岁跟活一天又什么区别?如果你每天活着都把时间浪费掉,那真的没有必要活那么长时间。

  第三个叫忍辱。忍辱是什么呢,不嗔恨。

  我们认为忍辱是很难的,认为忍辱是忍气吞声,憋着,很难受。其实,忍辱不是这样的一种状态。

  当你把自己的思想境界提升起来,远远高于别人,——他在三楼,你在十楼,他根本伤害不到你,这才是真正的忍辱境界。其实此时,已经无所谓忍不忍了。因为别人伤害不到你,他无法在你心中种下一个“恶因”,——他怎么骂你都充耳不闻,怎么毁谤你都无动于衷,所以,愤怒、耻辱、沮丧、伤心之类的情绪不会来到你心里。你的心是一如既往的平静,是八风吹不动。当然,这个境界绝非随便可以达到。

  藉此,能修好忍辱行的人,首先,他站在人生的制高点上,来看待世间的成住坏空、生老病死、阴晴圆缺,他把所有的东西都看透了,所以能够坦然,能够放下。韩信之所以能忍受胯下之辱,因为他的思想境界已远远超过市井小民。如果他和那个泼皮无赖一样斤斤计较,也没有后来的经邦济世、建功立业。

  假如你今天接受了禅修思想后,有一天很倒霉,被别人不明所以抓进监狱里去,整天像圈养一样,没有自由,没有阳光,吃的很差,还经常受到其他犯人和狱卒的虐待,这个时候怎么办呢,怎么度过难关?——那我今天教的就能用上了,你在那里面好好禅修,打坐吧。当你真正进入打坐的境界,你会发现不是那么难受,也不度日如年了。甚至还很快乐。

  所谓一念之间,天堂地狱。人的思想境界一旦转变,处处都是快乐。欢乐是自给的,痛苦也是自给的。要做自己情绪的主人,主宰自己的喜怒哀乐,这样才叫自在的人。

  我曾看过鬼谷子的文集,讲到苏秦,张仪,孙膑。也许是作者的境界不高,里面好像叙述苏秦回到家里,别人说他几句他就很受挫,我觉得这是作者的境界有局限,没有真正把鬼谷子的思想学到位。一个能左右天下大事的人,绝不会因为别人诋毁几句就消极沉沦,他还是以一般人的情感来描述他们,这就错位了。

  孟子讲,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YIN,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也。你很贫穷,但不以贫穷为贱,安贫乐道,不发牢骚,不郁闷,在富人面前也不阿谀奉承;你富有,不骄横YIN逸,不奢侈地生活;在武力和权势面前也不屈服,丧失节操,这是一种什么境界?这是儒家的标准人格大丈夫境界,也是佛家里讲的,不为外物所动,外不着相、内不动心的大禅定境界。

  佛教里面讲,修行的最高境界是无念无住无修无证,这个境界对我们来说太玄了点,一般人很难理解。他告诉我们什么?你如果贪图一个有,就不可能达到事物的最高境界,当你进入无的境界之后就能得到自己的一切。你看武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无招。无招胜有招,以不变应万变。你真正进入道的境界之后,你根本就感觉不到自己在修道。同样,当你身心完全投入在销售里,你不觉得自己在销售。你不觉得自己在做销售,才是销售的最高境界。同理,你陶醉在读书里,不觉得自己在读书,此时读书的效果是最好的。

  我们平时做事,顾忌太多,挂碍太多,还没有做就想着我没有做成怎么办,我做成了又怎么办,对我的职位有什么影响,我有多少利益可得?……当你内心塞满这些的时候,你还能完全忘我地投入去做吗?所以,当内心是“空”的状态,没有想到自己任何利益的时候,才可以达到做事的最高境界。

  后面三个是精进,禅定,般若。

  精进是什么?努力。这种努力必须是正确地努力,正确的方向,你才能走向正确的结局。否则越努力越错的离谱。说起精进,我们应该跟日月学习,你看太阳,每天到一定时候就升起来,到一定时候又落下去了,所以清华大学有一个校训,自强不息。这就是精进的表现。如果你每天像太阳一样守规律,不懈怠,按这个方法去做,你的人生不成就都不行。比如我们每天打坐,如果发愿每天打坐半小时,十年二十年坚持下来,你的人生将会发生质的飞跃。再比如读书,每天给自己规定读10页,一年下来读多少书,十年下来读多少书?如果你今天一口气读完一本,在此后几个月,一页也没看,一曝十寒,永远也没有多少收获。

  精进就是持之以恒地努力。我以前在普陀山教书8年,后来到了桐乡。这几年也做了一点事,有人问我:你是靠什么把这些事做成的?我说,唯一的就是坚持,只要方向正确,你不断地坚持——总有成绩的。

  记得我们寺院刚开禅修班的时候,每次5个、8个,10个、20个,人都招不来。现在呢,次次人满为患,要提前20天截止,不然就没办法了。所以现在很多人要找我走后门,参加禅修。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变化,就是坚持的力量。刚开始时,我一边走一边也很迷茫,不知道何去何从,然后自己也松懈了,不想做了。然而,每到这个时候其实是离成功最近的时候。所以“精进、不舍、奋发”这些字眼,实际上就是要我们坚持。赢在起点不一定是赢,赢在终点,才是真正的赢,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很多时候不是一蹴而就就可以成功的。

  精进对治懈怠,那禅定对治什么呢?散乱。

  我们在修禅修的时候为什么要大家观呼吸,这是治散乱很好的方法。佛教里面有戒定慧,叫三无漏学。因戒生定,因定发慧。今天带大家打坐其实是教给大家一个生起智慧的方法,你能生发多少智慧,最终看你拥有多少定力,大定则大慧,小定则小慧,无定则无慧。当然,定,不是一天可以练成的。佛教中,把七地以上的菩萨叫大菩萨,大菩萨和小菩萨有什么区别呢,其中有一点,大菩萨行住坐卧,无时不在定中。

  最后一个般若,也叫智慧。此智慧是大智慧,出世间的智慧。什么样的智慧呢?了解天地万物存在的规律,了解无常、无我之根本。你读《金刚经》,读来读去,最后无非告诉你: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是一切事物都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都是众缘和合而成,都是缘聚缘灭,这个世间,只有变化、无常才是是永恒的。

  明白这个道理,你就知道,现在年轻,不可能永远年轻;现在生病,不可能永远生病;现在死掉了,不可能永远没有了,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总在不断轮回。一个蛹,壳破了,它变成蝶,蝶孵出卵,又变成虫,虫又变成蛹,蛹又化成蝶,如此永远循环。

  身边的各种现象告诉我们,生死流转轮回不息这种规则真的存在。我们不知道自己前一世和下一生是什么样的,但可以通过事物的果业了解事物的因,从事物的因去推演事物的果,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

  当你拥有这样一双智慧的眼睛,就不会被事物的暂时表象所蒙蔽。《心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它告诉我们,色空不二。色是什么,物质。物质不可能永远不灭,它的规律是缘聚而生,缘散而灭。就像我们现在的房子,它是由木头,钢筋,水泥,等等一起盖起来的。十年后,房子跟今天不一样,五十年后,房子变化更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房子有一天终将灰飞烟灭。这就是无常,就是生灭,就是流动,就是变化。当我们对生活中的所有问题,都能以这样一种方式去思考、去推究、去掌控,就能得到智慧圆满的结局。

  “六度如盲,般若如导”。在六度中,智慧总领前面五度,是它们的向导,如果没有智慧,就如同一个四肢健全身体健康的人,却是一个瞎子,处在盲目和黑暗中。

  今天下午,告诉了大家六种修行的方法。最关键的一点:佛法不是在台面上,也不是在课堂上你听了多少了解多少,而是要运用到实践中。通过跟生活密切无间的结合,从而改变你的眼界,你的思维方式,你的行为,让你从原来的状态里面得到提升和超拔,以此,来不断圆满自己的人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贤崇·贤宗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贤崇·贤宗法师)  

 贤崇·贤宗法师:在上海交大的演讲(2008年6月14日) 

 贤崇·贤宗法师:让禅修成为你人生的习惯 

 贤崇·贤宗法师:禅在生活中的意义 

 贤崇·贤宗法师:禅与企业家的修炼 

 贤崇·贤宗法师:破除“我执”,保持正念 

 贤崇·贤宗法师:什么是“二入”与“四行” 

 贤崇·贤宗法师:遵循自然 

 贤崇·贤宗法师:坐禅三要 

 贤崇·贤宗法师:踏上八正道的幸福人生路 

 贤崇·贤宗法师:简单就是快乐,就是幸福 

 贤崇·贤宗法师:清除内心的毒素,然后种下菩提种子 

 贤崇·贤宗法师:第十二期止语禅修班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