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贤崇·贤宗法师:六度万行摄群生


   日期:2020/3/22 23:3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六度万行摄群生

贤宗法师河南郑州山友会开示之二

杜柯整理

  布施的最高境界是三轮体空

  对佛教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六度,就是六种让你渡到彼岸的方法。这个题目我曾讲过好几次,每次都新的体悟和受益。

  六度的第一个是布施。我们通常的理解是,把钱财给别人叫布施。但在佛教里不仅如此,它分财施、法施和无畏施。刚才说的这个叫财施。那什么是法施呢?——把你的思想、方法、技能传授给别人。相比较,佛法当然是最上等的法施,因为它是教人出离生死轮回的大学问。无畏施,就是使病人或者需要帮助的人不恐惧,不担心,不痛苦,不纠结,心里安宁、幸福、自在,这都属于无畏布施的范畴。

  记得以前看过《读者文摘》上一篇文章,说你如果想富有,先要学会布施。很多人想,如果我有两元钱,给他一元我不就少了一元吗?其实不是这样。你自己想幸福,首先要关心别人,那个关心就是一种布施。员工在你的公司里做事,除了给他更好的待遇外,还应关心他的生活、他的家庭。这就是一种布施,有大悲心在里面。佛教讲,财布施不如法布施功德大,《金刚经》里还谈到了“三轮体空”的布施,这是布施的最高境界,自然功德无量。什么叫“三轮体空”?比如说我送你一笔财物,你,我,和财物三者皆空掉——我不要你感恩,也把这事忘掉,也把自己的布施之物忘掉,换句话说,我布施就像没布施一样。这样的布施是成为一种习惯,就像吃饭喝水一样。“施惠莫念,受恩不忘”,不要念念不忘你给人家的帮助,也不要得意于自己的道德境界是多么高尚,更不要老想着人家什么时候能还我、报答我。对方一旦忘掉或对我不好,就骂人家是小人,忘恩负义。如此等等,就是你在布施的时候心有所求,这样的布施不是布施,叫施舍,或者叫交易。

  我看过不少电影和电视剧,在这里给大家推荐几部,它真的可以提高你的人生境界,让你活得更通透,更有深度,更有意义。

  韩国的《商道》,我们经商的朋友都应该去看看。还有《乔家大院》、《大染坊》、《大宅门》、《闯关东》、《潜伏》、《我的青春谁作主》等等。像《天道》,我看了不止一遍,《商道》》也看过好几遍。历史片《朱元璋》、《大汉天子》,还有《贞观之治》、《康熙大帝》、《雍正王朝》都拍得很好。有空时去看看《大秦帝国》,这是一部很好的片子。《大秦帝国》看完之后最好看看孙皓晖的原著,我曾花了很长时间把那十一本看完,看得我热血沸腾。

  就智慧而论,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时期最为光华精湛,一是魏晋南北朝,一个是春秋战国。《大秦帝国》以秦王朝的崛起为主线,它通过发展、变革,一直到强大,最后统一六国,记载的是这一段历史。我觉得现在很多企业管理学到的东西,还有《孙子兵法》、儒家、道家、墨家、兵家、法家等等东西,在这套书里全部包含有。

  我们知道,周王朝开始有很多大大小小的诸侯国,最后兼并到只剩下六个。这六个继续兼并,个个都怕被别人灭掉,又想去灭掉别人。怎样才能救亡图强?需要人才。而当时士人是最有学问的,他们游说于各个国家之间,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张,施展自己的经纶抱负。魏国不要我可以到楚国去,楚国不要我可以到秦国去,秦国不要可以到晋国去。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只要有真本事,总会有启用的一天。时势所迫,那时候的士人非常牛,国王常把他们视为座上宾,甚至他们有“天子呼来不上船”的倨傲。正是这样一个时代,促使了思想文化的大繁荣。其时的政策比现在还“双百”——既可以百家争鸣,又可以百家齐放,所以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文化的黄金时段,造就了第一个高峰。因此,我们应该去了解这样的文化,了解他们的精髓。他们的很多思想,到今天也没有过时。

  我建议大家多读几部书,像《孙子兵法》、《四书》、《道德经》、《金刚经》,这些都可以。不一定要每天读,一定要经常读。没有时间,念念《心经》也可以。我们寺院去年念了一年《道德经》,每天吃饭的时候读一遍,很多师父都会背了。看这些书的时候,你的智慧就会增长,自然把这种智慧观照到你的企业上,治企如治国,治国如治家,都是相通的,所以一个企业不管大小兴衰,都可以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

  布施的内涵,我们不断沿着这样一种思路深入思考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学习,去践行。企业文化不能只停留在头脑中,如果你每天能做一件善事,给人倒一杯茶,或给人一个诚心的微笑,积少成多,就会改变自己的气场。每个人这么做,便会改变公司的气场。善事多了恶事就少了,恶事少了正能量就壮大了,那么整个公司会变成什么样呢?

  布施,要从生活中点点滴滴做起,每时每刻去履行。它可以无限地延伸出去,就像今天大家拿到光盘,你觉得好,可以找朋友刻录,把它传递给更多的人,那么,就会有更多人受益,这就是一个布施的行为。你在布施什么?好的思想,善的观念。可能有时候,别人的一个小小的举动改变我们的一生。同理,你的一个小小善举,也许让别人的一生发生天翻地覆变化。那么你就是他生命中的贵人。也许他并没有在意,但你已经在积福报了。

  几年前我们寺院印了小册子,从第一版到现在,已经达150万册之多。我曾记得,有个朋友是做销售的,他当时约谈一个主管,但是怎么都没成功。最后就把这几本小册子通过他的秘书递给对方。结果第二天那个主管就来电话了,因为他看了小册子后觉得蛮好,就对他产生了信任。他想推荐这种理念的人,一定是个好的合作者。

  所以布施的行为可以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不要想到只有钱财才能布施,我没有钱,这条路就断绝了。不是这样,你没有钱,可以用自己的身体布施,你帮人家扫地、挑水、擦地板,都叫布施。你给别人一个微笑,一个安慰,一个善意的祝福,也是布施。当然还可以法布施,像前面说的小册子,很多优秀的书籍,很多好的思想、方法、技巧,这些都是。

  一个总是在布施的人,是一路在给自己种植福报,他的人缘会越来越好,事业会越来越发达,身体会越来越健康,家庭会越来越和谐。因为他总是从对方的利益出发,为对方考虑。谁不喜欢这样的人呢?如是因,如是果,因缘果报,丝毫不爽。这天地间就是一个大的方程式,只有圣人才能解得了。

  因此,布施可以作为企业的一种文化好好贯彻,这种贯彻应该是自而下的,老板和领导以身作则,去影响大家,最后使员工达到自愿、自发的境界。因为布施,本来就是一个自愿的行为。

  以戒为师与火内栽莲

  持戒,简单地说,就是我们要做什么,不做什么。把负面的东西去掉,正面的、积极的东西就出来了,成长起来。有人认为佛教很麻烦,不杀生、不偷盗、不饮酒等等,把自己束缚住了。我要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假如你现在是一只羊,你宁愿被杀掉煮了下酒吗?有人可能认为,它作为羊,就是应该被我杀的,要么为什么是一只羊呢?我说这叫愚痴,你是今日有酒今日醉,不管明日喝凉水?其实生死轮回一直存在,你今生有幸为人,下一生就可能成为畜生,成为羊,到那时候你就有苦说不出来了。

  有一次我去荷兰,到公园里面玩,一只兔子懒洋洋趴在路中间睡觉,二十个人从那里经过,都没惊动兔子。为什么外国的兔子这么胆大?很简单,当一个动物没有人愿意伤害它的时候,它就觉得无所谓了。如果我们公园有这样一个兔子,那肯定跑的比火箭还快。

  曾有一个德国男子,开着法拉利在回家路上,发现一只刺猬正在横穿马路。他来不及刹车,只好向公路的护栏撞去。结果,人和刺猬没有受伤,法拉利严重受损,光维修费约30万元人民币。事后记者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没有什么东西比生命更珍贵,哪怕是一只小刺猬,也值得我为它让路……”

  大家看看,这是什么样的境界?人家没有宗教信仰,仅凭人道主义就可以这么做。所以,杀生是第一大恶,被佛教列为第一重戒。杀动物如此,杀人就更不提了,任何法律都不会允许杀人,如果有这样的法律那不叫法律,叫刑法。

  在这里我要说的是,杀生和吃肉是两个概念。佛教根本五戒,只有杀生,没有吃肉。佛教的戒荤腥,是相对出家人而言。对于一般大众,你做到不杀生就行了,当然最好是吃素。佛教有所谓“三净肉”,就是不为己杀,不见杀,不闻杀,这样的肉是可以吃的。当然,那也是佛祖慈悲,因为吃肉其实是变相杀生,为什么呢,——如果世界上没有吃肉的人,就不会有杀生卖肉的人。但是一般众生做不到这一点,所以佛祖提出了吃“三净肉”,这是退而求其次的做法。

  讲到这里,有人害怕了:说连肉都不能吃,我幸亏没有出家,没有信佛!其实,这不是什么幸事,但凡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现在的肉由饲料和激素长成。如今的肉不叫肉,那叫毒。你吃肉,等于在吃毒药。毒药吃多了,身体早晚会出问题的。

  六度的第三个叫忍辱。

  大家都觉得“忍辱”是个非常艰难的事,你有这样的想法,就说明你的层次还比较低,所以觉得难。我有一个朋友,他的孩子人高马大,但是在学校里经常被同学欺负,他母亲很着急,我就问她:你的孩子每次回家是不是很难受、很郁闷,或者唠唠叨叨向你诉苦?她说不会啊,每次回家都显得无所谓。我说那没关系,你儿子跟他的同学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中,所以伤不到他。伤害是什么?如果生活中一个人能伤害到你,说明你的境界还不高,打个比方,如果你在三楼,他在一楼,他拿把刀也杀不到你,因为那个高度不够。他之所以能伤到你是因为你和他在一个频道,在同一高度。所以,当我们的心量不够大,境界不够高,解读事物的深度不够深时,你就常常被伤害。因此,忍辱最能看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在佛教修行中,忍辱也是非常重要的,你不能忍辱,次第永远上不去。佛教修行中有句话叫“火内栽莲”,这是个比喻,外面大火焚烧,你心内清凉如莲花,这同样是我们在家人应该修行的境界,面对五欲六尘,是非恩怨,面对奇耻大辱,都安之若素不为所动,保持内在的清净和皓洁,保持向善的信仰。

  一个好的企业家实际上不仅是一个哲学家,还是一个宗教家。宗教家是什么呢,度人。作为一个传道者,传播一种人间正道,传播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传播一种正确的为人处事的方法,故而,他已经不是只把眼睛盯在业绩上了。反过来,如果一个企业家的目光如此高远,他的业绩也差不到哪里去。“取乎其上,得乎中,取乎其中,得其下”,他的上限决定了他的下限。但是没有这种境界的人,往往会就顾此失彼,这正是一个有责任感、有使命感的企业家不断在自己的内心去修炼和升华的过程。一个有如此高远境界的人还需要忍辱吗?这种人别人根本伤害不到他,即使被拉去服劳役,他也不会觉得是一种苦,即使被关到一平米的房间禁闭,他也照常怡然自得。这个世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伤害到他,因为他的灵魂,早已超越他的肉体而自由存在。

  前段时间我去看话剧《如梦之梦》,讲的是一个将死之人对身边的护士说他的人生经历。这时候讲出来的话很有意思,你会发现,曾经让他痛不欲生的人,曾经提携他走向辉煌的人,在他眼里都变成了一个样。所以我经常建议大家有空了到太平间走走,到火葬场去转转,那里人一进去就变成灰,成了一股黑烟。再到墓地去看看,那些曾经和我们一样活蹦乱跳的人,都躺在那里。这些地方其实是很好的教育场所,可惜一般人不愿意去,他们总不想面对现实,宁愿苟且地活着。

  所以我们遇事要想开一点,放下就能超越,只有超越才能驾驭。生活就是要我们驾驭的,不要让生活驾驭我们。你如果被生活控制,就成为它的奴隶,成为它的坐骑,成为它的驴。财色名利、爱恨情仇等等,这些都要放下,都要超越。放下你就解脱了,解脱你就自由了。当然,要做到这点很不容易。

  如是精进,自然有成

  下面是精进。

  现在,有些人把精进跟执着联系在一起,这是不能相提并论的。精进是什么?积极、奋发、自强,向一个正确的方向努力。精进一定是跟正确事物相应,或者说向着正道而去,是符合天地运行规则的。那么执着呢,是顽固,是执迷不悟,是一根筋,这正是我们要去掉的。佛教认为,作为凡夫,都有三大病根:执着、分别、妄想。如果能去掉执着,你就成阿罗汉了,如果再去掉分别,就达到菩萨的果位,如果最后连妄想都去掉,你就成了佛。所以,执着是对人有害的,“我执”、“我见”,形成人的根本障碍,使人生死流转,循环不已。

  比如说,我们常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什么精神呢?当然是精进的精神,就是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但如果你这个自强不息是为了自己的贪欲,自己的野心,像希特勒那样想统治世界,这个不叫精进,叫执着,更严重说,叫中了邪魔。由此可知,精进是向着光明大道去的,而执着是奔着羊肠小路。

  佛教里面,分大乘和小乘。乘是运载的意思,大乘就是可以运载很多东西,佛经里经常有个比喻,大乘是牛车,小乘是羊车。小乘的果位是阿罗汉,大乘的果位有菩萨和佛。在佛教里这样描述佛跟罗汉的区别,罗汉所达到的境界好比用一根针捅一下,对世界的了解就像从针孔透进来那么多,而佛所达到的境界,好比把整个天花板都掀掉,他对世界的了解是无尽的。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区别呢?因为罗汉是自了汉,他自己了脱生死就行,而佛和菩萨是自度度人。菩萨在这个世间无时不刻不在度众生,所以,菩萨是佛的因,佛是菩萨的果。

  藉此,在公司里面,越高级的管理人员,他的心态和思想就应该越像菩萨,不但自己做好,还要影响别人,帮助别人,度化别人。佛之所以能成就如此圆满,就因为他在人生当中过程就跟罗汉不一样。所以,我们要做佛,在公司里做佛,在家里也要做佛,你处处都是大境界、大视野、大愿力,最后就取得大成就。

  很多时候,人生中的苦难,对你生命内在品质的提升就是一个必要的过程。我经常举例,老板安排你做一件很头痛的事,你要么在痛苦中沉默,要么在痛苦中蜕变,只有这两种选择。如果你蜕变了,要感谢他给你蜕变的机会,但是很多人不理解这道理。一个人只有在各种艰难和困苦中他的内心才能得到真正的成熟。大家都知道企业难做,钱不好赚,市场难开拓,人不好管理,你是个懦弱的人就被这些事压住了,消沉了,你能迎难而上就有出路,就能提升自己。

  事物的存在都有其规律,可能有人觉得创新很难,但我觉得一点都不难。为什么呢?任何组织和个人的成长都有依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把这个依附找出来。我们国家依附于什么成长?依附于人民,人民的需求就是政府要努力的方向。我们的企业依附什么成长?依附于我们的服务,我们的客户,我们的产品,所有的服务创新都是依对方的需求而改变的。有个宗旨叫“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精,人精我好”,就是我永远比别人好一点,先一着,走在他前面,这样就成功了。

  我们香海禅寺跟其他的寺院就不同,一般的寺院大雄宝殿的后面供一个观音,有滴水观音,海岛观音,龙头观音,自在观音,但我们做了一个万手观音,一个大观音,手伸出了一万多个,整个三十多米宽的空间,九米多高的高度,全部密密麻麻是手,站在那里一看,整个视觉就给一个巨大冲击。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们的追求跟别人不一样,我们不是作为一个烧香的场所,我们根本不在意别人来不来烧香,我们的定位是希望能给这些企业家做一个心灵净化的场所,企业家是一群什么人?是社会的精英。这些精英需要什么,我们就要给他们什么。如果我的思想能够影响一个企业家,企业家就能影响他的公司,整个公司有多少人,后面有多少个家庭?我影响一个人就能影响一群人。平时我度化一个人,可能一个是一个,两个就是两个,而现在不同。所以,这就是我们的定位不一样。

  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讲的创新。创新就是怎么做出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如果你不是从实际出发,创新出来东西就不被市场接受。因此,你永远要到客户中去寻找需求,去创新,这样创造出来的东西才真正是客户需要的,这样你的公司就会越来越好。

  有一次嘉兴的一个画家来看我,他在世界很多地方办过画展,名气很大。我们谈起画,我以前没学过画,也不懂画,但是我就跟他讲,一般人学画都是学习以前名人的画法,他的技巧,他的笔法,用墨等等,不断地去模仿。我说,你有没有发现一个道理,这个世界所有的宗教或者说创立宗教的教主,当他得到某种灵感的时候就会以他的思想来解读这个世界,把这种解读的东西记录下来成为他的思想,他的教育,他的学说。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黑格尔等哲学家,也是以他的眼光来解读这个世界的政治、文化、艺术等等,所得出来不同的结论。中国的孔子、老子、墨子、荀子、韩非子,亦是如此。绘画也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比如画荷,有人画荷花的鲜艳、美丽,有人画的是禅荷、墨荷,不染颜色或者是霜打过的,有人不画荷花就画荷叶,从荷叶当中表现荷花的绽放,用不同的视觉,不同的角度来表达结果当然不一样。所以我跟他讲,你不应该把别人的技巧永远当成自己的技巧,你的基本功具备以后,重要的是自己的眼睛——用你的眼睛、你对生活的独特感悟,把它记录下来,描摹出来,那时候你就是独一无二的,就能成为这个时代最好的画家。
企业管理也同此理,这个世界上没有东西是一模一样的。管理是什么呢,就是从人的角度去考量人的思想、行为、特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长短缺,有的人需要这样开发,有的人需要那样开发,都找到适合的方式把他的潜能发掘出来。而每个公司因为情况不同,所以经营方式不一样,就像稻盛和夫的思想,许多人学习过,但是没有办法应用,那是别人的东西。

  因而不要刻意地去模仿别人,学习什么,学习这个人成功背后的思维方式、他的思想。有的人走出去又回归到原点,为什么呢?因为他永远没有办法突破自己的思维,所以永远在里面打转。

  深禅定,大智慧

  第五个是禅定。什么是禅定?外不着相为禅,内不动心为定。当然,高级的禅定是行住坐卧都在定中。就是做什么事都一心不乱。我们知道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那就是他道德的定力很深。我们一般人打坐会乱想,可以用数呼吸或者念佛号的方式对治散乱。

  有的人把禅当做思考,我们叫参禅,佛教里面参禅是参生死,我们的参禅是参企业。怎么参,在头脑中像电影一样把它放一遍:今天我跟谁吵架了,为什么吵,自己讲了哪些不适合的话,接下来怎么办?……就是在静坐的时候参自己的问题,参自己的内心。平常想不清楚的问题在静坐的过程中统统都会帮你解开。

  实际上禅修就是让我们的心沉淀下来,当你到一定境界后,你的性格,你的思维,你的观念,会跟着发生变化。以前天台山有两个奇人,一个叫寒山,一个叫拾得,有人说他们是文殊与普贤的化身。他们写了一本诗集,叫做寒山拾得诗,现在在故宫博物馆里收藏着,乾隆皇帝专门在他的诗集上盖了许多图章,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诗太好了,一般人写不出。其实他们一字不识,诗好是因为开悟了。通过禅修最后开悟了,生命的质量发生了彻底改变。

  这种案例很多。大家知道,六祖慧能是影响中国一千多年主流文化的禅宗的集大成者,关于他的言行录后人把它列为《六祖坛经》,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没有一个出家人写的东西叫做经,他是唯一一个。但他实际上也不识字,是个农夫。别人把经文读一遍,他就能明白里面的意思。他是个开悟的人。所以禅修会改变一个人的内在生命。

  最后一个智慧。佛教里面讲“五度如盲,般若为导”,因为六度万行是菩萨修证佛道的阶梯,六度圆满,就是佛道之圆满。所以,智慧才是最重要的引导。般若是什么呢?——出世间的终极智慧,人生的最高智慧,那就是宇宙万事万物存在的规律。《金刚经》里面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际上这个讲的便是智慧。它是说世间的万事万物包括我们自己,都是刹那杀灭变化无常的,人有生老病死,月有阴晴圆缺,我们不能执着于外相,被表象迷惑。

  《金刚经》里还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有为法”,即一切有所造作的举止,包括思想、行动等等。它像什么呢,像梦幻,像水泡、像电、像露,都是不断变化迅疾消逝的,没有一个固定的自性,这叫“空无自性”,也就是大乘缘起性空的思想。了解这个思想后,还有什么可以纠结的?——你的家庭出问题了,公司出问题了,身体出问题了,都是暂时的,都会过去。既然如此,又何必焦头烂额、身心煎熬,痛苦不堪呢?

  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正如《心经》里面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就是世界的本相。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没有好也没有坏,没有干净也没有污浊,当然也没有生死,之所以认为有,是我们凡夫的分别心造成的,是我们的错误知见。这一点,真不是一般人能够明白,必须自己证悟才能知道,所以佛法不是我们头脑想象出来的,它是实实在在通过身体力行去印证的。佛祖最初讲戒律的时候说,喝水的时候也要念阿弥陀佛,为什么呢,因为水里面有八万四千虫。古人哪里明白这个事实,现在,用显微镜一看,的确如此。

  故而,佛教里讲的因果定律、生死轮回等等,只有亲证的人才能知道,我们凡夫的境界是不可能了然的。我有一个朋友,在政府里工作,他对我说有一次自己出了车祸,在昏迷中看到一束白光,他以自己难以想象的速度向那个光亮飞去。这个其实就是他的灵魂。佛经里面讲,人死后神识要到哪里,只要一念之间就可以到达。这些,我们常人当然难以理解,因为我们还没有死。

  六完五送

  最后,六度讲完了,我送给大家几句话。

  第一个是,让自己的心像虚空一样开阔。就是打开自己的心量。心量决定人的格局,心量越大,成就越大。对鸡毛蒜皮的事都斤斤计较的人,他怎么成就自己?他怎么接受别人?别人又怎么接受他?而且,心量太小的人注定是不快乐的。

  第二个,学会惜福。你越惜福越有福,越不惜福越没福。惜福,就是珍惜我们遇见的每一样东西、每一个人,包括你的妻子儿女、父母同事。因为每一个人来到我们身边都不是无缘无故,他们绝不会偶然来到我们身边,都有很深的缘分。

  第三是学会吃亏。一个真正有格局的人,才能做到吃亏;反之,一个心量狭小的人,绝对吃不起亏。吃亏实际上是在积福。我曾经讲过一个故事:地狱里面有两个小鬼要到人间来投胎,阎罗王跟他们讲,人世间有两个工作岗位,第一个工作岗位是不断地得到东西,另外一个工作岗位是不断地给予东西。你要哪个?一个小鬼跳出来就说,我要第一个!结果他去了后发现是乞丐,而另一个是富翁。

  第四是学会永远站在制高点上看待问题。作为企业的掌舵者,你一定要培养这样一个思考问题的方式。什么是制高点?——事物的终极,把握它的终极规律。高屋才能建瓴,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这样你就能更好地处理它。

  第五是每天用一颗光明心面对生活。光明就是智慧,就是喜乐,就是慈悲,就是舍得,就是放下,就是看的透,就是想的明白。如果用这样的状态去看待和思考问题,你的内心就一尘不染,五毒不侵,光明清净。

  好,我今天就先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贤崇·贤宗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贤崇·贤宗法师)  

 贤崇·贤宗法师:在上海交大的演讲(2008年6月14日) 

 贤崇·贤宗法师:让禅修成为你人生的习惯 

 贤崇·贤宗法师:禅在生活中的意义 

 贤崇·贤宗法师:禅与企业家的修炼 

 贤崇·贤宗法师:破除“我执”,保持正念 

 贤崇·贤宗法师:什么是“二入”与“四行” 

 贤崇·贤宗法师:遵循自然 

 贤崇·贤宗法师:坐禅三要 

 贤崇·贤宗法师:踏上八正道的幸福人生路 

 贤崇·贤宗法师:简单就是快乐,就是幸福 

 贤崇·贤宗法师:清除内心的毒素,然后种下菩提种子 

 贤崇·贤宗法师:第十二期止语禅修班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