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贤崇·贤宗法师:宁静的身心 诗意的生活


   日期:2020/3/23 17:2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宁静的身心 诗意的生活

贤宗法师 爱心联盟企业家演讲课的讲话

杨柳整理

  看到大家在这里跳舞,使我突然想起了青春的状态:尽情挥洒,快意淋漓。刚才你们在这里学习催眠时,我就站在窗外看着那棵树。现在已经到了夏末,阴气开始上升,阳气开始下降,树的叶稍已经被自然的圣手悄悄染黄。我因它的枯萎而有所感怀:为什么春天方过,秋天就那么急迫地来临?正好像我们的人生一样,仿佛昨天还是一个孩子,今天揽镜自照,眉梢眼角已有点点秋意。这真如同大梦一场,无人醒觉,而人间往往狗苟蝇营不止,去向成谜。

  我记得有人对我说过:“你若欣赏自己的生活、工作、家庭,便会觉得自己身处在天堂之中。你若怨怒,则甘尽苦来,烦恼、扭曲,次第爬上心头。这时,你就在地狱之中。”生活何如?这取决于你的眼光。

  一、宁静的心不攀援

  今天,主办方请我来讲“静心的方法”。当我们静心面对世界,面对自己,我们的心就会无限敞亮、无限丰足。静心的时候,心中的敏锐更胜往常,性灵独具。但静心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这是依靠我们日积月累而修成的。

  如何将心修静呢?如何使我们在生活中运用这种静心的智慧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分享的内容。

  静心的修习在于你独抒灵机的思考,这并不是一个模仿的过程。不是说树立一种好的思想、行为方式,然后跟着那种方式去做就可以了。东施效颦的缺憾在于东施只知道西施捂着自己的胸口,楚楚可怜的样子很美;但是不知道这种美之所以美的原因在于西施就是西施。她的美是不能够复制的。模仿别人模仿得再好,只不过和别人相当而已,永远不可能超越那个学习的目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应该按照自己所是的样子去发展,而不应该盲目地模仿他人。

  我们在建设寺院,确定愿景时,也曾走访了许多地方,如中国台湾、日本、泰国,甚至欧洲各国。我们参观了那里的寺院和其他的宗教场所,学习了各地的先进文化,了解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但是我们并没有去模仿任何一家寺庙的建设理念,而是在学习的基础上,找到了自己的特色。

  企业的存在和发展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不必人云亦云,只要做出自己的文化和特色,让你感觉这种模式是能够为你自己所欣赏,能够为员工、客户所尊重,就可以了。

  同样,可能在一般人看来,作家是什么都能够写的。但实际上,由于各人的气质和禀赋不同,就决定了他天赋地倾向于某一种文体。德国作家施笃姆热爱自然,写作小说空灵洁净,好像散文诗;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文风犀利简净,从不拖泥带水,善于写作反应现实的题材;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想象奇特,充满童趣,善用温和的语言与故事折射苦痛悲哀的现实。他们的气质和阅历决定了各自不同的风格,但无论哪一种,都是后来的任何一个人所无法模仿的,模仿必入歧途。

  当我们和别人不断比较,带来的只有无尽痛苦。因为有比较,就会有不足;有不足,就会有痛苦;有痛苦,人生就不得安宁。

  我们的生命何其短暂,为什么要在比较和攀援上花掉那么多的时间呢?如果你真要比较,那你生命的长度甚至连庭院中的树都赶不上;你生命的勤奋程度,甚至比不上任何一只日夜吐丝结网、食虫饮露的蜘蛛。还有什么值得我们去比较,值得我们去抑郁不平的呢?

  一个人最不容易的就是要活得明白、知道。人往往会被一些名利冲昏了头脑,而忘却了本性。这是思维方式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够使自己的思维方式改变,就能够使心沉淀下来。

  每个人每天都忙着安身立命、吃喝应酬,如果你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只是被某种隐形的力量所驱役,或者仅仅是为了获得名利而周旋于名利场中,当你不知道自己为何要做这些事,不知道生活的终极目标究竟是什么的时候,就很容易迷失自己。

  在这个物欲的轮盘之中,迷失自己,简直太容易了。别人有一套房子你没有,别人住别墅你住筒子楼,别人开跑车你骑自行车,这些都足以使一颗充满名闻利养的心失去平衡,使一颗被世俗所迷的心就此沉沦。这些无妄的比较使我们的身心躁动不安,高悬难平,一丝微风都会使它摆动不停。

  二、智慧的心常觉知

  人到一定的年龄之后,便应该常常回头反思。反思自己曾经走过的路程,反思自己得到时的欣悦或淡然,反思自己失去时的苦痛与接受,反思自己的善恶两端,反思自己的所爱所恨,所敬所恶,然后才能对自己有一个公允的评价。

  当你忙碌了一天回到家中,见到的只是冷屋、冷脸、冷锅、冷灶的时候,先别忙着去指责自己的家人,而应该赶紧去看看镜中的自己。你是不是疲惫又充满怒气,是不是冷漠而毫无笑容。并不是别人对不起你,只是你自己的样子反射在生活环境之中而已。

  我们为什么会愤怒,为什么会嗔恨呢?我可以用几句话告诉你这个隐秘的答案:

  “万法因缘心中起,

  皓月映泉空万里。

  谁人试燃原上草?

   柴干风高凭汝意。”

  只因为你的心是一堆柴草,一拨即燃;如果你的心是泉水清泠,那么任我怎样搅动,也不会有一丝一毫的风波起。

  我们的心应该要随时随地处在一种觉察、觉醒、觉知的状态中。时时觉察,可以使自己处在正确的轨道中,不会偏离太远。

  大家这几天还学习了演讲术。其实在演讲的过程中,你越是要求讲好,越是关注听众的反应,就越是讲不好。因为在这种分散的精神状态中,我们对于演讲本身的关注就不足。只有在放下听众,放下自我,放下一切一切,甚至闭上眼睛去讲的时候,心中的话才会如同泉水喷涌一般,是自然而然,是水到渠成。演讲首先是要专注,要觉察自己内心的真正状态;其次就是要求“真”,你所说的每一句话唯有真实不欺,诚挚不虚才能够感动自己,感动人心。

  有一位音乐家对我说,阿炳的《二泉映月》,音程非常简单,主旋律数次重复出现。但是世界上有多少人曾被这首曲子所感动呢?这就是心的力量。阿炳把自己一生的起伏、困顿、苦痛都浓缩在了这首乐曲之中。他的倾诉是如此诚挚而不生二意,如此专注而毫无炫技之嫌,因此才能够令世人倾心折服。

  不仅演讲要真诚,音乐要真诚,做企业也一样要真诚。一个企业的文化只有使人相信,方能服人。诚信这根准绳,放之四海而皆准:带领团队是这样,回到家中也是这样;与朋友交是这样,和客户相谈也是这样。

  一个人、一个企业想要成功,想要长久,就必须使自己的频道处在正心、正念、正行、正为的天地大道上。

  佛家有一个思想:若要让一滴水不干涸,就把它抛入海中。同样的,要让我们的事业不倒闭,就要把它融入大众之中。我们作为佛教徒,一定想让佛教的思想在世间永存,这就是我们的人生使命。这个使命的达成非常困难,如何才能做到呢?唯有将佛教的思想种进每一个人的心田,让人人的心中都有一颗慈悲的种子,使慈悲影响身边无量无边的人才有可能使得佛的神髓永存。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我们寺院的十六个短信平台连续三年每天发出七千多条短信。这些不含有宗教色彩的短信,在形而上的意义上,在一片潜默中给人们指示一条通向正大光明的觉知之路;使人能够及时觉察自己,而不被声色名利所绑缚。这就是香海禅寺的小小心愿。

  世界上有这样一个理:当你时时刻刻想的都是如何利益别人时,最后一切善皆得报偿。这就是利他的思想、奉献的思想。佛教中无人不知的观音菩萨最核心的理念就是“慈悲”,慈就是“给予快乐”,悲就是“拔除痛苦”。各位在做企业的过程中可以将这种“慈悲”的思想带到企业文化中,帮助客户、员工“予乐拔苦”。佛教的慈悲是“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相当于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他人的需求看作你自己的需求,把他人的快乐看作你毕生努力的方向。人说,观音菩萨有千百亿化身,每一个具有慈悲精神的人都是她的化身。企业若想让每一个客户、每一位员工都成为自己的化身,也应该参照这样的慈悲精神来完善自己的文化。

  在藏传佛教中,观音的地位非常高。有人说,藏族的每一位同胞都是观音菩萨的化身。曾经有一个人描述过藏区的安宁,他说即使是随意将一样东西放在路边,也不会有人擅自拿去。这种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理想,就是观音的化身。

  有一位新昌的企业家,工厂经营得非常强大。我问他,你是怎么做到今天这种规模的呢?他对我讲,这并不是他自己所设想和刻意营求的。当他从做拖拉机的生意转行做现在的行业的时候,遇到了许多帮助他、给他方便的人。他对于别人的恩情看得很重,想方设法要回报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人。以前对他有恩的人如果失业了,或者工作上遇到问题了,他就尽力帮助他们安排工作。这些人来到他的企业以后,又竭尽所能地帮助他成就事业。他说,正是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人给他留下的福泽,推动他成就今天的事业。

  三、诗意的心悟空性

  人之所以会生活得不快乐、不明白,最大的障碍就在于你最在意的东西。那是什么呢?是自我。佛教说到“我”的时候,便说到了“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在前六识中,眼根对色尘,恋美物;耳根对声尘,爱悦音;鼻根对香尘,喜芬芳;舌根对味尘,好饕餮;身根对触尘,触万有;意根对法尘,五识一起,意识随动。这都是人最基本的识见。第七末那识(梵文为manas),就是“我识”。“我识”有四个基本的功能:我见、我爱、我慢、我痴。人最大的障碍就在末那识中。人皆以为:我看到的我相信,我喜爱的不捐弃,我傲慢的是真理,我痴迷的恒不移。岂不知:我见之中谬误藏,我爱之物有别离,我慢之心生横祸,我痴之情交相替。

  这世上真有不败的事业,不死的生灵,不迁的义理吗?我们寻常所见的山河,不也是高低不平,峰谷相替吗?我们仰观宇宙,星辰死死生生,哪得恒常;明月盈缺随时,浓淡任意。这世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这个至理。这就是所谓的“空性”。

  当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自然知道事业应该怎么做,人应该怎么活。当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自然能够放下负担,站在更高的角度上思考人生。

  要我们客观地对待“我见”,主要是因为不正确的知见会引起种种烦恼,我爱、我慢、我痴,其实都是从不正确的知见中衍生出来的。生活中自以为正确,其实不正确的知见比比皆是。现代社会的离婚率越来越高,很多新人在没有结婚以前很坚定地发愿道:“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结果其中的很大一部分竟然在没有原则性问题的情况下就轻易分手了。开始时所说的海枯石烂、磐石无转,不都是不正确的知见吗?人是会变的,感情自然也会变,珍惜每一天就可以了,何必去妄求不改变的情感呢?

  人的生死更是自然的规律。如秦始皇海上求药,多少帝王仰慕蓬莱仙境,何曾求得?多少修炼外丹的高士,最后还不是像《红楼梦》中的贾敬一般只得到了速死。

  人的错误知见给人造成巨大的困扰。万事万物无不在变化之中运转。人的悲欢离合都是由于这个规律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学会珍惜每天所得到的物,所遇见的人,更要珍惜与我们共度风雨人生的亲人和伙伴,珍惜始于微时的客户与伴侣。懂得珍惜的人心灵柔和、笑容亲切,别人只要与他相交,都会觉得如沐春风。只有用心感觉生活的每一个当下,我们才会觉得快适逍遥。

  《心经》中有一句:“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有的人读到这句话,突然醍醐灌顶,万缘放下,大彻大悟。

  在德鲁克的管理学著述中,有一个思想很值得敬佩,那就是将我们的每一个企业视作是社会大转盘中的一个又一个小齿轮。这种思想教人消除傲慢和自矜,客观地看待自己,看待自己的工作,看待自己的行业。当人生起不可一世之心时,所做的举动往往是浮躁的,不理智的。就像史玉柱当时发愿要在几年之内修建珠海第一高楼,甚至要修建中国第一高楼。他当时被许多溢美之辞冲昏了头脑,结果终归没有成功。企业成长得越快,赞美之辞越多,就越应该要有宁静之心,时时反思自己的状态。

  如果条件允许,你们在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就应该到附近的寺庙当中去静修一两天,在那种宁静的生活中静观自己的生命。

  “我爱”就是指自己所珍爱的东西,我们总希望它们永在不离。我们爱自己、爱家人、爱朋友、爱健康、爱美好的生活,这都是积极的态度;但是如果要妄求这些东西的永恒不辍,则是一种颠倒妄想。

  “我慢”就是高举和傲慢之心。高举亦即认为自己比别人技高一筹,因此不可一世。

  “我痴”,痴并不一定指愚痴。那些善于使用计谋和小聪明以损人利己的行为,也是我痴。《三国演义》中的杨修可谓聪明绝顶,善于猜度主上之意,但这只是小聪明,而不是智慧;没有达到智慧范畴的计谋,不符合道义的筹算,最终都使人自食其果。

  我们看别人偷奸耍滑,可能会心生鄙夷,但是反过来想想自己,是不是也在追求名闻利养呢?如果是,就要及时用智慧来修正自己,而不要以五十步笑百步。因为我们还未能超出三界之外,豁达地看待人生的种种问题。我们每天都去拜佛,所膜拜的即是佛如如不动而历历分明的究竟智慧。

  四、广阔的心不执迷

  人必定要经过名的考验,才能放下名;必定要通过利的熏染,才能看透利。这是一个重要的过程,必须经历以后再次回到“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境界才算是真觉悟。否则,如果是因为贫穷的原因而被迫指称自己淡薄名利,这就不大可信了。

  现代哲学大家冯友兰先生曾经把生命的境界归纳为四重:第一是一本自然的“自然境界”,这种境界简简单单,就是按照人的本能生活,它既像是一个孩子,又像是一只小兽,这种境界是最低的;第二是讲求实际厉害的“功利境界”,现代社会中的大部分人就止于这个境界中,过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世俗生活;第三是“正其义,不谋其利”的“道德境界”,到达这个境界就已经需要觉悟,要能够觉知到道德律令的高尚与合理性,要能够对他人存有悲悯之心才可能达到道德境界;第四,也是最高的境界,就是超越世俗、自同于大全的“天地境界”。能够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凤毛麟角,他需要站到宇宙的高度来思考自己的一席生命,将自己的使命等同于“天民”才可能达到。这种“天地境界”也就相当于我们修行人所说的佛的果位。他已经能够自利利他,自度度他,逍遥自然,无所依待了。

  当我们静心修行之时,实际上就是在突破自己内心的藩篱。修心的过程就像是将自己的心由一滴水的大小修行到大海那么广阔。开始的时候,一粒微尘投进你的心,你都会有所挣扎;等到我们的境界次第提升起来,到大海那么辽远广大的时候,就算是把一搜船扔进你的心里,又能怎样呢?有人问,如果我修不到那种程度怎么办呢?没有关系。只要好好进行反思,及时对自己进行总结就可以了。

  《佛本身故事》中有这样一个传说:释迦牟尼佛在成为佛前的某一世也是一个王子。有一次,他去山中,见到一只母虎饿得奄奄一息,五只小老虎尚未断奶,在母亲身边哀告连连,情状甚是可怜。于是佛在那一世舍身饲虎,用自己的性命救回了一窝老虎。佛在无量劫中不断地行菩萨道,甚至不惜用自己的生命来利益他人,终于在无量世以后证得佛果。我们并不是要大家用自己的性命去喂虎,但这种利他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学习吗?

  上面所讲到的第七识是我们无始以来积累的习气,在根本上很难突破。人往往会有一念利他心起,但在行为的过程中便又会回到我执当中。因此,我们能够改变一点“我识”,便是一分不容易的进步。

  在与自己的身体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接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生命的每一个过程。尽管,世界和我们自身都迁流不息,但是修行却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份不随物转移的清凉与丰足。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贤崇·贤宗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贤崇·贤宗法师)  

 贤崇·贤宗法师:在上海交大的演讲(2008年6月14日) 

 贤崇·贤宗法师:让禅修成为你人生的习惯 

 贤崇·贤宗法师:禅在生活中的意义 

 贤崇·贤宗法师:禅与企业家的修炼 

 贤崇·贤宗法师:破除“我执”,保持正念 

 贤崇·贤宗法师:什么是“二入”与“四行” 

 贤崇·贤宗法师:遵循自然 

 贤崇·贤宗法师:坐禅三要 

 贤崇·贤宗法师:踏上八正道的幸福人生路 

 贤崇·贤宗法师:简单就是快乐,就是幸福 

 贤崇·贤宗法师:清除内心的毒素,然后种下菩提种子 

 贤崇·贤宗法师:第十二期止语禅修班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