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贤崇·贤宗法师:修禅法 利有情


   日期:2020/3/23 18:4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修禅法 利有情

杨柳整理

——贤宗法师2011年7月31日开示于香海禅寺

  没有接触过禅修的人容易把禅修想象得非常神秘。事实上,它并不神秘,禅修是一种智慧而积极的生活方式。当我们将禅修的思想运用到生活中去时,生活的认知、品质、高度都会得到提升,最终达到究竟、圆满的境界。

  一、禅的生活

  不得门径的人会认为生活与禅毫无关系,或者至少是距离甚远。持有这种看法的人以为禅是形而上的,它是少数修行者的专属品,与常人的生活距离太远。但事实却正如我们在开场时提到的,禅能够给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变化,它能够使生活充满喜乐和幸福。我自己就是这种思想的实践和受用者。接触禅修以前我遇到问题总是会纠结在其中走不出来,总是觉得事情不能够达到理想的状态,因此而生无限烦恼。似乎只要人活着,烦恼也就活着。然而,接触禅修以后,随着实践的深入,生活中的问题也都显得了然自明,没有什么不能克服的困难了。是困难变小了吗?不是,是禅修改变了我的思维。

  举个例子,比如我今天身体不舒服,精神不济,但是却有很多事情需要处理。这时沮丧和懊恼的情绪就会产生。这时候,如果想到佛法所说无常的思想,就会当下开解:原来身体不舒服是人活着一种应有的状态,这只是人生过程中许多许多状态中的一种,喉咙痛、感冒,甚至生严重的病,都是应有的,就像快乐、健康也是应有的一样。你接受好的状态,就应该要接受一切状态。当不好的状态已经降临,我们所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怨天尤人,而是马上接受下来。当你抱怨说:“怎么会这样呢?为什么不幸的就是我呢?”你也可以反过来想一想:“怎么不幸的就不能是我呢?”当你把所发生的事情接受下来,心就不会浮躁,就不会停留在那个负面的状态中。当我们敢于去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这件事就不再成为你最棘手的问题。

  禅修要求我们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圣人的理论,佛陀的精神是他们的,而不是你的,除非你能够将他们的精髓加以内化才算是你的。

  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当你们去蒸桑拿的时候,会感到非常放松、自在;而夏天让你在室外走一会儿,你就会觉得受不了呢?因为前者是你自愿的,是被你的心接受下来的,你对自己说:“蒸桑拿,就可以减肥,可以排毒,所以我要坚持下去。”而后者因为没有被接受下来,而令人感到煎熬和痛苦。是喜是悲,是好是坏,不是可以通过你的心境加以转化吗?苦难或者幸福,这是你自己的心所预设的前提。如果你能够一直将这个前提设定为积极而幸福的,那么又怎么会有逆境呢?

  现在很多人喜欢专门抽出一块时间上健身房去运动,认为这种汗流浃背的方式能够增进自己的健康。那么为什么我让你们在炎夏出坡除草,你们就会叫苦连天呢?这不也同样是流汗,同样是运动吗?这就好像是一些人专门喜欢打坐,打坐的时候感到很舒服,很有收获,打完坐回到生活中又觉得诸事不顺。如果不能把打坐和生活结合起来,不能把生活和修行结合起来,修行又有什么用处呢?

  人将有利于自己的事视作是好事,越有利于自己就越是大好事;不利于自己的视作是坏事,越不利就越是成为生活的苦难。为什么不把那个自己放下呢?为什么要去区分利与不利呢?打破这种狭隘的区分,生命就会充满意义。

  你们有没有想过,和什么人交往最难?有的人说是上司,有的人说是爱人,有人说是父母,有人说是孩子,还有人说是婆婆。为什么你们会认为和他们的交往最难呢?因为他们和你的关系最近,你们的来往最频繁。为什么你们没有人会说和师父的交往难呢?因为我们只是匆匆一面之缘,只是萍水相逢,今天见了也许就是永别。那哪里存在难与不难的区别呢?

  你心中的那个自我作祟,预设了生活中的许多不幸。比如父母没有能力给你买房子。你心里就会想,你既然没有能力,为什么要生下我,让我受苦呢?你也许觉得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伴侣的包容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他们非得爱你,非得给你提供一切呢?为什么我们要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于别人呢?我们的眼睛总是在看外在世界,很少看到自己。

  当我们的内心产生诸如以上负面的念头时,说明我们的心是极度狭小且不平衡的。我提出这个问题,并不是要鄙薄有这种想法的人,因为我也曾经有过类似的想法。以前,当别人对我说出一些很不客气的话时,我心中的怒火就会燃烧起来。后来我问自己:“为什么我心中的怒火那么容易被点燃呢?”

  干柴半垅星火烧,碧水一潭自逍遥。我们为什么要做干柴而不做碧水呢?

  那最容易被激怒的地方就是我们自身弱点的所在。比如我很瘦,别人说我长得像竹竿,我就会觉得不高兴;如果我长得很丰满,别人说我像竹竿,我根本就不会放在心上。因为内心有某一个果,与外在的因一接触,它就会燃烧。

  大家来寺院禅修就要不断地在修行中寻找自己的问题。我是个下属,就要尽到下属的职责;我是个父亲,就要承担起父亲的责任;我是个孩子,有没有做到孝顺这一点;我是个妻子,有没有照顾好先生和孩子;我是个先生,有没有给予妻子安全和舒适的生活?如果每一个人都把自己的角色承担好,事业自然能够有所成就,家庭自然能够幸福美满。

  二、心的反思

  禅修就是要我们休息诸事,万缘放下。什么叫做万缘放下?就是要你卸下自己的身份、地位、财产、学识、样貌等等,然后从内在去反思自己。这一生,我究竟做了什么,还有什么没有做,我有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呢?

  我最近看了一部小说,叫做《省委班子》,这部书使我感触很多。这本书强调,无论是国家领袖还是普通百姓,做人都要“正”。正,就是正大光明。只有具备这种品质,人才能走得远,走得久。当然,人生如果只有正而没有采取一些方法来努力,这也是不能成功的。但“正”确是一切问题的主干。这本小说提到,一个国家、一个政党若要使社会长治久安,所想所言所行都一定要为百姓的利益着想。其实远远不止是国家和政党,每一个人都要为了别人的生存着想。企业的存在要为国家着想,国家的存在要为人民着想。其中都围绕着一个原则,就是“合乎天地大道”,这才是人之为人的根本。

  我无数次地思考:人生存于天地间,究竟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是长寿吗?人的一生至多不过一百余岁。这段时间对于天地而言,实在是非常短暂的。我们的庭院中有好几棵活了三百多年的树木,它们的生命中看过多少人的死死生生呢?我们的生命中,除掉年老的时间,除掉不懂事的童年时期,能够真正做一些事情的时间又有多久呢?在这段短暂的时间中,我们又做了什么事情呢?如果这段时间我们能够叱咤风云,又或者我们微薄低贱,那又能怎样呢?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现在还在吗?我们在这段时间内,都在做些什么事情呢?可能今天觉得这东西好看,就要去看它;明天听说那东西好听,就要去听它;后天又发现别的东西好吃,就要去吃它。那些最好吃的东西,不就在你的舌头上停留那么一会儿吗?过了这一会儿,无论是什么山珍海味,不都成为了粪便一堆,进入了下水道吗?那么我们为什么会觉得三块五块吃一顿就不幸福,三千五千吃一顿就幸福呢?

  人往往探求感官的享受。到最后发现,这些其实都是虚妄的。有一次我去一个朋友家里做客,他的家大得惊人,上下三层一共有两千多个平方,金碧辉煌,却只住了四个人。这家人雇了不少保姆,每天的空调费都非常惊人。想一想,一个人需要多大的地方容身呢?富人和穷人不都需要那么一点儿大吗?

  当我们把人生的真谛,所做之事的内含解读清楚的时候,就会活得非常洒脱,否则就会痛苦不堪。天天计较着别人的房子比我大;别人的车子四个轮子,我的只有两个;别人升职了,我还是万年小科员……当你没有房子的时候,经过努力买到第一套时,那种心情是最幸福的,因为这还算是生活之所需。但是等你有了七八套房子以后,你就会成为真正的房奴。我身边不乏这样的朋友,他们把自己的许多房子租给别人以后,就整天担心这些租客会不会损坏他们的房子,那些租客有没有按时交租金等等。

  还有一位朋友对我说了一个故事,他的一个朋友原本在机关上班,一个月三千多块的工资。可是他就是不甘于这样的生活,听别人说股市好赚钱,就把自己十多年以来积攒的十几万元都投到了股市里。还是觉得不够,于是把自己的房子也抵押了,还向人借了五十多万,用来炒股。结果股市跌倒谷底,他所有的钱全部都没了。他无路可走,只有选择自杀。

  这个悲剧是由什么造成的?首先是贪念。总想在最短的时间捞一把走人,但在你捞到第一把的时候,就再也挪不开了。就像赌博一样:赢了十万,还想再赢二十万;赢来了还是不够,要赢一百万,最后就会输得一毛不剩。因此佛教说,“贪”乃是人生的“三毒”之一。我们生活的不快乐,很多时候就是由贪婪的人性造成的。为什么现在空气污染、水污染那么严重,多地出现所谓的癌症村,这都是由于人贪婪的本性造成的。人要最快地获得财富,然而却最终会使自己丧掉性命。

  我们可以沿着这种思路去思考生命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以静观的眼光看待身边的琐事,往往会得到不同寻常的答案。

  近代高僧弘一法师在出家以前,曾是一个富家公子,一个话剧家、音乐家、书法家、诗人。皈依佛教以后,他专修律宗,持戒很严。在他的纪念堂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生活中所用的东西非常地少而且节俭。只有三件换洗的衣服,两条毛巾,一个脸盆,一双鞋而已。他所有的东西都是生活必须的,衣服都是补了又补。

  我们为什么要买那么多名牌的衣服呢?我们为什么需要那么多各种颜色的衣服呢?无非显示自己的品位,自己的财富而已。前几年我遇见一个朋友花了三千多块买了一件衣服,衣服上有很多破洞。何苦花这个钱来显示自己的不同呢?穿了这个衣服难道你就不是原本的那个人了吗,别人就不认识你了吗?那些在表面上做文章的人,都是内心极度匮乏的人。真正有内涵的人,外表平平稳稳,就像一口很深的井,默默无言,不显山不露水。

  我常和别人调侃说:你们别看我买了那么多书,书架上摆得满满的,当我的架子上放得越满,我心中的知识就越少。这不也是一种反差吗?我时时以这种反差来提醒自己,要将知识内化成心灵的养料。

  据说,大学者钱钟书先生家中一本书也没有,因为他的学问都装在了脑子里。这不是也很值得我们警戒自己吗?

  我们要从书本中不断学习,用知识来净化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境界,而不是将它们作为一种摆设,作为炫耀的资本。

  三、佛在人间

  我们提升自己以后,就一定要利益有情。凡一切有作为的大企业,都有这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什么沃尔玛会做到今天这种成绩呢?因为它秉持着将世界上性价比最高的东西带给老百姓的信念。大家来到沃尔玛以后,不用担心同样的货品比别家贵,总是能买到最好的东西。

  物流和网络带给我们以革命性的变化。快递在我们这里来得比香客还要勤,他们每天都要来香海禅寺十几趟。网络的力量也非常巨大,我们后面这幢楼的空调全部都是在网上订购的。这次动车在温州追尾的事件,微博发挥了巨大的舆论作用。

  可能很多人认为出家人应该不食人间烟火,寄居山林之间,遨游四海之上;晨钟暮鼓,远离人世。前几天有些上海的朋友来到香海以后大吃一惊,没有想到这里居然是一个现代化的寺庙。他们在来到这里以前,以为这里没饭吃,没地方睡,甚至还有人带来了蚊帐。

  我一直要求寺里的义工,在每一位客人离开寺院,不住那间客房以后,一定要把床上的东西全部洗过换过,房间也一定要每天保持清洁。我在这方面非常在意。

  这个世界不断地发生变化,我们佛教如果一方面要利益有情,另一方面却脱离时代,那是不可能帮助到更多的人的。我们需要有更多、更新的知识和外在的设施来与众生对接,因此就不可能做一个寄居山林的隐士。所谓“美玉藏顽石,莲花出淤泥。须知烦恼处,悟得即菩提。”这就是我对于入世的观点。

  但是,了解这个世界,不是为了让一些尘俗间不好的习气来污染我们,决不能随波逐流。否则,不仅不能利益有情,而且会使自己的慧命也受到伤害。

  有这样一个故事:小镇里住着两个富翁。一个富翁很喜欢收藏古玩。书画玉石,一应俱全,而且价值连城。他的孩子们就整天勾心斗角,想尽办法去他那里骗东西。那个富翁非常舍不得那些藏品,怕被自己的孩子或者小偷偷了去,因此整天都不敢离开他所住的地方。及至临终时,他的孩子都不理他,只想着拿走他的东西。他把孩子们的贪婪都诱导了出来,生而痛苦,死而有憾。

  而第二个富翁呢,他用自己的钱成立了一个基金会。如果有读不起书的孩子,他就会资助他们上学;如果有看不起病的,他就帮助他们看病。他晚年时,子孙都非常孝顺,他的身体很健康,心态也很乐观。每逢过年过节,曾经受过他帮助的人就会回到小镇看他,给他带来世界各地的美食珍馐;一旦他碰到什么困难,大家都会马上来帮助他。两个富翁同样有钱,但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就使得他们的生命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样子。

  大家有缘走进寺院真的是一种福报。通过这次机会,大家应该好好地思考一下人活着的意义。人如何有尊严地活着,快乐地活着,独立清醒自在地活着呢?这些都需要我们静心反思。

  原始人活在深山老林之中,所需的究竟是什么呢?衣、食、住三者而已。树叶兽皮以蔽体,杂蔬野果以充饥,岩木洞穴以栖居,如是足矣。我们现在所需的不也不外乎如此吗?

  有一次,我看到一个记录片,一个体验者被直升机带入深山老林中,要他自己度过十几天的时间。这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现代人,在这十几天里,都在做些什么呢,你们猜一猜。就是不断地在找吃的,甚至连屎壳郎也抓起来吃,把翅膀和头拔掉,很艰难地把虫子咽下去。他身上只有一把刀,只要是一切没有毒的东西,他都找出来吃掉。

  我们工作、赚钱都是为了让自己活下去。那究竟什么是活下去呢?活下去有那么难吗?需要那么多吗?天地生我,父母养我,事业助我,还不够吗?在这个物质丰盈的世界中,是不是很多人扭曲了活下去的意义呢?

  有很多身价上亿的老板,到了我们这里,说香海禅寺的饭是最好吃的。这是因为我们这里的菜少、油少,你除了多吃饭以外别无选择。

  现代人的选择实在太多,繁多的选择导致了人们心神浮躁,不能安住。一个电视机有几百个台,一桌菜有几十种,一毕业可以做的工作有几千样,你根本就难以选择。选了这样,丢弃了那样,所以总是不满足。

  人最重要的就是“少欲知足”,少一点欲望就多一点满足,多一点需求就少一点内心的平衡。

  诸位回家以后,如果每天都能拿出二十分钟来好好反思这一天的作为,是否违背了天地的道;反思这一天的轨迹,是否符合你人生的夙愿。坚持这样做,你的生活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最后我送给大家一句话,出自《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你想得到怎样的生活,便去种那样的因,方能得到与之相应的果报。

  祝大家在香海的三天学习、生活愉快,我们尽量给大家提供最好的服务。如果有什么困难,可以和班主任说。但是记住一点,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只有内心的丰足才是究竟。

  今天的分享到此结束。阿弥陀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贤崇·贤宗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贤崇·贤宗法师)  

 贤崇·贤宗法师:在上海交大的演讲(2008年6月14日) 

 贤崇·贤宗法师:让禅修成为你人生的习惯 

 贤崇·贤宗法师:禅在生活中的意义 

 贤崇·贤宗法师:禅与企业家的修炼 

 贤崇·贤宗法师:破除“我执”,保持正念 

 贤崇·贤宗法师:什么是“二入”与“四行” 

 贤崇·贤宗法师:遵循自然 

 贤崇·贤宗法师:坐禅三要 

 贤崇·贤宗法师:踏上八正道的幸福人生路 

 贤崇·贤宗法师:简单就是快乐,就是幸福 

 贤崇·贤宗法师:清除内心的毒素,然后种下菩提种子 

 贤崇·贤宗法师:第十二期止语禅修班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