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永信法师:佛学要旨


   日期:2020/4/1 1:0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学要旨

释永信

  早些天在北京办事,经东单路口东方广场,眼前豁然一亮,好一处风光:开阔的花园广场,广场位置上原有的建筑都清掉了,周围高楼大厦林立有致。该高的高,该空的空,让人心情非常舒服。我不禁会心一笑,这多么像我们佛教的修行。在过去,大家肯定都会想,搞城市建设,不就是建高楼造大厦,谁会想到拆楼平地修广场修公园,亦是建设城市景观的重要手段呢。这与我们平时习惯了的"越多越好"想法相反,我们不妨称之为"减法思维"。实际上,我们的修行过程,就是一个"减法"过程,把我们的妄心减掉,把我们的妄行减掉,不断地减,一直减,直减到不能再减为止,这时,我们的完美人格就呈现出来了,立起来了,就像北京东单路口东方广场怡人的风光。现在很多城市都在搞美化建设,我们登封市也不例外,搞创建,要把登封市建成一流的旅游城市,我们少林寺也有任务,拆除违章建筑,清除脏乱差。有些违章建筑,乱建乱修,根本没有章法,特别是城市郊区的有些违章建筑,成片的棚屋,不堪入目,相信大家都有印象。我就想,我们许多人的内心世界也是这样的,乱得很、脏得很。我们的内心也应该经常搞搞美化建设,搞搞创建,该拆的拆,该清的清。上次登封市政府创建检查团来少林寺检查工作,我曾开玩笑说,你们搞创建的应该借鉴借鉴我们佛教经验。现在反过来也成立,我们学佛修行人,也应该借鉴借鉴城建部门的经验,“自净其意”,“诸恶莫作”。

  “减法思维”实为我们学佛修行的基本原则之一,亦是我们佛学思维的基本特征之一。前者为后者的外在表现。“减法思维”不是要求我们一味地打坐,更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去执离相,洞察无常,实相无相。经上说,以色相求,不能见如来。“如来”不是释迦牟尼色身外相,而是释迦牟尼所发现“如幻如电如泡影”“迁流不住”之世界真相。真相无常相。以此为入门,解脱自心。

  我们学佛修行最大的障碍,便是我们习惯了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气,执于有,执于住相,执指为月。比如我们常说的“天眼”,指的是智慧的洞见,但很多人误以为是第三只有形眼,就像西游记里杨戬的天眼。本来“天眼”只是用来比喻智慧,却被人执有为实。又比如“境界”,指的是得道者的生活状态,唐宋文人以境物比拟之,又被人所执,并影响到后来的文人诗画,实际上已发生了很大的偏差。出过国门的人都有这样经验,出国以前想象的外国与以后真正见到的外国很不一样,甚至到了外国所理解的与外国人自己的理解亦有距离。学佛修行的过程亦类似,走出自己日常生活的旧习气,真是比走出国门更难。

  学佛的难点就在这里,学佛的关键亦在这里。由于我们的妄心妄行,常见住见,执有为体,执指为月。而世界的实相却是迁流不住、变化无常的,人生生老病死,事物成住坏灭,一切处于变化之中,如流水、如行云。释迦牟尼教导我们,就是要学会用变化的眼光,看待、理解和把握变化着的世界。这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随缘”。以常见把握无常之人生,以住见把握不住之世界,当然着着成空,处处皆错。所谓得道之人,悟道之辈,就是学会了用变化的人生态度,随顺世界之变化,并贯彻到自己日常生活的每一时、每一刻;接人待物如此,吃饭睡觉亦如此;仅此而已,没有其他秘密。一切万有都在变化,这就是佛教“空”之本义,“无”之真意。天在变,人在变,古人所谓“天人合一”,宇宙和人生合的正是万有变化之一理,别无它意。说起来容易,在日常生活中一念一行做起来是多么难啊!禅门公案中所谓"无门关"即此意,雄关当前,无门可入,壁立千仞,无捷径可走;需要我们熄掉任何妄念妄想,断掉攀缘心,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做起。需要我们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播种施肥,照顾着庄稼慢慢成长、成熟、收获;而不是要求我们像统计员一样,做做报表即完事。

  佛教教义号称博大,典籍充栋,百部巨帙的《大藏经》,令人望而生畏。部部皆为佛说,本本皆为经典。可是现代商业社会的人们,个个忙于生计,忙于事业,哪有时间细翻经典呢。所以,近几年来,我便产生了一个念头,希望能把佛教精义抽出来,简要明白地加以表述,以便于接引忙忙碌碌的现代人。尽管有古训,佛教不渡无缘之人。但对于匆匆来、匆匆去之现代有缘人,我们可不能用"阿弥陀佛"打发了之。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旅游业激增,佛教寺院与旅游业有密切关系,门票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接引有缘之人,使人们在与佛学的亲近中获得人生的真实受用。如何提高佛学的受用效率、扩大佛学的受用面,这就促使我开始思考佛学最基本、也是最切实的一些问题。

  佛学对于当代社会最具价值的表现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人生在世应当具有信念,坚信人生可以提升,世界可以改善。这一点非常重要,也非常根本。我们佛教徒常说的“净化人间,净化人生”,就是这个意思。体现在佛教徒的心行上,就是发心、行愿、修行。如果一个人活在世上失去信念,那是很糟糕的事情,无所信,无所敬,亦无所畏,用佛教术语说,那便落于三恶道了。所以,我们可以说,信念实为人生之根本。当一个人有了信念以后,就会有所敬、有所畏,对自己的日常生活就会有所约束。宗教信仰的教化作用就表现在这里。一切宗教仪规,都落在“自我约束”这个实处。佛教徒的发愿、受戒,亦归在这里。对于人类社会文明来说,宗教首先表现出来的正是它的道德性,对人类社会秩序稳定的维护。这也是宗教在千百年来常住人间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佛教徒的宗教实践所遵循的是很切实的途径;从自己做起。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而我们汉传佛教的精华,则表现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这就是大家熟知的“菩萨佛教”。

  夜深人静之际,有时细细参会历代祖师们苦心设教和谆谆训导,时时让人感动不已,既能直面到祖师们的平实亲切处,又能直感到祖师们的高大峻峭处。

1999年9月16日少林寺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