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法忍法师:直下承担


   日期:2020/4/1 20:4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直下承担
第281期明觉 法忍法师

  近来利用一些现代科技、平台来弘法时,我留意到现在不只是年青的「80后」、「90后」才会用Facebook,很多不同年龄层的信徒,他们不论在香港,还是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都会透过Facebook来关心佛法,甚至与同修们讨论佛法。从观察、运用,乃至体验这个平台时,我有一些感悟,希望在这篇文章之中与大家好好分享。

  一个「赞」代表些什么?

  大家在看Facebook时,曾在别人的「讯息/近况」「赞好」吗?有没有觉得这个「赞好」的功能又方便,又省力?但是,我觉得这个Facebook是「好壤半参」、「亦能载舟,又能覆舟」;那当然是在乎我们怎样去运用它。我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当我把弘法的时间表和开示的内容放上Facebook时,有时也会留意弟子们的最新动态,而作为一个会用Facebook的出家人,我对於Facebook有以下的回应:

  1) Facebook的确是一个十分有效、十分方便的交友平台,但我们不应该只是一味以玩乐的心态来运用这个这么方便的平台;

  2) 就是可能因为太方便,所以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剩下一个「赞」!因为人们都会有不同的藉口,这些藉口有的是「太忙」、「太懒打字」,甚或会告诉别人说,一个「赞」就足以表达自己的感受。但是,作为接受那个「赞」的人,我们会明白你一个「赞」字的背后是什么意思吗?

  3) 如果像传电邮那样,我们一般会在把电邮传出去之前,先将自己所写的内容重看一遍;但是,我们在Facebook作出按「赞」的决定前,其实并没有足够的深思熟虑。就好像我的一位旧同事上载了一张10年前拍的照片,并留言:「原来我现在比十年前更丑!」她的旧同学在10分钟之内,给她一个「赞」。结果,我这位旧同事,被这个「赞」弄得有点尴尬。

  4) 在Facebook中给人家一个「赞」,可能别人也不知道是谁按的,所以就觉得自己根本不用负什么责任。因此这个「赞」的icon令很多人慢慢不自觉地变得对於自己之前所做的行为,没有了一份真切的承担。而且,凡夫众生不会只是在Facebook中有这种坏习惯,这种风气将会漫延到整个人生之中。

  钉子的教训

  从佛教的角度出发,我们知道凡是所造的身、口、意业,都会在我们的「识田」下了种(第八识含藏由无始以来之善恶业种子),当因缘具足时,果报就必定由自己承受,因此我们应该对自己言行有「承担」。那么,现在就以一个很多人可能听过的故事「钉子」1,来让大家明白,我们所作的因,都会在自己或人家身上留下一些或深或浅的痕迹:

  从前,有一个脾气很坏的小男孩,一天到晚在家里发脾气,常常恶语伤人,特别任性。有一天,他的爸爸把他拉到家里后院的篱笆旁边,给了他一大包钉子,说:「儿子,你以后每跟家人发一次脾气,就往篱笆上钉一颗钉子。过一段时间,你看看你发了多少次脾气,好不好?」小男孩答应了他的爸爸。

  后来,他每嚷嚷一通,就自己往篱笆上钉一颗钉子。第一天,小男孩一共往篱笆上钉了37颗钉子。第二天,小男孩又往上面钉了29颗。过了几个星期,由於觉得钉钉子很麻烦,小男孩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愤怒,每天在篱笆上钉钉子的数目逐渐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坏脾气要比往篱笆上钉钉子容易多了。

  终於有一天,他一个钉子也没钉,因为一整天他一次脾气都没有发,他高兴地将这件事告诉了爸爸。爸爸又建议说:「如果你能做到一整天不发一次脾气,那你就可以把原来钉上去的钉子从篱笆上拔下来一颗。」这个孩子一想:「发一次脾气就钉一颗钉子,一天不发脾气才能拔一颗,多难啊!」可是为了钉子的减少,他也只能不断地克制自己。

  终於有一天,他把篱笆上所有的钉子都拔完了。这个时候他突然发现自己已经学会了控制自己的脾气。他非常高兴地找到爸爸说:「爸爸快去看看,篱笆上的钉子都被我拔光了,我现在不随便发脾气了!」爸爸跟孩子来到篱笆旁边,望著篱笆上密密麻麻的洞,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儿子,你做得很好。篱笆上的钉子都拔光了,但是那些洞却永远地留在了这里,篱笆再也不会是原来的样子了。」

  其实,我们每向亲人朋友发一次脾气,或是造了一些恶业,就好像在人们或自己的心上打了一个洞。钉子拔了,但是那个洞却永远都不会消除。透过以上这故事,应该明白我们对众生、自己所造的种种业,这些业因都会为自己带来果报的。但是,很多凡夫众生都有一个毛病,就只是「畏果」而不「畏因」!当遇到不如意时,他们只会将责任推卸到神明身上,或说自己时运不佳等等,却从不愿意反省自己、「向自己问责」,亦不明白这是自己的业报,是自己的福德不够。就如俗语所说:「早知今日,又何必当切?」那就是说,如果众生都可以「慎因」,根本不用「怕」果报到来,因为一个「慎因」、「造好因」的众生,就会对自己将有好果报而充满信心。

  另外,如果真的已造了一个不好的因,我们也不应该逃避果报。反之,我们要对所作的错事真切忏悔,并努力断恶修善,改往修来。这才是所谓的「真忏悔」,因为有了这「悔过」的心,就令我们能够明白「因为有我」,而「万境方生」的道理,因而令我们心平气和,慢慢的对得失成败看得轻一点,能以平常心面对一切。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