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法忍法师:仁者无敌


   日期:2020/4/2 6:3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仁者无敌

  第312期明觉 文:法忍法师

  引言

  最近打开报纸或电视,看到的每每是充满矛盾和有关纷争的报导。众生身处於这样的一个社会环境之中,很容易被影响,人与人之间会渐渐陷入矛盾和变得敌对。当我们面对这样的局面时,若能将一些世间智慧与佛法智慧结合运用,将可以有效地帮到我们自在地继续生活!这次希望向大家介绍的就是如何以「仁者无敌」的理念,自在地生活於纷烦的社会之中。

  从佛教的角度解读「仁者无敌」

  「仁者无敌」本是出自《孟子・梁惠王》,故事是说梁惠王向孟子请教国政,他指出他的国家曾一度在天下称强,但是到了他的那一代时国力则变得萎靡。例如东边被齐国打败,连他的大儿子都在战事之中死掉了;西边的国土又丧失了给秦国等等。他因为这样的失败而感到羞耻,并希望兴师报仇雪恨。

  孟子给梁惠王的答案是要他「行仁政」。因为秦国、楚国的执政者使百姓受冻挨饿,妻离子散;但如果梁惠王对老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鼓励耕作,使人民丰衣足食,那时,天下百姓自然不会与会梁惠王为敌,并一一归附於他。

  然而,如果从佛法的立场看孟子这样「行仁政」的目的和效果,我们会知道这不但不是很「纯粹」的「仁」,而且还有很强的「手段感」,却少了许多的「仁慈感」!同时,这样「行仁政」有很强的「我执心」,如果持著这样的目的一直下去,最终不但不能达到「无敌」,而且更是一直与自己的敌人「抢拥护者」。从这样的信念来谈「仁者无敌」并不是很圆满。

  因此,笔者在下文引用了佛陀的一个故事来说明佛教式的「仁者无敌」。

  佛教式的「仁者无敌」

  《杂阿含经・第1153 经》记载了一个故事:
「佛住舍卫国东园鹿子母讲堂。尔时,世尊晡时从禅觉,诣讲堂东荫荫中,露地经行。时,有健骂婆罗豆婆遮婆罗门来诣佛所,世尊面前作麁恶不善语,骂詈呵责。世尊经行,彼随世尊后行。世尊经行已竟,住於一处,彼婆罗门言:『瞿昙伏耶?』尔时,世尊即说偈言:『胜者更增怨,伏者卧不安,胜伏二俱舍, 是得安隐眠。』婆罗门白言:『瞿昙!我今悔过,如愚如痴,不辩不善,何於瞿昙面前作麁恶不善语,骂詈呵责?』」[1]

  以上的故事就是讲述佛陀一天清晨,在鹿子母讲堂的园林经行时,身后来了一个擅长谩骂的外道,一直追著佛陀的身后并指骂佛陀。过了一会,佛陀停下来,外道便问道:「佛陀您服输未?」佛陀因而向他开示一首偈,内容就是:赢了人家就多了仇家,但是自己输了却会心有不甘!如果不和人家争斗,我便不会参与在「赢」与「输」之中,而心得自在!就是这样,佛陀便收服了这个擅长骂人的外道。

  结语

  在这个「我不胜人,人便胜我」的社会之中,如果我们天天与人争斗,到头来我们不但不会赢,而且更会令自己天天都生活於躁动不安的心情之中。所谓仁者,应该是能做到「同体大悲」――视一切众生如己身而生慈悲之心,当我们充满了大爱、仁慈、宽恕,才是一个真正的仁者。那时候,我们只有慈爱众生的心,却没有与众生为敌的心,试问又会有什么人是我们的「敌人」?这样,我们便能身在纷烦的为会之中而心不动乱!


------------

[1] 《大正藏》第二册,页三0七中。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