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三)~D 第64经(优陀那经)


   日期:2020/4/7 20:1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六十四经(优陀那经):

  本经从佛陀即兴咏诵一首“优陀那”诗偈入手,然后与一位比丘之间的一番对话语录。经中叙术比丘如果对于“我”及“我所”看穿解脱的话,便可断五下分结,识就没有所住而离欲,最终可以证得涅槃。

  我们知道,在佛陀一生弘法的历程中,大约有四分之一的时间在舍卫国的祇园精舍里度过。我们若翻开四部阿含经,发现有相当多的篇目,其说法地点都选择在了祇树给孤独园中。每当佛陀居止于某一较为固定的居处时,其起居很有规律,一般情况下不会随意改变自己的习惯。比如说,佛陀在昼夜六时当中,真正休息的时间很少,一般在两、三个小时左右。佛陀习惯于夜间经行,有时候长时间仰望星空。当清晨太阳升起的时候,佛陀在大多数的时间里,总是要亲自外出乞食。在乞食前,有时候还会去探访老朋友(居士、修行人、弟子等)。当乞食完毕,便返回住处,为弟子们作某些即兴的或隆重的开示。开示完毕后,佛陀再到静室里禅修入定。大约在晡时(下午三点到五点),佛陀便从静室的禅定中了来,然后来到讲堂,继续为弟子们讲开示。

  今天佛陀为弟子们讲些什么呢?佛陀从静室里出来,即兴宣讲了一首偈子,叫“优陀那偈”。此时佛陀心情似乎不错,即兴吟诗一首,很有禅意。什么叫“优陀那”呢?一般而言,他是佛陀不问自说的感性语的一种集录,为九分教之一,十二部经之一。优陀那,意译为自然、法句、叹、撰录、自说、无问自说,也就是佛陀自己有所感悟,不待人问而自行说出的经典。《瑜伽师地论》对此解释道:“自说者,谓无请而说,为令弟子得胜解故。为令上品所化有情安住胜理,自然而说,如经言世尊今者自然宣说。”

  关于优陀那产生的时间问题,有人认为佛陀住世年代,并无优陀那之说,其产生于第一次佛经结集之后。如果这种说话正确,那么可以推演出就算是作为原始佛教经典的杰出代表——《杂阿含经》,也是与佛陀生活的某些真实场景,也是相去甚远。当然,关于优陀那一词,也有可能是后世比丘对佛陀一生的说法内容进行归类划分,凡属于即兴有感而发、无请自说的偈句或经文,都划归为优陀那。当然,这些都是题外话,与经文内容并没有太多的联系,在此不作过多发挥。

  佛陀今天咏叹一首偈优陀那偈的内容为:

  法无有吾我,亦复无我所;

  我既非当有,我所何由生?

  比丘解脱此,则断下分结。

  这是属于六句偈。如果从字面上去理解的话,我想其实并不是件过于困难的事。其大意是:

  在诸有为法之中,既没有“吾我”,也是没有“我所”之说;我既然并不应当有,那么我将从何处而生起呢?如果比丘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并通过自己的艰苦修行,并不受吾我与我所束缚的话,那么就可以获得解脱,五下分结自然也可以断除干净。

  所谓“五下分结”,就是贪结、瞋结、身见结、戒取见结、疑结五种。五下分结是属于欲界一切烦恼的总称,断除了五下分结,就可以上生色界与无色界。在此二界修行,从环境上讲,可谓优良很多,起码没有了人际交往中的各种麻烦,没有名闻利养之争,没有勾心斗角的人间恶作剧……凡此等等,不一而足。

  那么有一个很幼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厘清,即佛陀从静室中出来,为什么要吟诵此偈呢?关于此偈的产生时间,可能已经无法获得准确的信息。但是从内容上看,此时佛陀在此时,似乎对于五阴、六触、三十七道品之类的最基本的修持法门十分在意,因此可以判断出佛陀说此经时(或者说整部阿含经),大约在佛陀成道后的十余年。天台宗智者大师在判教时,虽说将阿含时判为小乘教方面有失公允,但是从佛法的整个体系方面来讲,将阿含时(或鹿苑时)判为第二时,倒也是合情合理的。

  佛陀自诵此偈时,听众中有一位比丘从座而起,提出了自己的不解。他的意思是说,世尊所诵的这几句即兴偈,到底讲的是些什么真理呢?

  佛陀听后,便回答说:

  “愚痴无闻凡夫计色是我、异我、相在;受、想、行、识,是我、异我、相在。多闻圣弟子不见色是我、异我、相在;不见受、想、行、识,是我、异我、相在,亦非知者,亦非见者。此色是无常,受、想、行、识是无常;色是苦,受、想、行、识是苦;色是无我,受、想、行、识是无我;此色非当有,受、想、行、识非当有;此色坏有,受、想、行、识坏有;故非我、非我所,我、我所非当有。如是解脱者,则断五下分结。”

  这段话所阐明的就是“愚痴无闻凡夫”在对待五阴的问题上,很容易犯的几种错识知见。这些错误知见包括:“是我、异我、相在”。与愚痴凡夫相对比的是,“多闻圣弟子”则明智得多,他们却是“不见色是我、异我、相在”。在对待五阴的问题上,我们需要树立一个正确的思想观念,第一,五阴是无常的;第二,五阴是苦空的;第三,五阴无我、无我所的;第四,五阴是坏有的,是变易之法。如果佛弟子能树立此四种正确的思想观点,那么断五下分结,则不成问题。

  这位比丘闻后,再次提出问题:

  “世尊!断五下分结已,云何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在这里,这位比丘所提的问题也非常尖锐:如果断除了五下分结,那么需要怎样做,才能获得“漏尽”与“无漏心解脱、慧解脱”,并最终把生死轮回问题彻底解决了呢?佛陀的回答比较具体,他回答说:

  “愚痴凡夫、无闻众生于无畏处而生恐畏。愚痴凡夫、无闻众生怖畏:无我、无我所,二俱非当生。攀缘四识住,何等为四?谓色识住、色攀缘、色爱乐、增进广大生长;于受、想、行、识住,攀缘、爱乐、增进广大生长。比丘!识于此处,若来、若去、若住、若起、若灭、若增进广大生长。比丘!若作是说:更有异法,识若来、若去、若住、若起、若灭、若增进广大生长者。但有言说,闻已不知,增益生痴,以非境界故。所以者何?比丘!离色界贪已,于色意生缚亦断;于色意生缚断已,识攀缘亦断,识不复住,无复增进广大生长。受、想、行界离贪已,于受、想、行意生缚亦断;受、想、行意生缚断已,攀缘亦断,识无所住,无复增进广大生长。识无所住故不增长;不增长故无所为作,无所为作故则住,住故知足,知足故解脱,解脱故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取故无所著,无所著故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比丘!我说识不住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除欲见法,涅槃灭尽,寂静清凉。”

  我之所以将这段经文悉数抄录,是因为这段话非常经典,值得我们认真研思。其要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其实凡夫与圣弟子在更多的时候,二者所处的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等)是相同的。但是二者在对待外在环境的心态上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在《杂阿含经》的相关经典中,便可以看到有关“身受”与“心受”的概念。一般而言,凡夫是既身受亦心受;而圣弟子则是身受心去不受,心不为外境所染转,这就是二者最根本的区别之一。在这部经典中,我们看到的也是如此。佛陀说,愚痴凡夫即使处于“无畏处”也会“生恐畏”,原因是什么呢?根本的原因,是他们执于我、我所,而圣弟子却不会如此,因此圣弟子在无畏处无畏,在有畏处时,同样可以保持无畏,因为他们没有我及我所的执著。

  第二,正缘于愚痴凡夫执著于我、我所,因此当他们听说到“无我”、“无所我”之类的名相术语或经文表述时,便会不由自主地生起恐怖之心。打个比方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有相当比例的民众都认为人是上天创造的,是受上天支配的,人在天帝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当有一天有个智哲站出来说:人并非上天所创造,我们命运是受自己主宰和支配的,与上天毫无关系,甚而说上天根本就是子虚乌有的,是人为臆想杜撰的。这些话如果对于习惯于接受命运安排的人来说,将是极大的恐怖,因为他们感觉到自己开始无有依怙,像浮萍那般变得飘忽不定。

  第三,关于四识住。四识住是指色识住、受识住、想识住、行识住,有漏四蕴为识所依着,故名识住。有情的意识(识)住著于色、受、想、行四蕴,即在形成人间存在的五蕴中,认识作用(识蕴)住著于物质性的色蕴及精神性的感受作用、表象作用、形成作用:

  (1)色识住:谓意识攀缘外色而住著。

  (2)受识住:谓意识领纳六尘而住著。

  (3)想识住:谓意识显发六尘的相貌而住著。

  (4)行识住:谓意识形成诸行而住著。

  第四,对于四识住,如果我们任其住著,“增进广大生长”,其后果将是相当严重的。而从根本上讲,四识住只能作为一种末枝权巧说法,因为我们的识在色、受、想、行四蕴之中,是不可能长住不变的。如果我们进一步去悉心参究,便会发觉这些东西都是一些虚幻的假相,并非真实存在。比如说对于色,我们当作如是观想:色从何生,从何起,从何灭?此色为真实存在呢,还是我们执取后所产生的迷乱混相?通过系列深入细致的观察,我们便会发现,所谓色,乃是虚妄不实的,我们的识,既不会于色中久住,也不可能于色中做到久住。由此推之,受、想、行乃至于识,亦复如是。《般若心经》中的“照见五蕴皆空”,实际上就是采取此种观照之法。

  第五,我们之所以产生四识住的幻感,若进一步探究,其根源乃是我们的“识”在中间作怪,即识执取、贪恋于四阴之故。若我们能够做到无有贪著,那么四识将无以立住。由此进一步推及于他,则便会做到“无有恐怖”,“心无挂碍”,最终成就无畏丈夫身。此时,贪结、瞋结、身见结、戒取见结、疑结等五下分结将自然而然地断除,我们再也不必为生死轮回之事而劳心劳力了。(2010年1月6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