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三)~F 第66经(生经)、67经(乐经)、68经(六入处经)


   日期:2020/4/7 20:5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六十六经(生经)、六十七经(乐经)、六十八经(六入处经):

  第六十六经(生经)叙述愚痴无明的凡夫,对于色等生爱着,而不能解脱。多闻的圣弟子即不爱着,而能解脱;第六十七经(乐经)叙述若如实观察五阴等事,便可如实而知。此二经在内容叙述方面内容颇多相似,而且与六十五经所述也大体相同,因此不再赘述。

  第六十八经(六入处经)所讲之观点与前几经亦大体相仿,同样是教导佛弟子们当修习方便禅思,内寂其心。但其中有一句话倒值得引起注意,即“三事和合生触”,经文如下:

  “……云何色集、受、想、行、识集?缘眼及色眼识生,三事和合生触;缘触生受,缘受生爱乃至纯大苦聚生,是名色集。如是,缘耳、鼻、舌、身、意,缘意及法生意识,三事和合生触;缘触生受,缘受生爱,如是乃至纯大苦聚生,是名色集,受、想、行、识集。……”

  上面谈到一个色集与色灭的问题。关于五受阴是如何形成的,一般而言是六根缘于六境而产生六识之故。无论是谈到色集与色灭,经中都反复谈到一个“三事和合生触”这句话。联系到具体经文,事实上经文中已经给了我们完整的答案,即所谓“三事”,并非确指。比如说“缘眼及色眼识生”,我们可知此处的“三事”,是指眼、色、识三种。即当我们的眼根与色境相缘时,便会产生某种生理上与心理上的反应,这种反应,佛教里称这为“触”。此时的“触”,尚处于初级阶级。当眼根与色境相缘取时,便会被动或主动地产生某种分别,这种分别,即是一种极其浅层的“识”。当眼根与色境并进而与眼识三者相缘取(和合)时,这时便产生了完整意义上的“触”,即眼触。这种触,它更多地会引起我们心理上的诸多反应,它往往比我们的现实行动(即身与口两方面),会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它涉及到因果轮回的业力延续的问题。而根、境、识又各分为六种,则触亦分为六触。例如由眼根、色境、眼识三者和合而产生的触为眼触,如由耳、鼻、舌、身、意产生耳触乃至意触。此即为说一切有部所立三和合生触之义,即根、境、识和合时,能生其他心所。而经量部则唯以根、境、识三者和合名为触,无有别体,名三和成触。

  我们既然知道了“三事和合生触”,那么我们就明白了“触”会生成各种心所,它是烦恼的根本来源之一,如果要修行灭烦恼,就必须从这个“触”上面下足功夫。因此在谈到“灭”的问题时,佛陀说:

  “云何色灭,受、想、行、识灭?缘眼及色眼识生,三事和合生触;触灭则受灭,乃至纯大苦聚灭;如是……受灭乃至纯大苦聚灭,是名色灭,受、想、行、识灭。是故,比丘!常当修习方便禅思,内寂其心。”

  这段经文清楚地告诉我们,修习灭除烦恼,当从“灭触”开始。如何灭除?如果我们套用中国禅宗(注意,在谈到禅宗时,我一般都会特指“中国禅宗”)的一句话,叫“息心”。这个“息心”看似容易,其实要真正做到,那实在是太难太难!一个人(任何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心不旁骛,进而是做到心不随外境所移转,自己能够做到“守心如一”,这是什么层次?可以说是圣人阶次。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为了一丁点不开心的事,便茶不思饭不想,更不用说其他了。我们可以直言不讳地讲,“理论高调,实践低级”,简直是一些标榜大乘弟子们所犯的通病。很多人唱起高调来,侃侃而谈,一套一套的,他可以做到心不惊肉不跳,更不会脸红——我将这些人所说的话,归结为一句话,叫“官话”,或“官方语言”。可是当他听到背后有人在议论他,立马就竖起了耳朵,绷紧神经。

  说到这里时,有人会回敬我一句:你尽说人家,你自己做得怎么样?坦率地说,我自己做得极差极差,思想脆弱得简直是“弱不禁风”,不堪一击。比如说自己用的电脑,速度太慢了,就会很不耐烦,甚至想把笔记本的液晶屏给敲碎;早上四点钟起床上殿,天气暖和倒也无所谓,然而时下寒冬,每当听到窗外呼啸作响寒风时,就会使劲赖在被窝里,不想起来……如果要总结我个人的毛病习气,如果总结个两萝筐,可以说不费吹灰之力。然而我这个人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喜欢说大话,不会拿修行去唬人,不会海阔天空、漫无边际地吹嘘海侃。做人要尽量保持低调,学会示弱,这是我一直努力奉行的做人处世原则。

  不禁想起郑燮的一首题画诗,叫《扎根乱岩图》: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我想,作为佛弟子,在我们修行的道路上,“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精神,还是需要的。当然,对于处于逆境的一些修学道友,细品此句可能会有所助益。当然,还是那句话,叫为人要尽量低调点,“夹着尾巴做人”,不要过于张扬。若如此,与己与人,皆有好处。(2010年元月9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