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H 第96经(婆罗门经)


   日期:2020/4/8 6:4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九十六经(婆罗门经):

  本经是有关行孝道的话题。主要内容是讲一位老婆罗门为了儿子操劳一生,结果反被儿子遗弃而以乞讨为生。佛授其一偈,其子闻偈而顿生悔悟,最终迎父回家供养。

  在佛教故事中,有一个关于“弃老国”的传说(该传说出自《杂宝藏经》)。该故事梗概:在远古时代,有一个国家名叫“弃老国”。此国法律规定:“若有老人,必须驱逐。”

  有一大臣,其父老迈,依照国法应遭遗弃,但大臣禀性孝顺,于心难忍。于是掘地造一密室,供其父居住,以便随时奉养。

  有一天大臣早朝,见有一天神捉二蛇置于金鸾殿上,声称若能分辨此蛇为雌为雄,国家可得久安;若分辨不出,此国国王以及国家将在七日后覆灭。国王闻之大惧,遍询群臣。大臣回家后将此事禀告其父,其父乃教导其分辨之法。此后天神更出种种难题试王,王皆藉大臣之力而一一解决。天神乃因此而应允拥护其国土。

  后王究问大臣缘由,大臣乃以实情相告,谓其违反国法,将老父藏置地窖之中。称因承父教,故得以为王解困,然甚盼国王能解除禁令,准百姓孝养老。王闻后深以为然,遂下令国中当奉老养老以尽孝道。“王即叹美,心生喜悦。奉养臣父,尊以为师。济我国家,一切人命。如此利益,非我所知。即便宣令,普告天下,不听弃老,仰令孝养;其有不孝父母,不敬师长,当加大罪。”

  当然,本经之中与这个故事稍有差异,但是佛经所言并非空穴来风。料想在古印度某一时期,或许弃老之风俗抑或存在,并约定俗成蔚为风气。而在婆罗门教的四行期之中,其第三期为林栖期,指年事渐长,弃家隐居森林,从事苦行,以磨炼身心;第四期为遁世期,即舍弃一切财富,云游四方,乞食为生,严守五戒(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忍耐、离欲),以期获得肉体与精神上的究竟解脱。

  本经所讲述的故事,正是发生在四行期中的第四期,从经中我们隐约地觉得,所谓舍弃财富而云游乞食,也并不是所有的婆罗门皆能达到此种境界。像经中的这位老婆罗门,就是不太情愿舍弃家庭之典型代表。经中说,有一天早晨,佛陀著衣持钵入舍卫城中去乞食(注意,佛陀住世时是亲自托钵乞食的)。在乞食的过程中,他遇见一位“年耆根熟”(年迈老朽)的老婆罗门,“执杖持钵,家家乞食”。在这里,所谓“执杖”,说明老人家年迈体弱,需要借助拐杖方可正常行走;所谓“持钵”,则说明“钵”并非比丘专用,在古印度实为平常饮食器具,为僧俗大众普遍使用;所谓“家家乞食”,说明乞食之艰辛,或许家家乞遍,饱受白眼欺凌(有时富庶人家竟放出恶狗加以驱逐),钵中却依然空空如也,其情其景,令人心酸落泪!

  佛陀见后,顿生慈悯之心。他上前软言询问:“老人家,看您如此高龄,却要拄着拐杖外出乞讨,所为何因呢?”

  婆罗门闻后,神情黯然:“大师!我家中所有财物悉付其子,为子娶妻,然后舍家,是故拄杖持钵,家家乞食。”

  佛陀听后,便对老婆罗门说:“汝能于我所受诵一偈,还归于众中,为儿说耶?”

  婆罗门白佛:“能受,瞿昙!”

  佛陀而说偈曰:

  生子心欢喜,为子聚财物。

  亦为娉其妻,而自舍出家。

  边鄙田舍儿,违负于其父。

  人形罗剎心,弃舍于尊老。

  老马无复用,则夺其麦。

  儿少而父老,家家行乞食。

  曲杖为最胜,非子为恩爱。

  为我防恶牛,危险地得安。

  能却凶暴狗,扶我暗处行。

  避深坑空井,草木棘刺林。

  凭杖威力故,峙立不堕落。

  纵观佛陀在偈颂中所言,实为至诚至切之语。作为父母的,当喜得贵子,自然是欢喜异常,然后开始为儿子的未来憧憬着、筹划着;父母省吃俭用,处处精打细算,拼命攒钱,目的无外乎就是为了他们的儿子创造最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当然,儿子长大了,还要为他娶妻生子,并当牛作马地为儿子看孩子、照顾家庭。可是我们当子女的,有时却是“人形罗刹心”——也就等同于披着人皮的白眼狼。到了这种地步,作为父母的才真正地意识到,原来生儿育女,到头来还没有手中的拐杖亲呢,“曲杖为最胜,非子为恩爱”。

  其实类似老婆罗门的遭遇,在中国可谓比比皆是。很多父母含辛茹苦,费尽心思把子女都拉扯大,为其买房、操办婚事,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子女。可是他们一旦到了丧失劳动力后的晚年,处境凄凉,其生活衣食、疾病医药等事,再也无人问津。此时无论是老人们本人、街坊邻居,还是新闻媒体,对于子女的不孝自然是责骂与谴责声不断,声称“他们的良心都被狗吃了”。

  然而细细忖来,其中似乎也有探讨的余地。窃以为,作为晚辈,似乎也有其难言苦衷。时下就业空间狭窄,生存压力空前,很多年轻人甚至连自己都养活不起,哪有精力去照顾老人?尤其是那些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一代,生活几乎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在更多的时候,我们却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尴尬:要么照顾老人而丢掉饭碗;要么保住饭碗而背上不孝的骂名。若二者兼顾,固然最好;若在鱼和熊掌之间只能选择其一,我们该如何抉择?而反观这位婆罗门子,其弃老行径固然可恶,然其弃老,是否存有某种不得已而为之的难言之隐?其老父持佛之偈颂于“大众中为子而说”,其子必然是碍于情面(名声等原因)而“愧怖”,将老父“还将入家,摩身洗浴,覆以青衣被,立为家主”。至于以后是不是就真的把老父亲当作活菩萨般地尽心供养,谁也说不准。

  “百善孝为先”,此话诚为至理,然也是自古以来谈论不休的永恒话题。在面临人口普遍老龄化的新的时代大环境下,如何行孝尽孝,如何完美行孝,以及以什么样的方式妥善解决行孝与生存二者之间的矛盾与落差,使其齐头并进相得益彰,需要大家共同倾心倾力予以关注与思索,方能获得相对的圆满。(元月27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