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五)~H 第110经(萨遮经):本经叙述萨遮尼乾子欲攻破佛说的五阴非我之论,然而反被佛说服之事。


   日期:2020/4/8 11:2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一一○经(萨遮经):

  本经叙述萨遮尼乾子欲攻破佛说的五阴非我之论,然而反被佛说服之事。

  首先需要说明,本经的故事情节很强,内容很多。从风格上讲,与《杂阿含经》系列经典的短小精炼很不相符;从叙事情节上讲,经中有很多铺陈的成份,而且在辩论会的现场,竟出现了天神的身影。因此,凭着我个人的胡乱猜想,窃以为本经似乎是部派佛教甚至是更晚时期的作品。我们知道,佛陀住世期间,与外道经常辩论,几乎是司空见惯。但在早期的经典之中,对辩论的前因后果以及辩论现象进行浓笔渲染,似乎显得不同寻常。当然,我们在《长阿含》以及《中阿含经》中,长篇大论并不鲜见(甚至很是常见)。在我看来,在四阿含或五阿含之中,《杂阿含经》值得我们格外地珍视,因为这部集经是最接近于佛陀原始教法的真实记录。若要从源头厘清佛法,就必须要认真研读《杂阿含经》。而且,我们可以凭籍《杂阿含》,可以对诸法是否合乎正知正见,有一个最崇高、最神圣的标准。可以说,离开了《杂阿含经》,就没有什么佛法可言。因为它是诸法之本源,如果我们把本源都弄丢了,弃之一边置之不理,还算是一个拥有正信的佛弟子吗?

  由于本经较长,因此我只能选择其中与“五阴非我”有关的话题,进行简单的分析。

  故事的经过大约是这样的:

  毗舍离国内有一个尼乾子外道(裸形外道),名叫萨遮(谛者),据说其“聪慧明哲,善解诸论”,然自视颇高,对众人可近不屑一顾。当然,他的名气很大,可能的确有“三斧头”的功夫,据说大家一听到他的名字,便头冒冷汗,四肢发虚,连正眼都不敢瞧他一下,更不用说敢与他直面辩论了。

  有一天早晨,马胜比丘(五比丘之一,原始僧团中元老级人物)入城乞食,正巧碰上了萨遮尼乾子。萨遮问马胜比丘:“沙门瞿昙为诸弟子云何说法?以何等法教诸弟子,令其修习?”

  马胜比丘答道:“火种居士(对拜火婆罗门通称),世尊如是说法教诸弟子,令随修学。言:诸比丘!于色当观无我,受、想、行、识当观无我。此五受阴勤方便观,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

  萨遮对此不以为然:“汝必误听,沙门瞿昙终不作是说。若沙门瞿昙作是说者,则是邪见,我当诣彼难诘令止。”萨遮在获得了马胜比丘肯定性的答复后,便回去召集人马,浩浩荡荡地“共诣佛所”,准备与佛陀一决雌雄。

  此时佛陀正在一棵大树下禅坐。不久,萨遮与佛陀相见,“恭敬问讯,于一面坐”。

  萨遮问:“我闻瞿昙作如是说法,作如是教授诸弟子:教诸弟子于色观察无我,受、想、行、识观察无我。此五受阴勤方便观察,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为是瞿昙有如是教,为是传者毁瞿昙耶?如说说耶?不如说说耶?如法说耶?法次法说耶?无有异忍来相难诘,令堕负处耶?”

  佛陀答:“我实为诸弟子如是说法。”

  以下便正式进入辩论环节——

  萨遮白佛言:“瞿昙!我今当说譬。譬如世间一切所作皆依于地,如是色是我人,善恶从生;受、想、行、识是我人,善恶从生。又复譬如人界、神界、药草、树木,皆依于地而得生长;如是色是我人,受、想、行、识是我人。”

  在这里,萨遮是从物质现象相依相存的角度,来阐述人与自然界的不可分离性。“色”的本义是我们眼根对眼境接触后,在我们大脑中所反映的具象。这些具体的景象,一部分可以说是真实的,但是绝大部分却只是表层现象,更何况这些具象往往只是颠倒的展现。人善于伪装,自然界的一切的一切,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伪装自己。我们往往会将善好的一面展示于世间,而将恶邪的一面,却有意无意地隐藏起来。因此,我们眼中所看到的世界,事实上并不是真实的世界。如果我们仅凭直觉就天真地认为色就是我,我就是色,我是实有并非虚幻不实,那将是如何地极端无知。

  佛陀敏锐地看到了这种论点的荒谬性。他问道:“汝言色是我人,受、想、行、识是我人耶?”

  萨遮回答:“如是。色是我人,受、想、行、识是我人,此等诸众悉作是说。”意思说,大家都这么说,可谓一致公认的,无可争辩的。

  佛陀听后说:“且立汝论,本用引众人为?”意思是说,你只管建立你自己的论点好了,引用他人的观点干什么?

  佛陀问:“譬如国王,于自国土有罪过者,若杀、若缚……断绝手足;若有功者,赐其象马、车乘、城邑、财宝,悉能尔不?”——作为国王,能够做到罚赏分明吗?

  萨遮回答:“完全可以做到。”

  佛问:“凡是主者,悉得自在不?”——凡是主宰者,均能做到随心所欲吗?

  萨遮答:“如是。”

  佛问:“汝言色即是我,受、想、行、识即是我,得随意自在,令彼如是,不令如是耶?”

  佛陀是在说:你说色(五阴)即是我,与我完全是融为一体的,但是,你让它们怎么,它们就怎样吗?在这里,佛陀很好地利用了萨遮论点中的关键疏漏,给予萨遮致命一击,即“以子矛陷子之盾”。结果呢,萨遮自知理亏,一时语塞,只好“默然而住”,不吱声。后来,在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好承认“不尔”,事实上是不可能做到的。

  佛陀以芭蕉之喻,告诫火种居士(萨遮)不要妄自尊大,貌似强大,实在外强中干,不堪一击的道理:

  “譬如士夫持斧入山,求坚实材。见芭蕉树洪大臃直,即断其根叶,剽剥其皮,乃至穷尽,都无坚实。汝亦如是,自立论端,我今善求真实之义,都无坚实,如芭蕉树也。而于此众中敢有所说:我不见沙门、婆罗门中,所知、所见能与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共论议,不摧伏者。”

  继而,佛陀为萨遮婆罗门宣讲了五阴为苦空、无我的道理,使其很受启发,并发心供养佛陀及众比丘饭食。关于五阴原理,我们已反复阐述,在此不再展开讨论。(2月10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