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十三)~I 第322经(眼内入处经)


   日期:2020/4/9 21:1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322经(眼内入处经):

  本经重点讲六内处、外六处的可见与不可见、有对与无对。

  我们知道,眼等六根为六内处,色等六境为外六处。有比丘对这些问题不是很了解,于是向佛陀请教:“云何眼是内入处?”佛陀回答说:“眼是内入处,四大所造净色,不可见有对;耳、鼻、舌、身内入处亦如是说。”后来这位比丘又问:“世尊!如世尊说,意是内入处,不广分别。云何意是内入处?”佛陀回答说:“意内入处者,若心、意、识非色,不可见无对,是名意内入处。”

  上面这段话的重点在于“不可见有对”、“不可见无对”。什么叫“有对”,什么叫“无对”?有对与无对彼此相互对应,“对”,是“障碍”义,通俗地讲,有对就是有障碍,无对就是无障碍。在上面的一段经文中,佛陀将六根中的前五根,即眼耳鼻舌身,喻为可见之物,即有对;而将意(或心、识)喻为不可见之物,即无对。有对是占用物质空间,而无对则无有占据物质空间。在本经的后面,佛陀将六境中的前五境(色、声、香、味、触)纳入有对,而将第六境(法)纳入无对,即是说前五根与前五境为有对,意根对法境为无对。从有对上讲,眼等为四大所造,这个好理解。如果我们认为眼等为四大所造,便认为它们是实有(有障碍性),这便是错误;而意法无形无色,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却不能认为它们非四大所造,便认为他们是虚无(无障碍性)。而所谓的“内”,是针对我们众生自身而言;所谓“外”,是相对于自身之外的各种物体而言(有形或无形)。

  有对分为三种,第一,障碍有对,指五根、五境等十色界皆为物质,故如手碍手,石碍石,二物不能同时于同处生,称为障碍有对。第二,境界有对,指心、心所唯于自之所缘境而转,即为各自所缘之法所拘束。第三,所缘有对,指心、心所唯于自之所缘境而转,即为各自所缘之法所拘束(此三种分类参考于《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在本经的结束处,当比丘问到“云何法外入处”时,佛陀回答说“法外入处者,十一入所不摄,不可见无对,是名法外入处”。这里的十一处,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加上色声香味触五境,共为十一。《俱舍论》称法境处乃摄除了五根五境,及心王外的余法。可见法处范围极广,凡是十一处以外的一切物体,均可纳入法入处的范围。顺便说一句,本经从表面上意句平平,然实际上却十分艰深难懂。坦率地说,我本人也是一知半解,对经中所表述的义理,半天也理不出个头绪。(7月13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