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十八)~B 第492经~496经:此五经均为舍利弗尊者为诸比丘所说之法,故一并浅说。


   日期:2020/4/10 21:0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492经~496经:此五经均为舍利弗尊者为诸比丘所说之法,故一并浅说。

  492经:舍利弗尊者对大家说:“若有比丘得无量三昧,身作证具足住,于有身灭、涅槃心不乐著,顾念有身。……无量三摩提身作证,心不乐著有身灭、涅槃,顾念有身,终不得离,不得现法随顺法教,乃至命终,亦无所得,还复来生此界,终不能得破于痴冥。”在这里,舍利弗向我们传递了一个相当重要的思想,即虽得无量三昧,但是若“顾念有身”,还是无法获得彻底的解脱。这里的“身作证具足住”,即是一种极高的禅定状态;这里的“有身”,即我们的己身、常住身,也就是我们的色身。即便是我们获得了很高的禅定(无量三摩提),但是如果对于我们这个常住身,仍有顾念(哪怕是极其细微),也是“终不得离”,还是流转于生死之中。舍利弗在此作二譬喻:“譬如士夫胶著于手,以执树枝,手即著树,不能得离。所以者何?胶著手故。”“譬如聚落傍有泥池,泥极深溺,久旱不雨,池水干消,其地破裂。”手中有胶,执树自然是“手即著树”;水淖无有清水,污泥不久得不到清除,反而变成硬块,最终无可救药。与此相反,如果比丘得无量三昧,“身作证具足住,于有身灭、涅槃心生信乐,不念有身,现法随顺法教,乃至命终,不复来还生于此界”。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另一个譬喻:“譬如聚落傍有泥池,四方流水及数天雨,水常入池,其水盈溢,秽恶流出,其池清净”。在舍利弗看来,水池中的污泥是不可能自己消失的。如何将这些淤泥清除干净呢?便是不断有清水流入,然后渐次将池中的“秽恶流出”,从而达到“其池清净”。这是一个渐修的过程,并不是靠什么“顿悟”所能解决的。因此,比丘当“当勤方便,破坏无明”。朱熹有句诗叫“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若用在我们平日的修行上,倒也十分恰贴。此经要点:不顾念有身。

  493经:尊者舍利弗继续说道:“若阿练若(山林寂静处)比丘或于空地、林中、树下,当作是学,内自观察思惟:心中自觉有欲想不?若不觉者,当于境界,或于净相,若爱欲起,违于远离。……当知是比丘不敢自记:于五欲功德离欲解脱。”这里所讲的是我们所必须具备的“自省”能力,也就是“内自观察思惟”。我们现在大部分已经丧失了自我净化的功能,自己把握不住自己,把解决麻烦的希望,全部仰赖于某种神秘的力量,即为佛教所申斥的“尊佑论”。观察思惟什么?就是我们的心中,还有没有“欲想”?这个欲,具体是指五欲,是以“爱”为中心。如果爱欲一起却不加收拾,其结果是瞎子点灯白费蜡。舍利弗譬喻道:“譬如士夫用力乘船,逆流而上,身小疲惫,船则倒还,顺流而下。”这个与我们中国所说的“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讲的是一个理儿。修行也是这样,你不再精进而是停止不前,并不能保证你能够做到原地踏步;相反,弄不好还会退步得很严重。就好像“鸟翮”(hé,羽毛中间的硬管),“入火则卷,不可传送”。因此舍利弗郑重告诫诸比丘:“于五欲功德离欲解脱”。本经要点:善自思惟,远离五欲。

  494经:本经是舍利弗入王舍城乞食,“于路边见一大枯树,即于树下敷坐具”,然后给诸比丘讲开示。可以说,那时比丘入城乞食并非独行,而是跟随于某位耆德身后,一来便于乞食,二来可以随顺听闻教导。舍利弗显然是眼见枯树而生起灵感:“若有比丘修习禅思,得神通力,心得自在,欲令此枯树成地,即时为地。所以者何?谓此枯树中有地界,是故,比丘得神通力,心作地解,即成地不异。”这话听起来有些抽象,主要是如何理解“欲令此枯树成地”这句经文。舍利弗在这里所讲的是神通力的不可思议,联系到下面的经文:“若有比丘得神通力,自在如意,欲令此树为水、火、风、金、银等物,悉皆成就不异”,可以将上面的“地”理解为“坚固”,因地本性为坚固性,而枯树则不堪一击,显然并不坚固。舍利弗的意思是说,如果我们获得了神通力,想让这棵枯树变得坚固,返老还童,可以说不费吹灰之力。有了神通,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让一块石头瞬间变成一只鸡蛋,也是举手之事,“自在如意,为种种物悉成不异”。这种神通可以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获得呢?便是禅定。因此,比丘当要“当勤禅思,学诸神通”。本经的要点:禅思(注意,要点是“禅思”而非“神通”)。

  495经:本经叙述比丘不得犯戒。关于戒,以及世尊制戒的过程,其他毗奈耶经典说得很详细(根本有部)。有了戒律,我们就得遵守,不得违犯,这毫无疑问。可是我们一旦违犯了,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舍利弗对此问题的回答是:“其犯戒者,以破戒故,所依减退,必不乐住;不乐住已,失喜、息、乐、寂静三昧、如实知见、厌离、离欲、解脱已,永不能得无余涅槃。”这里所讲的是“犯戒”与“无余涅槃”之间的因果关系。欲获无余涅槃,就不得犯戒;若犯戒而不悔忏(知错不改),则永远与无余涅槃绝缘。因为一旦破了戒,便会使得我们身心再也不会清净,从而彻底丧失了定力,如此一来,又如何证得涅槃呢?舍利弗作譬道:“如树根坏,枝叶华果悉不成就。”一棵树的树根都已经腐朽不堪,却琢磨着该树能够枝繁叶茂,且华果遍布,这怎么可能呢?树根就相当于我们身体中的心脏,心脏坏死了,我们的生命也将被宣告终结(当然,医学界所谓的“脑死亡”另当别论)。本经重点是二字:持戒。如持清净戒,“悉能疾得无余涅槃”。建议我们法师们在宣讲与“持戒”有关的专题讲座时,建议引述本经。

  496经:本经叙述犯戒比丘要正思惟反省,而检举的比丘也要正思惟反省。舍利弗对大家说:“若诸比丘诤起相言,有犯罪比丘、举罪比丘。彼若不依正思惟自省察者,当知彼比丘长夜强梁(另译作‘强良’,指强蛮横行,未被调伏)诤讼转增,共相违反,结恨弥深,于所起之罪,不能以正法、律止令休息。”这里所讲的是作为比丘,都要具备“自我省察”的基本素质。对于犯错者,当然要自我反省,这是理所当然的;对于检举犯错者,也要进行自我反省。对于后一点,我们有时会很不理解:检举人家是好事情呀,现在反而要检举者进行自我反省,不是很没道理么?事实上是我们习惯于某种惯性思惟,认为犯错者有错,检举者有功。而在经典中,我们便会发现舍利弗谈到了“正法、律”的基本原则。通俗地讲,就是检举者是处于何种居心来检举他人的。如果检举者出于报复心,或者检举后居功自傲、沾沾自喜,那么被检举者肯定心中不服,从而双方便会生起诤讼(争吵不休)。我们需要注意,舍利弗在这里讲的是“正思惟自省察”,就是说无论是检举方还是被检举方,都要具备正确的出发点,努力帮助自己以及他人改正错误,从而共同进步。关于这些问题,都是和合僧团需要注意的一些细节,看似小事,实际上却是涉及到寺院管理中的大事情。建议从事寺院管理乃至社团管理、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们,都要好好拜读几遍,相信大家会从原始经典之中,获得意外的美味佳肴。本经要点:正思惟自省察。

  对于以上诸经,若是展开来谈,我们若畅谈个几天几夜,根本不成问题。限于篇幅,此处从简从略,大家还是各自慢慢体悟吧。(10月4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