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一)~B 1122经:本经是诸多释氏请教于佛陀,即患病的居士如何得以安心。


   日期:2020/4/16 15:2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1122经:本经是诸多释氏请教于佛陀,即患病的居士如何得以安心。

  有一位释氏难提带着众多的释迦族的人们一起拜见佛陀:“世尊!我等诸释氏集论议堂,作如是论议,有诸释氏语我言:难提!我等或时见如来,恭敬供养,或时不见;或时往见诸知识比丘,亲近供养,或时不得。如是广说,乃至如佛所教诫,当受奉行。我等今日请问世尊,若智慧优婆塞,有余智慧优婆塞、优婆夷疾病困苦,云何教化、教诫说法?”释氏难提在前面讲的都是一些客套话,而此次问话的核心,乃是“居士们一旦生病了,该如何消减疾病所带来的痛苦呢?”

  佛陀对这个问题是如何回答的呢?佛陀说,假如居士们一旦为疾病所困,首先当“以三种稣息处而教授之”,即“汝当成就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稣息可理解为一种呼吸法,但是根据我的理解,似乎理解为一种放下思想包袱,让全身心得以放松更为合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放下”。如何放松呢?便是息下身心,将所有的意念都集中到对于佛法僧三宝的净信上来。我们可以想像一下,当身体健康时,容光焕发,精力充沛,能吃能喝,做事说话都可谓得心应手。可是一旦病倒了,则完全两副面孔: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连说话的气力没有了。此时心中唯一的心愿,就是希望及早让身体好起来。可是身体一旦病倒了,哪能说好就好的呢?所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伤筋动骨一百天,就连有时患个咳嗽的,都要一两个月才能痊愈,何况是大病一场呢?然而佛陀教导我们,当我们身体健康时,保持对佛法僧三宝的信念,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当身体上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能不能保持如一呢?这就很难说。故而《净土文》中一再告诫说,当我们临命终时,能保持“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是至关重要的。

  当心中三宝正念树立后,接下来便是解决心中的贪恋问题了。当居士们一旦上了年纪后,心中最大的牵挂恐怕还是父母、妻夫、子女等等亲眷,当然还要加上个财产分配问题。所以我们要询问病人:“汝顾恋父母不?”如果心中还放不下年迈的父母,此时就要“当教令舍”。为什么?不管如何,父母不会因为我们心中挂念着他们而活得好,也不会因为我们不顾念他们而活得不好,所以没必要去顾念。接着再问:“汝于妻子、奴仆、钱财诸物有顾念不?”接着还要问“汝于人间五欲顾念以不?”为什么要向病人问这些呢?因为这些才是我们缠绕我们最大的牵挂。比如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他在弥留之际给女儿欧也妮留下一句遗言:“把一切照顾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一副活脱脱的守财奴嘴脸!——关于守财奴的话题,或许当代一些人从新的观点去解释,比如说“清教徒”,即对自己节俭与对他人宽容,即引用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作为佐证。此不在本文的探讨范围内,故不作多叙。

  佛陀在教导病人时,首先教导他们要心无“顾念”:父母、妻子、子女、财钱,在当代还包括名闻利养;此外还要让他们对于世间的各种享乐的念想,甚至连“天胜妙欲”都要舍弃。在佛教看来,无论人间或天上,都是“无常、苦、空、变坏之法”,是属于有为生灭之法,不值得去顾念。有人说妻子儿女以及财富不去牵念倒也可以理解,怎么父母也不顾不问了?这是不是人性的泯灭吗?我觉得这话说得很对,我们修学佛法,正是要将“人性”泯灭,然后才能发现“佛性”。人的毛病习气很多,所谓“人成即佛成”,也可以理解为将人的各种毛病习气(人性)都克服殆尽,然后才能谈得上成就佛性。是人总有顾念,人性不除,佛性难成,故而我们当“舍离有身顾念,乐于涅槃寂灭之乐为上为胜”。

  我在系列文章中曾经不止一次地谈到“临终关怀”的话题。时下“临终关怀”一般是指临终助念弥陀圣号。为什么要助念呢?目的是担心临终之人丧失正念,帮助临终人始终在佛号的伴随下安详离世。谁也不能保证念佛就一定能往生,也不能保证助念就可以一定能帮助亡人速超九品,但是助念最低可以确保临终之人减少心中的贪恋与颠倒,正如在高速公路上行车时适当放点音乐可以适度降低疲劳感一样。同时,我们从本经中可以获得一个启示,即“临终关怀”的范围不仅仅是助念,还要用适当的语言来劝慰临终之人,请他们对于父母、妻眷、子女、财产问题不要牵挂,同时连这个世间都不需要任何的牵挂,否则一产生牵挂,那个极乐净土可能就去不成了。此时唯一需要“念想”的,便是净土的洁净与光明,以及涅槃寂灭的快乐与安详。除此之外,所有一切的一切,全部可以抛下不顾。如此一来,不仅往生有份,而且疾病迅却,获得增福延寿皆有可能。(10.27.)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