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五)~A 1198经~1207经:此十经重点叙述比丘(或比丘尼)不受佛之滋扰,且能降魔之事。


   日期:2020/4/17 13:4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漫说《杂阿含》(四十五)   

  (卷四十五)   

   1198经~1207经:此十经重点叙述比丘(或比丘尼)不受佛之滋扰,且能降魔之事。

  关于“魔”的话题,自古以来谈得很多。释迦佛在成道前夕,也曾受到魔王波旬以及魔女的诱惑,当然并没有成功;即便在成佛之后,释迦佛也时常受到魔王的干扰。身为佛尚且如此,而作为佛弟子的比丘和比丘尼们,在修行的过程中受到魔王的侵扰则是不可避免的了。那么“魔”究竟是什么样的众生呢?在六道众生中,魔是属于哪一道呢?魔,一般称其为“魔障”,即能夺人生命且能障人慧命者,它是介于鬼与神之间的一种众生。魔王波旬有五力,即色力、声力、香力、味力及细滑力,经常以此五力扰乱佛及其弟子,障碍善修。

  以上将魔作为六道众生之一而言,但是如果从内观方面来说,魔则有“以诸烦恼害善法”之义,比如烦恼魔、五阴魔、心魔、三味魔等各种魔说。而在以下诸经中所说的“魔”,并非指比丘或比丘尼本身所具有的烦恼,而是指作为众生之一的诸魔恶神。在1198经中,有比丘尼在乞食后入安陀林坐禅,此时魔化作容貌端正的英俊少年前来扰乱:“阿姨!欲何处去?”比丘尼答言:“贤者!到远离处去。”波旬说偈:“世间无有出,用求远离为?还服食五欲,勿令后变悔。”从偈中我们可以得知,所谓魔王所想达到的目的,无非就是想让比丘尼不要去求什么“远离”之道,而是要生活在五欲之中,以便安心做魔子魔孙。当然比丘尼并没有受其所惑,回答说“世间有出要,我自知所得;鄙下之恶魔,汝不知其道。……如汝向所说,服乐五欲乐,是则不可乐,大恐怖之处!”1199经魔王波旬对苏摩比丘尼说:“仙人所住处,是处甚难得;非彼二指智,能得到彼处。”这是在吹嘘魔境是多么的了不得,一般女人想去还去不了呢!偈中的“二指智”,是说女人的智慧只有二指那么高,形容女人脑子里没有什么智慧可言,是对女人的刻意贬低或蔑视。苏摩比丘尼及时识破了魔王的本来面目,便回答说:“心入于正受,女形复何为,智或若生已,逮得无上法。若于男女想,必不得俱离。”当真正进入禅定之后,男女之形相便不复存在;如果此时还有男女的分别,那么说明修行还不彻底,需要进一步修行。对于已解脱的人来说,不存在男女问题,从这里可以看出对面的并非善人,所以苏摩比丘尼大声喝退了魔王。在1200经中,瞿昙弥比丘也遇到了类似问题。魔王化作小青年问比丘尼:“汝何丧其子?涕泣忧愁貌;独坐于树下,何求于男子?”这种问话便有些挑逗的意味了:你貌似忧悲不乐,是不是儿子刚刚死去呢?或者你是不是想男人了呢?故而比丘尼义正辞言地回答:“无边际诸子,一切皆亡失;此则男子边,已度男子表。不恼不忧愁,佛教作已作。”我觉得比丘尼的回答十分巧妙,我们生生世世以来,又何止一子两子,肯定是子孙无数了;如今比丘尼已度脱女人之身,又何来想男人之说?比丘尼的思想境界,又岂是魔王波旬所能知察的?

  在1201经中,魔王对优钵罗色比丘尼说:“妙华坚固树,依止其树下,独一无等侣,不畏恶人耶?”这种貌似关心实则恶毒的话,出自魔王之口其实一点也不奇怪。所以比丘尼回答:“设使有百千,皆是奸狡人。”意指在比丘尼四周的当然是魔王所率领的千百魔子魔孙。然而比丘比丘不为所惧,因为她“我心有大力,善修习神通,大缚已解脱,不畏汝恶魔。”所谓“荒年有粮,心中不慌”,对付这种魔王,如果没有真修恐怕顶不住,自然会“心有怖畏”。在1202经中,魔王问:“众生云何生?谁为其作者?众生何处起?去复至何所?”这样的问题貌似是问谁是天地人类的主宰,世间一切有情,他们究竟生是从哪里来,死归哪里去?谁又是众生的创造者呢?对于此问题,比丘回答:“汝谓有众生,此则恶魔见;唯有空阴聚,无是众生者。如和合众材,世名之为车;谓阴因缘合,假名为众生。其生则苦生,住亦即苦住,无余法生苦,苦生苦自灭。”比丘尼的回答很高明,她没有顺着魔王的思路去回答,而是将着眼点话因缘和合所生法上面,这是正见,完全各个符合佛陀的本意。

  在1024经中,魔王问毗阇耶比丘尼:“汝今年幼少,我亦是年少,当共于此处,作五种音乐,而共相娱乐,用是禅思为?”这是一种及时行乐的人生观。所以毗阇耶回答:“歌舞作众伎,种种相娱乐;今悉忆惠汝,非我之所须。”这些东西对出比丘尼出家众来说是完全多余的,此外,“若寂灭正受,及天人五欲,一切持相与,亦非我所须”。这里的“寂灭正受”,泛指世间八定,最高是无色定,其并非真正究竟的禅定,属于虚寂,故这种禅定也不是比丘所应求索的。1205经中,魔王对遮罗比丘尼说:“觉受生为乐,生服受五欲,为谁教授汝,令厌离于生?”在魔王看来,觉受人生、享受现在便是一种快乐,人生在世,不就是图个安稳快活吗?既然世间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又何必去追求离欲呢?比丘回答说:“生者必有死,生则受诸苦;鞭打诸恼苦,一切缘生有。当断一切苦,超越一切生;慧眼观圣谛,牟此所说法;苦苦及苦集,灭尽离诸苦,修习八正道,安隐趣涅槃。”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苦,只有超越生死才能获得最上的安隐与快乐。在1206经中,魔王劝说优波遮罗比丘尼入生三十天天之上:“三十三天上,炎魔兜率陀,化乐他自在,发愿得往生。”三十三天中的忉利天、炎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化乐自在天等等,这些天虽然都充满快乐,但是并不能解决生死问题,因为一切世间“皆是众行聚”、“皆是动摇法”。1207经魔王对比丘尼说:“汝所所谘受,剃头作沙门,身著袈裟衣,而作出家相,不乐于诸道,而守愚痴住?”在魔王看来,安贫乐道而出家乃为愚痴之行,是不值得钦慕的。而比丘回答是:“此法外诸道,诸见所缠缚;缚于诸见已,常随魔自在!”只有紧随佛陀,才能得到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

  关于魔王的话题,最后想且天王殿韦驮联来作结本文:

  三洲感应难思,汝有真修,我必护法;

  一杵威神可畏,人无邪念,自能降魔。(1.8.)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