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十五)~B 种德师徒间的对话


   日期:2020/4/20 16:1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二)种德师徒间的对话

  与那部《阿摩昼经》中所描述的相似,这位种德婆罗门也有着显赫的身世,对于吠陀诸种圣典都能讽高诵自如,而且对看相很内行,对于祭祀仪礼之事更可谓是行家里手。他拥有五百位弟子,有着一个瞻婆城作为自己的根据地,他可谓生活无忧,所行无碍。

  说来也巧,这一日佛陀带着众多弟子来到瞻婆城,住在了伽伽池的侧畔。这个伽伽池遍植莲花,可谓百莲竞开,争奇斗艳。佛陀到这里来做什么呢?是不是专为度化种德婆罗门而来,还是顺道经过?这个需要从其他经典中加以引注。

  城中的那些文武官员乃至平民百姓,听说那位具有大威德的佛陀来了,都很开心,因为他们都知道,佛陀具足十号,所证境界殊胜,于是大家都相互招呼着,像赶集似的,一齐拥向佛陀所居的伽伽池方向而来。

  而此时这位种德婆罗门,正在高高的城楼之上喝早茶。当他看到有大批民众朝着伽伽池的方向涌去,觉得很奇怪,于是他就问手下人:“这些人都怎么啦,他们这是要到哪儿去啊?”手下人也摸不清是啥原因,后来一打听,方才闹明白,这是要去探视一个叫瞿昙的修道人。

  于是侍者就如实向种德婆罗门报告了刚才所打探到的一切。

  这个老婆罗门听后,就对侍者说:“你去传达我的口谕,让他们稍等一会,我随后就到!”

  这个老婆罗门于是就下楼更衣,然后步出门外,准备上车而去。可是迎面被他的五百弟子们挡住了去路。他的弟子们都问道:“师父,您这是要上哪儿啊?”

  其实,弟子们对师父要上哪儿去难道有所不知么?他们这是在明知故问的。

  老婆罗门一听,就说有位了不起的佛陀来了我们这儿,我这就准备去拜望他一下。

  弟子们一听,说师父您可万万去不得啊,为什么呢?于是他们列举了如下的理由:

  第一,照理来说,您是主,他是宾,宾应主动去见主的,这是规矩。

  第二,师父您七世以来的父母都血统纯正,并不被他人所轻毁。

  第三,师父您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对于白发异学的三部吠陀圣典,都讽诵通利,种种的经书均能分别了解,对于世典的幽微的,都没有不综练。

  第四,您又能善察大人的相法,瞻相吉凶(占卜人的命运),以及祭祀仪礼都精通。

  第五,您颜貌端正,具有像梵天那样的相貌。

  第六,您在戒德的修持上,智慧成就。

  第七,您能说柔和之语,辩才可谓无碍,对于义味的修证都可得清净。

  第八,您身为大师,弟子众多,为人师表,教导有方,弟子们多有成就。

  第九,您享有崇高威望,方圆千里,没有不仰慕您的大名的;四方的学者皆来请受,皆来问诸技术祭祀之法等事,你都能够给予一一解答。

  第十,您是被拘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摩揭陀国的频婆娑罗王所恭敬供养赞叹之人,深得二位国王崇信。

  第十一,您富有财宝,库藏盈溢,可谓富可敌国。

  第十二,您智慧明达,所言通利,无有怯弱。

  凡此等等,反正弟子们罗列了一大堆理由,目的只有一个:师父啊,那个地方您是万万去不得,您一旦去了,不止您一人威严尽失,连我们这些当弟子的脸上都无光彩啊!

  可是这位种德婆罗门却有着自知之明,他坚持要去拜见佛陀,他的理由是:

  第一,我虽说具备你们所说的那些功德,但是与佛陀相比,还差一大截呢。那位沙门瞿昙七世以来的父母,也同样纯善,并不被人所轻毁的。

  第二,沙门瞿昙的颜貌很是端正,出身于王族中血统纯粹而高贵的剎帝利种。

  第三,他降生在在尊贵的家族,但并不贪慕荣华富贵却能舍家求道。

  第四,沙门瞿昙的光色具足,无复殊胜,而他却能舍家求道。

  第五,沙门瞿昙生为财富之家,有大的威力,然而却能去出家学道。

  第六,沙门瞿昙具足了贤圣之戒,成就了智慧。

  第七,沙门瞿昙言为柔软和雅。

  第八,沙门瞿昙乃为众人的导师,弟子遍布大千。

  第九,沙门瞿昙乃永灭欲爱,并远离浮躁,所有的忧畏都已灭除,人见人赞,人见生欢心、和悦心、称善心,都善说行报,从来不会出口伤毁我们婆罗门。

  第十,沙门瞿昙乃恒常受波斯匿王以及频婆娑罗王礼敬供养。

  第十一,沙门瞿昙乃被沸伽罗娑罗婆罗门所礼敬供养(在前面的《阿摩昼经》所提到的那位婆罗门),也为众多声望显赫、大名鼎鼎的婆罗门所供养。

  第十二,沙门瞿昙的弟子,都是被声闻弟子所宗奉,都受其礼敬供养,也被诸天,以及其余的鬼神们所恭敬的;许多国家的人民对他都是赞叹、供养有加。

  第十三,沙门瞿昙乃授与波斯匿王以及频婆娑罗王受持三归五戒。

  第十四,沙门瞿昙乃授与沸伽罗娑罗婆罗门等众多大婆罗门三归五戒。

  第十五,沙门瞿昙的僧俗弟子都受持三依五戒。

  第十七,沙门瞿昙游行之时,都被一切人所恭敬供养。

  第十八,沙门瞿昙所到的城郭聚落都被人供养。

  第十九,沙门瞿昙所到之处,那些非人、鬼神,都不敢来触恼扰害。

  第二十,沙门瞿昙所到之处,其地方的人民都看见其光明,都能听到天乐的声音。

  第二十一,沙门瞿昙如果想离开哪个地方的话,大家都会依依不舍,都会涕泣而送。

  第二十二,沙门瞿昙初出家时,父母都涕泣,都爱惜而恋恨。

  第二十三,沙门瞿昙少壮时去出家,能够舍弃各种饰好之物以及种种财富。

  第二十四,沙门瞿昙能舍弃成就转轮王之位,而出家去学道;如果他不出家的话,当会君临天下,统领民物,我们都将属于他的子民。

  第二十五,沙门瞿昙,乃能明解梵法(即梵坛之法,梵坛为在梵天所行的罚法。如梵王在其宫前设一个坛,天神如有不如法的话,就令其立在于坛上,其余的天神,都不和他语谈来往),能为他人说此法,也能和梵天往返言谈。

  第二十六,沙门瞿昙三十二相都皆具足。

  第二十七,沙门瞿昙,其智慧通达,从无怖畏。

  如此等等,种德婆罗门列举了这么多的理由,目的也只有一个:我应去拜见佛陀,而不是他来拜见我种德。这位瞿昙现在到此瞻婆城的伽伽池侧,对于我来说,他是我的尊者,同时也是一位贵客,我应该去觐见他。

  弟子们见老师一口气说出倍于他们的理由,也就无话可说了。但是他们心里还是满腹狐疑:那个沙门,真得像老师说得这么高大吗?看来我们也要跟着师父一起去看个究竟。

  于是种德婆罗门带领着众徒,就一路缓缓地朝着佛陀所居之处而来。

(三)种德与佛陀的对话——关于五法

  其实这位种德婆罗门,在拜见佛陀的同时,心里面还是有一定的顾虑。他顾虑什么呢?因为他除了对自己的婆罗门法那一套很精通以外,对于其他领域内的知识,他也是所知甚少。他所担心的是在与佛陀的一些对话中,假如佛陀提出问题他却回答不上来,那样后果是很严重的,主要会使他的名声与威望受到影响。

  其实佛陀打老远就看出了这位种德婆罗门的心思,佛陀很替人着想,像这位具有较高威望和身份的婆罗门,如果不是故意为难佛陀或者恶意诽谤僧团,佛陀决不会让他难堪的。因此待问讯过自己之后,便很客气地对种德婆罗门说:“你自想的,我会满你所所愿的。”

  种德婆罗门听后,心里觉得很纳闷:奇怪啊,这个沙门瞿昙竟然有这么大的神通啊,他连我心里面想什么都搞得一清二楚,看来真是不得了啊!

  佛陀就问种德说:“你们的婆罗门法,要成就几种法,所言诚实,才能不虚妄呢?”佛陀这次不谈佛法,而是与这位种德婆罗门谈起了婆罗门法,而这也正是种德婆罗门所擅长的。

  这位种婆罗门一听,正中下怀啊,于是他底气一下子就足了起来,他于是端身正坐,回过头来看了看在场的那些大众,就熙怡而笑,然后侃侃而谈——

  婆罗门关于“五法”内容:

  ——我们婆罗门,必须成就五法,所言至诚,而没有虚妄。那五法呢?

  第一,种姓,七世以来的父母都纯属正统而没有混杂其它种族的血统,且从不被人轻杂。

  第二,讽诵,对于异学的三部圣典,都讽诵通利;种种的经书,都尽能分别,对于那世典幽微的没有不综练,又能善于大人的相法,能明察人的吉凶,通于祭祀仪礼。

  第三,端正,是指颜貌端正,长相圆满,无有缺失。

  第四,持戒,就是对于本教门的戒条恒持具足。

  第五,智慧,就是智慧通达,无有障碍。

  佛陀听后,称赞不已,说好啊,种德,你们婆罗门能够拥此此五法,不容易啊!

  接着佛陀提出一系列问题,种德也作了相应的作答——

  问题1:这五法当中,如果舍弃其中一法,那么还能被称作是婆罗门吗?

  回答1:可以啊,为什么呢?把第一个舍弃了(即舍弃种姓),可以称作婆罗门的。

  问题2:如果此五法中,再舍弃掉其一而剩其三,可以称作婆罗门吗?

  回答2:可以啊,把种姓、讽诵舍弃了,也可以称作婆罗门的。

  问题3:如果把此五法再舍弃一个,只剩下两项,可以称作婆罗门吗?

  回答3:可以啊,把种姓、讽诵、长相都去除了,可以称作婆罗门的。

  问题4:如果在剩下的二法中再去除一法,那么可否称作婆罗门吗?

  回答4:不可以的!为什么呢?因为戒,就是智慧,智慧就是戒,有戒有智,然后所言诚实,没有虚妄,我就称他叫婆罗门。如果两项中少了任何一项,就不能称作婆罗门了。

  我们从上面的四个一问一答中,便可以看出来了,其实婆罗门对于戒律和智慧(佛教里称为般若)还是相当重视的,如果丢失了其中的任何一项,那么连当婆罗门的资格都丧失了。

  不过种德婆罗门所带的那些弟子们并不完全认同他的观点,甚至表达了他们的强烈不满。他们都对种德婆罗门说:“老师,瞧您都在说些什么啊?如果在五法中,少了前三法,而只剩下持戒与智慧还可以称作婆罗门的话,那么是不是凡是能够做到持戒与智慧的人,都可以称作婆罗门了呢?”他们说完这些话之后,就开始闹场起哄。

  其实弟子们的意思也很明确,在他们看来,种姓出身、长相好、会讽诵经典,这些都可以说是他们的强项,也是他们的天生优势所在。而反观持戒与智慧,则成了他们的软肋(弱项),因此,他们对老师的表态当然很是不满意啦!

  此时,种德婆罗门终于忍不住发火了,他对弟子们说:

  “现在有一个叫鸯伽的年轻婆罗门,就处于大家之中。不瞒大伙说,他就是我的外甥!你们看见了吗?在座的各位从相貌上讲,除了这位沙门瞿昙以外,其余的各位可以说没有一个人在颜貌上能够超过我的外甥的。他长相虽好,可是他却杀生、偷盗、YIN逸、无礼、虚妄欺诳,纵火烧人,一句话,就是无恶不作之徒!你们看看,虽然他种姓纯正,虽然他精于讽诵经典,虽然他容貌堂堂一表人材,可是他却是万恶之徒,你们说说看,你还有什么用处?!”

  一顿话,说得这五百个婆罗门都默然无语,因为他们实在已无话可说了。

  佛陀听了种德婆罗门的一番话,深表赞同:“善哉!善哉!种德,你说得对啊!正如你所说的那样,有戒就会有智慧,有智慧就会有净戒。种德!它们就好比我们用双手洗手,左手能净右手,右手能净左手,少一只手都洗不干净的。婆罗门!对于你所说的观点,我表示同意,并由衷赞叹。对于我们僧团来说,如果戒与慧都具足的人,我就称他为比丘。”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