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十六)~B 坚固经


   日期:2020/4/20 18:1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二)

  佛陀在一再回绝了坚固长者的请求之后,他也对自己的决定作了一番解释。首先他解释了三种神足,也就是三种神通术。

  所谓的三种神通,是指神足通、他心通、教诫通。

  神足神通——就是比丘一旦习得了神足通,第一,在身形上可以作多种变化,以一身而变成无数之身,然后再以无数之身而合为一身。第二,不管是远,或者是近的山河石壁,都能自在无碍,犹如行空那样,在于虚空中结跏趺之坐,都有如飞鸟那样的自在;出入于大地时,都犹如在水中那样的自由;假若行在于水上的话,也犹如履地那样的自在的。第三,身上会冒出烟火,有如大火聚;能以手扪摩日月,而立至于梵天。

  他心神通——比丘可以观察所有众生心中所念之法,众生内心深处极其细微的念头,都能够觉察探知。

  教诫神通——如果如来出现于世间,十号都具足,在于诸天、世人、魔王,或梵天、沙门、婆罗门当中,自身作证,而为他人说法,所说的之法始终均为是真正,义味都清净,梵行都具足。如长者、居士听后,在于其中能够得信,得信之后,在于其中观察而自念:我不应宜在于俗家,如果在俗家的话,都是钩锁相连,不得清净而修梵行的,我现在宁可剃除须发,穿服三法衣,出家去修道,以便能够具诸功德,乃至成就三明,灭诸暗冥,生大智明。为什么呢?这是由于精勤,乐于独住闲居,专念于道而不忘所得来的。这就是教诫神通。我们读了上面这一段话似乎有些乏味,通俗地讲,就是比丘们受了佛陀的教导之后,然后将这些教导向广大的信众去宣说,让他们都生起对佛法的信仰,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乃至令千千万万的人们都生起信仰,这就是教诫神通。

  那么成就这三种神通是好事,而且我觉得显现这三种神通也未必就是坏事,尤其是教诫神通,显现出来了,那可是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啊,为什么佛陀不主张呢?其实对于这些神通,佛陀是有思想顾虑的。他顾虑什么呢?其实也并不复杂,按照佛陀的意思,显示神通,对于能够生起信仰的人来说,是好事;而对于那些无法生起信仰的人来说,反而会对佛法生起诽谤之心,说佛教也和那些旁门左道一样,搞歪门邪术。佛陀的观点是,佛教的成长与兴盛,不能靠一时的哗众之举,而要靠真功夫,只有把自己的个人修为搞好了,那样佛教才会有长久的发展,用现在的话讲,就叫努力加强自身建设,放眼未来,不贪图眼前小名小利。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以为佛陀的主张完全是正确的,而且富有远见。

(三)

  在经文的最后,佛陀谈到了有关“四大”的问题。

  其实对于地、水、火、风四大相信凡是稍有点佛教知识的人,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所谓四大,在佛教看来,它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四种基本要素:以坚性,能任持物者为地大;以湿为特性,能摄收物者为水大;以暖为特性,能成熟物者为火大;以动为特性,能增长物者是风大。此四大相倚而造极微,极微相聚而成色法。又以其能造,故名种;以其体宽广能遍一切色法,故名大。但是若细细参究起来,有关“四大”的义理相当深奥,远非我们想像的如此简单。在这部《坚固经》中,有一位叫做阿室已的比丘曾经提出这样一个命题——

  “我们这个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所组合而成。那么,如何才能使它们得以永恒地消灭呢?”

  这个命题似乎就显得有些抽象化了。四大所组成的身体怎样才能永恒消灭?这位比丘对此十分不解,请教了很多人,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回答他的问题。他请教了哪些人?

  第一,他请教了四天王。回答是:你还是到忉利天去问题吧。

  第二,请教了忉利天,回答是:你到上面一层的焰摩天去问吧。

  第三,请教了焰摩天,回答是:你到兜率天去问吧。

  第四,请教了化自在天、他他自在天、梵众天,都推说不知。

  第五,最后请教了大梵天(初禅天的最高天)。

  这位大梵天王很是神秘,也很幽默。他先是自吹自擂了一番:“我是梵天王,为无能胜者。我乃统领大千世界,为富贵尊豪,最得自在,能造万物,为众生的父母!”他东扯西拉,就是不愿正面回答阿室已比丘所提的问题。

  这位比丘最后听得有些不耐烦了,就对梵王说:“我今天可不是来听你吹嘘的,我是来问四大到底要怎样才能永灭之事,你都在跟我说些什么呀!”

  这位梵天王听后,张开大口,半天没了话。过了一会儿,他还是滔滔不绝地吹嘘自己是多么地了不起的,如何地无所不能,如何地创造天地万物的。最后,阿室已比丘毫不留情地打断了他的话:“我并不问此事,我乃自问四大要怎样才能得以永灭?!”

  这位大梵天王一见比丘生气了,就拉位阿室已比丘的手,走到一个没人的隐蔽处,悄声对他说:“我的大比丘!现在诸梵天都说我为智慧第一,没有我不知道的事情,而你当众向我提出我回答不上来的问题,你岂不是令我难堪嘛!”

  比丘说:“既然你不知,那么你知道谁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呢?”

  大梵天王说:“你实在是傻得可爱啊,佛陀不就在世间吗,他老人家什么事情不知道啊,你干嘛要舍近求远,上天入地四处打听呢?”

  这位阿室已比丘一想,对呀,他怎么就把这件事给忘了呢?于是他赶紧下到人间,到了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见到佛陀,头面顶礼,却立一旁。

  佛陀见阿室已比丘来了,就随口说了一个比喻:商人们入海探宝采宝的时候,往往会随船携带着一只老鹰。为什么要携带老鹰呢?因为过去没有指南针,航船容易迷路,于是就在难辨方向时,放飞老鹰,让老鹰在空中辨别南北方向。如若老鹰找到了供船只停泊的陆地,就会及时地把消息报告给船员。

  佛陀对比丘说:你就好像那些迷失方向的老鹰,在梵天里空跑了一大圈,然后又返回到我这条船上了。

  问题:如何才能没有四大,地水火风才能灭掉呢?要由于怎样才会没有粗细,以及长短、好丑呢?由于怎样才能没有名色,永灭此身心,而没有余呢?——需要说明一下,这里的“名”,是指受想行识,也就是精神;“色”是指物体,即我们的肉体。

  答案:识为无形的,为无量,自为有光亮。此识如果消灭的话,地水火风四大自会消灭,那些粗细好丑也都会消灭。于此时,名色身心自会消灭,所谓识灭,则其余的都会消灭。

  我们看了这样的答案,似乎有些摸不着头脑。在人们的印象中,佛教所主张的四大,就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论啊,怎么它又与“识”扯上关系了呢?在这里,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一件事,佛教首先不是什么唯物主义,它与哲学意义上的唯物主义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唯物主义者认为,这个世界是物质的,一切意识的东西只能依附于物质,并无独立存在的意识。而佛教并不认同这种观点。佛教认为这个物质世界是时刻处于生灭之中的,它们并无固定的自性,都是因缘所生法的产物。我们眼中所见的物质世界,只是由于各种因缘的组合体,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们只是我们意识领域的显现而已。佛教讲“万法唯心造”,“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而我们平常作为口头禅的“四大皆空”,也是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的。所谓组成我们色身的“四大”元素,同样是由于因缘和合而成,而这种合和而成的色相,并不真实,它只是一种妄相,如果我们把这种妄想理解为真实存在的实相,那么就会陷入颠倒之中。我们若能了悟此四大本质亦为空假,终将归于空寂,而非“恒常不变”者,则亦可体悟万物皆无实体之谛理。因此,识存则四大存,识灭则四大灭。

(四)

  我觉得有必要把这部经的整个脉络给整理一下。

  初看这部经,觉得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结合得较好,但是第三部分与前两部分有些脱节。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前两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坚固长者在一个劲地劝说佛陀,让比丘们显现神足,可是佛陀怎么也不肯答应,说他只让弟子们老实修行,去静处思道,不要去显示什么神通。但这个坚固不死心,还找出种种理由来加对劝说。佛陀就述说了三种神通,分别是神足通、他心通和教诫通。佛陀其实并不坚决反对神通的,他所担心的如果比丘轻易地显现神通,对于不信仰佛教的人来说,反而成为诽谤佛法的借口。那么此时坚固长者倒也没有再坚持,当他听了三种神通的巨大神威后,不禁发出了一些疑问,即有没有比丘证得了这三种神通呢?佛陀此时的回答倒是有些耐人寻味,他说证得此三种神通的比丘倒也不在少数。接下来,经文忽然转到了有关“如何使四大永恒地消灭”的问题,这样使得这部分与前两部分在形式及内容上似乎有些脱节。后来我思索了好久,在默默地梳理着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后来我终于搞明白了。根据我的理解,佛陀在这里,是间接地回答了坚固长者所提的问题。佛陀的意思是,我们这个色身,是由四大合和构成,它们是虚幻不实的。而要使四大永恒地消灭,实际上就证得了“涅槃”境界。因为如果没有证得涅槃,那么我们这个色身仍将轮回流转不息,不可能得到永恒地灭失;只有证得涅槃,才能超脱生死,进而彻底摆脱色身。当然,我们也不能狭隘地理解为超脱这种色身就等于色身的死亡,因为涅槃分为有余与无余二种,有余涅槃是指已经证得圣位,但是我们这个色身尚未亡失;而无余涅槃则是指证得圣果,而色身也随之消灭,二者均了无踪迹。这里的涅槃,应是指广义的涅槃,也就是只要证得了涅槃境界,才能彻底摆脱四大合和的色身的侵扰,这也就是证得了三神足。从这个角度上讲,所谓神足与涅槃以及四大永灭,都是相辅相成的,并没有绝对的界限。佛陀在这里委婉地告诉坚固长者,要证得三神足,其实并不是很难的,只要悟得“四大唯识,识灭则四大灭”这个道理就可以了。而所谓神足,也不是靠任何手段去巧取而来,而是靠我们在扎实的修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证得的。

  那么,证得神足的途径又是些什么呢?这又要回到前面的经文,即是佛陀对坚固长者所说的那句话:“我但教弟子于空闲处静默思道”,“若有功德,当自覆藏;若有过失,当自发露”。

  就这么简单,这就是这部《坚固经》三个部分的内在联系。(2008年10月11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