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十六)~D 三、三明经


   日期:2020/4/20 18:5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三、三明经

  说法地点:拘萨罗国的伊车林

  参加人员:婆悉咤、颇罗堕

  经中大意:此经叙述三明(通于梨俱、沙磨、夜柔之三吠陀)婆罗门中的沸伽罗娑罗婆罗门的弟子婆悉咤,与多梨车的弟子颇罗堕,二人引发论战,他们都自说自己之道才是真正得达出要之道,都说自己之教才能至于梵天之道。后来二人难决高下,就请佛陀作出评论。佛陀则批评他们的生天论,而举出日月之喻、梯之喻、河之喻、山水暴起之喻,以示三明婆罗门的所谓梵天道的虚妄。佛陀说五欲执着之人,并不能生到梵天;唯有行持沙门的清净梵行,才能生至梵天。佛陀又说梵天是没有恚心、瞋心、恨心,没有家属产业等,而得自在的。而三明婆罗门则和此相反之故,梵天与三明婆罗门并不是“同趣同解脱”,也就是并不同道。因此,三明婆罗门是不能生到梵天的。佛陀并说明行持慈悲的比丘,因和梵天同趣同解脱之故,命终之后,会生到梵天。   

  这部《三明经》很有特色,它就好比前几年流行一时的全国大专辩论会,甲乙双方各执一词,然后由评委打分,并作出最终评判。在这里,甲乙双方代表分别是婆悉咤和颇罗堕;他们辩论的焦点都是围绕一个中心辩题——他们的道法才是真正的出离之法;最高评委——佛陀。在这里,佛陀并没有像我们时常所见的评委那样对他们的辩论先肯定一番,然后再指出不足,而是各打五十大板,指出他们的道法都不是真正的出离之法。什么是真正的出离之法呢?唯有佛陀的教法。佛陀在提出一个新的论题之后,接着系统阐述了他自己的观点主张,结果使二位参赛选手羞愧得无地自容,深为自己刚才的浅薄之见而懊悔不已,并从此折服于佛陀的座下。让我们先看看经文的具体内容。

  佛陀说这部经的时候,在哪里呢?经中告诉我们,说佛陀此时正在拘萨罗国的一个名叫伊车能伽罗的村子,这个村子里有一个名叫伊车的园林,佛陀就止宿在这里。

  这个村子是属于一个婆罗门村,大约也是国王分封给婆罗门长老的梵分村。因此,凡是属于婆罗门种姓,在这个村子里都属于上层阶级,可以享受到很多种特权。正是他们有这种无上的优越感,因此,他们生活闲适,平时来去自由,无拘无束。

  有一天,伊车能伽罗村发生了一件轰动全村的事情,让这个平静的乡间村庄顿时变得热闹起来。这倒不是由于佛陀的到来——佛陀向来行事低调,总是飘若浮云,从不会大张旗鼓地为自己的僧团虚张声势。那么,既然不是佛陀,那么究竟是发生了一件怎样的事情呢?

  原来这一天,伊车村来了两位著名的婆罗门,其中一位名叫沸伽罗娑罗——这位我们在前面的《阿摩昼经》曾经提到过的,他也有自己的封村,名叫止郁伽罗村,据说是“其村丰乐,人民炽盛”,生活条件很好。随沸伽罗娑罗而行的是他的一位弟子,名叫婆悉咤。而另一位著名的婆罗门名叫多梨车,他也带来一位高足,名叫颇罗堕。根据佛经中的说法,他们都是血统纯正,对于异部的三吠陀经典都能做到倒背如流,各自手下都有五百名弟子。当然,二位大师今天所带的弟子,当然都是众弟子中的代表,在各方面表现都极为出色,几乎与老师并驾齐驱了。

  那么,这两位婆罗门大师到伊车村来做什么呢?原来是来参加辩论会的,这就好比过去的打擂台赛,双方各派出一名选手,上台较量一番。而此二婆罗门可能属于婆罗门派中实力比较强大的,双方的老师和弟子在不同的场合,都对对方的主张提出了批评甚至是指责之语,因此可以说,这场辩论会,预示着两派矛盾的激化与摊牌,从而导致双方最后的总对决。

  当然,我上面的分析也只是一种推测,而这种推测理由也不甚充分。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二者纯粹是为了辩论而来,那么为什么把地点选在了伊车村呢?就算事先把地点选在伊车村,那么伊车村的村主却并没有出面,双方事先也并没有选定辩论裁判,也就是说,双方的输赢并没有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我想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这两派婆罗门领袖,都是受到了伊车村主的邀请,前来参加一项庆典活动,然后两派弟子在一起聊天,无意中由起初的谈论演化成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也就是说,这场辩论既充满着偶然,因为事先谁也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有一定的必然性,因为婆罗门各派的意见不一,难免会引发一些规模不一的辩论。而且,这场戏剧的饰演,似乎也符合佛教的因缘法则,则如无辩论,则佛陀何以施展他的佛法大网呢?——我想这种推测似乎更符合经典的本意。

  有一天的一大清早,沸伽罗娑罗的弟子婆悉咤,多梨车的弟子颇罗堕,二位一起到伊车园中散步,他们是边走边聊,大约聊得很投机。可是聊着聊着,便对所聊议题产生了分歧。其中一方就对另一方说:你们的道法有问题,不是正宗的,也解决不了什么出离问题,唯有我们的道法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因此你们的道法不如我们的道法。另一方弟子听了以后很不以为然,说你胡说些什么呢?你凭什么说我们的道法不如你们的道法?如此你来我往,但形成了犄角之势。

  我们先看看婆悉咤与颇罗堕各自是如何自圆其说的——

  婆悉咤对颇罗堕说:“我所行之道为真正的,我们的道才是能够出离苦恼的要道,能够死后上生梵天,这是我的师父)伽罗娑罗婆罗门所说的。”

  颇罗堕听了后就说:“我所行之道为真正的,为能出要,而至于梵天的,这是我的师父多梨车婆罗门所说的。”

  那么,大家都自称自己的法才是真正的出要之法,谁才能作出最权威的评判呢?二人争来争去,就算争个一个星期也解决不了问题。后来两人都累了,就握手言和,说我们还是别争了吧,这样没完没了地争下去,有何意义呢?据说有位沙门瞿昙已经出家修道并已成佛,他很有名气,也很有实力,我们还是去拜访他,让他来为我们做一个了断吧。于是二人和好如初,就手牵着手,一起来到佛陀所居住的伊车林中,拜访佛陀。

  佛陀其实早就知道他们各自心中所念想的那些事,没待他们开口,就问道:“你们两位是来请我当裁判了吧?”

  婆悉咤与颇罗堕二人一听,都倒吸了一口凉气:难怪人们都对这位沙门瞿昙佩服得五体投地,今天真真切切地领教了,这位大师看来已经修得了他心通,看来真是百闻不如一见!于是他俩就向佛陀坦言,说的确有这么一回事,这不请世尊来做评判了吗?请佛陀务必为我们作出个高下。

  佛陀说:“如果你们二位所说的都是真正的出离之道,而能得得生梵天的话,那么你们为什么在清旦之时来至园中共相论议是非,乃至再三的论议呢?”

  这时,婆悉咤白佛说道:“诸所有通达于三明(即三吠陀)的婆罗门,都说种种道,所谓自在欲道、自作道、梵天道,此三道都是向于梵天。瞿昙!譬如村营里所有的诸道路,都向于城的那样,诸婆罗门虽说种种之道,都是向于梵天的。”

  佛陀问婆悉咤说:“你所说的那些道,都均趣于梵天吗?”

  婆悉咤回答说:“是的,世尊,都是尽趣于梵天的。”

  佛陀此时很有趣,他接连好几次地追问婆悉咤:“婆悉咤,你能确定吗?”

  婆悉咤回答说:“尽趣于梵天。”

  世尊在得到了婆悉咤肯定的答复后,就告诉婆悉咤说:“那么你说说看,在通达于三明的婆罗门里面,有没有人见过梵天是什么样子?”

  婆悉咤回答说:“没有人看见过的。”

  佛陀说:“婆悉咤,为什么这么说呢?在过去的三明仙人,即所谓耆旧的婆罗门,他们都讽诵通利,能为他人讲说古旧的诸赞诵,以及歌咏诗书,比如像阿咤摩婆罗门等人,他们是否也得看见梵天了呢?”

  婆悉咤答:“没有看见过的。”

  佛陀说:“无论古今的婆罗门,他们并没有一人得见梵天,如果这种说法成立的话,那么就可以推知:三明婆罗门所说的并非真实,而是虚妄的了!”

  接着,佛陀又告诉告诉婆悉咤说:“假如有一位YIN人对别人说:‘我曾经和某某端正美丽的女人睡过觉的。’这时候有人就问这个YIN人:‘你认识那个端正美丽的女人吗?她住在哪儿呢?’这个YIN人回答说:‘我不知道啊!’别人又问他另外一些有关某某端正美丽女人的一些详细情况,而这个YIN人则一概不知。那么,婆悉咤,你说说看,你相信这个YIN人所说的话吗?”

  回答说:“不能相信的。”

  佛陀说:“婆悉咤!刚才我打的这个比方,就形象地说明了我所要阐明的问题:通于三明的婆罗门所说的话,也是不能相信的。为什么这么说呢?那些所谓的三明婆罗门所到之处,都会寻找各种借口而博取更多的利养。他们所谓的借口,就是向人们兜售他们所谓的那些虚妄的教法,也就是吹嘘得生梵天的道法。”

  佛陀接着说:“譬如有人,将梯立在于空地,别人就会问他:‘你立此梯作什么呢?’回答说:‘我欲升上堂阁去。’又问:‘堂阁在什么地方呢?’回答说:‘不知道。’此人把梯子立在空地上,连梯子都没有搭承之处,却吹嘘自己能登上堂阁,这不是虚妄又是什么呢?”

  佛陀说:“那些三明的婆罗门也是这样的。”接下来,佛陀阐述了如下教法:

  世俗中的人都认为五欲是洁净的,往往会引起人们的爱乐。这五欲,也就是眼耳鼻舌身,它们分别对应色身香味触。但是这些五欲在佛陀的贤圣教法当中,则是被认为是一种执着,一种系缚,一种钩锁。那些三明的婆罗门都被五欲所染,都爱著坚固,而看不见他们自身的过失,而不知道出要之法。他们被五欲所系缚,就好像奉事日月水火等事,而唱念说:“扶接我去往生于梵天者!”这是不会有的事。譬如阿夷罗河(无胜河,沿舍卫城流经迦毘罗城之南,而往东南流之河),其河之水很平静,两岸的乌鸦等鸟类都可以得饮其中之水。有一人在此岸,其身被重重的系缚,而空叫彼岸而说:“来渡我去吧!”彼岸是否会来渡此人吗?当然不会有人来帮他渡河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