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三)~D 四、罗云经


   日期:2020/4/21 10:4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四、罗云经

  说法地点:王舍城的竹林精舍

  参加人员:尊者罗云(罗睺罗)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佛陀取水器(取水用的器具),泻出水而留一些水,以喻道之少者;将少水尽泻,以喻尽弃道者;把水器覆着地上,用以喻道之覆者;水器由覆,朝上仰放,则喻道仰(空)者。佛陀以这些譬喻教诫罗候罗:如知己作妄言,而不羞不悔,不惭不愧的话,则道性会渐少而至于空;并用王象入阵战斗之譬喻,又以人用镜观其面之净,或不净,喻人也当如是的反省。应观过去、现在、未来三时所作三业之净不净,为自或为他,而后当行则行,当舍则舍。   

  今天我所要谈说的佛典,叫《罗云经》。这个“罗云”是谁呢?他就是世尊未出家前的嫡子——罗睺罗。佛陀专门为自己的儿子所说的经典,故名《罗云经》,因此我在这里可以说,这部经典也可以叫做“佛陀教子经”。当然,这里的“教子”,并不是教儿子如何做人,如何修学世间伦理,而是教导他如何断除烦恼,如何成就道业。我们从整个经典的字里行间里,既可以看到佛陀作为伟大导师的人格魅力,也可以从中窥察到作为一名父亲,对于儿子的拳拳慈爱之心。因此,我们在读这部经典的时候,要细心品味经典背后所蕴含的浓浓的人情味。

  “罗睺罗”是什么意思呢?在《注维摩经》中有这段话:“什曰:阿修罗食月时名罗睺罗,罗睺罗秦言覆障,谓障月明也。罗睺罗六年处母胎,所覆障故因以为名,明声闻法中密行第一”。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罗睺罗”一词翻译过来,就叫“覆障”,就是说愁达多太子与耶输陀罗在生下儿子罗睺罗时,正值晚上,也有可能是在半夜里。那天晚上也很可能是阴历十五或十六月圆日。原本好端端的一轮圆月悬于碧空,忽然之间月亮被什么东西咬去了一个缺口,接着这个缺口越来越大,到最后连整个月亮都被吞下去了。按照现在的说法,这就月蚀,是很平常的一个自然天文现象。可是在过去科技并不发达的情况下,大家都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或者说预计有什么事情即将发生。在旧时中国,人们认为这是天狗食月,,于是大人小孩便面盆或铜锣,满村狂跑,以期将天狗吓跑。经过大伙这么一敲,还真的敲出了效果,不一会儿,月亮又开始从天狗的口中缓缓地露出脸蛋。于是淳朴的人们便相互击掌,以示庆贺。

  而在古印度人们的心目中,每当发生月蚀或日蚀时,人们并不是认为这是天狗的杰作,而是认为阿修罗在兴风作浪。关于这一点,我们《长阿含经·世记经·阿修罗品》中便可以看到,每当阿修罗界的众生心情不好时,他们便四处惹是生非,最典型的便是把太阳与月亮的光线都给遮蔽起来,弄得天地无光,犹处幽冥。而罗睺罗降生的那天晚上,正好发生了月蚀,阿修罗把整个月亮都遮覆起来,于是给罗睺罗所起的名字,就叫“遮覆”。

  有关罗侯罗诞生之年,各经记载并不一致。《众许摩诃帝经》、《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大宝积经》谓其诞生于佛成道之夜,住胎六年,故释迦族人甚感疑惑,乃投耶输陀罗母子于火坑,然二者毫发无损,释迦族人始信不疑。而《佛所行赞·处宫品》则谓罗睺罗诞生于佛出家以前;《太子瑞应本起经》谓诞生于佛纳妃后六年,或十年。

  在佛教史上,罗睺罗被称为“密行第一”。据经典记载,罗侯罗严守制戒,精进修道,终证阿罗汉果。《增一阿含经·弟子品》称其“不毁禁戒,诵读不懈,所谓罗云比丘是”。

  关于罗睺罗何时入灭,存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他在佛陀灭度前数年就已经提前入灭,另一说称他在佛陀灭度后十数年圆寂,佛陀灭度时,他始终守护在座前。不过综合各种资料来看,我个人以为罗睺罗在佛陀灭度之前入灭的可能性似乎大一些。如此推算起来,罗睺罗入灭时的年岁并不大,估计在55岁上下。从世俗的角度看,在这个岁数离世,似乎显得年轻了些;但是从证道的角度看,入灭无所谓大小,只要活着时能够见道,其他什么都显得极其渺小了。不过,从佛法弘传的角度看,过早地入灭,那么受其教益的众生也相对减少,这对佛法的弘扬,似乎是一大损失。有关罗睺罗的事迹很多,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看看台湾星云大师的《十大弟子传》。

  此时佛陀正在王舍城外的竹林精舍进行宣化,而罗睺罗在哪里?他在距竹林精舍不远处的温泉林,在这个林中有一个精舍,名字就叫温泉精舍,它是罗睺罗的行止处。事实上佛陀时常光顾这里的,为的是对罗睺罗多加教化,使他早已证道。从经典记载上看来,童年的罗睺罗很是顽皮,据说他到了十七、八岁的时候,还是像小孩子一样,常常喜欢撒谎骗人。有时他到街上去乞食,大家都知道他是佛陀的嫡子,都向他打听佛陀的去处,他就信口开河,胡乱编造一番。比如说,当佛陀住在竹林精舍的时候,他就说佛陀正在七叶窟;当佛陀在七叶窟的时候,他就回答说佛陀在竹林精舍。正是因为他有些玩世不恭,害得很多人都来回空跑好几趟。为此,佛陀曾经严厉斥责过罗睺罗,也为这个不太争气的儿子而伤透脑筋,曾经想法设法促使儿子改掉这些不良习气。

  我个人认为,佛陀此次到温泉林来,恐怕是听了弟子们向他禀报有关罗睺罗说谎的报告,专程来教诫儿子,以期帮助儿子改掉说谎顽皮这个坏毛病的。

  佛陀在某一天的清晨,独自著衣持钵,到王舍城内去乞食。等到乞食任务完成之后,他顺道去了趟温泉林,到了罗睺罗的住处。罗睺罗一见父亲佛陀来了,立马起身迎接,并恭敬地接过父亲手中的衣钵,然后替佛陀敷设好坐具,到林子里打来清凉的泉水,为父亲把双足清冼干净,以示对佛陀的尊敬。

  在这里我需要说明一下,我们在佛经中,经常会看到佛陀外出回来之后,侍者往往会为佛陀洗足。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根据我个人的推测,有两种可能。一是印度中部气候较为炎热,回来后用凉水冲洗一下足部,对降暑很有帮助;而更为重要的原因,我想就是在佛陀时代,那时的出家比丘乃至一般的平民百姓,似乎没有穿鞋子的习惯,比丘们外出乞食,大多数都是赤足。赤足外出,回来后一进屋内,当然是把脚洗干净,然后再到坐具上静坐。这里的“坐具”,不单单是我们平常观念中的椅凳,而是可以躺下休息的,是那种既可坐也可卧的日常家具。

  佛陀在儿子罗睺罗的服侍下,静静地洗完脚,一言不发。罗睺罗见状,知道气氛不对,他也大气都不敢出一声,静静地等候着佛陀对他的教诫。

  罗睺罗见佛陀洗完脚,准备将取水器里剩余的水端出去倒掉,但是被佛陀制止了。佛陀说:“还是让我自己来倒吧。”然而佛陀并没有将水器里的水全部倾倒完,而是在水器里留了一点水。然后佛陀指着剩余的那些水,对罗睺罗说:

  “罗睺罗,你看见了水器里剩余的那些水了吗?”

  罗睺罗见后就如实相告:“看见了啊,世尊。”

  佛陀听后对罗睺罗说:“罗睺罗,我告诉你,那些道行浅鄙、只剩下一点点道行的人,也是这样的。他们明明是在打妄语说谎话,却仍然不知悔改,还是继继续撒谎。这种人是些什么人?是不羞不悔,无惭无愧的人。而且,这种喜欢说谎的人也是无恶不作的人!”

  佛陀顿了一下,然后抬眼看了看罗睺罗:“你要听好,你要学做一个诚实的人,不要没事老是去撒谎,开那些低级的玩笑!”

  罗睺罗一听,知道自己的顽劣习性闯下了大祸,他一声不吭,羞愧地低下了头。

  佛陀见状,于是将水器里剩余的那些水悉数倾倒掉,然后指着取水器问罗睺罗:

  “罗睺罗,你有没有看见,我将取水器里的水,都全部倒光了吗?”

  罗睺罗低着头回答说:“看见了,世尊。”

  那么,世尊将水器里剩余的倒光,说明了什么问题呢?世尊在这里,用取水器里的水,譬喻我们的修行进度。当水器里装满水时,说明我们道心坚固,修行精进不怠;当取水器里的水倾倒掉只剩下一点点时,说明道心退转,已经只剩下一丁点的修行了。如果把取水器里的水全部倒光,那么就说明道心丧失殆尽,连一丁点的修行也没有了。

  紧接着,佛陀又将空空的取水器,翻过身来覆盖于地上,然后又问罗睺罗:“你看见了覆盖于地上的空水器了吗?”罗睺罗自然也是答道:“看见了,世尊。”

  那么,这个翻覆于地的空取水器又说明了什么呢?它说明了一个人的道心,已经退转到了一无所剩,空洞无物,甚至可以说是无可救药的地步了。

  然后,世尊又将那只翻覆于地的空水器又翻过身来,让它空口朝天,继续问罗睺罗。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它说明了这位原先的修行人,已经到了南辕北辙、与修行道路完全背道而驰的地步了。

  我们总结一下佛陀的四个譬喻:

  ①水器留少许水→②水器尽空→③空水器翻覆→④空水器由覆而仰起

  佛陀通过这四个譬喻,说明了什么?它们说明了时常戏笑打妄语,会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甚至可以达到无恶不作的地步。因此无论是出家居家的戒律中,都有一条“戒妄语”戒条,这条戒被列在第四位,属于根本大戒(性戒)之一。作为出家比丘,妄语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去说的。因此佛陀对罗睺罗说,作为比丘,一定要珍惜自己的声誉和威仪,绝对不可以与人家戏笑打闹,更不可以随意撒谎寻开心。为什么呢?如果比丘对自己不严加要求,那么就没有人会尊重你,爱护你,你就会像一只空空如也,不能再次盛水的取水器一样,变得一无是处。

  罗睺罗听了佛陀的话后,羞愧得无地自容,他心里暗自发誓:今后再也不能说谎取乐了。

  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佛陀再次作了譬喻:

  在古时候有一个国家,饲养了一头大象。这头大象威猛无敌,英勇善战。每当战斗打响时,它总是冲锋在前,所向披靡。这只大象在敌群当中,用脚踢、用牙刺、用头顶、用耳拍打敌人……可以说,凡是它身上所有的部位,基本上都可以发挥出巨大的战斗力。但是这只大象有一个地方必须要严加保护的,那就是它的鼻子。因为大象的鼻子很脆弱,一旦为刀箭所伤,以后进食就会存在问题,久之自然会危及性命。因此每当与敌人战斗时,它都会把鼻子藏起来。如果大象连鼻子也不顾了,那么这只大象就是连自己的自家性命也豁出去了。

  佛陀此譬喻是什么意思呢?佛陀的观点是,这只大象就好比我们比丘,而鼻子就好比约们的威仪与语言。当我们处在与五欲战斗之中时,切切要慎守我们的口业,决不可戏笑妄语。一旦戏笑语形成积习难改时,那么,我们的慧命也就宣告死消亡。

  佛陀见罗睺罗心生悔意,于是他坐到了坐具上,又问罗睺罗:

  “罗睺罗,我来问你,为什么人们要使用镜子呢?”

  罗睺罗听后说:“镜子是用来照人的脸的啊,通过镜子,我们就可以知道脸上有干净不干净,有没有什么污垢。”

  佛陀说:“是的,罗睺罗,你回答得很正确。”

  接下来,佛陀由镜子的用途,引申到我们对于身、口、意三业的观察——

  我们的身体在造作各种身业时,就需要观察。我所作的身业,是清净的还是不清净的;是为自己做的,还是为了他人去做的。如果这种身业是善的,是清净的,那么就尽管去做;相反,就要舍弃去除这样的身业,否则将会得到苦报,自己也会为自己愚蠢的不善身业付出代价。

  佛陀进一步指出,不仅是对于我们即将要做的身业,同时对于我们以前所做的身业,以及我们正在做的身业,都要进行深入的观察与反省。为了更好地观察反省,我们光靠自己个人的力量还不够,还要去拜访那些有着崇高道行和威望的大善知识,把自己过去所做的一些不善身业都统统至心发露表白出来,在这些善知识面前至诚忏悔,千万不能有丝毫的隐瞒。这样,我们的身业才能变得清净,从此以后所作的身业,也将会变得清净。

  而对于口业和意业,佛陀也是这样的态度。经过发露忏悔,使我们的身口意三业从此变得清净起来,不再有任何的障碍。

  最后,佛陀用诗一般的语言,语重心长地对罗睺罗说——

  罗睺罗啊,

  对于身口意三业,

  你应当时时将它们观察。

  从此以后,

  你不可有任何的妄语行为。

  我们出家人,须发剃除,

  本来就是靠信众们的供养而生活,

  你怎么能随意说谎呢?

  你过去的那些行为,

  会将沙门之法翻覆,

  空虚而无毫厘的真实!

  要知道,不说妄语,

  才是真正的正觉之子、沙门之法。

  罗睺罗啊!

  从此以后,你要痛改前非,努力修习,

  决不可用妄语去贻害他人!   

  (界定 2008年11月30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