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八)~B3 阿难比丘伟大的一生


   日期:2020/4/21 18:0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接上文(《侍者经》)——

  1、为什么说阿难比丘聪明智慧?原因是他已经预知到有人会在背后说闲话:“阿难比丘为衣故奉侍世尊”。就是说,有人会在背后非议说,阿难为什么愿意当佛陀的侍者呢?原因很简单啊,他想穿佛陀的那些好衣服啊!因此阿难说提出了第一个条件,他不穿佛陀的衣服,无论新旧,他都不会去碰一下。

  2、阿难很聪明智慧,他预知了别人会说“阿难比丘为食故奉侍世尊”——阿难是为了贪食专供世尊的美食而侍奉佛陀的。

  3、“阿难比丘善知时,善别时”,就是说对于四众弟子以及异学沙门、梵志觐见佛陀的时间或时机,都把握得很到位。他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去拜见佛陀,什么时候不可以拜见佛陀;知道哪些东西佛陀可以吃,哪些东西不可以吃,等等。

  4、阿难虽然没有证得“他心智”,也就是没有证得罗汉果位,但是他却深悉佛陀的作息安排,并将如来的工作日程表,毫无保留地向大家予以公布。

  5、佛陀转述了阿难曾经讲过的一些话,这些话散见于下面的一些记载中。当然,这也可以看作是阿难的自述,也可能是后来阿难的自我表白,而不是初当侍者时的自述。比如阿难曾对大家说:“诸贤,我奉侍佛来二十五年,若以此心起贡高者,无有是相。”意思是说,阿难奉侍佛陀二十五年,从来不会因为自己奉侍了佛陀这么多年而起贡高我慢之心,他都是很谦卑低调的。

  6、阿难对大家说:“我侍奉佛陀二十五年,从来不会非时去见佛。”这里的“非时”还需要说明一下,一般而言,从早晨到日中为“时”,自日中至于后夜之后分为“非时”。如果按照这种理解的话,那么就会出问题,因为阿难与众比丘经常在晡时(下午三点到五点之间)去见佛,此时佛陀正好从禅定中出来,“晡时”也在“非时”以内。因此我们只能说,所谓“非时”,就是没有规律,或者不讲规矩去拜见佛陀。

  7、阿难说,自从他奉佛以来,二十五年中除了有一次被佛陀呵斥过以外,都不曾被佛陀呵责。这里所说的“一过”,我在上文已对此有所分析。

  8、阿难对大家说:“我从如来受八万法聚,受持不忘,若以此起贡高者,无有此相。”可以这么说,我们今天所流传的佛经,绝大部分都是通过阿难之口而诵出的。因此阿难在这里说领受了佛陀的“八万法聚”,形容所受教法之多。

  9、阿难又对大家说:“我从如来受八万法聚,初不再问,除其一句,彼亦如是不易。”我在前面已经有所分析。阿难在这里解释说,当时要想把这句话问清楚,着实不易。我想当时阿难是过于伤心的缘故吧。

  10、阿难对大家说:“我从如来受持八万法聚,初不见从他人受法。”意思是说,阿难把佛陀所说的教法都领受到了,其他人基本上没有。阿难在这里并不是说别人都没有接受过佛陀的教法,而是说佛陀对他人的教法,阿难都听闻过了;而他听闻过的教法,别人则未必听闻过。

  11、阿难说:“我从如来受持八万法聚,初无是心:我受此法,为教语他。诸贤!但欲自御自息,自般涅槃故。”阿难的意思是,他当初从佛陀那里接受教法,并没有刻意向他人传授的意图,他受法的最初出发点,是为了解决自己的烦恼,也就是“自御自息,自般涅槃”。

  12、阿难说:“诸位贤者,如果有四众弟子来到我的地方听法,我不会因此而生起贡高我慢之心;我一贯是随机为他们说法,而不是刻意去追求说法技巧。”

  13、阿难接着说:“如果有众多的异学沙门、梵志来向我问法,我不会有丝毫的畏惧。我也会随机而为他们说法。”

  14、这里记述了一件事情,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有一段时间里,舍利弗、目犍连与阿难等人,都在舍卫国的婆罗逻山中居住。有一次舍利弗就问阿难:“请问你奉侍佛陀二十五年,你好好回忆一下,你是否生起过贪欲的心念?”阿难回答说:“尊者舍利弗,我是‘学人’(尚未证得圣果之人),并没有摆脱欲念的束缚。”结果舍利弗接连问过好几遍,而阿难也是相同的回答。实际上,舍利弗并不是问阿难有没有舍离贪欲,而是问他在侍奉佛陀的过程中,有没有生起过贪念之想,主要是贪图佛陀衣、食等物质供养。起初阿难并没有领会舍利弗的意图,后来经过目犍连的点化,终于搞清楚了。于是他回答说:“我奉侍佛二十五年,我初不忆曾起欲心。所以者何?我常向佛有惭愧心,及诸智梵人。”就是说他从没有生起过非份的贪念。其实我们好好地品舍利弗的这段问话,是很有意思的,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自己参悟一番。

  15、是释尊关于比丘卧法的教导。在这部经典中,佛陀明确地教导比丘们应该如何卧法。那么比丘如何卧才是如法的呢?按照佛陀的说法,就叫做“兽王师子卧法”。这种卧法是:“足足相累,伸尾在后,右胁而卧”。那么狮子为什么要采取这种卧法呢?就是“平夜平旦,回顾视身,若兽王师子身体不正,见己不喜;若兽王师子其身调正,见已便喜”。我们现在在解释所谓比丘的卧法时,往往用“吉祥卧”来说明,并解释说这样卧法符合科学原理,有利于身体健康。当然,我们不能说这种解释是错误的,但是这种释法起码没有搞清楚佛陀的本怀。从师子的卧法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种卧法的最初用意,是师子为了维护自己兽王的威严。因为师子是百兽之王,它的任何举动,甚至连自己睡觉时的姿态,也要维护自己兽王的尊严,丝毫马虎不得。因此师王在起来时,总是首先要观察自己的睡姿有没有坏了规矩、乱了方寸。“彼若卧起,从窟起出,出已频呻,频呻已自观身体,自观身已四顾而望……”为什么要“自观身体”,就是把自己的浑身上下收拾得干净利落,不要为其他的动物所轻视。这是师子的卧法。那么比丘的卧法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其实我们可以想像,从师子的卧法分析中,我们就可以推断出比丘的卧法。世尊在述说比丘的卧法中,有这样一段话:

  阿难!若比丘依村邑,过夜平旦,著衣持钵,入村乞食,善护持身,守摄诸根,立于正念。彼从村邑乞食已竟,收举衣钵,澡洗手足,以尼师檀着于肩上,至无事处,或至树下,或空室中,或经行,或坐禅,净除心中诸障碍法。昼或经行,或坐禅,净除心中诸障碍已,复于初夜或经行,或坐禅,净除心中诸障碍法。于初夜时,或经行,或坐禅,净除心中诸障碍已,于中夜时,入室欲卧,四叠优哆逻僧敷着床上,襞僧伽梨作枕,右胁而卧,足足相累,意系明相,正念正智,恒念起想。彼后夜时速从卧起,或经行,或坐禅,净除心中诸障碍法,如是比丘师子卧法。

  从上面的一段经文中,我们就可看出,所谓的比丘卧法,不单单指睡觉时的卧姿,它的内容比较丰富。比如说,到村邑中去乞食,不能乱来,要摄身守意,“立于正念”,这其实就是卧法之一;比丘在任何地方,或者饭后去短途散步(经行,利用缓步走路来用功修行),或者坐禅,都要“净除心中诸障碍法”,这也是对比丘卧法的明确要求;而具体的卧法就是八个字,即“右胁而卧,足足相累”。但是,光表象做到了还不够,还要“意系明相(光明之相)”、“正念正智”、“恒念起想”。也就是说,我们在行住坐卧之中,都要对自己严格要求,不能有丝毫的妄想妄念。我们往往会犯这样的毛病,以为醒着的时候或起床以后,要注意些威仪,至于躺在床上,或者说睡觉了以后,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地胡思乱想,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反正也没人看见,又有啥关系。但是,佛陀在这里向我们提出了明确要求。谈到这个问题,倒使我想起了中国儒家的一句话,叫“慎独”, 《礼记·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儒家讲“道”,这个“道”里的内涵极其丰富,作为君子,道对于他们来说是“不可须臾离也”,哪怕是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内心也不能舍弃这个“道”。孔子说:“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个“从心所欲”的“不逾矩”,需要的是一种真功夫,它把我们平时的一些威仪教相都融会到我们的“无意识行为”当中,那可不是一年两年所能做到的。因此,佛陀所说的“卧法”,就是让我们能够达到自我“不逾矩”。

  而且,从这一段经文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很多东西。比如说比丘休息的时间,主要是从“中夜”至“后夜”,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印度将一天分为六时,白天三时,夜间三时,我们平常祝祝人家“六时吉祥”,就是指一整天,包括白天和晚上。初夜是指晚上的五时至九时;中夜是指晚上九时到凌晨一时;后夜是指凌晨一点到早上五点。以此类推,白天分为晨朝、日中、日没三时,晨朝是早上五点至上午九点;日中是指九点至下午一点;日没是指下午一点至下午五点。每一时为四个小时,六时共计24个小时。

  比丘在初夜时,一般是散步、坐禅;中夜时分,就是休息时间;后夜就要起床,开始做功课或禅坐。也就是说,在原始佛教时期,佛陀规定比丘的休息时间为四小时以内,即晚上九点钟休息,到凌晨一点钟起床。我们现在一般在早晨三点半或四点钟起床,相比于佛陀时代,已经够懒惰的啦!

  16、这里是佛陀临涅槃时与阿难的一些对话,我在《长阿含经》的相关文章里,对这件事情的经过描写得比较详细。面对佛陀的入灭,阿难很是伤感,他站在佛陀的身旁,一个人偷偷地抹眼泪(“以手抆泪”)。后来佛陀安慰阿难说:

  阿难,汝勿啼泣,亦莫忧戚。所以者何?阿难!汝奉侍我,身行慈,口、意行慈,初无二心,安乐无量,无边无限。阿难!若过去时,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有奉侍者,亦无胜汝。阿难!若未来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有奉侍者,亦无胜汝。阿难!我今现在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若有侍者,亦无胜汝。所以者何?阿难善知时,善别时:知我是往见如来时,知我非往见如来时;知比丘众、比丘尼众是往见如来时;知比丘众、比丘尼众非往见如来时;知优婆塞众、优婆私众是往见如来时;知优婆塞众、优婆私众非往见如来时;知众多异学沙门、梵志是往见如来时;知众多异学沙门、梵志非往见如来时;知此众多异学沙门、梵志能与如来共论;知此众多异学沙门、梵志不能与如来共论;知此食啖含消,如来食已,得安隐饶益;知此食啖含消,如来食已,不得安隐饶益;知此食啖含消,如来食已,得辩才说法。;此食啖含消,如来食已,不得辩才说法。复次,阿难!汝虽无他心智,而逆知如来晡时从燕坐起,预为人说,今日如来行如是,如是现法乐居,审如所说,谛无有异。

  这段话可以说是对阿难一生的高度评价。

  佛陀不仅对阿难的一生作出了极高的评价,而且对阿难的功德也作了四点总结,即阿难为众说法的四个“未曾有”,主要内容是: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私(夷)众说法,“非不至心”,就是尽心尽力,不敢有丝毫马虎大意。那些比丘们一听闻到阿难的说法,都舍不得让他停止,意思是说大家都到了百听不厌的地步。

  17、这是佛陀涅槃以后的事情,阿难在为大众说法,后来金刚子尊者见阿难尚未证道(学人),就劝勉阿难去山林里静静“思惟”,就会获得“息迹证”。这个我们在文前已经作了分析。

  18、就是说阿难对大家说,他要“结跏趺坐而般涅槃”,就是要离开这个人世间了。有关阿难入灭的年代,有着不同的说法,有的说在佛陀灭度后二十年到二十五年之间,有的说在佛陀灭度后的第十二年。有关阿难灭度时的情况,《大唐西域记》卷七中记载说阿难于入灭前,离开摩揭陀国而向吠舍离城,欲渡殑伽河时,摩揭陀国阿阇世王严驾追请而来;吠舍厘王则闻阿难前来,治军迎之于北岸。阿难为了不偏袒任何一方,乃于河的中游,自舟中上升虚空,以禅定之力火化自己,且将遗骸两分堕于南北两岸。两军为此大恸哭,各还本国起窣堵波供养。我们不去深究阿难灭度的真实情形,但是阿难的一生,在整个佛教发展史上,无疑是需要大书特书的一位重量级元勋人物。他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更是让我们这些学人们仰为观止的一生!

  (2009年2月5日,界定,于南海普陀山)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